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古道之石壕遗迹(原创)

崤函古道之石壕遗迹(原创)

首页战争策略征战古秦更新时间:2024-05-09

崤者,崤山也。居河南省西部,秦岭山脉东重要支脉。函者,古秦函谷关也。居豫陕山三省交界的灵宝域内。故,崤函为崤山与函谷关之合称也。可理解为古地理名称。崤函,在地理位置上,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险要之地,历史上军事战略地位,自古至今非常重要。《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崤函古道,是指自古至民国时期以来,由西安(长安)和洛阳之间,主要在今三门峡境内的一条交通要道。是古代中原通往关中的咽喉,是东至洛阳西达长安的交通要道。它西出西安(长安)起于潼关,过秦函谷关(灵宝市),经陕州,过硖石关到汉函谷关(新安县)到洛阳,全长约200公里。这就是广义的崤函古道,是对古代洛阳至潼关这段道路的统称。

据近几十年的多方考证资料显示,丝绸之路始于被誉为“十三朝古都”之称的洛阳。那么这段崤函古道,就成了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数千年岁月的发展、变迁,它的地质地貌特征在历史长河中,经风雨侵蚀,山洪冲击,豫西、关中地震,历代王朝修路补道……,已是不识庐山真面目了。然,崤函古道,在我中华民族形成、融合发展的历史中,在加强中原与西北,乃至与西域沟通、联系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历史作用不会磨灭。

虽然崤函古道大部分经过几千年间频繁的“旧貌变新颜”,绝大部分已不复存在,不见踪迹。可喜的是在河南豫西三门峡地区,至今尚有一小段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崤函古道遗迹存在。那就是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车壕村东800米左右的“石壕段”古道遗迹。这段150余米的古道虽短,但他却承载着崤函古道的历史痕迹,诉说着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厚重的历史,亦是我国道路的开拓、修筑史上的代表性杰作。为此,这一“石壕段”以它悠久之历史,举世无双之烙印,在2014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它是丝绸之路上唯一的道路遗产,意义深远。也是我国古丝绸之路上一处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在2019年10月,崤函古道石壕段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早在夏商周时期,崤函古道就开始了通行,特别是汉代古丝绸之路开通后,它又成为其重要的干线路段之一。崤函古道在支撑秦、汉、隋、唐等重要(京城居西部长安)王朝,在安邦定国中,对内对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攻防、商贸交往、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曾发挥过关键性的、历史性巨大的,不可代替作用。而崤函古道“石壕段”,更是崤函古道上最具代表性的一处遗迹,唯一可见的遗迹。

崤函古道,有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根据查找历史资料所显示,历史上的崤函古道,以陕州城为分界,以西至潼关名曰:函谷道。以东至洛阳名曰:崤山道。而崤山道又分为南崤道和北崤道。而这短短一段留存的“石壕段”遗迹,以及走向就是北崤道。北崤道是东汉末建安年间,曹操为方便行军征战,改南崤道而开凿修建的,至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了,亦被称为“汉魏古道”。南崤道,它的路经走向是,从陕州往东到交口,经菜园往西南,过宫前、夏后皋墓,经雁翎关,通过洛宁县城村,再经宜阳县的三乡、韩城,沿洛河抵达洛阳。由于开凿时间久远,比北崤道早2000余年,至今已有3800年历史,亦被称为“周秦古道”。

在我国研究历史的史学界,有把周和秦看作古今的分界线之说。因此,南北两崤道称之为崤函古道,自古以来……亦谓名副其实,名至所归了。

从几千年前刀耕斧凿的崎岖小径,到近代陇海铁路的兴建,风风雨雨数千年一直延续使用。地势险要,是崤函古道的特点。在《水经注》里描述其险至“车不并辕,马不并列”;在《硖石山修路记》中称“其山尽石,险山戏 巉岩,峣 山角 崎岖……望之,且魂摇而目悸。”说明道路的崎岖险要、难行,开凿修路的艰苦与付出。崤函古道在历史上是交通咽喉,两京锁钥,险关要塞,是条两京联系的必经之地和唯一通道。历史上特别是两周和汉、唐时期实行“两京制”,崤函古道就成了一条京畿大道。唐太宗有诗云:“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这足以证明崤函古道,在中华大地数千年时空中的重要的,不可代替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崤函古道不仅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个历史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内涵,留下了多彩的文化遗迹。

在这南北“崤函古道”上,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曾发生过有影响的,脍炙人口的重大事件。

