王其英
一、武威杨姓流源
杨姓,据说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西周王族姬姓,另有源自扬姓和改姓(包括赐姓、收养、避难和少数民族改姓等诸种情形)。得姓始祖为晋武公之子、晋献公之弟杨伯侨。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勋,封伯侨于杨,为杨侯,承继乃祖爵位。杨姓发源地始于山西境内,后世因得罪晋国贵族而遭迫害,春秋时杨国为晋所灭,子孙隐居华山避难,遂居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杨姓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而后繁衍至河南。春秋战国时期,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省)。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秦汉时期,杨姓已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之后,因西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和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杨姓子孙大举南迁,形成了浙苏鲁、赣闽、晋陕、川湘四大块杨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西部传到了东南部。随后,开始了大规模向海外迁移,移居的主要地区是东南亚一带。
杨姓郡望主要有弘农郡、天水郡、河内郡等,堂号主要有四知堂、弘农堂、关西堂等。弘农古代为陕西弘农县,今为华阴县,是杨姓先人杼(zhù)公兴旺发祥之地,以望立堂。东汉关西人杨震,博览群书,时人称为“关西孔子”,官至太尉,为官清廉正直,不屈权贵,在拒贿时曾说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后世遂以关西、四知为堂号。“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昜”组成。“木”指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在今连云港云合山);“昜”古同“阳”,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姓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6位,目前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是杨姓第一大省。杨姓何时播迁武威,目前很难找到可考的史料。查阅武威地方文史资料,本籍人物中明代以前基本没有杨姓人物入选。张澍《凉州府志备考·人物卷》所载西汉至明代凉州人物家族130多个,无一杨姓人物;杨嘉谟及其杨姓人物是以家谱收于《艺文卷》而显名。《武威地区志·人物》中,明代之前近1500年间,本籍杨姓人物只载三国杨定1人。杨定是东汉末期人物,董卓部将,官至镇南将军、安西将军,其后裔不详。唐代诗人高适在武威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职期间,曾拜访杨七山人,并作《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诗。杨七山人是一位隐居不仕的高士,具体不详。到了明朝,就有杨大烈等杨姓人物10人。能够足以反映地方人物显达的《五凉全志·选举》所记载的明代杨姓人物中,武威县贡生4人,永昌县贡生6人;镇番县文武举人各1人、贡生(包括优贡)22人,占到明朝镇番贡生总数178名的12.4%。