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族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日,俗称大年初一,凌晨,先祭天、地及祖先,供献馔肴,燃放爆竹,点香烛,行叩拜礼,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之后,即扎红缨,摺表角,以饰骡、马、牛、驴及头羊,于吉时赶往喜神方位以迎喜神,俗称"出行"。
出行之后,家庭成员中有男子一人,遍谒邻里街坊。从第一家至第二家、第三家,彼此结队,全村互谒,先拜其祖然后依辈份分别行磕头作揖礼,俗称"拜年"。被谒之家多以油炸食品款之。居丧之家则致意于来贺之人,敬表歉意。初二日至初三日,必去舅家、岳丈家拜年,然后,以亲疏依次前往宗族好友家拜年,直至元宵节。城乡党政部门,组织各方面人士,向烈军属拜年,表示慰问。机关团体多举行"团拜",改磕头作揖为鞠躬礼、握手礼。
正月初五日,俗称"破五",此日吃搅糊,叫"缠五穷",意除穷根。有洗衣者,谓之"洗五穷"。
正月初七、初八、初九,称"人七"、"地八"、"天九"。此三日天象以晴主佳,阴则主灾。"人七"日,习惯吃饺子,多于饺子内包一铜钱(今用硬分币一枚),吃得者,谓有福气。
在农村,共同祀一方神庙的一个自然村或几个自然村称一社。以社为单位,于正月初五后,便酝酿主办社火的人选,俗谓"选头家"。由"头家"取来钹鼓,于"秧歌窝子"场院敲响第一锤,便有爱好者争相打镀、击鼓、敲锣,玩秧歌的准备工作从此开始。秧歌有高跷、桶子鼓、龙灯、狮子、灯船、推车等,视社的大小,人员技艺情况排演一至数种,每个秧歌队必须选旦角"腊花子"4人;掌"闪灯"的2人;扛大旗者4人;龙灯有九节至十三节不等,每节一人;灯船有"船姑娘"及"艄公"各一人;狮子有顶者二人,引者一人;另需秧歌演员、鼓乐、炫乐、负衣箱蜡烛及围场之人。正月初十日前后演出。十三日前,多送帖于本村、邻村诸富户人家演出。常数社互约,"朋"秧歌于一处。社数愈多,则接送秧歌场面愈大,闪灯前导,大旗掩映,灯焰飘闪,"腊花子"掌灯挥扇舞蹈,狮、船、龙灯各具姿态,穿行于堆堆柴火之中。在鼓乐声突然停止之时,便有高亢的"秧歌跤儿"声,传送人耳。四句歌词唱罢,钹鼓声相继,唱至数首十数首之后,龙灯、狮、船等分别献技,"朋"秧歌结束,便各自扎"营",轮流演出"秧歌剧",直至深夜。送秧歌场面一如"朋"秧歌。现今耍秧歌多有改革创新,。耍法较多
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多在集镇为政府机关及商号演出,有玩至十七日者,谓之"黑十七"。最后一夜,秧歌队装饰如常,并有一人饰"毛鬼",翻穿皮袄、戴鬼壳面具,在社内每家去"送瘟"。以油面火把在各个房间门上打出火焰,在钹鼓声中共喊"噢—噢—噢"不绝,在门外墙上以笤刷蘸锅墨水画"十"字以驱瘟。
演戏一般从初六七日开始,十二三日结束。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旧时,县城及内官营等城镇,于街道结灯棚、扎灯山,家庭于庭院及临街门口,悬挂宫灯、散灯、独灯、偶灯、动灯、静灯、转灯、连环灯等。从十四日至十六日,街灯辉煌,秧歌翩跹,游人熙攘,颇俱盛况。十六日夜,县城及郊区人民,多全家出游观灯,名曰"游百病"。过去周数十里群众,或骑自行车、或坐拖拉机、汽车,争相观瞻,前所未有。现今从腊月开始区彩灯悬挂街道一直到正月十六日之后才逐渐结束,彩灯以每年生肖为主,每年不同,各有特色。
【二月二】二月初二日为青龙节。农家于此日拂晓,以簸箕盛小灰(草木灰)从大门口绕庄宅拍撒一周,谓之"打灰簸箕",并炒蚕豆(大豌豆)食之,寓爆除虫害之意。此节日,现今逐渐淡化不流行。
【清明节】清明节有扫墓祭祖的习俗。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为寒食节,每逢此节,家家上坟祭祖。族人共赴祖坟,先于每个坟堆上背土一背斗,压上纸钱撕成的长条,叫"帽角子",寓子孙兴旺之意。然后祭祖,献肴馔,供茗、奠酒、烧纸钱、冥票,行叩拜礼。同时,长者为晚辈讲述坟中葬埋者的辈份及生平事迹。党政单位机关、学校师生有组织地祭扫革命陵园,纪念革命先烈。
【三月三】三月初三日为上已节。建国前,相传此日有游南安山者。县城及郊区群众,准备胜于常日的饭食,改善生活。现今多数人已不知此节日。
【四月八】四月初八日为浴佛节。县城西岩寺,内官营锦鸡原山(俗称"四月八山"),为附近学校师生及群众登高游览场所,各种饮食、小卖及儿童玩具业者赶赴寺内设摊服务,游人或奕棋、或清唱、或讲古说今……儿童或以熟鸡蛋相碰赌胜。1984年后锦鸡原山庙会恢复,国营、集体、个体商贩于庙会之日,进行物资交流。
【端阳节】五月初五日为端阳节。为纪念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是日,民家多食粽子、晶糕、甜酿、醪糟等。晨起于门楣插柳枝,以雄黄酒涂儿童鼻、耳,并洒于箱、柜,以*虫防蛀。为儿童戴香草荷包。给儿童手腕、足踝系五色花线。日出前去田头,以麦苗露水洗眼睛或病患处,谓眼可保健,病可痊愈。
