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5月31日下午,一场规模宏大的海战在遥远的北海上爆发,并以“日德兰海战”或“斯卡克拉格海战”的名称,成为人类海军史上最耀眼的篇章之一,也成为大舰巨炮时代最典型的代表。
最终,德国公海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而英国皇家海军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最终胜利。
在被击沉的英国舰船中,有世界上第一艘战列巡洋舰“无敌”号。全舰1032 名乘员中,仅有6人被救起,其余全部阵亡,包括被认为是希望之星的贺拉斯·胡德少将,对于皇家海军而言,无疑是重大的损失。
(上图)贺拉斯·胡德少将,时任第3 战巡中队指挥官。
击退了公海舰队第2 侦察群之后,胡德少将率领的第3 战巡中队又发现了希佩尔的公海舰队第1 侦察群。少将随后转向取与第1 侦察群平行航向,并于18 时20 分前后在约9000 码(8229.6 米)距离上向其开火。第3 战巡中队的火力异常准确而凶狠,其密集程度一度使得“毛奇”号认为他们在和8~10 艘“马来亚”级或“铁公爵”级战列舰作战。在此后的10 分钟内,该中队一直被雾气所掩护,以致公海舰队第1 侦察群只能观察到其开火时的火光。
从18 时19 分至34 分之间,“吕佐夫”号共被“无敌”号和“不屈”号命中8 次,其中4 次(该舰本阶段的3 号~ 6 号中弹)击中位于该舰水线以下的侧舷鱼雷平台和舰艏鱼雷平台, 导致约1500 吨海水灌入“吕佐夫”号的船体,造成该舰舰艏18 时37 分已沉入水面以下。由于受损过重,该舰于18 时45 分前后取223°航向脱离战场。最终护送“吕佐夫”号脱离战场的驱逐舰包括G37 号、G38 号、G40 号、S33 号、S34 号、V30 号和V45 号。在脱离战场的过程中“吕佐夫”号依然遭到大舰队主力的关注。
据当时统计,在8 分钟内,“无敌”号对“吕佐夫”号进行了不下15 次齐射,并取得多次命中。胡德少将本人对所部的射术显然非常满意,在“无敌”号火控站指挥作战的枪炮长丹罗伊特中校(Dannreuther),记得少将曾经通过传声管向他表示:“你的射击很棒, 打得越快越好,每一发都很有效。”
(上图)“无敌”号战列巡洋舰
第3 战巡中队猛烈的打击给友舰和敌舰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虎”号上一位军官就回忆道:“第3 战巡中队的炮术堪称惊人,该中队的3 艘战巡射击异常密集而迅速,我们观测到希佩尔所部的战巡被反复命中。”“吕佐夫”号的枪炮长帕申少校曾回忆到:敌战巡(指第3 战巡中队)占据了我们全部的注意力。当我们转向东时,他们位于我舰左舷方向约13000 米开外,且我舰很难观察到他们,他们的射击让此前的战斗简直如一场儿戏。更令我感到无可奈何的是敌舰始终藏在烟雾中,因此我下令后部司令塔实施指挥。几乎与此同时,一串冰雹般的炮弹命中我舰左舷前后部。我只能看到敌舰开火时红色的火光,完全观察不到敌舰的影子。
然而“无敌”号的号运气很快就耗尽了。18 时30 分,掩护第3 战巡中队的雾气突然散开,以烟囱和发射药引发的浓烟作为背景的“无敌”号直接暴露在敌舰视野之内。“吕佐夫”号随即右转舵,由自身的后部火控室实施指挥,于10900 码(9966.96 米)距离上向“无敌”号进行了三次齐射。
第一轮齐射超出目标400 码(365.76 米),第二轮齐射就形成了跨射, 而当第三轮齐射落下时,“无敌”号上冒出了清晰可见的红色火光,随后该舰便发生了剧烈的殉爆。在“无敌”号现身前,“德芙林格”号曾以30 秒的间隔向该舰方向进行了5 次齐射,全部偏近。当“无敌”号现身后,“德芙林格”号又在1 分半钟内,于9600 ~ 9800 码(8778.24 ~ 8961.12 米)距离上向该舰进行了3 次齐射,并声称第3 次齐射造成了前者的殉爆。
