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文化中一项重要的价值观,体现了忠诚、勇敢和舍己为人的信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士道精神在日本社会中逐渐被淡化,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影响力。本文将探讨武士道精神的起源和演变,并分析为何它在现代的日本已经杳无音讯。
武士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日本古代的儒学思想,儒学思想的传入使得武士对道德和伦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中国,儒学注重的是人伦道德,强调仁爱和和谐,而在日本,武士道则将这种思想进行了本土化,强调忠诚、勇气和奉献。
武士道精神在平安时代开始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在这个时期,儒学的普及使得武士也开始学习和遵循这一思想体系。儒学家林罗山曲解了儒学中的等级观念,强调上下之间的不可逾越性,从而形成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核心观念。武士将效忠和忠诚作为对主人和国家的责任,将自己的生命奉献出来以捍卫尊严和义务。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武士道精神的意义和影响力逐渐消退。首先,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更加重视个人生活和幸福,对自我价值和权益的追求成为人们生活的中心。武士道精神中的舍生取义和奉献观念,在现代社会的个体主义倾向下显得过于极端和不合理。
其次,日本社会的和平与繁荣也减弱了对武士道精神的需求。战争时期,武士道精神被用作军国主义和侵略战争的宣传工具,让人们对其产生了反感。与此同时,社会进步和人权观念的普及也使得人们开始反思武士道精神中过于极端的价值观念。
最后,儒学中的“仁”作为武士道精神的核心价值也遭受到质疑。儒学中的“仁”强调君主爱子民,而武士道精神中的“仁”则变成了对统治阶层无条件服从的信念。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难以接受这种绝对服从的思想。
总的来说,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文化中独特而珍贵的一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它在现代的日本已经逐渐退场。然而,我们仍可以通过学习和了解武士道精神的价值和信念,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一份勇敢和奉献的力量。毕竟,虽然樱花凋谢,但花开仍是一种美好。
《武士道:传承与沉淀》
“我分分钟切腹自尽”,这句台词一出现,脑海里已经自动浮现出关谷神奇的脸,这在一部喜剧中看似无厘头且滑稽的台词很难让人联想到切腹自尽实际上是件血腥的事情,但在日本社会中是真实存在的,人们提起日本常会想到的那两样:武士、樱花。
而切腹自*是武士道精神很重要的一部分,比起中国君子的温润、英国绅士的优雅,日本武士除了基本道义外,奉行的是舍生取义的精神,比起君子和绅士,这种武士道精神似乎有些极端,但武士道精神伴随着日本社会兴盛、衰弱,崇尚着勇敢、忠诚、正义的武士道精神为何在如今的日本却杳无音讯?
【武士的前生】儒学的投胎转世
中国对日本这个国家的初次印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或许汉代之时,就知晓周围有这样的小国,但真正交流,联络感情的时候,应该是唐朝。唐朝的思想是很开放的,怎么个开放法?皇帝允许外国人来当唐朝的官,这其中就有日本人,至今去日本京都,都能感受到唐朝的影子。
在这种思想开放的背景下,傻子也知道向先进的地方学习,学习最重要的当然是文化。大量的儒学经典从中国传到了日本,儒学最初在日本大宝元年只是贵族子弟的必修课,直至平安时代,才进入寻常百姓家。武士当然也属于寻常百姓的一员,之后出现的武士道精神,前身就是儒学,武士道精神都可以称之为是儒学日本化的结果。
平安时代的日本武士
曾为日本儒官的林罗山曾在《经典题说》中写道:“天自在上,地自在下,上下之位既定,则上者贵下者贱。自然之理所以有序,视此上下可知矣,人心亦然。上下不违,贵贱不乱,则人伦正,人伦正则国家治,国家治则王道成,此礼之盛也。”
说的是社会上下贵贱之分是不可改变的、是永恒的。这让儒学创始者孔子听到,鼻子会气歪的说法,儒学讲究的是民贵君轻和仁政。儒学中最重要的“礼”讲的是长幼有序的礼仪,到了林罗山这里被曲解成了等级是道无法跨越的鸿沟。
孔子
出于人道主义,这种现象大众是不愿意看到的,但作为统治者当然是喜闻乐见,天皇一听这种说法,心里想的当然是:这可太好了。这时是德川幕府封建统治的江户时代,儒学思想渗透了平民的日常生活,这儒学还是被林罗山新编的儒学。
天皇再不做点什么就是无能了,武士道精神就这么出现雏形了。天皇悄悄把儒学思想中地位最高的“仁”架空,着重强调了对君主单方面的“义、礼”,也就是武士道精神中的“忠、勇”。
江户时代日本天皇
【武士的今世】历经沧桑的传承与沉淀
武士最初还没有这么拉风,伺候的不是贵族,*也不是出生入死的事,充其量是个保安。庄园主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花钱雇来的农民,训练几天就可以上岗了。结果人们都这么干,不仅庄园主,还有寺院、神社,渐渐才形成了武士团。
