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是秦国著名的外交家、和谋略家为秦国统一六国留下来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就是这样一位封侯拜相的人物,他的入秦之路和考古发现却出现了分歧。
据《史记》对张仪的出身介绍极为简单,只有三字“魏人也”。但是一场飞来横祸却让我们更加能了解到张仪的出身。
张仪曾入楚时,参加邵阳君的庆功宴,楚王将“和氏璧”奖赏于邵阳君。可是在庆功宴上当大家互相观赏,争相传阅时竟传出和氏璧丢失。《史记》记载:仪贪无行,必次盗相君之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
大家认为张仪出身穷苦,所以就是他偷了玉佩,于是给张仪上了刑法,张仪不服拒不承认,邵阳君没有办法只能把它给放了。由此也可以间接看出张仪出生贫寒,家境苦难没有背景。
可是为何他却能在群雄分局、诸子百家崛起的动荡时代脱颖而出,那就要说到一位伟大的权谋家鬼谷子。鬼谷乃张仪之师,所以张仪乃是一位实实在在的权谋家、纵横家。
说到师从鬼谷,那就还有一位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墨彩的同门师兄苏秦。这二人完成学业后意气风发,准备前往各诸侯国一展雄心壮志。
《史记》记载苏秦最先展露头脚,在燕国封侯拜相。而这位同窗数载好友却给张仪布下了一个“计中计”。由于当时七国秦国实力最强,苏秦所在的燕国实施合纵,联合其他几个较弱的国家共同抵抗秦国。可是当时秦国实力强大还没等各国之前合作起来就要被秦国攻打。
于是便心生一计找一个能为我所掌握的人派遣到秦国去,使其影响秦国的外交政策,让燕国等弱势国在合纵联盟还未形成完整体系时,以他的智谋来劝阻秦国来犯。思来想去想到了自己的同窗张仪。
可怎样能完成这个计划呢,于是便对张仪使用了激将法,邀请张仪来燕,张仪心想:不愧是同窗好友,念旧情于是便出发投燕。可换来的却是昔日同窗的冷嘲热讽于居高临下
就这样本就性格要强不堪受辱的张仪一气之下离开燕国,心想:我一定要找到比燕、楚还要强大的国家,于是想到了秦国。可是上文表示张仪出身贫寒,前往秦国可谓是身无分文。苏秦为了让他能顺利到达秦国,特意设局安排手下资助了张仪使他顺利到达了秦国。
张仪不负众望面见了秦惠王,他与秦惠王高谈阔论,大谈政治格局和七国的格局,大展了自己的才华。秦惠王听后高兴不已,此乃旷世奇才,于是便重用张仪,封其为秦国客卿。张仪官居高位后仍不忘报恩资助于他的人,于是便找到这位于他资助于他的人,可这人却说你不用谢我,你应该感谢的是你的师兄苏秦,他认为你的才能在秦国一定能施展,于是煞费苦心帮助你到达秦国,张仪感恩不已。
一直到1973年之前,人们都是根据《史书》和《战国策》所了解这段历史,毋庸置疑。可是1973年的一个重大考古发现却让人们开始质疑之一段历史的正确性。1973年在长沙汉朝的一个马王堆三号墓人们发现了可以推倒张仪入秦是苏秦所帮助,两人没有任何的交集。
人们发现张仪是在燕昭王第三年的时候死亡的,而苏秦却是在燕昭王第四年时从东周来到燕国为相。而根据《史记》、《战国策》所记载苏秦是在燕国做了相国之后,张仪来到了燕国。这个考古发现就完全颠覆了之前的认知。张仪、苏秦完全不在同一年代,而张仪是靠自己的本领入的秦国。
那么这个合纵和连横这两个对手就不是这两个人了与张仪作为对手的是另外一位纵横家公孙衍。
我们还可以从一处历史资料中可以间接了解到当时与张仪相对应的不是苏秦而是公孙衍。景春和孟子曾有一段对话:张仪 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息。最后两句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听过讲的就是张仪和公孙衍这两人。
虽说张仪和苏秦都是纵横和联合的代表性旗帜但这里却没有说是苏秦和张仪,就连一点的记载都没有。所以间接的可以得出当初与张仪相对应的是公孙衍而不是张仪。由此可以看出《史记》和《战国策》于历史是不相符。
《战国策》由于在《史记》之前司马迁可能在写书时受到了影响将苏秦与张仪写入了同一时代的人物,将时间提前了30年。
总结:大家认为这一段历史小知识怎么样呢可以讨论看看哦。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小枫这边每天为大家分享一点历史小知识哦。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