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却说吴主孙休,闻司马炎已篡魏,知其必将伐吴,忧虑成疾,卧床不起,乃召丞相濮阳兴入宫中,令太子孙[上雨下单]出拜。吴主把兴臂、手指[上雨下单]而卒[1]。兴出,与群臣商议,欲立太子孙[上雨下单]为君。左典军万彧曰:“[上雨下单]幼不能专政,不若取乌程侯孙皓立之。”左将军张布亦曰:“皓才识明断,堪为帝王。”丞相濮阳兴不能决,入奏朱太后。太后曰:“吾寡妇人耳,安知社稷之事?卿等斟酌立之可也。”兴遂迎皓为君[2]。
皓字元宗,大帝孙权太子孙和之子也。当年七月,即皇帝位,改元为元兴元年,封太子孙[上雨下单]为豫章王[3],追谥父和为文皇帝,尊母何氏为太后,加丁奉为右大司马。次年改为甘露元年。皓凶暴日甚,酷溺酒色,宠幸中常侍岑昏。濮阳兴、张布谏之,皓怒,斩二人,灭其三族[4-5]。由是廷臣缄口,不敢再谏。又改宝鼎元年,以陆凯、万彧为左右丞相。时皓居武昌,扬州百姓溯流供给,甚苦之;又奢侈无度,公私匮乏。陆凯上疏谏曰:
今无灾而民命尽,无为而国财空,臣窃痛之。昔汉室既衰,三家鼎立;今曹、刘失道,皆为晋有:此目前之明验也。臣愚但为陛下惜国家耳。武昌土地险瘠,非王者之都。且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此足明民心与天意也。今国无一年之蓄,有露根之渐;官吏为苛扰,莫之或恤。大帝时,后宫女不满百;景帝以来,乃有千数:此耗财之甚者也。又左右皆非其人,群党相挟,害忠隐贤,此皆蠹政病民者也。愿陛下省百役,罢苛扰,简出宫女,清选百官,则天悦民附而国安矣。
疏奏,皓不悦[6]。又大兴土木,作昭明宫,令文武各官入山采木;又召术士尚广,令筮蓍问取天下之事。尚对曰:“陛下筮得吉兆:庚子岁,青盖当入洛阳。[7]”皓大喜,谓中书丞华覈曰:“先帝纳卿之言,分头命将,沿江一带,屯数百营,命老将丁奉总之。朕欲兼并汉土,以为蜀主复仇,当取何地为先?”覈谏曰:“今成都不守,社稷倾崩,司马炎必有吞吴之心。陛下宜修德以安吴民,乃为上计。若强动兵甲,正犹披麻救火,必致自焚也。愿陛下察之。”皓大怒曰:“朕欲乘时恢复旧业,汝出此不利之言!若不看汝旧臣之面,斩首号令!”叱武士推出殿门。华覈出朝叹曰:“可惜锦绣江山,不久属于他人矣!”遂隐居不出[8]。于是皓令镇东将军陆抗部兵屯江口,以图襄阳。
早有消息报入洛阳,近臣奏知晋主司马炎。晋主闻陆抗寇襄阳,与众官商议。贾充出班奏曰:“臣闻吴国孙皓,不修德政,专行无道。陛下可诏都督羊祜率兵拒之,俟其国中有变,乘势攻取,东吴反掌可得也。”炎大喜,即降诏遣使到襄阳,宣谕羊祜。祜奉诏,整点军马,预备迎敌。自是羊祜镇守襄阳,甚得军民之心。吴人有降而欲去者,皆听之。减戍逻之卒,用以垦田八百余顷。其初到时,军无百日之粮;及至末年,军中有十年之积。祜在军,尝着轻裘,系宽带,不披铠甲,帐前侍卫者不过十余人。一日,部将入帐禀祜曰:“哨马来报:吴兵皆懈怠。可乘其无备而袭之,必获大胜。”祜笑曰:“汝众人小觑陆抗耶?此人足智多谋,日前吴主命之攻拔西陵[9],斩了步阐及其将士数十人,吾救之无及[10]。此人为将,我等只可自守;候其内有变,方可图取。若不审时势而轻进,此取败之道也。”众将服其论,只自守疆界而已。
一日,羊祜引诸将打猎,正值陆抗亦出猎。羊祜下令:“我军不许过界。”众将得令,止于晋地打围,不犯吴境。陆抗望见,叹曰:“羊将军有纪律,不可犯也。”日晚各退。祜归至军中,察问所得禽兽,被吴人先射伤者皆送还。吴人皆悦,来报陆抗。抗召来人入,问曰:“汝主帅能饮酒否?”来人答曰:“必得佳酿,则饮之。”抗笑曰:“吾有斗酒,藏之久矣。今付与汝持去,拜上都督:此酒陆某亲酿自饮者,特奉一勺,以表昨日出猎之情。”来人领诺,携酒而去。左右问抗曰:“将军以酒与彼,有何主意?”抗曰:“彼既施德于我,我岂得无以酬之?”众皆愕然。
却说来人回见羊祜,以抗所问并奉酒事,一一陈告。祜笑曰:“彼亦知吾能饮乎!”遂命开壶取饮。部将陈元曰:“其中恐有奸诈,都督且宜慢饮。”祜笑曰:“抗非毒人者也,不必疑虑。”竟倾壶饮之。自是使人通问,常相往来。一日,抗遣人候祜。祜问曰:“陆将军安否?”来人曰:“主帅卧病数日未出。”祜曰:“料彼之病,与我相同。吾已合成熟药在此,可送与服之。”来人持药回见抗。众将曰:“羊祜乃是吾敌也,此药必非良药。”抗曰:“岂有鸩人羊叔子哉!汝众人勿疑。”遂服之。次日病愈,众将皆拜贺。抗曰:“彼专以德,我专以暴,是彼将不战而服我也。今宜各保疆界而已,无求细利。”众将领命[11]。
忽报吴主遣使来到,抗接入问之。使曰:“天子传谕将军:作急进兵,勿使晋人先入。”抗曰:“汝先回,吾随有疏章上奏。”使人辞去,抗即草疏遣人赍到建业。近臣呈上,皓拆观其疏,疏中备言晋未可伐之状,且劝吴主修德慎罚,以安内为念,不当以黩武为事。吴主览毕,大怒曰:“朕闻抗在边境与敌人相通,今果然矣!”遂遣使罢其兵权,降为司马,却令左将军孙冀代领其军。群臣皆不敢谏[12]。吴主皓自改元建衡,至凤凰元年,恣意妄为,穷兵屯戍,上下无不嗟怨。丞相万彧、将军留平、大司农楼玄三人见皓无道,直言苦谏,皆被所*[13-15]。前后十余年,*忠臣四十余人。皓出入常带铁骑五万。群臣恐怖,莫敢奈何。
却说羊祜闻陆抗罢兵,孙皓失德,见吴有可乘之机,乃作表遣人往洛阳请伐吴。其略曰:
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因人而成。今江淮之险,不如剑阁;孙皓之暴,过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晋兵力,盛于往时:不于此际平一四海,而更阻兵相守,使天下困于征戍,经历盛衰,不可长久也。