这说明,武威早在汉代就有杨姓播迁繁衍,但数量不是很多。而从明朝开始,较多的显达人物见诸史料,这与明代人口迁徙和凉州杨家将于明代落籍并兴起于武威是完全吻合的。发展到清代,武威有杨姓进士1人,文举6名,武举24名,贡生更多。这既说明杨姓人口繁衍、优秀子弟大量涌现的事实,似乎又与杨氏家族以武功安身立家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古浪县志》1991年统计的姓氏排名表中,杨姓在414个姓氏中排名第四。编纂于1981年的《武威县地名资料汇编》,以“杨”姓命名的杨家庄分布于武威县许多乡镇,除“杨家庄”庄名外,还有杨家乱庄、新庄、旧庄、前庄、后庄、大庄、小庄、上庄、东庄、西庄、庙庄、塔庄、石庄、柳庄、松树庄、榆树庄、坟庄等庄名。这足以说明,明清以后,由于杨姓子孙繁衍增广,一二个“杨家庄”已不能够容纳人口众多的杨氏后裔,需要赋予“新”“旧”“前”“后”等庄名相别。杨姓播迁繁衍武威的流源支脉,目前虽然还不能理出一个清晰的头绪,但明代杨嘉谟家族即凉州杨家将的落籍并兴起,无疑是武威杨姓崛起并迅速繁衍壮大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二、凉州杨家将支脉述略
北宋杨业祖孙四代保家卫国跨越千年的英雄传奇,及明朝“凉州杨家将”的赫赫战功,使我们能够穿越歴史风云,零距离接触绵延千年、妇孺皆知的杨家将后裔。但一个家族的千年信史,若没有完整的家谱等资料是难以信服的。杨嘉谟在《杨氏家谱序》中说得很明白:“吾杨氏所遗家谱多残缺,今略述行辈,其远年莫考,无从补缀。”武威文庙保存的刻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的《杨嘉谟墓志铭》和两件分别为明天启六年、崇祯五年颁发的嘉奖杨嘉谟的诰命诏书(圣旨),河北省迁西县保存的《三屯总府题名碑记》和北京密云与河北兴隆交界之处的《兴隆雾灵山清凉界碑》,确凿地记载了杨嘉谟的军旅生涯和功勋,加上《凉州府志备考·杨氏家谱》、明史相关人物传记、演义小说中散见的事略和杨氏后裔提供的许多资料,基本上为我们揭开了凉州杨家将扑朔迷离的英雄传奇和武威杨氏播迁的基本情况,为研究地方歴史、撰写人物评传、续写杨氏宗谱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杨嘉谟一生戎马生涯四十年,是明末功德昭著的名将,也是北宋名将、世称“金刀令公”“杨无敌”杨业的后裔。终明一朝,杨嘉谟及其祖宗八代祖先世居凉州,镇边守土,保卫大明江山270余年,立下赫赫战功。据《凉州府志备考·杨氏家谱》记载,杨嘉谟祖籍为重庆府长寿县,那么,他的祖先又是如何从遥远的重庆府来到西北大邑武威的呢?
北宋灭亡之后,杨业的部分后裔从山西太原府走出,散播于四川、云贵、辽东、江淮等地,其中一支落籍四川重庆府长寿县。此后,部分后裔又辗转于多地,其中一支落籍于江淮一带,使江淮地区成为明代杨家将的重要源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将领,后分布于全国各地。据现有资料推测,凉州杨家将即为江淮杨家将后裔。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江淮杨氏后裔中的杨政率领三子二侄(杨璟、杨焕、杨柱、杨鹤、杨芳),从朱元璋起义,拉开了明朝杨家将的序幕。由于其作战勇敢,被誉为“一杰五虎”。明朝立国后,“一杰五虎”中的杨柱,生子杨文,杨文又生四个儿子,其中杨税、杨胜均从军燕山护卫,隶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
