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盗墓小说的火热让国内对考古学产生了有些混淆和走偏的印象,就像美国的费根在研究教学中所遭遇的一样——一旦说出你是考古工作者,人们认为你就是像印第安纳·琼斯一样的人,“总是去遥远的地方旅行,寻找古老的圣杯。”
而现实中,考古总是以“没钱途”来作为标签,就像之前被热议的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她填报考古专业后,很多人不解为什么留守家庭出身的她要报考这样冷门而又清贫的专业。 看来不管在世界的何处,考古学总是在历史中伟大浪漫,现实中又很骨感。学考古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在本书《考古学与史前文明》中将会得到全面又专业的解答。
一席里有过一段演讲: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讲解员河森堡(袁硕),带来了一个生动的、关于我们的祖先如何突破重围,让智人成为了创造文明的征服者的故事。
他说,自己最喜欢的时代就是石器时代,上古洪荒的史诗感与年代跨度,是文明诞生之后的时代无法比拟的,而我们仍然生存在那个时代巨大的惯性里。
在他的演讲中,人类在史前文明逐渐进化的历史和成就徐徐铺开,从北京猿人到古巨蜥,从智人最早的祖先LUCY到活在亚马逊丛林里的某一支神秘的矮人血脉,人类的思乡情结似乎很严重:“人类的源头到底从哪儿开始?”
一代又一代的人类追寻着这个个问题,在探寻和还原起源的过程中,考古学的成就功不可没。
(例如曾经一度被当作人类起源的考古学案例:北京直立人)
然而在对北京猿人头骨的不断研究中,发现了更多的线索:考古队现场收集的北京猿人的身体骨骼与头部骨骼的数量比例与自然的比例其实并不不对等。
这个小小的细节促使古人类学家推测,也许北京猿人生存的山洞中,存在着食人现象,而发掘出的破碎的头骨形状,其实是被打砸过的痕迹。
所以总有人说,考古学是一个“从一块石头,推断整个文明”的工作。
而在《考古学与史前文明》这本书中,布赖恩·费根定义道:“考古学是研究人类的生物和文化进化长期发展的唯一科学。”
在逐渐现代化与科学化的考古学发展中,考古学的成果与相关研究所扩展的边界也越来越宽广,人类的历史也被扩展到250万年左右。
在《考古学与史前文明》这本书中,费根通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经验,选择了史前史来作为考古学入门的讲解案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田野发掘实践经验与耳熟能详的案例,读起来生动有趣,仿佛在看一部系列纪录片。
作为一个Discovery纪录片爱好者,考古学一直像它研究的谜题一样神秘而充满魅力,本来抱着啃完专著的心情翻开这本书,但打开第一章后就发现,本书像是深入浅出的公开课,每一章节前的重点问题梳理让内容十分易读,在生动的案例中梳理考古学的体系,而没有学术专著的过多的理论定义,反而让这本书成为了每晚睡前追剧一样的存在。
(书中所附的“考古学自1798年以来的主要发展”示意图)
在“追剧”的过程中,我发现考古学在严肃沧桑的外表下,还有着挺酷挺GEEK的一面,毕竟它所需要面对的,可是千万年进化的旅程。
01考古学中让人“脑洞大开”的方法
熟悉的放射性碳测年法不必赘述,其实考古学还有很多“脑洞清奇”的研究方法,标注在每个不同的章节里对应的特色栏中。
比如这个让我用猫咪记住的:“相对编年法”的案例:
相对编年法是建立遗址与文化的年代关系,而不是确定具体年代。就像在“猫儿与文件”的案例里,我们只能指出事情的先后顺序,但无法具体指出事件之间的间隔。
比如我们并不知道猫咪到底睡从几点钟睡到了几点钟,以及作者到底等了多久,才拿到自己想得到的文件。
02不仅研究生活,还研究脑内世界
很多看法都觉得,考古学是一门守着文物与遗址,要么是在日晒雨淋的挖掘现场,要么是埋在故纸堆里,试图寻找真相的枯燥学问。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挖掘现场)
但在这本书里,费根笔下的考古学其实横跨了众多的知识领域,它们总是相辅相成,某些领域产生的新奇观点,也许就为考古学带来了全新的突破;而考古学的重大发现,往往能够成为众多学科的强力佐证。
就像是“围绕着最多无稽之谈”的巨石阵,在近三个世纪的零散研究后,科学家仍然没办法就这个史前建筑的意义达成统一意见,甚至催生了很多玄秘的观点。
