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南次一经》原经文:“又东又东四百里,曰擅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类:今猫科食肉动物兔狲。别称洋猞猁,乌伦,玛瑙,玛瑙勒。
《山海经》中的“类”为什么是猫科食肉动物兔狲呢?《山海经》描述“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其状如狸而有髦”。意思是“类”的样子像“狸”。“狸”,即猫。兔狲体形粗短,大小似家猫,体重2~3千克,叫声似家猫。“兔狲”的样子确实像猫。《说文》:“髦,发也。”按,汉书所谓壮发。唐·玄应《一切经音义》:“髦,发中毫者也。”。本义:毛发中的长毫。
《山海经•南次一经》原经文:“又东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兒,能食人,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海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鸯鸳,食之不疥。”
“九尾狐”:即猞猁。别名马猞猁、山猫、野狸子。
彘。《山海经》说它“如虎”,所以可以推断是一种猫科动物,至于说老虎的身子,那只是打个比方而已,不要太较真儿。
接着看,“如虎而牛尾”,长着牛一样尾巴的猫科动物。牛尾巴的特点就是根部和主体上的毛都很短,也很稀疏,尾巴尖儿上的毛比较多,整体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尖端有个毛头的皮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