洪武三十一年(1398),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番措施,准备削除燕王。朱棣深感不安,于1399年起兵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战争歴时四年(1399-1402),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 朱棣即位为明成祖。其间,杨税、杨胜一直跟随朱棣征战。1402年,在小河战役中,杨税阵亡,其子杨忠于永乐二年(1404)世袭彭城卫右所千户(正五品武官),十五年调防凉州卫任千户,世袭武德将军(正五品武散官)。从此,杨税这一支在明代世代镇守凉州。杨胜继续随朱棣作战,封怀远将军(从三品武散官)。其子杨斌于永乐二十年(1422)承袭父职,又于宣德六年随镇守太监王安巡视甘肃镇,并要求内调凉州卫。宣德年间(1426-1435),已为金吾左卫指挥、怀远大将军的杨胜随长子杨斌移防凉州。从时间上看,杨税与杨胜的后裔到凉州镇守,前后相隔约14年。从此,杨氏后裔分别以杨税、杨胜为始祖,世居武威,世代为将,镇守西北边陲二百多年,涌现出了几十位将军级的人物,见证了大明王朝的辉煌歴程,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凉州杨家将故事。同时,开启了有明一代“凉州杨家将”父子并肩、兄弟联手、儿孙相承的保家卫国光荣传统。而散居其他地区的杨氏后裔和杨税、杨胜开枝散叶的另支另脉中,同样产生了许多杰出人物,由于史料阙遗,其流源和支脉难以述明。明朝末年,作为明朝总兵的杨嘉谟及其子弟,曾经在辽东前线抵御满清;而杨道显作为明代凉州卫世袭指挥、分守西宁道参将(正三品),于崇祯十七年(1644)在与满清军队作战时“死尽节”。
据《凉州府志备考·艺文·杨氏家谱》和民间凉州杨氏家谱等相关资料,现将武威三支杨氏传承世袭情况整理如下。
第一支杨胜系。
一世杨胜(1359-1437),祖籍四川重庆府长寿县。因兄杨雄于洪武五年(1372)在征讨元军的战斗中阵亡,将杨胜补充到燕山护卫中所右军从军,歴百户、副千户、千户、金吾左卫指挥同知、凉州卫指挥使(正三品)。曾随朱棣亲征漠北五次,战功卓著。宣德七年(1432),杨胜以73岁高龄随子杨斌移防凉州。卒后葬于城东13里堡北唐洪寨,现凉州区高坝镇蜻蜓村杨家坟庄子。因杨胜军功,祖父杨觉英,赠怀远将军,同知指挥使司事;父杨廷杰,赠怀远将军,同知指挥使司事;祖母、母、妻皆获封赠。凉州杨氏,从杨胜开始拉开了明朝杨家将镇守河西的序幕。
二世杨斌(1389-1448),承授父职,随太监王安巡察河西,后奉调凉州卫掌印,官至甘州后卫指挥使司指挥佥事(正四品)。
三世杨威(1423-1472),袭授祖职掌事,官至凉州卫指挥使。
四世杨和,袭授父职凉州卫指挥使。
五世杨佑(1483-1542),袭授祖职,歴参将、都指挥佥事、都指挥同知,甘肃左副总兵。卒后入乡贤祠。
六世杨鳌(1538-1615)袭授父职,歴守备、都指挥佥事、游击将军、参将。 七世杨魁,袭授祖职,21岁卒。
八世杨嘉谟(1576-1642),袭授祖职,歴守备、游击将军、参将、副总兵,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等,官至甘肃总兵挂平羌将军印、蓟镇总兵,敕授上柱国、光禄大夫。祖弟嘉臣,随伯兄勤王有功,升守备。
九世杨光烈,应袭指挥使管道标中军守备,任游击将军。弟杨光国,随父征贼有功,升三岔堡守备,杨光裕,随父出征有功亦升守备。
第二支杨仲玉系。
一世祖杨仲玉,祖籍直隶州宜兴(今江苏宜兴市)。早年参加元末农民起义,洪武十三年授陕西西安前卫左所百户(世袭军职,正六品),后驻守凉州,世袭流官诰命一道。
二世杨达,世袭父职诰命一道,实授凉州卫前所百户。
三世杨能,授凉州卫后所,实授百户。因阵亡有功,例升副千户。
四世杨鉴,授凉州卫所世袭副千户(从五品)。
五世杨春,授凉州卫所世袭副千户。
六世杨缙,授父职。乏嗣,去世后由其弟杨经世袭兄职副千户。
七世杨淮,未袭职即病故。
八世杨添爵,杨淮嫡子,授凉州卫所世袭副千户。
九世杨愈茂,杨添爵嫡子,袭祖职副千户,万历三十年(1602)着升右军都督(正一品)。其兄弟愈盛、愈光、愈彩、愈耀、愈华、愈旺,此后归农。