从当时的战场形势看,“德芙林格”号至少在部分时间内比“吕佐夫”号更接近“无敌”号,差距可能高达1200 米,但德国官方战史将“无敌”号的沉没归结于“吕佐夫”号。在用主炮向“无敌”号射击的同时,“德芙林格”号还用150 毫米副炮对该舰进行了射击,这显然无助于其主炮的火控作业,“德芙林格”号战后的报告中认为此时击沉的是一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帕申少校回忆了击沉“无敌”号的全过程:当我舰转向南时,突然间一艘英制“无敌”级战巡清晰地从烟雾中冒了出来,正位于我舰左舷后方,轮廓清晰,距离也不远。“可算是逮到你小子了!”我恨恨地想着, 闪电般地下达了指令。但与此同时,一个巨大的黑色物体移进了我的潜望镜和敌舰之间, 受我舰海军上将舰桥位置的影响,我的潜望镜最大转角约为10°。“后部火控塔能否进行测距?”我问道,很快得到了满意的回复:“遵命!距离10000 米!”我继续下令:“由后部火控塔实施指挥!”博德上尉(Bode) 很快下达了简洁的指令,15 秒后,除第2 主炮塔(B 炮塔)外,我舰的全体主炮便再次发出了怒吼,这无疑令我舰全体成员都感到满意。我通过耳机监听了我舰这次射击的全过程,包括博德下达的指令和火控中心的指令,然后又通过自己的潜望镜观测到了敌舰。“落点远!拉近4,齐射!夹中!齐射!”随着我舰炮弹飞行时间指示器的轰鸣,敌舰周围腾起了巨大的水柱,随后明显的红黑色火焰再次在我舰的目标上腾起。
(上图)“无敌”号殉爆的场景
对“无敌”号完成致命一击是一枚于18 时32 分命中了该舰的Q 炮塔的炮弹。炮弹击穿装甲后在炮塔内部爆炸,直接炸飞了炮塔的顶部装甲。爆炸产生的火苗迅速进入该炮塔药库内,随之引发的殉爆将“无敌”号折成了两段,这一过程大致仅耗时10 ~ 15 秒。被折为两段后,该舰的舰艏和舰艉部分仍在水面上漂浮了一段时间。落水的船员向“不挠”号和“不屈”号呼救,仍在战斗中的皇家海军各舰通常不会停船搭救落水者,不过贝蒂在18 时40 分命令了“獾”号驱逐舰前去执行搜救任务。
在全舰1032 名乘员中,仅有6 人被救起,其余全部阵亡。该舰的枪炮长丹罗伊特中校(瓦格纳的教子)是幸存者之一,他声称自己在该舰的前火控桅楼位置,目睹了炮弹命中Q 炮塔并在炮塔内爆炸的场景。此次爆炸发生后船舯部位紧接着又发生了一次巨大的爆炸,这标志着Q 炮塔药库殉爆。Q 炮塔乘员中只有一名严重烧伤者幸存,命中时他位于炮塔测距仪位置。
(上图)“无敌”级的左舷,可以看到位于一侧的“P”炮塔和众多102毫米火炮,舰体上悬挂着防鱼雷网支撑杆
“不屈”号报告,称部分残骸被爆炸造成的气浪掀起到400 英尺(121.92 米)高度。当爆炸产生的浓烟散去时,可见“无敌”号的舰艏和舰尾各有约70 英尺(21.336 米)高的部分露出水面,两部分之间距离约50 码(45.72 米)。该舰的船尾部分在一小时后被皇家海军“加拉提亚”号轻巡洋舰(Galatea) 击沉,但其舰艏部分直至6 月1 日下午14 时30 分仍漂浮在水面上。“德芙林格”号的记录显示,与“玛丽女王”号的情况类似,在爆炸产生的浓烟上升到几百码高空的同时,并没有观察到火势在“无敌”号上发展的明显迹象。毫无疑问的是,“无敌”号炮塔内的柯达无烟发射药起火燃烧并蔓延至下方的药库,是造成该舰沉没的原因。
虽然在Q 炮塔中弹之前该舰已经被命中若干次,但有关这些命中的信息非常有限。丹罗伊特中校报告称该舰曾被大口径炮弹命中若干次,但未受明显破坏。“不挠”号则注意到“无敌”号曾被一次齐射夹中,且在殉爆前一分钟其船体后方曾被命中。德国方面估计该舰共被5 发12 英寸(304.8 毫米)炮弹命中,目前没有证据反对这一推测。
(上图)在日德兰海战中,断成两截下沉的“无敌”号
从硬件上来说,“无敌”号的沉没也许并不重要,毕竟作为世界上第一艘战巡,在1916 年日德兰海战时该舰已稍显落后,其性能大致和“不倦”号相当。但是对于皇家海军而言,被认为是希望之星的贺拉斯·胡德少将的阵亡,无疑是重大的损失。
1918 年8 月22 日,星期天。下午13 时05 分,少将的遗孀在一艘主力舰舰艏砸开了一瓶香槟,皇家海军最新的主力舰由此沿着滑道缓缓滑入了克莱德河(Clyde)接受舾装——这就是皇家海军历史上最大的一艘主力舰,在整个20 和30 年代中世界上最强大的主力舰,一代名舰“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无敌”号殉爆之后,“不挠”号的舰长肯尼迪上校(Kennedy)接过了第3 战巡中队的指挥权。尽管炮弹一度不断在“不挠”号和“不屈”号周围落下,但两舰幸运地没有被命中。
当公海舰队方面正在为又消灭了一艘英国战巡而兴奋时,他们不知道大舰队主力已经即将完成展开。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一条战列线即将发出复仇的怒火,而等待公海舰队的将是一次极为狼狈的机动。
本文摘自《巨人的对决:日德兰海战中的主力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