司马炎观表,大喜,便令兴师。贾充、荀顗、冯紞三人,力言不可,炎因此不行[16]。祜闻上不允其请,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今天与不取,岂不大可惜哉!”至咸宁四年,羊祜入朝,奏辞归乡养病。炎问曰:“卿有何安邦之策,以教寡人?”祜曰:“孙皓暴虐已甚,于今可不战而克。若皓不幸而殁,更立贤君,则吴非陛下所能得也。”炎大悟曰:“卿今便提兵往伐,若何?”祜曰:“臣年老多病,不堪当此任。陛下另选智勇之士可也。”遂辞炎而归。
是年十一月,羊祜病危,司马炎车驾亲临其家问安。炎至卧榻前,祜下泪曰:“臣万死不能报陛下也!”炎亦泣曰:“朕深恨不能用卿伐吴之策。今日谁可继卿之志?”祜含泪而言曰:“臣死矣,不敢不尽愚诚:右将军杜预可任;劳伐吴,须当用之。”炎曰:“举善荐贤,乃美事也;卿何荐人于朝,即自焚奏稿,不令人知耶?”祜曰:“拜官公朝,谢恩私门,臣所不取也。”言讫而亡。炎大哭回宫,敕赠太傅、巨平侯。南州百姓闻羊祜死,罢市而哭。江南守边将士,亦皆哭泣。襄阳人思祜存日,常游于岘山,遂建庙立碑,四时祭之。往来人见其碑文者,无不流涕,故名为堕泪碑。后人有诗叹曰:
晓日登临感晋臣,古碑零落岘山春。
松间残露频频滴,疑是当年堕泪人。
晋主以羊祜之言,拜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事[17]。杜预为人,老成练达,好学不倦,最喜读左丘明《春秋传》,坐卧常自携,每出入必使人持《左传》于马前,时人谓之“《左传》癖”。及奉晋主之命,在襄阳抚民养兵,准备伐吴。
此时吴国丁奉、陆抗皆死[18-19],吴主皓每宴群臣,皆令沉醉;又置黄门郎十人为纠弹官。宴罢之后,各奏过失,有犯者或剥其面,或凿其眼。由是国人大惧。晋益州刺史王濬上疏请伐吴。其疏曰:
孙皓荒淫凶逆,宜速征伐。若一旦皓死,更立贤主,则强敌也;臣造船七年,日有朽败;臣年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矣。愿陛下无失事机。
晋主览疏,遂与群臣议曰:“王公之论,与羊都督暗合。朕意决矣。”侍中王浑奏曰:“臣闻孙皓欲北上,军伍已皆整备,声势正盛,难与争锋。更迟一年以待其疲,方可成功。”晋主依其奏,乃降诏止兵莫动,退入后宫,与秘书丞张华围棋消遣。近臣奏边庭有表到。晋主开视之,乃杜预表也。表略云:
往者,羊祜不博谋于朝臣,而密与陛下计,故令朝臣多异同之议。凡事当以利害相校,度此举之利,十有八九,而其害止于无功耳。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今若中止,孙皓恐怖,徙都武昌,完修江南诸城,迁其居民,城不可攻,野无所掠,则明年之计亦无及矣。
晋主览表才罢,张华突然而起,推却棋枰,敛手奏曰:“陛下圣武,国富民强;吴主淫虐,民忧国敝。今若讨之,可不劳而定。愿勿以为疑。”晋主曰:“卿言洞见利害,朕复何疑。”即出升殿,命镇南大将军杜预为大都督,引兵十万出江陵;镇东大将军琅琊王司马伷出涂中;安东大将军王浑出横江[20];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各引兵五万,皆听预调用。又遣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浮江东下[21-22]:水陆兵二十余万,战船数万艘。又令冠军将军杨济出屯襄阳,节制诸路人马[23]。
早有消息报入东吴。吴主皓大慌,急召丞相张悌、司徒何植、司空滕循,计议退兵之策。悌奏曰:“可令车骑将军伍延为都督,进兵江陵,迎敌杜预;骠骑将军孙歆进兵拒夏口等处军马。臣敢为军师,领左将军沈莹、右将军诸葛靓,引兵十万,出兵牛渚,接应诸路军马。”皓从之,遂令张悌引兵去了。皓退入后宫,不安忧色。幸臣中常侍岑昏问其故。皓曰:“晋兵大至,诸路已有兵迎之;争奈王濬率兵数万,战船齐备,顺流而下,其锋甚锐:朕因此忧也。”昏曰:“臣有一计,令王濬之舟,皆为齑粉矣。”皓大喜,遂问其计。岑昏奏曰:“江南多铁,可打连环索百余条,长数百丈,每环重二三十斤,于沿江紧要去处横截之。再造铁锥数万,长丈余,置于水中。若晋船乘风而来,逢锥则破,岂能渡江也?”皓大喜,传令拨匠工于江边连夜造成铁索、铁锥,设立停当。
却说晋都督杜预,兵出江陵,令牙将周旨:引水手八百人,乘小舟暗渡长江,夜袭乐乡[24],多立旌旗于山林之处,日则放炮擂鼓,夜则各处举火。旨领命,引众渡江,伏于巴山。次日,杜预领大军水陆并进。前哨报道:“吴主遣伍延出陆路,陆景出水路,孙歆为先锋:三路来迎。”杜预引兵前进,孙歆船早到。两兵初交,杜预便退。歆引兵上岸,迤逦追时,不到二十里,一声炮响,四面晋兵大至。吴兵急回,杜预乘势掩*,吴兵死者不计其数。孙歆奔到城边,周旨八百军混杂于中,就城上举火。歆大惊曰:“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急欲退时,被周旨大喝一声,斩于马下[25]。陆景在船上,望见江南岸上一片火起,巴山上风飘出一面大旗,上书:“晋镇南大将军杜预”。陆景大惊,欲上岸逃命,被晋将张尚马到斩之[26]。伍延见各军皆败,乃弃城走,被伏兵捉住,缚见杜预。预曰:“留之无用!”叱令武士斩之[27]。遂得江陵。
于是沅、湘一带,直抵广州诸郡,守令皆望风赍印而降。预令人持节安抚,秋毫无犯。遂进兵攻武昌,武昌亦降,杜预军威大振,遂大会诸将,共议取建业之策。胡奋曰:“百年之寇,未可尽服。方今春水泛涨,难以久住。可俟来春,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济西一战而并强齐;今兵威大振,如破竹之势,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有着手处也。”遂驰檄约会诸将,一齐进兵,攻取建业[28]。
