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水。
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水经注》中称“上河”,《汉书·西域传》中称“中国河”,《尚书》中称“九河”,《史记》中称“大河”。到了西汉,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称她为“浊河”或“黄河”,但未被普遍认可,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
黄河以前有以下称谓:
【中国河】黄河出积石山,进入现甘肃省,称“中国河”。
【西河】黄河流经中国西部地区,有“西河”之名。
【金城河】今甘肃省皋兰县西南,汉代置金城县,黄河经流于此,称“金城河”。
【上河】今宁夏中卫县古称眗卷,黄河于此称“上河”。
【南河、北河】黄河进入阴山南麓,分为两支,称“南河”、“北河”。
【大黄河、小黄河】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黄河改道,一支由凤阳进入淮河,另一支流向徐州,分别称之为“大黄河”、“小黄河”。
【九河】远古时期,黄河在今山东境内分为九支,统称“九河”。《尚书·禹贡》:“九河既道。”孔安国传:“河水分为九道。”按九河分别是:徒骇河、太史河、马顿河、覆釜河、胡苏河、简河、絜(xié)河、钩盘河、鬲津(gé jīn)河。
【逆河】九河又合而为一,名“逆河”。《尚书·禹贡》:“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孔安国传:“同合为一大河,名逆河,而入于渤海。”
【浊河】黄河水流含泥沙极多,一石水有六斗沙,故称“浊河”。
【大河】黄河水面辽阔,故称“大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