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人对生死有着独特的看法,他们观察到尼罗河每年有规律地泛滥与消退、植物与之相应的生长与枯萎、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等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这些现象带给古埃及人一种信念,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往复循环的,既然自然万物可以生死轮回,那么人也应当如此。所以古埃及人相信来世的存在,他们认为现世是短暂的,死亡只是生命的暂时中断,而不是结束,人死后并不会就此消失,而是会进入更美好的永恒世界去生活。当然,去往来世的道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最后的永生。古埃及人十分清楚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他们甚至知道在通往那个世界的途中会发生什么,为此,他们在世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准备。事实上,“死后的生命”是古埃及文明留存下来的所有记录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生命的构成元素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很多民族的观念中,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由身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的。但古埃及人对生命个体的认识却有一套非常复杂和奇特的思想,让人很难理解。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生命由“卡”“巴”、心脏、名字、影子、身体这些元素组成,每种元素必不可少,否则就不能获得重生。
“卡”,类似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灵魂,但又不是,它是介于身体和灵魂之间的概念,现在一般把它理解为生命力或生命的能量,经由父母传给子女,世代传承。与人的身体一样,“卡”从出生时就一起被创造出来,是人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可以解释为人化的精神。它被形象地表现为两只向上举起的胳膊,具有拥抱、保护的含义。人活着时,“卡”存在于人体之中,靠食物来供养。人死后,“卡”到另一个世界继续存在,但为了食物和恢复精力又必须回到身体(尸体),所以人死后尸体被制作成木乃伊并得到供养,“卡”就能回到身体汲取营养而继续存在。但不只身体能承载“卡”,雕像也能承载“卡”。所以不管是国王、贵族,还是普通人,通常都会在墓室中放置自己的雕像,作为“卡”的载体,平时的祭祀就是在为迎接“卡”做准备,“卡”会在夜晚造访陵墓享用祭品。


“巴”,也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概念,它更接近于灵魂,一般解释为人的意识或个性与行为。它与“卡”有相似之处,比如“巴”也需要营养供给,也需要栖息于身体。但不同的是,“巴”并不是生者的一部分,而是在人死后才出现,存在于肉身死亡和审判之间的过渡阶段。肉身只能在人活着时在地上行动,肉身死后与“巴”结合才能在冥界游荡。而“巴”可以独立于身体自由行动,变成它所希望的各种形态,并且会在白天离开坟墓。可能正是由于这种特性,古埃及人把候鸟看作“巴”的化身,因为它们能离开熟悉的世界到远方去,又能定期回来,所以“巴”通常被描绘为人头鸟身的形象。到了后来基督教时期的埃及,“卡”和“巴”的概念才逐渐被“灵魂”一词所取代。
心脏和“卡”一样,也是独立的存在,代表所有形式的能量,是人的思想和意识的居所,是理性、情感、意识、记忆和自由意志的源泉,这种自由意志甚至可能反对神和神造的宇宙秩序,记录着一个人生前的德行和劣迹。所以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时,心脏是唯一被留在体内的器官,因为在进行最终审判时,天平的一端放着象征真理和秩序的玛特羽毛,另一端会放上死者的心脏,如果没有心脏,死者就会失去重生的机会。