时龙骧将军王濬率水兵顺流而下。前哨报说:“吴人造铁索,沿江横截;又以铁锥置于水中为准备。”濬大笑,遂造大筏数十方,上缚草为人,披甲执杖,立于周围,顺水放下。吴兵见之,以为活人,望风先走。暗锥着筏,尽提而去。又于筏上作大炬,长十余丈,大十余围,以麻油灌之,但遇铁索,燃炬烧之,须臾皆断。两路从大江而来。所到之处,无不克胜。
却说东吴丞相张悌,令左将军沈莹、右将军诸葛靓,来迎晋兵。莹谓靓曰:“上流诸军不作提防,吾料晋军必至此,宜尽力以敌之。若幸得胜,江南自安。今渡江与战,不幸而败,则大事去矣。”靓曰:“公言是也。”言未毕,人报晋兵顺流而下,势不可当。二人大惊,慌来见张悌商议。靓谓悌曰:“东吴危矣,何不遁去?”悌垂泣曰:“吴之将亡,贤愚共知;今若君臣皆降,无一人死于国难,不亦辱乎!”诸葛靓亦垂泣而去[29]。张悌与沈莹挥兵抵敌,晋兵一齐围之。周旨首先*入吴营。张悌独奋力搏战,死于乱军之中[30]。沈莹被周旨所*[31-32]。吴兵四散败走。后人有诗赞张悌曰:
杜预巴山见大旗,江东张悌死忠时。
已拚王气南中尽,不忍偷生负所知。
却说晋兵克了牛渚,深入吴境。王濬遣人驰报捷音,晋主炎闻知大喜。贾充奏曰:“吾兵久劳于外,不服水土,必生疾病。宜召军还,再作后图。”张华曰:“今大兵已入其巢,吴人胆落,不出一月,孙皓必擒矣。若轻召还,前攻尽废,诚可惜也。”晋主未及应,贾充叱华曰:“汝不省天时地利,欲妄邀功绩,困弊士卒,虽斩汝不足以谢天下!”炎曰:“此是朕意,华但与朕同耳,何必争辩![33]”忽报杜预驰表到。晋主视表,亦言宜急进兵之意。晋主遂不复疑,竟下征进之命。
王濬等奉了晋主之命,水陆并进,风雷鼓动,吴人望旗而降。吴主皓闻之,大惊失色。诸臣告曰:“北兵日近,江南军民不战而降,将如之何?”皓曰:“何故不战?”众对曰:“今日之祸,皆岑昏之罪,请陛下诛之。臣等出城决一死战。”皓曰:“量一中贵,何能误国?”众大叫曰:“陛下岂不见蜀之黄皓乎!”遂不待吴主之命,一齐拥入宫中,碎割岑昏,生啖其肉[34]。陶濬奏曰:“臣领战船皆小,愿得二万兵乘大船以战,自足破之。”皓从其言,遂拨御林诸军与陶濬上流迎敌。前将军张象,率水兵下江迎敌。二人部兵正行,不想西北风大起,吴兵旗帜,皆不能立,尽倒竖于舟中;兵卒不肯下船,四散奔走,只有张象数十军待敌。
却说晋将王濬,扬帆而行,过三山,舟师曰:“风波甚急,船不能行;且待风势少息行之。”濬大怒,拔剑叱之曰:“吾目下欲取石头城,何言住耶!”遂擂鼓大进。吴将张象引从军请降。濬曰:“若是真降,便为前部立功。”象回本船,直至石头城下,叫开城门,接入晋兵[35]。孙皓闻晋兵已入城,欲自刎。中书今胡冲、光禄勋薛莹奏曰:“陛下何不效安乐公刘禅乎?”皓从之,亦舆榇自缚,率诸文武,诣王濬军前归降[36-37]。濬释其缚,焚其榇,以王礼待之。唐人有诗叹曰: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旗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于是东吴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户口五十二万三千,官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老幼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官五千余人,皆归大晋。大事已定,出榜安民,尽封府库仓禀。
次日,陶濬兵不战自溃[38]。琅琊王司马伷并王戎大兵皆至,见王濬成了大功,心中忻喜[39-40]。次日,杜预亦至,大犒三军,开仓赈济吴民[41]。于是吴民安堵。惟有建平太守吾彦,拒城不下;闻吴亡,乃降[42]。王濬上表报捷。朝廷闻吴已平,君臣皆贺,上寿。晋主执杯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惜其不亲见之耳!”骠骑将军孙秀退朝,向南而哭曰:“昔讨逆壮年,以一校尉创立基业;今孙皓举江南而弃之!悠悠苍天,此何人哉![43]”
却说王濬班师,迁吴主皓赴洛阳面君。皓登殿稽首以见晋帝。帝赐坐曰:“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皓对曰:“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帝大笑。贾充问皓曰:“闻君在南方,每凿人眼目,剥人面皮,此何等刑耶?”皓曰:“人臣弑君及奸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充默然甚愧[44]。帝封皓为归命侯,子孙封中郎,随降宰辅皆封列侯。丞相张悌阵亡,封其子孙[45]。封王濬为辅国大将军[46]。其余各加封赏。
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47]。此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后来后汉皇帝刘禅亡于晋泰始七年,魏主曹奂亡于太安元年,吴主孙皓亡于太康四年,皆善终[48-50]。后人有古风一篇,以叙其事曰: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
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
哀哉献帝绍海宇,红轮西坠咸池傍!