春秋时期著名的秦晋之战,即“崤之战”,是在崤函古道展开的。

具体战役发生就是在“南崤路”(洛宁县东)上。当时,秦国军队在长途跋涉去伐郑国(郑州新郑)的时候,由于军情暴露而未果,回师途中,在此古道遭到晋国的伏击,惨遭失败全军覆灭。从这次历史上著名的伏击战中,说明了情报对战争胜利与失败的重要性。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秦军行至滑国(洛阳偃师)时,与郑国一“爱国”商人弦高巧遇。见识多广、且机警的弦高,在与秦军士兵聊天中,得知秦军是去偷袭郑国的信息。爱国精神中一计生来,一面冒充郑国的使者犒劳秦军,说我们国君知道贵军要来郑国友好交流,让我在此地迎候,做做向导等服务工作;一面派人回国报警。秦军误认为郑国已知这次军事行动,早有准备,而我们是长途奔袭,人困马乏,不敢再前进去攻打郑国了。据史记载,郑国是不去了,但从长安(西安)跑这么远的路,无功而返无法向国君复命呀,于是带队领导决定就把滑国攻打后,遂搬师还朝。殊不知,此时晋国已得知秦军复返的时间,必走崤函古道这唯一道路。于是乎,历史上秦晋之间的“崤之战”就在“崤函古道”上发生了。

一代枭雄曹操改“南崤道”为“北崤道”。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三国时风云人物,上马能武定乾坤,下马能文安天下。“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熟知历史。建安年间,曹操采纳属下钟繇“假道虞国以伐虢”之计,西征张鲁、马超与韩遂。当曹操率大军行至“崤函古道”(原古道在金银山南的山沟里)南崤道时,察看道路于深山峡谷之中,山路艰险,想起历史上战国时著名的“崤之战”。曹操认为此道为不祥之地,为避免重蹈覆辙,故曹操下令把古道改到金银山北的半坡上,即“北崤道”,现存“石壕段”遗迹就属于这一段。当年立志平天下的曹操同志,想不到他这次决策,意外地成就了1800余年后,三门峡唯一一处世界遗产。

崤函古道“石壕段”的石壕二字,使我想起中学时期学的,杜甫所作的著名“三吏”、“三别”之一《石壕吏》叙事诗,就是在这三门峡陕州区叫石豪村写成的。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儿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战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杜甫(712年—770年),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历史上有“诗圣”之称,与“诗仙”李白合称“李杜”(大)。他出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原籍湖北襄阳。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的作品中有同情劳动人民的成分,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公元758年,唐朝为平叛“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中央政府派郭子仪等9位节度使,率领唐军在邺郡(今河南安阳),对安庆绪(安禄山之子),进行了一年多的围剿,在即将取得胜利的关键时刻,第二年(公元759)春,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指挥系统混乱,将领之间矛盾重重,使唐军折兵损将,士兵大量伤亡,全线崩溃。为了使平息这场叛乱,挽救唐王朝必须继续下去,于是唐军就在豫西至潼关一带,抽丁抓人,补充兵员,从而使老百姓生活更加雪上加霜,可谓水深火热更加艰难。

这一年(759年)春,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今渭南华州区)司功参军去上任。他离开洛阳,沿崤函古道经新安县,继续西行,有一天傍晚投宿于石壕村,恰遇吏卒深夜捉人的情景,目睹官兵抓人、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根据所见所闻有感而发,写下了著名、流传千古不朽的诗篇《石壕吏》。

今天的我们站在古“丝绸之路”崤函古道“石壕段”上,感叹我们的先人们,数千年前在生产力极度低下,开拓出中华民族在不断形成过程中,起到巨大作用的这条古道;看到古道上驼马蹄踏出来的蹄印痕迹,让人仿佛看到一队队牵着驼、马的西域商人,沿着这条险峻蜿蜒的山路,来回于洛阳与西域之间,满载各种货物的壮观场景;从杜甫的诗篇中,仿佛看到历代王朝在交替更迭发生战乱时,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

这条古“丝绸之路”上的崤函古道,数千年来是它带来了中原与关外、西域文化、经济的高度交往和融合,也推动了丝绸之路上重要驿站和关塞——洛阳新安汉函谷关、古陕州城、三门峡灵宝秦函谷关、陕西潼关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促成古陕州城这个“一鸡鸣三省”小城成为晋、陕、豫三地交界处的重镇,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城之一。

白驹过隙,千年一瞬。穿过千年时光,跨越亿年沧桑。日月星辰,斗转星移。数千年后的二十一世纪,我们汲取、借鉴历史上古“丝绸之路”的成功经验,面对全球复杂的政治经济状况,前所未之有百年大变局,为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中国智慧,国家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不是古丝绸之路的简单升级,道路的拓宽,而是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符号,融入新的时代内涵。“一带一路”是知古鉴今继承古丝绸之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质,让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中欧铁路“钢铁跎队”,已在新的丝绸之路上顺利运行,其战略意义尤为深远。

2020年7月12日于北京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