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一直为津津乐道,但对于一个渴望“修齐治平”的读书人来说,古代的争鸣意味着社会的无序。无序带来的痛苦并不是社会的福报,只是少数人的游戏,大家真正渴望的是,用现在的话说,是“多元”:这个社会有一个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共同价值观来打底,同时包容其他不同的价值观。
那么问题来了,百家争鸣之下,哪种学说会成为主流价值观,哪种学说会成为第二或者第三梯队,哪种学说又会被时代所抛弃呢?在我的眼里,这种大浪淘沙的过程和结局,要比百家争鸣的产生的土壤,更具备后世的参考价值。
站在上帝或者马后炮的视角,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答案,是儒家赢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法家被整得灰头土脸,成为儒家的阴暗面,“阳儒阴法”嘛,而道家的学说,披上黄老的外衣兴盛了一阵子,退场了一阵子,最后以宗教的形式保留了下来。最惨的是墨家,要不是清末出了个孙怡让,重见天日还不知道啥时候。
墨家为什么会沦落,有人说这跟它的出身有关。谈墨离不开“兼爱”和“侠义”二词,什么内涵姑且不说,但从字面意思理解,它们代表的是平民阶层的思想。平民思想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吃苦,不信请看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墨攻》,其穿着打扮实在是太“朴素”了,试想一下,拥有思想建设决策权的贵族以上阶层,能接受这种“朴素”吗?
在《战国争鸣记2》中,作者李亮书接该系列第一部,继续讲述了墨家各色人等在战国末期的纵横驰骋,在秦赵之战这一事关东方六国命运的交锋中,展现了各色人等的挣扎、顺应以及坚守和无愧于心。
我们都知道时代的大结局,所以历史小说的特色不在于结局,而是着重刻画时代的必然。就像我们阅读架空中唐的小说,真实历史中关陇贵族和关东世族冲突矛盾这条暗线,一定要浮出水面作为主线。而在《战国争鸣记2》中,面对战国末期经济、文化、思想的豹变,墨家思想创新的僵化,才是导致他们落伍的根源。
在《战国争鸣记1》一开头,描述的是姜明鬼在上个任务失败后,在辞过楼里受惩罚的情节。表面上是惩罚,实际上是反思,反思墨家的“兼爱“为什么不灵了。在我看来,人心变了,时代也就变了,不是“兼爱”这种学说不好,而是人的心胸和格局在慢慢发生变化。
战国末年,经过几百年的纷乱,大家也烦了,消除各区域之间的隔阂,也成为内心的一种渴望,尤其中国有“政治早熟”的传统,政治上统一了,经济上才有更大的出路。而爱,分为小爱和大爱,兼爱固然伟大,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有这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境界。
因此直到现在,大多数人都承认,爱身边的人,是爱,爱身边人之外的人,也是爱,小爱大多数人能做到,但是大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力所不能及,于是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习惯于提倡“大爱无疆”。
说回到姜明鬼的遭遇,他最后惊讶地发现,秦雄竟然就是嬴政,墨家内部的纷争,最后演变成天下纷争的缩影。是非曲直暂且不论,书中嬴政的一段话深深震撼了我,“姜明鬼,你终究不过是个墨家游侠,只能以小仇、小爱、小格局推己及人。”读起来特别酣畅淋漓。
嬴政这番话有错吗?我觉得实在是太对了。百家争鸣,每一种学说都只能代表一种或者一定人群的群体,并非不可置疑的真理。千古文人侠客梦,平民阶层的立场和统治者的立场从来都不完全一样。当然,究竟哪种更种利大于弊,还得根据当时的情境具体分析。
单从后世的评价来看,大家攻击的是秦朝的残暴,但几乎不否认大一统的历史功绩,以短痛的代价结束长痛,务实之举也情有可原。
墨家的侠义确实值得赞颂,但毕竟只是历史的一个侧面,可以传承,但历史的选择也不必为之惋惜。法家经过秦朝的实践,已经臭大街了,道家太消极,好不容易打下江山,让我一直“无为”,谁也接受不了,墨家呢,上面说了,太“朴素”了,没法好好享受生活。因此,站在当时时代的考量,秦汉之际统治阶层选择儒家也不无道理,那是最适合农业社会的一种理想模式。
墨家的侠义精神不是没有传承下去。著名学者王学泰对游民社会颇有研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失地农民的增加,尤其在明清时期,有一个游离于传统农耕秩序群体之外,这个群体没有血缘关系,以“义”为纽带,这也是《水浒传》收到民间欢迎的社会原因。在梁山好汉身上,我们看到了侠义精神的影子,发展到近现代,有了武侠江湖,不是对墨家精神的一种传承吗?
三教九流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中国社会,百家归一,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才是大多数人心中的理想社会秩序。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能给予大众以思想启迪,胜过相当多的专业书籍,这就是《战国争鸣记》系列的价值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