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计诛逆党,李傕郭汜兴刀枪;
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
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
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
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
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
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
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貌貅镇中土。
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
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
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
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
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
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
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
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
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
受禅台前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
陈留归命与安乐,王侯公爵从根苗。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
考注:
[1] 孙休,字子烈,东吴大帝第六子,东吴第三位皇帝。吴太元二年正月,封琅邪王。太平三年,其弟孙亮为大将军孙綝所废,被迎立为帝。永安元年十二月,*丞相孙綝,并将其除出宗籍。永安七年七月病卒,时年三十。在位七年,谥曰景皇帝。葬于定陵,今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采石街道宋山村,现已发掘。演义第一百一十三回出场,事见裴松之注引《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孙休传》等。
宋山东吴墓-孙休定陵
[2] 朱皇后,东吴骠骑将军朱据与孙权之女孙鲁育公主之独女 ,孙休外甥女。赤乌年末,孙权为子孙休纳为王妃。孙休继帝位后封为夫人,于永安五年被立为皇后。孙休卒后尊为皇太后。孙皓即帝位仅一月,被贬为景皇后。甘露元年,为被孙皓逼死,与孙休合葬于定陵。事见裴松之注引《三国志·卷五十·吴书五·妃嫔传第五·孙休朱夫人传》等。
定陵-孙休与朱皇后合葬墓
[3] 孙[上雨下单],东吴景帝孙休长子。永安五年八月,被孙休立为太子。孙休卒后,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等违孙休所托,主立孙皓,故未继位为帝。乌程侯孙皓即帝位后,于元兴元年十月将孙休四子均封为王,其被封豫章王。后史料无载。事见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孙休传》载:“戊子,立子[雨單]为太子,大赦。”,引《江表传》载:“休寝疾,口不能言,乃手书呼丞相濮阳兴入,令子[雨單]出拜之。休把兴臂,而指{雨單}以讬之。”,及《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孙皓传》载:“十月,封休太子{雨單}为豫章王,次子汝南王,次子梁王,次子陈王,立皇后滕氏。”
[4] 濮阳兴,字子元,陈留郡(治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其父濮阳逸,汉末避乱于江东,官至长沙太守。少有才名,为孙权任为上虞(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县)县令,迁尚书左曹,后任会稽太守。太元四年,琅邪王孙休自虎林移居会稽,其与深相交结。及孙休即帝位,征任太常,卫将军,封外黄侯,掌军国事务,后任丞相。孙休卒后,负孙休之托,与左将军张布立孙皓为帝。孙皓立,加任侍郎,兼青州牧。于元兴元年(《三国志》作“永安七年”,为作者误。孙皓于永安七年八月即帝位,当月改元为“元兴”,“永安”年号停用。)十一月流放逐广州,于道中追*,三族被夷。事见裴松之注引《三国志·卷六十四·吴书十九·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濮阳兴传》等。
[5] 张布,东吴武将。孙休即帝位,由长水校尉进任辅义将军,封永康侯,后迁任左将军。永安元年十一月,与孙休谋诛大将军孙綝,加任中军督。孙休卒,与濮阳兴立孙皓为帝。后孙皓性情与前相乖,荒淫暴虐,深悔所立,为人进谗,同与濮阳兴与流放途中一同被*,夷三族。裴松之注《三国志》引《江表传》,述其死后孙皓先后以其两女为美人,先*小女,后占已为人妻之大女,并宠幸非常,以致其死后在宫内置丧半年不上朝,用替身以代,其二女应属三族被诛之人,窃以为虚。演义一百一十三回出场,事见《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孙休传》载:“长水校尉张布辅导勤劳,以布为辅义将军,封永康侯。...顷之,休闻綝逆谋,阴与张布图计。十二月戊辰腊,百僚朝贺,公卿升殿,诏武士缚綝,即日伏诛。己巳,诏以左将军张布讨奸臣,加布为中军督,封布弟惇为都亭侯,给兵三百人,惇弟恂为校尉。”、《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孙皓传》载:“兴、布说休妃太后朱,欲以皓为嗣。...元兴元年八月,以上大将军施绩、大将军丁奉为左右大司马,张布为骠骑将军,加侍中,诸增位班赏,一皆如旧。...皓既得志,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大小失望。兴、布窃悔之。或以谮皓,十一月,诛兴、布。”等。
[6] 陆凯,东吴丞相陆逊之侄,其父史料未载。初任永兴、诸暨县长,后拜建武都尉,任朱厓郡太守(《三国志》作“儋耳太守”,三国东吴则未置儋耳郡。西汉元鼎六年,在今海南岛东北部置朱厓郡,西部置儋耳郡,后儋耳郡并入朱厓郡,朱厓郡也于初元三年废;三国吴赤乌年中复置朱厓郡,治珠官县,今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迁任建武校尉。五凤二年,任偏将军,封都乡侯,拜巴丘戊守都督,镇守巴丘,转为武昌右部督。同年,随骠骑将军吕据、左将军留赞率军袭寿春,援曹魏镇东大将军毌丘俭、前将军文钦淮南之叛,后累迁荡魏、绥远将军。孙休即帝位后,拜征北将军,假节,领豫州牧。孙皓继立,迁任镇西大将军,领荆州牧,进封嘉兴侯,再都督巴丘。宝鼎元年,任左丞相,于建衡元年病卒,时年七十二。其生时为孙皓恨怕,死后其全家为孙皓迁往南方边远之地建安郡,今福建省建瓯市境内。事见裴松之注引《三国志·卷六十一·吴书十六·潘濬陆凯传第十六·陆凯传》等。