从17世纪起,人们就知道巨石阵能够在仲夏时与太阳周连成一条线,也有无数的科学家从天文学的角度对巨石阵进行了解读。但在进行计算机演算后,天文学家杰拉德·霍金斯认为:巨石阵是预测月食的“石器时代计算机”。
这个推测,也让考古学家思考:巨石阵也许正是古代人类对季节变化时天象的再现,巨石阵诞生时期的农耕文化,很可能让人类意识到了时间的流逝会在植物的影子中产生可观的现象。而巨石阵,正是他们所建立的记录与祭祀的场所,在他们与自然的相处中形成的宗教崇拜模式,并用巨石阵,作为时间的象征与标志。
“当然,从来没有确切的答案,但,道路就必须要有终点吗?”费根写道。
这可能也是考古学中迷人的一点:即使是最艰难的研究问题——再现历史上的无形宗教信仰与意识形态,但这些遗迹所代表的意识与思想和我们总有跨越时空的联系与感应,比如对宇宙和时间的不断探索。
这些永恒的未解之谜虽然已经被讲过无数次,但依然充满神秘的魅力,让人充满探究的*,就像巨石阵之上,那片亘古沉默的宇宙一样。
03智人的“大获全胜”与文明起源
前面提到的演讲中,河森堡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描述了智人走出非洲的两次尝试,从此足迹遍布了世界各地,文明也由此诞生。
在《考古学与史前文明》的后半段,也写到了人类的进化与文明的演变,尽管近期的证据是人类的起源地可能在非洲,但依然无法确实证明这一点。
除此之外,近年来的考古学研究证实,智人与尼安德特人的DNA产生了1%-4%的基因融合,也就是在走出非洲的过程中,世界上原本存在的几大人种发生了惨烈的生存竞争,和极少部分的种族融合,最终,拥有精密语言系统、精良的工具与早觉智慧的智人成为了征服者,并让自己的基因在万年后,催生了璀璨多样的文明。
在四大文明古国的光辉下,很少有人了解祖先们非同寻常的勇气和体力,以及对自然强大的适应能力。
其实除了四大古国所代表的河流文明以外,当人类的足迹遍布全球,文明也从各种自然条件中诞生,无论是美索美洲低地的玛雅文明还是源于海洋的安第斯文明、来自雪山或是草原,即使是久远的岁月和断代也没能掩盖住这些文明独特的魅力。
也许在地球四十五亿年的年岁里,人类只占有的小小的几行文字,但这个片段对于人类来说,我们也许真的可以狂妄地称谓,自己成为了地球上的生物之灵。
04考古学很酷,那考古学者呢?
前些年盗墓小说的火热让国内对考古学产生了有些混淆和走偏的印象,就像美国的费根在研究教学中所遭遇的一样——一旦说出你是考古工作者,人们认为你就是像印第安纳·琼斯一样的人,“总是去遥远的地方旅行,寻找古老的圣杯。”
(当然啦,盗墓要是有这么帅气就好了)
图:上丨《夺宝奇兵》剧照,印第安纳·琼斯的角色形象(中)
下丨近期热播的盗墓主题剧《重启之极海听雷》剧照
而现实中,考古总是以“没钱途”来作为标签,就像之前被热议的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她填报考古专业后,很多人不解为什么留守家庭出身的她要报考这样冷门而又清贫的专业。
看来不管在世界的何处,考古学总是在历史中伟大浪漫,现实中又很骨感。
在《考古学与史前文明》的最后一章也是这样,费根在开篇就说到“这个职业会有很多回馈,但之中并不包含金钱。”
而且考古学不同于印象中的自闭式挖掘与研究,费根指出,其实考古学往往需要更详尽广泛地学习和涉及生物学与文化人类学的综合知识,就像对于巨石阵的研究,很多文化的推测都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当然“也可以检验一下你是对死人还是活人更感兴趣”。
整本书中触动我最多的,也是这一个部分,在生动但专业地进行了考古学的基本知识梳理后,费根用甚至带点自嘲的幽默,写出了选择考古学中所需要具备的基础素质与对历史的责任,以及他在这份工作中最珍视的时刻——直面历史的遗迹时,历史生动地出现在眼前的时刻。
这种时刻就像是生活中每个突然超脱现实的时刻:
可能是看到首次拍摄到黑洞的照片,意识到宇宙真实的模样又揭开了一层;
可能是看到海昏侯墓挖掘时的激动与期待;
可能是夜晚打开NASA太空车建造的直播那一刻……
我们就像千年前巨石阵下的人类一样,共同敬畏着、观察着、探索着、记录着世界的神秘,仰望着头顶的星空。
秋日将至时,可以像细心挖掘一件文物那样,逐渐拂去杂质,让考古学真实的面貌逐渐还原,在那些可以看见星星的晚上,和星空一起读这本记录了百万年历史的书,等考古学给你讲述文明的故事。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