第三支杨税系。
一世杨税,祖籍直隶州徐州。1366年从军于徐达义军,洪武四年(1371)拨彭城卫右所马军,后从宋晟(明朝开国功臣,曾四镇凉州,前后二十多年)克战有功,于1401年授百户,次年在小河大战中阵亡,赠宣武将军(从四品武散官)、世袭千户(正五品)。
二世杨忠,于永乐二年(1404)袭父职为彭城卫右所千户,授武德将军(正五品武散官),永乐十五年调陕西行都司凉州卫右所,任千户。
三世杨英,景泰五年(1454)袭授凉州卫右千户所千户。
四世杨继隆,袭授千户;继隆乏嗣,其弟杨铭袭职千户,后以功升指挥佥事。
五世杨洁,杨铭嫡子,袭职千户。
六世不详。
七世杨道显,世袭凉州指挥,崇祯十七年(1644)“死尽节”。
1644年,赤胆忠心捍卫有明一朝的凉州杨家将,随着明朝的灭亡,也褪去了耀眼的光环。当年战场上的对手满清,如今入主中原而为当朝天子。凉州杨家将后裔为保全子孙,保全家族,只能低调处世,隐忍不发,甚至不惜毁史灭迹,隐姓埋名,远走他乡,遁迹市井,待时而动,以家族中蕴藏丰富的功名价值将迎来凉州杨家将的逆袭。
据有关杨氏宗谱记载,明末清初,杨胜一支,其八世祖杨嘉谟于崇祯十五年(1642)去世后,其子杨光烈应袭指挥,任中军守备,杨光国任三岔堡守备,杨光裕亦任守备,其弟杨嘉臣加升守备。杨仲玉系,传至九世杨愈茂,袭祖职副千户,官至右军都督(正一品)。以上两支,明亡后,后裔不知流落何处。杨税一支,传至七世,其中杨道显于崇祯元年(1628)世袭凉州指挥,崇祯十七年“死尽节”,其子孙或隐姓埋名,或远走他乡;而杨道焕、杨道兴、杨道昌及其后裔在今大柳镇王城堡务农,数代以后,一直团结和睦,在杨氏大家庭中生活,没有分门立户。明朝实行卫所和军户世袭制度,其家族传承世袭与歴朝不同。以上三支杨氏,相互间的血缘传承及辈分还不太清楚,所列各世代表性人物只是按照朝廷规定袭职的军方人物,而众多不能袭职的后裔,只能是“归农”的结局,即其他没有袭职的余丁,或随军或留在原地从事其他经营,与民户无异,这实际上也是所有门阀家族共同的结局和命运。
三、有关凉州杨家将文物及文化遗产述略
1.蜻蜓村凉州杨家将墓葬及杨氏碑刻。1958年,全国各地进行平坟开荒整地运动,武威六坝乡蜻蜓村(今属高坝镇)同样如火如荼地开展此项运动。蜻蜓村,原名北唐洪寨,古称杨家坟庄子,从明代至清,一直是凉州杨嘉谟家族的佳城(祖茔)之地,规模较大。在那次平坟运动中,蜻蜓村杨家坟被无情开掘。村民们掘开了一座古墓,挖出了许多的金、银、玉器和珠宝等陪葬品(文物),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刻于崇祯十六年的《杨嘉谟墓志铭》。墓葬虽未进行考古发掘和有效保护,但随着墓葬的有效保护或将来可能的发掘,出土或发现大量文物是迟早的事。《杨嘉谟墓志铭》和之后从杨氏成员中征集到的圣旨,它向世人揭开了一代名将杨嘉谟隐藏了数百年的未解之谜(详见《杨嘉谟墓志铭与武威杨府巷》一文)。另外武威还有几通杨氏碑刻。
《唐武安府校尉杨君碑》,据《凉州府志备考》《五凉全志》古迹载:(杨君)名文才,字德茂,宏(弘)农华阴人,汉太尉震之裔。墓在永丰乡,碑记甚悉。碑佚,碑文无存,志主生平不详。
《明杨佑三官神祠碑》,于明万历九年(1581)立于杨府街三官祠,通判胡松年撰文,碑佚,碑文无存。杨佑为杨嘉模曾祖父,官至甘肃副总兵、都指挥同知,去世后入乡贤祠。
《烈妇杨氏墓碑》《高节妇墓志铭》(杨氏嫁与高氏为妻,故称之),二碑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已佚,碑文载《五凉全志》,内容基本相同。简述出身贫寒的烈(节)妇杨氏在外打工受辱及被害的过程,赞扬其“行芳志烈……宁死不屈”的贞烈品行。前者为镇番知县江鲲撰写,后者为凉州知府何德新撰写,在当时具有典型教化的社会意义。