和“卡”、心脏一样,名字也是一种独立的存在,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能证明一个人的身份,当亡灵进入死后世界时,要宣称“神是我的名字”。在许多建筑物上,国王的形象会用他的王名来代表,如果抹去一个人的名字就是彻底毁掉他的存在,伤害一个人的名字就如同伤害那个人本身(如第18王朝国王埃赫那吞[Akhenaten]抹去阿蒙神的名字,而他自己的名字又被后来的统治者抹去,都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详见后文)。而神的名字还具有魔法般的力量,有个关于“太阳神和他的秘密名字”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太阳神拉之所以法力无边,是靠他的秘密真名,除了他自己外,没人知道他的真名。因为如果任何人知道一个神的真名,就能获得这个神的力量,甚至能够驾驭神明,所以诸神都把自己的真名隐瞒起来。伊西斯女神为了帮助自己的儿子荷鲁斯,就想得到拉的真名而获得更强大的力量。于是伊西斯精心实施了一个计划,她把年老的拉说话时滴落在地上的口水收集起来,与泥土混在一起做成一条毒蛇,放在拉的必经之路。结果拉被毒蛇咬到,全身痛苦不堪,众神对此也束手无策。伊西斯装作关心的样子,说如果知道了他的名字,就能帮助他。拉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说出了一连串的名字,但没有一个是秘密的真名,伊西斯不为所动。此时毒液已遍及拉的整个身体,他奄奄一息,几乎支撑不住了。伊西斯向拉表示,刚才他说的名字中没有真名,如果想得到医治,必须说出真名。此时拉已筋疲力尽,万般无奈下只好对伊西斯说出了自己的秘密真名,并表示只要她的儿子荷鲁斯发誓不告诉别人,她就可以把这个真名传给荷鲁斯。伊西斯终于知道了拉的真名,于是念动咒语,拉才转危为安。伊西斯由于知道了拉的真名,法力大大增强。从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名字对于古埃及人的重要性。
影子则伴随着活人的身体,在人死后也可以独立存在。古埃及人认为影子不仅仅是身体产生的,还是精神元素折射出来的。他们还认为影子也可以承载和传递能量,甚至相信太阳也有影子,当太阳或其他神灵的影子罩在人的身上时,就会给那个人注入力量。
身体除了作为人的形象外,还是“卡”“巴”的载体。古埃及人认为,死亡只是暂时把人的精神元素和肉身分离,它们终会在来世合而为一,而复活的基础,则是一个人的完整肉身,所以要想获得永生,肉身的保存就非常重要,如果肉身腐坏了,“卡”和“巴”也无法存在,人就会真正地死亡。只有“卡”“巴”等精神元素在死后的世界与肉身再度结合,人才能获得重生。
古埃及人认为,只有具备了以上全部要素,一个人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重生,继续在来世生活。因此,把尸体精心制作成不腐烂的木乃伊是复活的基本前提。
木乃伊的制作
“木乃伊”这个名称并不是源自古埃及语,而是来自阿拉伯语。大约在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埃及时,看到埃及人保存下来的尸体表面像是涂着一层黑色的油脂物,他们以为是沥青(其实是树脂),于是就称之为“Mummiya”(阿拉伯语“沥青”的意思),后来逐渐演化成了英文的“Mummy”。
木乃伊的制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的关键是使尸体的组织脱水,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尸体腐化。早期的木乃伊其实并没有做任何防腐处理,因为当时人们不愿意把不够用的肥沃耕地当作墓地,所以当人们死后,尸体就被直接埋葬在炎热干燥的沙漠里。但是,滚烫的沙子将尸体炙烤得干透,正常的腐烂过程根本没有发生,于是自然风干形成了天然的木乃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贫富差距的扩大,墓葬也变得越来越讲究,人们不再把尸体直接埋在沙漠里,而是出现了墓室。于是为了防止尸体腐烂,就逐渐发展出制作木乃伊的技术,其中防腐技术的灵感正是来源于沙漠里天然形成的木乃伊。