[7] 尚广,史有此人,三国东吴术士,东吴孙皓末帝曾向此人卜问国运。见裴松之注引《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孙皓传》引《晋纪》载:“陆抗之克步阐,皓意张大,乃使尚广筮并天下,遇同人之颐,对曰:‘吉。庚子岁,青盖当入洛阳。’故皓不脩其政,而恒有窥上国之志。”
[8] 华覈,字永先,东汉扬州刺史部吴郡武进县(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人。初任上虞县尉、典农都尉,以文才迁任秘府郎,升任中书丞。孙皓即位,封徐陵亭侯,迁任东观令,领左国史。天册元年因小过免职,几年后卒。演义一百一十九回出场,事见《三国志·吴书·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华覈传》等。
[9] 西陵,古郡名。原为夷陵县制,属荆州南郡。建安十三年改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又为宜都郡。三国东吴黄武元年,改宜都郡为西陵郡,治今湖北省宜昌市。
宜昌西陵山西陵峡
[10] 步阐,东汉徐州刺史部下邳国淮阴县人,东吴丞相步骘次子。继父步骘、兄步协之后任西陵督,昭武将军。元兴二年,上书孙皓,请移都于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凤皇元年孙皓征其入京,因忧被谗害而投晋。于同年为镇军大将军陆抗率军攻破西陵城,被*,夷三族。事见《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孙皓传》载:“九月,从西陵督步阐表,徙都武昌,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镇建业。...凤皇元年秋八月,徵西陵督步阐。阐不应,据城降晋。遣乐乡都督陆抗围取阐,阐众悉降。阐及同计数十人皆夷三族。”,及《晋书·卷三·帝纪第三·武帝纪》载:“九月,吴西陵督步阐来降,拜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宜都公。吴将陆抗攻阐,遣车骑将军羊祜帅众出江陵,荆州刺史杨肇迎阐于西陵,巴东监军徐胤击建平以救阐。冬十月辛未朔,日有蚀之。十二月,肇攻抗,不克而还。阐城陷,为抗所禽。”等。
[11] 晋襄阳督将羊祜部将陈元,虽为人物演义虚构,但羊祜赠药与陆抗之事有相关记载。见《晋书·卷三十四·列传第四·羊祜传》载:“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12] 孙皓以左将军孙冀代羊祜,事和人物均为演义虚构。
[13] 万彧,曾任东吴乌程县令,与乌程侯孙皓有旧交。永安七年,吴景帝孙休卒,其时任左典军,多次向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进言立孙皓为帝。后孙皓继帝位后,任散骑中常侍、右丞相,于宝鼎元年镇守巴丘,建衡元年春还都城建业。凤凰三年,与丁奉、留平议废孙皓,为孙皓赐毒未死,后自*。事见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孙皓传》载:“左典军万彧昔为乌程令,与皓相善,称皓才识明断,是长沙桓王之畴也,又加之好学,奉遵法度,屡言之於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以陆凯为左丞相,常侍万彧为右丞相。..二年春,...右丞相万彧上镇巴丘。..二年春。万彧还建业。...是岁右丞相万彧被谴忧死,徙其子弟於庐陵。”,并引《江表传》载:“皓闻知,以彧等旧臣,且以计忍而阴衔之。后因会,以毒酒饮彧,传酒人私减之。又饮留平,平觉之,服他药以解,得不死。彧自*。平忧懑,月馀亦死。”,及《三国志·卷六十五·吴书二十·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楼玄传》载:“孙皓即位,与王蕃、郭逴、万彧俱为散骑中常侍,...。”等。
[14] 留平,东吴左护军留赞次子,曾任东吴征西将军。元兴元年,蜀汉为曹魏攻破,后主刘禅降魏,东吴欲称蜀地之乱,借口救援,其与镇军将军陆抗等发兵西蜀,欲攻战永安城,为镇守永安巴东太守罗宪击退。后迁左将军。凤凰三年,与丁奉、留平议废孙皓,凤凰三年,与丁奉、万彧议废孙皓,为孙皓赐毒酒,发觉后服解药未死,但一月后忧愤而死。事见《三国志·卷四十八·将军步协、征西将军留平、建平太守盛曼,率众围蜀巴东守将罗宪”、《晋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二十七·罗宪传》载:“皓恚之,左迁巴东太守。时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拜宪领军,为宇副贰。魏之伐蜀,召宇西还,宪守永安城。...吴闻蜀败,遣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等。
[15] 楼玄,字承先,东汉徐州刺史部谯郡蕲县(治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三国志》作“沛郡”,而蕲县在三国和曹魏是为“谯郡”。建晋后才改复名“沛郡”。)人,曾任为东吴监农御史。孙皓即帝位,任散骑中常侍,后出任会稽太守,再回京都任大司农。后为孙皓任为宫下镇禁中候,掌管殿中事物,并以九卿身份持刀侍卫。后触怒孙皓,后被与子楼据放逐广州,后在交阯郡将领张奕遗物中,发现孙皓要其将自己*死的诏令后自*。事见裴松之注引《三国志·卷六十五·吴书二十·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楼玄传》等。
[16] 荀顗,字景倩,曹魏太尉荀彧第六子。初以父功勋任为中郎,为司马懿赏识,提拔任散骑侍郎,累迁至侍中。为魏文帝曹芳讲读经书,拜骑都尉,赐爵关内侯。 在咸熙年中,累迁至司空,进爵万岁乡侯,又改封临淮侯。司马炎建晋后升爵位为临淮公,再加任侍中,升任太尉,都督城外牙门诸军事。泰始十年卒,无子以从孙荀徽嗣爵。事见《晋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九·荀顗传》等。
冯紞,字少胄,东汉冀州刺史部安平国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其祖为曹魏司隶校尉冯浮,父为晋汲郡太守冯员。历为魏郡太守、步兵校尉、越骑校尉、左卫将军等职。为晋武帝司马炎所亲信,初反对征伐东吴,后中书令张华主张伐吴成功后,其恨张华为仇人,进馋言于司马炎,使其不能入朝重用。太康七年因患病,调任散骑常侍,,不久病卒。事见《晋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九·冯紞传》等。
[17] 羊祜,字叔子,东汉兖州刺史部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人。出于高官世家,其祖羊续为东汉南阳太守,父羊衜为曹魏上党太守,母亲蔡氏为名儒、左中郎将蔡邕之女。其姐为司马懿之子、大将军司马师之妻,妻为曹魏右将军、讨蜀护军夏侯霸之女。初为大将军司马昭征召,未就,后为公车府征任中书侍郎,迁给事中、黄门郎。魏帝曹奂赐爵关中侯,改任秘书监。咸熙元年,曹魏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封为钜平子爵。镇西将军钟会伐蜀欲据蜀自立被*后,为司马昭拜为相国从事中郎,与钟会外甥、大将军从事中郎荀勖共掌朝廷机密。任迁中领军,统领*,掌宫中宿卫、内外政事。司马炎建晋后,加散骑常侍,进爵为侯。晋泰始五年,以卫将军职持节都督荆州诸军,后加封车骑将军,如太尉、司空、司徒三司开府治事 。泰始八年,东吴西陵督步阐降晋后,为东吴镇军大将军陆抗率军攻破西陵城被*,其因救援未果被贬为平南将军。咸宁二年十月,改任征南大将军,恢复开府。其在荆州缮甲训卒,多次上书力主伐吴。咸宁四年,因病离职回京城洛阳,同年卒,时年五十八岁。事见《晋书·卷三十四·列传第四·羊祜传》等。
