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首页战争策略诸侯纷争天机变更新时间:2024-04-12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两个阶段。

2、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秦穆公和宋襄公)

3、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4、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

5、华夏认同: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族,在频繁来往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1)农业: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广。②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2)手工业: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2、变法运动

(1)背景: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努力提高统治效率,纷纷改革变法。

(2)代表——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①内容:A.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B.政治上: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在民间实行十五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C.军事上: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②影响:A.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B.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孔子和老子

1、孔子(1)概况: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相关著作是《论语》。

(2)思想核心:“仁”,即关爱他人。

治国理念: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具有保守性),同时也承认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教育成就:他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文化贡献:整理六经。

2、老子(1)概况: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相关著作是《老子》。

(2)A.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B.老子的思想还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C.治国理念: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四、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期。

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逐步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上:私学兴起,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阶层上:“士”阶层兴起并受到重用,新兴地主阶级开始兴起。

民族关系上:诸侯纷争促进民族交融。

军事上:由分裂趋向统一。

2、概念:“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3、代表人物:

(1)儒家: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2)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3)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4)墨家:墨子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5)法家:韩非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4、影响:(1)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地位)

(2)为新型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5、拓展:春秋时期成书的《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方面,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贵族屈原采用楚国民歌方言创造出一种句子较长的新诗歌体裁。《离*》是其代表作,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