当古埃及人去世后,尸体会被送到专门制作木乃伊的地方,制作方法大致如下:先敲碎筛骨(颅腔和鼻腔的分界骨),用一个金属钩把已有些腐烂变软的脑子从鼻孔中掏出来,再把一些药物注入颅腔,并清洗其他部分。然后用利刀在腹部左侧开一个口子取出内脏器官,但心脏会被留在里面,因为古埃及人认为心脏是人的情感和智慧所在,记录了死者生前的德行,在死后世界的审判仪式中心脏必不可少。取出的内脏清洗干净后,用泡碱脱水,并用热树脂处理,再用布带缠起来分别放在四个卡诺卜坛里,象征被荷鲁斯的四个儿子守护。腹腔用棕榈酒混以捣碎的香料清洗后,会塞入一些临时的填充物来帮助脱水,防止体腔壁遭到毁坏。这种临时性的填充物包括干燥的泡碱以及和树脂包装在一起的混合物,还有浸泡过树脂的亚麻布。最后,把尸体放在干燥的泡碱堆里40天,这个过程是为了破坏脂肪并使组织脱水,然后去除尸体上的泡碱层并用水洗去残余杂质。完成这一切后,尸体被送到“纯净之屋”,在这里用尼罗河水将尸体洗净,再往脑腔里灌注树脂或塞入树脂浸泡过的亚麻制品,腹腔用装满木屑的亚麻布袋或用树脂浸泡过的没药填满。然后把腹部的开口缝合起来,在尸体表面涂上雪松油、蜡、泡碱和树脂的混合物,接下来把香料撒在上面,用树脂和蜡塞住鼻孔,整个尸身用熔化的树脂涂满。最后就是用亚麻布裹尸了,先把四肢分别缠起来,再包裹躯干,裹完后常给尸体套上一块大布单,然后继续包裹。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念诵咒语,每包裹一个部位念诵一段,到第52天结束,第68到70天时入棺。在一层层包裹的过程中,还会放进各种护身符和《亡灵书》。《亡灵书》又叫《死者之书》,它记载了古埃及人关于死后获得永生的操作方法和咒语,这些方法和咒语被搜集在一起,就形成了所谓的《亡灵书》,这也是古埃及人永生信仰不断发展的结果。古埃及各阶层的人都对书中的内容虔诚信仰,人们相信这些写着咒语的莎草纸卷能够指引亡灵通过接下来的冥界之旅,助其顺利获得永生。每个古埃及人都可以购买《亡灵书》,但使用它的人肯定都来自上流社会,因为普通人根本买不起。其中《阿尼的纸草》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内容最完整的《亡灵书》,藏于大英博物馆。
古埃及有一批人专门以制作木乃伊为职业,他们掌握技术,代代相传。而制作木乃伊及后续葬礼过程又需要一些相关的必需品和服务,由此形成了一套规模颇大的完整产业链。所以,制作木乃伊其实跟买卖商品或服务一样,也分不同的价位,前面所说的就是价位最高最精心的做法,另外还有中价位和低价位的做法。中价位的做法是从肛门往体内注入雪松油,再把肛门口封住并放置一段时间,之后把油放出来,因为油的作用,内脏已经完全溶解流出,最后用泡碱处理尸体;低价位的做法则只是在用泡碱处理尸体之前用浣肠等方法把肠里的东西清出来而已,一般较为贫穷的阶层才会选择这种方法。
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习俗给了他们了解人体构造的机会,这对医学,特别是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开口仪式和下葬
木乃伊制作完成后就等待下葬了,到了下葬那天,祭司们一路泼洒牛奶开路,装着木乃伊的棺材被放在一个木橇上由人拉着缓缓而行,保存内脏的卡诺卜坛被放在后面的木橇上,人们扛着随葬品尾随其后,随行的还有扮成伊西斯和奈芙蒂斯两位女神的女子,以及死者的亲朋。除此之外,还有一群职业哭丧者,她们捶胸顿足、号啕大哭,从地上抓起泥土往头上和身上涂抹,履行着她们的职责。

队伍渡河来到尼罗河的西岸,到达墓地与一群舞者和祭司会合后,会举行一项极其重要的仪式——“开口仪式”,这是葬礼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开口仪式非常古老,最初是为神祇举行的,后来才改成为死者举行。开口仪式的意义重大,古埃及人认为必须通过这个仪式,才能让死者恢复感官,重新获得看、听、说的能力,这样他才能呼吸、饮食、思考、行动,才能在冥界做各种需要做的事情,总之就是获得和生前一样的能力。仪式的大致过程是:装着木乃伊的人形棺被立起来,面朝送葬人群,由一个装扮成阿努比斯神的人在后面扶着。“开口”本身只是用专用器具轻轻触碰一下木乃伊的嘴即可,除此外还要念诵经文、献祭等。开口仪式其实就是由奥西里斯复活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古埃及人认为只有通过这个仪式才能让死者像奥西里斯那样死而复生。