[18] 丁奉,字承渊,东汉扬州刺史部庐江郡安丰县(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黎集镇)人。少即为骁勇小将,在东吴大将甘宁、陆逊、潘璋等属下征战,因功迁任偏将军。孙权卒,少主孙亮继位后,任为冠军将军,封都亭侯。太元二年,随太傅诸葛恪率军前去抵御曹魏攻伐东兴,其雪夜率军大破魏兵,功升灭寇将军,封都乡侯。多次率军击败魏军,封为安丰侯,任左将军。永安元年,与景帝孙休谋,*权臣、大将军孙綝,升为大将军,加封左右都护。永安三年,领徐州牧。与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迎立孙权长孙孙皓为帝,迁右大司马、左军师。建衡三年卒。其历仕东吴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朝,其亡后九年三国归晋。现墓存于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西门外龙子口,现已保护性发掘;另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双丰村有“总管庙”供奉。演义第三十八回出场,事见裴松之《卷五十五·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丁奉传》等。
宣城水阳镇双丰村“总管庙”
[19] 陆抗,东汉扬州刺史部吴郡吴县人,三国东吴国丞相陆逊次子,其母为长沙桓王孙策之女。父陆逊卒,时年二十,因兄早夭,遂袭父爵江陵侯,拜建武校尉,率父军五千镇守武昌。赤乌九年,迁任立节中郎将,与柴桑守将诸葛恪互还屯守。建兴元年,少主孙亮继位,拜为奋威将军。太平二年,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于举寿春起兵反大将军司马昭,求救于东吴。拜为柴桑督,率军至寿春战破魏军,迁任征北将军。永安二年,拜镇军将军,镇守西陵。元兴元年孙皓即帝位,加任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建衡二年,左大司马施绩卒,其继任都督荆州各地军事。凤皇元年,西陵督步阐举城降晋,其率军攻克西陵,*步阐及其大将、高官者数十人,均诛三族,余无追责,因功加拜都护。凤凰二年三月,拜大司马、荆州牧。次年病卒,其五子分领其军,长子陆晏嗣爵,官至任裨将军,夷道监。天纪四年,晋军伐吴,陆晏为晋龙骧将军王濬军兵所*,次子陆景也遇害。演义一百一十九回出场,事见裴松之注引《三国志·卷五十八·吴书十三 陆逊传第十三·陆抗附传》等。
[20] 王浑,字玄冲,东汉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晋阳县人,其祖王泽为东汉代郡太守、父王昶为曹魏司空。继父爵京陵侯,为大将军曹爽辟为掾属。曹爽为司马懿所诛,依例免官 ,复起任司隶校尉部河内郡怀县(治所在今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大虹桥乡土城村)县令,参安东将军司马昭军事,累迁至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魏元帝曹奂咸熙年中,任为越骑校尉。司马炎武帝受魏禅建晋,加任扬烈将军,迁徐州刺史。任职很久后,迁东中郎将,监淮北诸军事,镇守许昌。又转任征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假节,监豫州诸军事。破东吴大将薛莹、鲁淑十万兵之侵,以功封次子王尚为关内侯,迁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守淮南寿春,筹划征讨东吴。咸宁五年十一月,晋伐东吴,其率军一路出横江(古津渡。位于长江以北的今安徽省马鞍市和县,与马鞍市采石矶隔江相对。),大破吴兵。因功为武帝司马炎下诏增封八千户,进爵为公,封子王澄为亭侯,弟王湛为关内侯,赐绢八千匹。后转任征东大将军,重镇寿春。太康三年,受召入朝任尚书左仆射,加散骑常侍。太熙元年正月,迁任司徒。司马炎卒后,其次子司马衷继位后,加任侍中,授录尚书事 事,元康七年卒,享年七十五岁,谥号为元。事见《晋书·卷四十二·列传第十二·王浑传》等。
[21] 王濬,字士治,东汉司隶校尉部弘农郡湖县(今河南省灵宝市)人。家世高官,博通典籍,大志宽宏。 初辟为州郡河东从事,征南将军羊祜征参军事,转任车骑将军从事中郎。后任巴郡、广汉太守。泰始八年,益州刺史皇甫晏因率军平汶山县白马胡之乱,为部属平牙门张弘等所*,其接任益州刺史,*张弘等人,功封关内侯。后被拜任右卫将军、大司农。为车骑将军羊祜密奏复任益州刺史,参与筹划伐吴。受晋武帝司马炎诏,大造伐吴舟舰。拜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上疏言吴可征伐。咸宁五年,晋伐东吴,其率军分水陆两路,沿长江而下,大破吴军,司马炎下诏进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其所率水军舟舰盖江而来,吴帝孙皓胆破,送降书至军前。军进东吴都城石头城,孙皓备亡国之礼,自缚而降。战后拜为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置司马,封襄阳县侯,邑万户等。因其功大,再迁任镇军大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后转为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依任散骑常侍、后军将军职如故。太康六年十二月卒,享年八十。卒后大营坟墓,仅墓园围墙周长有四五十里。其墓在今河南省灵宝市西阎乡大子营村北,现坟丘已平。唐代李贺作有《王濬墓下作》诗。事见《晋书·卷四十二·列传第十二·王濬传》等。
[22] 唐彬,曹魏兖州鲁国邹县(山东省邹城市)人,曹魏泰山(《晋书》作“太山”)太守唐台之子。强健有力,通史明经,有经国之度量。初为郡太守门下掾,转任主簿。迁功曹,举孝廉,州府辟为主簿,累迁州牧别驾。魏景元年间,因众人所荐,为相国司马昭辟为铠曹属,掌管铠甲等军器。后任尚书水部曹长官水部郎,掌水道政令。司马炎受禅建晋后,赐爵关内侯,出任邺城县令,因政绩迁任弋阳太守,为守母丧离职。任益州监军,诏令监巴东诸军事,加授广武将军,上疏论征伐东吴之策。晋咸宁五年,与龙骧将军王濬率军自蜀沿江而下伐吴,破敌者众,知东吴将降,遂称疾止于建业二百里处,不与王濬争功。东吴平定,论功迁任右将军,都督巴东诸军事,又征拜翊军校尉,改封上庸县侯,食邑六千户等。后北方边界不靖,转任右将军,领护乌桓校尉,使持节(比持节﹑假节职权更高。),监幽州诸军事,开疆拓土,励行教化。边民追其功德,立碑以记。元康年初,拜使持节、前将军,领西戎校尉、雍州刺史,于元康四年卒于任上,享年六十岁。赐谥号“襄”。事见《晋书·卷四十二· 列传第十二·唐彬传》等,
[23] 杨济,字文通,曹魏司隶校尉部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晋太傅杨骏之弟,晋武帝司马炎武悼皇后杨芷叔父(杨芷为其兄杨骏之女)。有武艺,曾与武帝司马炎出猎,受诏箭*二猛兽。历位镇南、征北将军,迁太子太傅。永熙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卒,司马衷继位为帝。司马衷皇后贾南风因疑其在太子妃时,欲为司马衷所废为杨芷之意,随对其愤恨。加之在司马衷为帝时,杨芷父、太傅杨骏擅权,更为贾南风忌恨。其多次劝谏其兄杨骏无果。永平元年,为皇后贾南风、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连兵讨伐,并促晋惠帝司马衷下诏诬其谋反,其与杨骏均被诛*,并夷三族。太后杨芷也被贬为庶人,在金墉城冻饿而死。事见《晋书·卷四十·列传第十·杨骏传·杨济附传》等。
