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九”在民俗中被称为重阳节,“九”和“阳”等同成为人们的共识,要追溯到《周易》。《周易》大约形成于商末周初,它其中的阴阳八卦等思想深刻的影响了后世人们的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方式。在《周易》中,数字“九”是一个重要的符号,也正是在《周易》中,“九”作为“阳”的属性被确定了下来。《周易》里面把阳爻称为“九”,把阴爻称为“六”。如我们熟悉的乾卦,是由六个阳爻组成,爻辞:“九五,飞龙在天”,其中“九五”就指的是乾卦从下到上第五个阳爻。
数九的来历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中国民间节气。节日时间: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实际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整整90天,数九计日。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