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本来就是记载战国时候的策士们的事迹的一本书,一般篇幅都不会特长 《战国策》的版本大致有两个系统。南宋初年,剡川(今浙江嵊县)姚宏校注此书,态度谨严,忠于原作,书成于绍兴丙寅(1146),不久就有刻本。此本在清代经黄丕烈影写复刻,收入《士礼居丛书》,流传极广,今通称姚本,其中包括东汉高诱的残注和姚宏的续注。和姚宏同时,缙云(今浙江缙云)鲍彪也为《战国策》作注。鲍氏改动原文,重新编次,受到后世许多人的讥评。元代吴师道撰《战国策》注,对鲍注订误补缺,释疑解滞,甚便读者。《四部丛刊》初编曾把吴书的元至正十五年(1355)刻本影印收入,其他的重刻本流传的也很多。此本今通称鲍吴本。此后,中外学者研究《战国策》的不少,或零篇短札,或巨制宏文,各有所获。 近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诸祖耿有《战国策集注汇考》,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 上海古籍的四家汇注本是将《战国策》现存的两个版本系统合并而成。即:姚宏33卷系统(有高诱注和姚宏的补注,以清代黄丕烈士礼居仿宋本最好);吴师道10卷系统,这个系统是鲍彪认为高注残缺,故删除高注,自己重新做注,合并为10卷,到了元代,吴师道再做“补正”,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最佳。[四家汇注本就是用士礼居本和《四部丛刊》本做工作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