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这个并不是战争的原因,更不是长安衰落导致的原因,而是跟地理位置有关系。
长安的粮食主要依靠关中平原,虽然关中平原被称为富庶之地,但毕竟狭小,容量有限,一旦人口膨胀超过了它的承载能力,或者遇到旱灾就会产生粮荒。这种粮荒远在秦未统一时就曾出现过。
粮食和人口的矛盾一直是困扰秦汉甚至隋唐的问题。越是盛世,长安人口越多,人口越多,粮食就越紧张!!秦汉时期接济长安的粮食主要来自巴蜀,但从巴蜀运粮到关中却要翻越秦岭和巴山两座大山,这条路即使在今天发达的交通条件下,也仍旧是条险途,何况两千年前。所以秦时开郑国渠,汉时开白渠,用增加水利灌溉来提高关中粮食产量。但这却不是最有效的办法。在国家繁盛、人口庞大的时期,它只能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
到洛阳就食这个办法首先出自隋文帝,当时关中地区粮食不够吃就到洛阳就食,所以他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讨食皇帝。为什么到洛阳就食呢?因为从东晋以后经济中心慢慢向东南转移了。东南的物资到洛阳以后再往西运的时候就不好运了,因为有三门峡。三门峡这个地方每过三条船就要沉一条,成本非常高。另外当时崤函古道非常难走,要翻越高山不要说过车过人都是很难的,所以运输非常不便。这种情况下隋文帝只能到洛阳就食。在这种情况下,隋炀帝干脆就把都城定到洛阳,这样就不用来回奔波了。
到了唐代,盛世之都也是庞大帝国的权力中心。此时的长安人口达一百多万,加上周边地区驻守的大量军队。长安的生存,要靠东部(安史之乱后是南部江淮一带)农业中心的供应。然而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运输供应物资由东向西逆流而上又是谈何容易!由于水流湍急,10斗粮能有8斗运到长安已经很不错了,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半数运到目的地。
唐代的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682年关中地区饥荒,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最为戏剧性的是在786年,关中粮仓空空如也,禁军领不到粮食,威胁哗变。在这个节骨眼上有米运到,德宗大喜过望,跑到东宫对太子狂呼:“吾父子得生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