最后,参加葬礼的人会享用一顿丰盛的大餐,乐师和舞者在一旁助兴,演唱为死者祈祷的歌曲。就在这酒宴歌舞之时,木乃伊被缓缓放入墓室,走向漫漫的来世之路。
在古埃及,从一个人死后被制作成木乃伊到最终下葬,整个过程一般要持续70天。这是因为当天狼星沉入西方的地平线后,要经过70天,才能再次偕日升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同时尼罗河也开始每年的泛滥,这似乎象征着生命的轮回。所以古埃及人的葬礼要持续70天,象征着死者经过70天的迷茫期后获得重生。
最终的审判,走向永恒
正如太阳神每晚进入杜阿特第二天获得重生那样,现在死者的亡灵也即将进入杜阿特,踏上最终审判的漫漫旅程。作为普通人,想到达奥西里斯的审判大厅绝非一蹴而就,即使有《亡灵书》的指引,这仍是一场充满了各种挑战的艰辛旅程,只有在历经种种磨难,通过重重考验后才能抵达最终的审判大厅。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会经历第二次死亡,这也是真正的死亡,代表着一个人彻底的消逝。甚至亡灵还没有进入杜阿特之前就可能再次死亡,因为在去往杜阿特的路上有九条大蛇阻挡,亡灵需要念动咒语祈求神的庇护才能安全通过。在整个杜阿特的旅途中,亡灵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奇异挑战,会遇到很多敌人,其中以大蛇最为常见,亡灵必须掌握大量的咒语请求神祇的帮助,或是自己获得神的能力,才能击退敌人穿越关卡。除了掌握咒语外,亡灵还必须记住大量的名字,因为亡灵常常会被询问,被要求说出某个神祇、恶魔或物件的名字,只有说出准确的名字才能通过考验。
哈托尔和塔沃瑞特两位女神会在杜阿特的大门入口处点燃火焰,驱逐恶魔,护佑亡灵通过黑暗的沼泽地。杜阿特的地形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只能由一个大门进入,亡灵必须通过一道道的门才能到达奥西里斯所在之处。在《亡灵书》和其他文献中,关于门的数量的记载是不同的,有7道门、12道门、21道门的不同说法。在杜阿特里,奥西里斯的权威至高无上,所以亡灵要常常祈祷,颂赞冥王奥西里斯,宣称自己是奥西里斯的儿子甚至奥西里斯本人(这是一种祈愿,并不是说谎),从而得到其他神祇的尊敬和帮助,才能开辟继续前行的道路。杜阿特里最臭名昭著的恶魔当属蛇怪阿波菲斯了,它不仅阻挡太阳神,也阻挡着亡灵的重生之路,亡灵要使用托特神传下来的咒语,凭借非凡的勇气才能将其制服。
在历经坎坷,通过重重磨难和考验之后,亡灵才能来到决定自己是否能获得重生的目的地——奥西里斯的审判大厅。但即使到了这里,也不是马上就能开始审判,亡灵还要通过一系列的考验,比如要说出门柱的名字、门闩的名字、座位的名字、隘门守护神的名字等等。
接着,亡灵见到了大厅的守护神和托特神,在准确说出了他们的名字后,托特神会问亡灵:“你为什么来这里?你是否符合神规?”亡灵要回答:“我来这里进行汇报,我没有任何错误行为,我避免加入那些争执者,我不是其中之一。”托特神会继续问:“我应该向谁传达你的名字?他的房子屋顶是火,墙壁是活的眼镜蛇,地板在洪水中。他是谁?”亡灵此时需回答:“奥西里斯。”
就这样,亡灵在通过了一系列考验后才得以进入审判大厅。在大厅的中央放着一架特殊的天平,天平右侧的托盘上放着象征正义的玛特羽毛,天平左侧的托盘空空如也,等待着亡灵将自己的心脏放在上面。天平四周的宝座上坐着拉、舒、泰芙努特等十二位地位显赫的大神,四十二位诺姆神作为陪审员蹲坐在大厅两侧,众神庄重地注视着亡灵的到来。在较远的位置,裹着亚麻布的绿皮肤的奥西里斯,手握着权杖和连枷,坐在罩棚下的王座上,静静地看着,伊西斯和奈芙蒂斯站在他的身后。置身于气场如此强大的环境中,就足以让亡灵惶惶不安了,然而蹲卧在一旁的阿米特(Ammit)更会让亡灵心惊胆战!这是一只长着鳄鱼头、狮子(或豹)的前半身、河马后半身的怪兽,它张着嘴,饥饿地等在一旁,如果稍后亡灵的心脏重于玛特羽毛,它就会马上将其吞食,亡灵也就失去了重生的机会而真正彻底死亡了。