[24] 乐乡,关城名。为三国东吴镇军大将军、益州牧陆抗率军所筑,位于长江南岸,为秦楚古道荆门段两关城之一,在今湖北省钟祥市双河镇境内。秦楚古道上另一关城为虎牙关,为古道最南端关隘,今位于湖北省荆门市荆门山。秦楚古道,为古代秦国通往楚国一条驿道,长约六百余里,沿途设关隘、驿站、铺、店等设施。仅湖北荆门境就设有乐乡关、虎牙关,石桥驿、建阳驿,还设有子陵铺、团林铺、鸦铺、五里铺、十里铺、四方铺等六铺,店则不计其数。咸宁五年,晋伐东吴,镇南大将军杜预率精兵八百渡江,智取乐乡城,俘吴军都督孙歆。事见《三国志·卷五十八·吴书十三 陆逊传第十三·陆抗附传》载:“建衡二年,大司马施绩卒,拜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治乐乡。...脩治城围,东还乐乡,...。”及《晋书·卷三十四·列传第四·杜预传》载:“又遣牙门管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吴都督孙歆震恐,...歆遣军出距王浚,大败而还。旨等发伏兵,随歆军而入,歆不觉,直至帐下,虏歆而还。”
乐乡关城故址
[25] 孙歆,三国东吴吴郡富春县人,三国东吴征虏将军、豫章太守孙贲之孙,威远将军孙邻第三子,任东吴乐乡关都督。晋伐东吴,所守乐乡关城为晋镇南大将军杜预所破,其为所俘,送至洛阳,后无记载。并非如演义所述任骠骑将军及为晋将周旨所斩。事见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五十一·吴书六·宗室传第六·孙贲传·孙邻附传》载:“邻迁夏口沔中督、威远将军,所居任职。”,并引《吴历》曰:“邻又有子曰述,为武昌督,平荆州事。震,无难督。谐,城门校尉。歆,乐乡督。”,另见《晋书·卷三十四·列传第四·杜预传》载:“又遣牙门管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吴都督孙歆震恐,...歆遣军出距王浚,大败而还。旨等发伏兵,随歆军而入,歆不觉,直至帐下,虏歆而还。...王浚先列上得孙歆头,预后生送歆,洛中以为大笑。”
[26] 陆景,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荆州牧陆抗次子。娶东吴末父孙皓之妹为妻。父陆抗卒后,兄弟五人分领父所统之兵,拜为偏将军、中夏督。晋伐东吴时被*。演义所述其为晋将张尚斩*,为演义虚构。史也无晋将张尚此人。事见裴松之注引《三国志·卷五十八·吴书十三 陆逊传第十三·陆抗附传》等。:“景字士仁,以尚公主拜骑都尉,封毗陵侯,既领抗兵,拜偏将军、中夏督,澡身好学,著书数十篇也。...癸亥,景亦遇害,时年三十一。”
[27] 伍延,三国东吴江陵城督将,非演义述其为“车骑将军”。晋伐东吴时,曾登城伪将,为晋将杜预识破,城被攻克,被俘后为杜预所斩。事见《晋书·卷三十四·列传第四·杜预传》载:“于是进逼江陵。吴督将伍延伪请降而列兵登陴,预攻克之。”,及《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孙皓传》载:“四年春,...。濬、彬所至,则土崩瓦解,靡有御者。预又斩江陵督伍延,...。”
[28] 胡奋,字玄威,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南)人,曹魏车骑将军、阴密侯胡遵之子 。少好武事,有谋略。魏景初二年,以白身随司马懿平辽东公孙渊,军还后任为校尉。后迁任徐州刺史,封夏阳子爵。因功累迁任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州诸军事,迁护军,加散骑常侍。后女为司马炎选入后宫,封为贵人,因而迁任左仆射,加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咸宁三年九月,都督江北诸军事。咸宁五年十一月,时任平南将军,率军夏口(今湖北武昌)出兵伐吴。后卒于任上,追赠车骑将军。演义第一百零一十二回出场,事见《晋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二十七·胡奋传》,及《资治通鉴·卷八十·晋纪·二世祖武皇帝上之下》载:“冬,十一月,大举伐吴,...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等。
[29] 诸葛靓,字仲思,东汉徐州刺史部琅邪郡阳都县人,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少子。魏甘露二年,诸葛诞在淮南寿春举兵,遂与其他诸葛子弟被父遣使吴纲送入东吴为质求援。后留魏家族被夷三族,其留居东吴,任东吴右将军、大司马,在孙皓移都武昌时留守旧都建业,与施坦乱军而战。晋伐东吴,与丹杨太守沈莹、护军孙震等率军三万都江拒战,后败走。东吴为晋所灭亡后,居于姐夫琅邪王司马伷(司马懿第三子)家。晋武帝司马炎与旧有所交,诏任侍中,其固辞归乡不仕。后子诸葛恢官至尚书令。事见《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诸葛诞传》载:“遣长史吴纲将小子靓至吴请救。”、《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孙皓传》载:“九月,从西陵督步阐表,徙都武昌,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镇建业。...。冬十月,永安山贼施但等聚众数千人,..丁固、诸葛靓逆之於牛屯,大战,但等败走。.”,及《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七·诸葛恢》载:“父靓,奔吴,为大司马。吴平,逃窜不出。武帝与靓有旧,靓姊又为琅邪王妃,帝知靓在姊间,因就见焉。靓逃于厕,帝又逼见之,谓曰:"不谓今日复得相见。"靓流涕曰:"不能漆身皮面,复睹圣颜!"诏以为侍中,固辞不拜,归于乡里,终身不向朝廷而坐。”
[30] 张悌,字巨先,曹魏荆州南郡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人。吴景帝孙休时任屯骑校尉。天纪三年任东吴丞相。天纪四年晋伐东吴,其督沈莹、诸葛靓等率军三万渡江接战,败于板桥。诸葛靓率众迎其逃命,其为尽臣节不走,为晋征虏将军王浑军兵所*。事见《襄阳耆旧记·卷第二·人物·张悌传》,及《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孙皓传》载:“四年春,...浑复斩丞相张悌、丹杨太守沈莹等,所在战克。”等。
[31] 沈莹,东吴丹杨太守,非演义所述任“左将军”。晋伐东吴时,与诸葛靓等率军渡江力战,后兵败于板桥被*。事见《资治通鉴·卷八十一·晋纪三·二世祖武皇帝中》载:“吴主闻王浑南下,使丞相张悌督丹杨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帅众三万渡江逆战。...悌与扬州刺史汝南周浚,结陈相对,沈莹帅丹杨锐卒、刀楯五千,三冲晋兵,不动。莹引退,其众乱;...并斩孙震、沈莹等七千八百级,吴人大震。”