武士道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承久之乱”,这是幕府内部的斗争,可以想成中国改朝换代的过程,承久之乱的平定是有好处的,武士地位提升了,以前我是个打工的,只能帮公家保护庄园或者打仗,现在是“农民翻身把歌唱”,武士也有了对土地的支配权,于是武士会召集他的部下,给部下封地和奖赏,以此来保证部下可以永远效忠于自己。
承久之乱主人公
武士对主人的效忠,不再是最初简单的利益关系了,拿钱办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对主人保证绝对的忠诚,一旦奔赴战场就没有退路,逃跑可耻。但这种看起来极端的思想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日本这个国家本身的特质,它是个岛国。
中国自古以来打仗,打得过就上,打不过也能跑,反正地大物博。这就是最初中国北方经济原本是比南方发达但后期南方经济反超的原因,这是你的地盘我惹不起那就躲着你走,这么一走,北方先进的技术就被带到了南方。
那日本呢?日本的国家面积是不允许的,比如德川家族打败平氏家族时,平氏家族族人无一幸免,上至老人下至儿童全部被*,即使有个别侥幸逃脱了,日本国土狭小,都不需要浪费多大力气就抓回来了。
平氏家族战败
所以武士是没有退路的,这就构成了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很重要的一点:不成功便成仁,为自己的主人以及武士团舍生取义、*身成仁。之所以能被称之为武士道精神,就代表这已经是日本武士的信仰了,忠孝、勇武,这是武士可以为之付出生命的信仰。
为什么日本只是个岛国却能在历史的舞台上对广阔的中国发起侵略?武士道精神占了重要的一部分,说的好听是没有退路,直接点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原本就这一亩三分地,那不如拼一拼,武士道精神在二战时期被扭曲成了日本帝国主义精神。
借武士的信仰去侵略他国,被极端化成“自己不舍去生命,也无法夺取他人的生命”,和一个连命都不在乎的人你很难取得胜利。再者武士精神中核心是“尚武”,武力高强是一个武士的基本修养,打架厉害还不怕死,在战争中全是优势。
日本武士尚武
【武士道被日本社会out】武士道精神的今世
如今武士道精神已经与日本社会脱节,但这不禁让人好奇,代表着“忠勇”的武士道精神为什么会没落?这明明都是好形容词啊,但这些形容词体现在武士道精神中却是极端的。多数人提起三岛由纪夫,会知道他是个作家,除此外,他还是个武士,并且死于自*。为保卫传统武士道精神和日本天皇发起起义,但却无人响应,他保留了作为武士的尊严,选择切腹自尽。
关于三岛由纪夫自*时是有记录的:“三岛步入室内时解开了上装的钮扣,他只说了一句:“我想他们甚至没听到我说什么,”然后,面向平台席地而坐。森田站到他的身后,略微偏左一点,长剑悬在他的头顶上,三岛双手握住短剑,闷哼着把剑锋刺人左腹,他缓缓地将钢刃向右拖过腹部,纸和毛笔已经备好。他准备用自己的鲜血写下“剑”字。但剧烈的疼痛使他向前栽倒。森田挥剑斫向他颈部。大香贺喊道,“再来!”森田又劈一剑,然后绝望地喊了一声“香贺”,大香贺从他手中接过利剑,这第三下才砍下三岛的头。”
左一三岛由纪夫
起义无人响应在三岛由纪夫眼里是一个武士的失败,但放今天很多人难以理解,值得这么做吗?忍受强烈疼痛都要切腹自尽。但这便是武士道精神,就如日本樱花一般,樱花凋谢时,会在一夜之间满山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留恋枝头,武士也是这样,即使面临巨大疼痛,也不会怯懦退缩。
不可否认武士道精神是值得人尊敬的,但一定不适合如今的日本。小时候老师会告诉你,看到人掉河里遇到危险,你要毫不犹豫去救她,但如今会教育你,先保护好自己再救别人。
武士道精神也是这样,比起这种极端保全武士尊严而自*的方法,人更应该珍惜生命,重视自己后再去考虑信仰。这种想法由于社会的进步而产生的,生活在和平年代,不需要你再为什么东西拼命,这就出于人道主义,武士道精神落没的原因了。
切腹自尽的武士
其次是人的思想已经发生变化了,比起飘渺都不知道是什么的信仰,人会选择过好自己的生活,某种方面看这也算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儒学思想如今在中国依然是最高道德标准,甚至国外会设立孔子学院。那武士道精神也是模仿儒学思想才得来的,它怎么就被日本社会out了?当初这种思想能存在下来很大部分原因是日本处于战国时期,但现在都二十一世纪了,思想难道还停留在远古时代吗?人的自我意识是在慢慢觉醒的,日本社会发展的同时,人也在发展,仔细思考一下就知道“仁”到底指什么意思,又不是什么傻白甜,还当像从前一样吗?为统治者赴汤蹈火、舍生取义?武士道精神自然而然就与日本社会脱轨了。
【总结】
武士道精神经历了模仿儒学、自成一派而后在战争时期武士道精神一度被扭曲作为侵略的工具,不少人会认为过于极端,但信仰是不该予以评价的,那是作为一个武士的尊严。如今武士道精神也被发现了众多不合理的地方,在一个注重人道主义、仁道主义的时代,武士道黯然退场。“花看樱花,人看武士”,或许战争时期,武士会以被看作凋谢时的樱花而骄傲,但如今,比起樱花凋谢的那一瞬,欣赏花开遍野的樱花不是更美好吗?
参考文献:
1.《“仁”的失落:武士道精神的伦理、道德批判》
2.《日本武士道精神特点》
3.《浅析日本武士道精神》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