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看到这本书封面的时候就决定要它,只是因为它让我感觉宁静,那种清冽而温馨的蓝总会让我感到片刻难得的安静,我想,如果它能选择这样一个封面,而且有着“有小王子,就有小公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样几近任性而又有着孩子般可爱的说法,那它应该不致让我太过失望。
我并没有失望,尽管或许我并没有读懂。
这是一个由《小王子》为底本的书,作者一切都在有意识地向《小王子》致敬。无论是插图,还是诗一般的语言,还是小王子中提到过的那些人或者事。如果你熟悉小王子,那么你一定觉得这本书有着类似前传或者后续的似曾相识。
小公主来寻找可以种在她的月球上诗的种子,所以遇到了去到“最近的荒郊”的作者,于是,有了那么多的对话和诗。我宁愿相信这只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有关想象的故事,就像那个“恐虫”的故事一样。我们长大了,所以总习惯于将一切简单的东西看复杂,我们总要在这些稀疏的文字里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秘密;我们总希望在那些线条简单的插图里探寻所谓的哲理。我们根本没有办法让自己相信,一本书只是要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故事,没有道理可讲——即使是作者,似乎也是希望读者能够在或直白或晦涩的文字里读到他自己都未曾想过的事情。
想象是什么样子呢?作为成人,我们似乎已经丧失了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有时候我会想起我的童年,因为没有玩具,所以我常常可以对着一个猪毛鬃刷,想象那是一片森林,里面有我的木屋和游着各种颜色小鱼的小溪,我就那样对着一个刷子,甚至可以长达一个上午。现在想起那种日子,我几乎要被自己儿时的纯真感动。可是现在,我什么都没有了。
或者,我可以将这个我没有读“懂”的故事读给五岁的儿子,那诗一般柔美的语言,那隐藏其中的淡蓝色的忧伤,那天马行空的恐虫想象……或许在还儿子那儿才能如《小王子》一般还原它的本色,成其为本来的样子。或许儿子会为听懂了一首小诗雀跃不已,或许也在盼望着见到那位美丽的小公主,或许他能相信那个庞大而可爱的“恐虫”,或许他的心里本来就认为世界不过就是一颗膨胀到极致便会重新开始生长的种子。在儿童的眼里,这就是一个美好动听的故事,他不会去费脑筋想里面的哲理,只是,他会很自然地感受到这种柔美的文风,并不自知地为此而安静。
何必一定就要读“懂”,就让自己像个孩子一样听着动听的故事,露出单纯的微笑,这岂不是最美好的一种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