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濒危动物必须进行保护!
濒危动物是一项珍贵的、不可替代的、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发展对外关系、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通过食物链的关系,物种之间起到互相依存、互相牵制的作用。一旦食物链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濒危动物是科学研究的试验材料,在动物学、进化学、生态学、遗传学、现代医学、仿生学等学科领域里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中国驯养繁殖的数万只食蟹猴和猕猴,绝大多数都被用作实验动物或用来生产抗病防病的疫苗。
每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通过食物链的关系,物种之间起到互相依存、互相牵制的作用。一旦食物链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比如,由于无节制地猎捕蛇类,致使蛇类资源枯竭,导致森林、草原和农田鼠害在局部地区猖獗。又如,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猎捕活体用作宠物贸易,致使食虫鸟类数量急剧减少,导致松毛虫、蝗虫等森林和农作物病虫害大面积发生。鼠害和病虫害给农林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生态失衡的代价之大是无法估量的。
“据估算,一个物种的灭绝,将会造成10至30个相关物种的生存危机。”因此,早在2005年,云南省就向国家林业局建议采取行动,保护极小种群物种。
2010年,云南省政府批准实施《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紧急行动计划。2012年,《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共列出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标志着极小种群物种保护成为一项国家工程,在全国推广。
此后,经过多年摸索,云南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极小种群物种拯救方案。与多数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传统方式不同,它强调通过对种群数量、规模、结构和动态等的调节与管理,实现物种长期延续目的,从而形成了一个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到社会公益组织,乃至当地社区的完善管护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