过去在早饭后,近城之人多登临县城东北兴云寺,游山敬神,不育妇女于"百子泉"中摸石头或瓦片,以祈生男育女。久旱不雨之年,地方绅耆秉香奉西岩寺所藏佛经赴兴云寺,取湫泉水以祷雨。建国后,兴云寺庙会废。从是日起,牧童早起赶羊上山,打羊皮鼓于野,闻者增趣。
【六月六】六月初六日,农家有煮初熟扁豆尝鲜者。民间于此日骄阳之下,多翻晒衣物、书籍;寺院、道观曝晒经书;尚有于河水中浴猫、狗以灭虱虬者;采收艾叶于是日,用以针灸治病、谓药效佳。现在此节日多数人不知晓。
【七月七】
七月初七日,谓牛郎织女鹊桥会之日。
【七月十二】
七月十二日,正值羊肥肉鲜,农家有条件者,或凑份,或独家宰*,以食之。七月十二,吃羊肉炒茄儿、麦扇儿。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旧时,民家于庭院设几桌,供瓜果、月饼等以祀桂魂。现以月饼、瓜果食用或馈赠亲友为习尚。
【九月九】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旧时,城区学校师生多于西岩寺组织秋季登高。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登高,举行团日、队日活动。现今多不过此节日
【十月一】十月初一日,道教称"下元节",亦为祀祖之日,民间多以五色纸制做寒衣,与纸钱、冥票一起于门前焚化,谓之"送寒衣"。
旧时又佛、道教会于是日前4日或6日做道场诵经,超度孤魂及附近民家善男信女之祖先。随缘于道场者,于是日各请祖先封包于家祭祀。晚,装纸钱、冥票于封包内,同寒衣等于门前焚化。建国后废。
【冬至】
冬至之日,民间多以新榨胡麻油炸油饼食用。现今多吃饺子。
【腊八节】
十二月初八日为"腊八节"。相传为释迦牟尼佛得道日。黎明,民家以糜(谷)米煮腊八粥,除进食外,并涂少许于门窗上,意谓糊住雀儿眼睛,使不能食五谷,有凿冰块置于粪堆等习惯。又有置洁净冰块于甜酪内,待春天食用,有辅助止咳之效。雇工于此日可以歇工。民谣有:"腊月八,打冰哩,放羊娃娃出工哩!",。在过去由于穷,过此节时,还有“腊月八,米饭熬着夸踏踏,有猪的把猪*,没猪的把娃娃打着嘶哇哇”这样的谚语。
【祀灶日】
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民间置塔形"灶糖",五色纸叠卷的筒状"鞋面"以祭灶,祭毕,焚化"鞋面"揭下灶君像焚于灶膛内,送灶君升天。
此后数日家家户户清扫房屋、粉刷墙壁、裱糊顶棚、剪窗花、糊花窗、熏板檐纸以饰盆碗架板,张贴年画,准备春节各类食品等,直至除夕。
【除夕】
为十二月最后一日,民间洒扫庭院,贴春联,挂彩灯,妇女或蒸馍,或煮肉,通常要备足半月以上之食品,临晚于门前焚化纸钱"请纸",请先灵于主房神主之位。焚香燃烛,供上馔肴(俗称"献饭"),燃放炮仗以祀。合家团聚,或娱乐,或闲谈,或由长者讲家史,儿童多嬉戏。交夜前不眠,谓之"坐夜"。随着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之兴,有条件者,坐夜时,或听音响,或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零时时钟报岁,有燃放爆竹以迎新岁者。
二、回族
【主麻】主麻亦称主麻拜聚礼。每星期五午后,在清真寺举行集体礼拜,以"答真主成化之恩",系伊斯兰教的吉日。
【大开斋节】
大开斋节又称尔德节、肉孜节。伊斯兰教太阴年九月为斋月。十月一日为开斋节。斋月的开始与结束均以见月为准。开斋日,教徒全体沐浴,穿新衣,在清真寺作礼拜。拜毕相互拿手(一种握手札),表示道歉、谅解、祝贺之意。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小开斋节。在大开斋节后70天之十二月十日举行。此日,穆斯林沐浴盛装,进行会礼,相互拜会,有条件的宰牛宰羊,相互馈赠。肉食不出售,以济贫为最高尚。
【圣纪节】在伊斯兰教太阴年三月十二日,为穆罕默德诞辰,又传此日为其无常之日,故又称"圣忌"节。回族群众在这天齐集清真寺诵经礼拜。
【阿舒拉日】在伊斯兰教太阴年一月十日,相传为追忆阿丹、易卜拉欣等"先知"得救之日。另据记载,此日系阿里次子侯赛因遇刺之日,故为什叶派的重要纪念日。
【登霄夜】登霄夜,即"米尔拉吉"。在伊斯兰教太阴年七月二十七日,穆罕默德于公元621年之是夜乘"天马"登霄。
【拜拉提夜】拜拉提夜又称"转夜"或"念夜",在伊斯兰教太阴年之八月十五日。盖德尔夜
盖德尔夜也称"夜坐"或"字夜"。系伊斯兰教太阴年九月二十七日夜,此月后10天中,有一人留宿寺内大殿念经祈祷,谓之"坐静"。
【法图麦节】法图麦节,亦称"姑太节"。为纪念穆罕默德之女的节日。时在伊斯兰教太阴年六月十五日。
上述节日,因教派不同而活动有异。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