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至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间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战争,以下是其详细起因和过程。
战争起因:19世纪70年代后,世界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激化。早期发展强势的英国逐渐被崛起的德国超越,两国之间为了争夺在欧洲的领先地位,频频出现争端。另外法国与德国之间的关系也愈发紧张。
从1870年普法战争以来,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对抗从未停止。同时奥匈帝国与沙皇俄国之间也冲突不断,帝国主义列强在激烈的竞争中都在寻找同盟者,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并压倒对方。于是在欧洲便逐步形成了对立的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并展开大规模的军备竞赛,更大规模的帝国主义战争一触即发。
详细过程: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塞尔维亚青年刺*了奥匈帝国皇储,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沙皇俄国、法国、德国、英国也在之后相继参战。
战争爆发后可分为三个阶段:
·1914年-1915年为战略进攻阶段,同盟国、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均按计划发起战略进攻,在西线、东线、南欧、土耳其等战场交战,但都未能取得较大战果。随后双方转入阵地战阶段。
·1916年-1917年为战略相持阶段,这一阶段双方在各处战场实施重点和局部进攻,陷入伤亡巨大的消耗战和进展甚微的僵持局面。这期间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的战役之一的凡尔登战役。在此之间罗马尼亚、美国、希腊、中国等先后加入协约国,俄国则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
·1918年为战略决战阶段,美国参战后协约国实力更加强大,在各个战场对同盟国发起反攻,最终迫使力量耗尽的同盟国投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4日全面爆发到1918年11月11日结束,前后持续了4年零3个多月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参战的有30个国家,约15亿人,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67%。战争中双方动员了约7351万人走上前线,其中协约国方面达4835万,同盟国方面为2516万。士兵阵亡人数在850-970万人之间,受伤人数达两千余万,超350万人留下终生残疾。欧洲失去了大量年富力强的青年,从根本上损害了欧洲经济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