2.王城堡杨氏木制屏风与祝寿颂词。大柳镇王城堡杨家榆树庄子村民杨某家藏的一组乾隆三年(1738)制作的18扇木制屏风,进一步揭开了生活于清代前期的凉州杨家将后裔的社会关系。屏风上面蓝底金字,周遭刻有花卉人文图案,内容为杨家二位老人六十大寿的祝寿颂词,题目是《大郡佐即伯牧升、安翁昆玉六泰荣寿双庆序》。屏风距今已愈280多年,虽有部分破损,但除了祝寿者人名有些字迹模糊不清外,大部分内容清晰完整,足可辨其全貌。二人生日仅相差一月,说明是堂兄弟无疑。大意是杨氏升、安二公德高望重,乐善好施,仁德孝友,亲友在他俩六十寿辰之际双陈献寿。文中除祝寿之词外,还提到了杨氏家族的歴史渊源和敦厚和睦的家风族范。
祝寿颂词撰者为康熙四十四年(1705)举人,曾任福建莆田、瓯宁知县王化行;书者为康熙五十三年(1714)举人、曾任江西安义县知县、浙江安吉州知州高崇徽。祝寿者有雍正制科举孝廉方正的凉州三征士张玿美(曾任广东廉州府知府、雷琼道,《五凉全志》总修)、张纶(曾任山东济宁州知州)、张尔戬(曾任兵部主事、陕西同官县知县)和雍正八年进士、曾任山西文水县知县苏暻等地方名士及凉州镇标右营游击朱国杰、淮安府中协中军都司高崇韬、凉州镇蔡旗堡守备杨春泽、蔡旗堡千总周大学等地方官员;还有武威文举人王道久、王化南(乾隆四年进士,山东知州),武举朱承恺、刘允龙(隆)、李弘猷以及凉州府、县儒学训导、监生、庠生及乡耆亲谊等数百人。
颂词中虽然指出杨氏兄弟二人九世先祖为杨税,十世先祖为杨忠,并未明确说明所担任的官职。但从众多官员、名士为其祝寿来看,足见其身份、资望之崇。颂词中有“黼黻皇猷,驰声仕路”“共垂勋名”等语,当为兄弟二人曾经为官的明证。颂词中又有杨氏家族数世“同堂而居,共灶而食”之说,至少说明杨氏数代在乾隆隆三年还没有分门立户。从“兄及弟兮,如宾如友”等表述说明兄弟二人关系极好,不分彼此。值得一提的是,武威杨氏十世族人杨士藻在嘉庆十九年(1814)所写的《杨氏家谱序》中指出,杨氏“居数十年,兄友弟恭,雍睦成风,耕读世继,宜乎与张公艺仿一二焉。”隋唐之时的张公艺,九辈同居,和睦相处,传为美谈。杨氏效仿张公艺,可见合族共居之盛况。
清代武威杨氏数世同堂,家风和睦,文德世继,在修身齐家、道德文章、耕读相继方面,皆有传承,且人才辈出,蔚然成风。乾隆十四年《武威县志·人物志·节义》记载,时耆寿“杨国正,住西街。事母孝谨,持身端正。寿九十一。申报,赠‘五世同堂’额。”这是住在城里的一支杨氏的情况,与上述王城堡杨氏“同堂而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干隆中后期,因为人口增加,杨氏一族开始从王城堡陆续分家迁居各地,其中一部分迁往民勤、古浪和新疆。杨氏在武威的散居地除王城堡外,分布于四乡六渠。武威杨氏同堂而居和散居及播迁繁衍,歴经几百年,也从侧面反映了清代武威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3.与武威杨氏相关的文物及文化遗产。明代天启六年(1626)皇帝授赠杨嘉谟圣旨,从杨氏成员中征集,现收藏于武威文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攻鼓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威水陆画以及凉州杨家将武术、永昌石碑滚灯、王城堡社火、白塔沟舞龙等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文化遗产,其原创或传承,或为武威杨氏独创,或与武威杨氏关系密切,都是凉州宝贵的财富,对于研究明清武威民风民俗、家谱传承、诗文书法,具有极高的歴史价值。
4.其他分布于武威城乡的杨府巷(街)、杨府、杨家祠堂、四知堂、杨业庙、杨殿庙、白衣寺(相传杨嘉谟女因所许配的军人阵亡,终身未嫁,为其建寺)、清凉寺、杨家坝河、杨府花园、杨家牌楼、杨家台(堡、寨、场、墩、山、屲、湾、沟)、杨家烧坊(磨坊、油坊、纸坊)以及众多的杨家庄等,无不潜藏着凉州杨家将的信息。
四、余思断想