主持“称心仪式”的是阿努比斯神,手持书写板的托特神在一旁准备随时记录亡灵的审判结果。亡灵要向奥西里斯说明自己是无辜的,要表示自己没有欺骗过别人、没有剥夺过孤儿的财产、没有做过神憎恨的事、没有*过人或下过*人的命令等等。亡灵还要一一说出四十二位诺姆神的名字和他们所代表的地域,并向每一位诺姆神陈述自己没有犯下的一项具体罪行以宣示自己的清白,比如“我不曾抢劫”“我不曾偷盗”“我不曾撒谎”等,以及一些与宗教仪式相关的罪行,主要是不能有对神庙或神祇不尊重的行为。亡灵还要为他们献上祭品,博得他们的好感,在安抚好所有的诺姆神后,终于迎来了决定命运的时刻。亡灵将记录着自己品行的心脏取出来交给阿努比斯神,阿努比斯神将心脏放在天平空的一侧托盘上,然后移动天平的游标进行称量。如果亡灵生前品行端正、不说谎话且敬畏神灵,那么他的心脏将与玛特羽毛完全等重;如果亡灵生前作恶,亵渎神灵,那么他的心脏将重于玛特羽毛,这时阿米特就会扑上前去将其吞食。

当亡灵顺利通过审判后,托特神马上记录下审判结果:“我称量了此人的心脏,在其‘巴’的见证下,他的品行达到了完美的平衡,他是一个完全无罪的人。”审判结果向众神呈报后,众神宣判道:“阿米特不会加害他,让他在奥西里斯面前享受祭品,让他获得荷鲁斯追随者应得的封地。”这时,阿米特会贪婪地看看天平上的心脏,不情愿地走开。然后,荷鲁斯会把亡灵带到奥西里斯面前,告诉奥西里斯审判的结果。亡灵要为奥西里斯献上最丰盛的祭品,向奥西里斯宣示自己的清白。

至此,亡灵终于获得了重生,从此迈入永恒。亡灵的永生之地在奥西里斯所统辖的“芦苇地”,在金字塔铭文中,芦苇地是亡灵升天之前用于净化自身的场所,在后来的棺椁铭文里转变成了亡灵的最终目的地。这里被想象成一片被众多水道分割的原野,诸神和获得永生的亡灵都将在这里得到一片丰饶的土地,从此过上宁静富足的生活。
众神时代的结束
传说荷鲁斯战胜塞特后,向曾经支持塞特的人复仇,摧毁了他们的城市。后来,荷鲁斯把王位传给了托特,之后托特又把王位传给了玛特,接着又分别传给了11位半神,直到最后由人类的国王接着统治,埃及历史从此脱离神话传说,进入了法老统治的时代。
三 法老的时代
现在人们通常把古埃及国王称为“法老”,这个词的英语“pharaoh”是根据古埃及语音译而来。它的原意其实是“大房子”或“伟大的房子”,也就是国王居住的宫殿,并非指国王本人。直到古埃及第18王朝期间,这个词才逐渐用来代指国王本人,但即使在第19王朝时,它还可以泛指贵族而不仅仅只指国王,直到第22王朝以后,“法老”作为国王的尊称,才真正确立并开始流行,只不过现在人们习惯上把所有的古埃及国王统称为法老。
关于古埃及王朝的划分,主要是以古埃及祭司曼涅托(Manetho)的《埃及史》为依据。古埃及不像中国古代那样有专门的史官来系统地记录历史,直到托勒密王朝时的古埃及晚期,一位叫曼涅托的祭司才用希腊文写成了《埃及史》一书,遗憾的是这本书失传了,但书中很多内容因被其他古代文献广泛引用而流传下来,成为后世研究古埃及历史极其重要的资料。在《埃及史》里,曼涅托将古埃及历史划分为30个王朝,并归类为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三个大的历史分期。但这些王朝和我们熟悉的中国古代改朝换代的“规则”不同,中国古代不管是父死子继还是兄终弟及,总之一个家族就是一个朝代,直到被下一个家族推翻建立一个新的王朝。而曼涅托划分的古埃及30个王朝却不一样,常常会出现同一个家族被划分在不同王朝的情况。
现代学者认为,曼涅托并不是根据某一项单独依据来划分古埃及王朝的,而是根据家族、社会稳定程度、重大事件等综合因素来划分的。这种划分法虽然存在缺陷,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所以现在学术界沿用了这种方式。只不过现代学者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补充和完善,现在通常将古埃及历史划分为31个王朝,并在第1王朝之前和第31王朝之后又分别加入了第0王朝(蝎子王时期)和马其顿王朝、托勒密王朝。而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这三个大的历史分期又被进一步细化为: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第三中间期、后王国。研究者根据曼涅托的记载以及古埃及建筑和莎草纸上留下的王名表,再结合其他研究材料甚至天文学的帮助,才大致整理出了各个国王的名字和他们的在位时间,但由于史料的缺乏,目前学术界对古埃及各王朝年代的划分仍存在争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