明朝时期,武威及西北边境,多次遭到北元势力的进犯*扰,给百姓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破坏。所以,百姓更加追思那些血战报国的英雄。于是,苏武、狄青和杨家将等英雄的传说得以广泛流传。凉州区颂扬狄青的诗词不绝于书,而且有狄青台遗址;民勤保存着苏武的碑刻、祠庙等相关遗址及传说、诗文、楹联等;古浪则有杨家将十二寡妇征西及其“滴泪崖”的悲壮传说。依史书,狄青的主要战场在陕甘宁一带,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山西雁门关和大同一带,狄青与杨家将对阵交手的主要对手分别是西夏和辽国;苏武牧羊的故事则离我们更为遥远。这些故事大量出现于明代以后,与“有明以来,边锋屡警”的歴史事实是一致的,可以看作是地处游牧民族与汉民族争夺前沿的武威人民崇文尚武、尊崇英雄、追思血战保国先烈的一种情愫,创作者并不是无知,而是借古喻今,或表达一种对英雄的倾慕之情,或在国家危亡时期表达一种期望、一种预期。
向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明版《杨家将演义》和《杨家府演义》等英雄传奇小说,同样产生于这样一种宏大的背景之下,它所塑造的北宋著名军事世家杨家将主要人物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一门三代前赴后继、忠勇卫国的事迹及其英雄群体,表达了人民群众抵御外侮,保国安民,表彰忠烈的理想和愿望。早在北宋时期,杨家将英雄群体就已经闻名天下,并广泛传颂。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到:“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杨家将演义》作者熊大木,号钟谷,福建省建阳人,明代歴史演义小说的编著者与刊行者;《杨家府演义》作者纪振伦,号秦淮墨客,江苏南京人,明代著名作家。江淮地区作为明代杨家将的重要源头,可以推测,他俩生活于明代中后期,与江淮许多杨氏将领及其后代保持着密切联系,在小说创造中,既汲取了北宋杨家将的许多史料和传说,更融入了明代杨家将的歴史事实。苏武、狄青和杨家将在武威的被尊崇及其英雄故事的流传,反映出武威人民对英雄的敬仰和热爱,凝聚着中华民族前赴后继、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寄托着追求和平美好生活的热切希望。这些人物和故事,歴史背景相同,相互辉映,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相比而言,凉州杨家将的人物与歴史是实实在在的,是杨家将演义等英雄传奇小说的凉州版本,这与古浪民间传说的杨家将传奇故事应区别开来。
“杨氏初微自河西,弯弓驰马耀边疆”(欧阳修)。有明一朝270多年,凉州杨家将从江淮地区辗转于西北边疆,浩气枕戈,忠勇爱国,喋血沙场,戍边屯垦,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歴史人物,谱写了一部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英雄壮歌,是杨家将演义的凉州版本,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英雄家族史诗。
“山川不老英雄逝,环绕祁连几战场”(于右任)。苏武、狄青、杨家将等英雄人物,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大团结、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永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要在充分尊重歴史的基础上,而又不必拘泥于歴史,大力挖掘其闪光的精神价值,塑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英雄豪杰。
附 杨才年先生《凉州杨家将赋》
夫凉州杨氏,源于弘农郡望一脉清香,斯为宋将杨业后裔枝蔓。日升汤谷,扶桑沐祥光;崇文尚武,代代谱华章。
先祖杨震,暮夜却金,“四知”气节美名扬;文帝杨坚,盛世开皇,一统华夏高山仰。隋有卫昭王杨爽公,率军反击突厥,被誉“东方战神”;唐时观国公恭仁,破贼立功致相,仍领凉州总管。凉州都督杨敬述,献得《霓裳羽衣曲》;志烈休明两节度,拒蕃捐躯河西地。宋代杨家将,忠烈驰疆场。破阵守关,冲锋陷阵,勇字贯三军,屡败契丹功赫赫;赤胆立身,洒血抛头,忠心铭四海,久传梨园史悠悠。铁骨铮铮老令公,金刀无敌,长令杨家名万古;神勇浩浩杨家将,劲节有根,甘教忠义载千秋。
杨家将后世裔孙,宋亡入蜀,如龙潜形。囊中长铗,犹时发铮铮龙鸣之声;杨氏英豪,仍不坠拳拳报国之志。元末苛政,天下大乱。巴蜀江淮,燃起烽烟。杨氏族人俱揭竿而起,令公后裔皆克战各处。大明建国,卓卓有功。“三杨侍朝”,天下治隆。明代杨家将,带眷举家,驻防凉州,一腔碧血洒青史;塞上精锐卒,竭心尽力,戍守边疆,四面黄沙唱挽歌。杨雄和林喋血,杨税靖难阵亡。杨忠出使西域,丝路再通畅;杨斌筹建卫学,文德又敷诞。杨佑受供三官神祠,教化后昆,乡贤拜家庙;杨鳌分守延绥西路,血战有功,勇士仰孤标。英雄杨嘉谟,拔剑向天山海关;智勇杨卫国,共坚奇伐大松山。道显死尽节,后代不仕清。武将世家,父子并肩,忠义猛将若星辰,威镇边陲;袭承祖职,子孙相继,驱虏靖边建殊勋,忠魂永垂。横槊祁连山,修饬武备,筑塞固边,战马蹄惊千古荒;扬旌嘉峪关,南捍诸番,北拒蒙古,河西走廊一剑悬。纵马大凉州,安抚番夷,羁縻羌戎,茶马互市通货畅;血战河西堡,驱除鞑虏,靖边镇番,大漠孤烟落日圆。雄关残阳,浩气枕戈,威名屡教敌寇胆寒,史乘殷殷留壮烈;古道西风,尽抛碧血,义举常令国人泪涌,碑文歴歴镌忠贞。靖平敌戎,戍守边关,忠义高悬杨府巷;开渠屯田,济民安邦,清辉尽洒杨家河。功耀千秋,勇武忠诚捍疆土,英名晖日月;名扬四海,忠肝义胆报家国,气节铸春秋。凉州杨家将,辈代戍凉州,代代皆有忠勇将才,世世颇具先祖遗风,故有“凉州杨家将”之称谓。
鳣梦鹰扬萃一家,耀武扬威最堪夸。文经武纬古凉州,托根深处自生芽。凉州杨氏,当铭记嘉谟遗训:“世承宗祧,光前裕后”;“善继先人之志,克尽人道”;勿慢处世之理,为贤行孝;“能喜施舍,善根厚植”;“勤读诗书,博览群籍”;寻访明师,亲近贤士;勿狂诈恣肆而惺剔上进,蕴良善智慧且有品有德。谱牒舒卷,常诵先祖遗训而教化后昆;优典宜颁,大书杨门家风以活化精神。
追根溯源,往事越千年;继往开来,宏图拓万里。嗟夫!观古来今往,华夏杨门,辈出英贤,代有俊彦,长盛不衰,世系繁衍。此何以哉?皆赖“四知”高节之魂,弘文崇德,清白传家,留肃肃之家风,托起弘农杨氏之脊梁;全凭忠勇报国之志,尚武扬威,驰骋沙场,遗昂昂之家声,高扬世代杨门之尊严。喋血沙场,只为铸剑为犁;赤心烈胆,以祈和平永驻。古今一脉,泱泱家族昭示做人之道;家国同怀,册册史书阐释处事之理。
纵横千年时空,绮丽八方瞩目。一朝醍醐千古毓,百代勤勉万世昌。方今乾坤朗朗,百业隆隆,国强而家旺,业兴而运昌。把酒览史,英雄豪气尽在老酒一壶;以德兴业,运筹经营更有雄心一片。高悬“杨”字旗,旗开而必胜;敲响攻鼓子,鼓腹而击壤。弘农裔孙,宜当慎终追远,祖德高扬,勿忘伯起公“四知”之高风;杨氏族人,更应重振旗鼓,再铸辉煌,续传杨家将精神之荣光!
(2020.1.30于凉州)
作者简介:王其英 凉州文化学者。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长期从事教育和党政工作,曾兼任《武威市志》总编。编著出版《武威金石录》《西部明珠凉州》《可爱的凉州》《凉州历史文化散论》《历代咏凉诗选析》《武威特色文化述要》等多部著作;编辑、修订、通稿地方志和地方文献资料20多部。获甘肃省地方史志先进工作者。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