[32] 周旨,晋镇南大将军杜预牙门将,随杜预伐吴,兵进江陵。与管定、伍巢等将率精兵夜袭乐乡关城,俘江陵督孙歆。其所在晋军并未与渡江而战的东吴丹杨太守沈莹接战,沈莹为王浑一路军所*,其*沈莹为演义虚构。事见《晋书·卷三十四·列传第四·杜预传》载:“预以太康元年正月,陈兵于江陵,...又遣牙门管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袭乐乡,...旨、巢等伏兵乐乡城外。歆遣军出距王浚,大败而还。旨等发伏兵,随歆军而入,歆不觉,直至帐下,虏歆而还。”
[33] 张华,字茂先,三国曹魏幽州范阳郡方城县(今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人,其父张平为曹魏渔阳郡太守。少孤贫,为人牧羊。同乡中书监刘放奇其才,遂将女妻之。因作《鹪鹩赋》为世人所知,为竹林七贤阮籍叹为“王佐之才”。太守鲜于嗣荐为太常博士,后为相国司马昭转任河南尹丞,未及尚任即任佐著作郎。又迁长史,兼中书郎。司马炎建晋后拜黄门侍郎,封关内侯。数年后拜中书令,加散骑常侍,力主伐吴。晋伐东吴,其任度支尚书,负责供应战事粮草物资。平吴后,进封为广武县侯,增邑万户,赐绢万匹,封子一人为亭侯。后出任安北将军,领护乌桓校尉,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征任太常。司马衷继位后太子少傅。后被诬*,夷灭三族,年六十九岁。后晋惠帝司马衷下诏平反,遣使吊祭。其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遂城镇张华村,现已平毁。事见《晋书·卷三十六·列传第六·张华传》等。
[34] 岑昏,《三国志》作“岑昬”,三国东吴末帝孙皓宠信佞臣,位列九卿,非演义所任“中常侍”。晋伐吴后,为朝中数百大臣叩请*之。事见《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孙皓传》载:“岑昬险谀贵幸,致位九列,好兴功役,众所患苦。是以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盖积恶已极,不复堪命故也。...三月丙寅,殿中亲近数百人叩头请皓*岑昬,皓惶愦从之。”等。
[35] 东吴前将军张象,为演义虚构人物。
[36] 胡冲,三国曹魏豫州汝南郡固始县(今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人,东吴偏将军、都乡侯胡综之子。袭父都乡侯爵,官至中书令。东吴灭后,入晋任尚书郎、吴郡太守。史料未有劝孙皓降晋记载。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六十二·吴书十七·是仪胡综传第十七·胡综传》载:“赤乌六年卒,子冲嗣。冲平和有文幹,天纪中为中书令。”,引《吴录》曰:“冲后仕晋尚书郎、吴郡太守。”
[37] 薛莹,字道言,东汉豫州刺史部沛国竹邑侯国人,东汉太子少傅薛综之子,东吴威南将军薛珝之弟。初任秘府中书郎。孙休即位后,任为散骑中常侍。孙皓继帝位后,任左执法、选曹尚书、太子少傅。后因楼下都尉何定建议孙皓凿圣谿以通江淮,任其为督,役使万人无功而返,何定被诛之事牵连被流放广州。右国史华覈上疏为其辩明,为孙皓召还任为左国史。后又因他事放逐广州,未至即召后复职,又迁光禄勋。天纪四年,孙皓降晋,所奉降文为其所写。至洛阳后为晋武帝司马炎任为散骑常侍,于晋太康三年卒。其子薛后在晋也任太子太傅,其家三世傅东宫太子。另见裴松之注引《三国志·卷五十三·吴书八·张严程阚薛传第八·薛综传·薛莹附传》等。
[38] 陶濬,《晋书》作“陶浚”,父陶基、兄陶璜均为东吴交州刺史。初任东吴徐陵(今江苏省镇江市)督。天纪三年,合浦太守脩允病死,其部曲督郭马不满脩允原兵散分他人,遂联合起事对抗,其将兵与兄陶璜合击反军。晋伐吴时,自武昌回建业,为孙皓任镇南大将军、荆州牧,欲合兵二万,乘船拒敌晋军。准备次日出发,军兵当夜逃散。事见《晋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二十七·陶璜传》载:“璜弟浚,吴镇南大将军、荆州牧。”、《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孙皓传》载:“三年夏,郭马反。...皓又遣徐陵督陶濬将七千人从西道,命交州牧陶璜部伍所领及合浦、郁林诸郡兵,当与东西军共击马。...戊辰,陶濬从武昌还,即引见,问水军消息,对曰:"蜀船皆小,今得二万兵,乘大船战,自足击之。"於是合众,授濬节钺。明日当发,其夜众悉逃走。”父陶基墓在当涂县横山麓。
[39] 司马伷,字子将,曹魏太傅司马懿第五子,晋武帝司马炎叔父。正始年初,封为南安亭侯,任宁朔将军,负责监守居住邺城之魏皇室王公贵族。累升至散骑常侍,进封东武乡侯,拜右将军,兖州刺史,监察兖州诸军事。后封南皮伯,转任征虏将军,假节。司马炎建晋后,封东莞郡王,征召入京任为尚书右仆射、抚军将军,出任镇东大将军,假节,徐州诸军事,镇守下邳。后加开府,仪同三司,改封琅邪王。晋军伐吴,其率军数万出安徽全椒县及江苏南京市六合之地, 破吴,吴帝孙皓送玺绶至其军而降,因功封其二子为亭侯,都督青州诸军事,加侍中之服,进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太康四年卒,时年五十七岁。 事见《晋书·卷三十八·列传第八·琅邪王司马伷》等。
[40] 王戎,字濬冲,东汉徐州刺史部琅邪国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其祖王雄任曹魏幽州刺史,父王浑任凉州刺史。袭父爵贞陵亭侯,为晋“竹林七贤”最少者。初为相国司马昭辟为掾属,历仕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私遣下属建院宅,论罪该免,为武帝司马炎下诏许其赎罪。迁迁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受诏率军伐吴,因功进爵安丰县侯,增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征任侍中。迁任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丧离职。拜太子太傅,转中书令,加光禄大夫。迁尚书左仆射,又迁任司徒。永宁元年,晋惠帝司马衷任为尚书令,于永兴二年卒,时年七十二。事见《晋书·卷四十三·列传第十三·王戎传》等。
[41] 杜预,字元凯,东汉司隶校尉部京兆尹杜陵县(治今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人,其杜祖畿为曹魏尚书仆射,父杜恕为幽州刺史。博学多才,明于兴废,袭爵丰乐亭侯,娶司马懿次女高陆公主(死后为司马炎追封)为妻。初任尚书郎,四年后,转参司马昭相国府军事。景元四年,其任镇西长史,随钟会伐蜀。钟会之乱后因功增封一千五十户。泰始年初,任河南尹。后任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车将军,假节。咸宁四年,任镇南大将军,次年率西路军伐吴,大破吴军,俘获极多。战后,以功进爵当阳县侯,增邑并前九千六百户,封子耽为亭侯,赐绢八千匹,镇守荆州。太康五年,征为司隶校尉,行至邓县(今河南省邓州市)时卒,时年六十三,追赠征南大将军。其墓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县城关镇杜楼村,有碑。事见《晋书·卷三十四·列传第四·杜预传》等。
[42] 吾彦,字士则,三国东吴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人。出身寒微,才兼文武,膂力绝群,任通江县吏。初以小将任职于东吴大司马陆抗军中,后迁任建平郡太守。晋将龙骧将军王濬造舟舰将伐东吴,其告之于吴帝孙皓,请增兵建平,但孙皓不从。至晋军伐吴时,其建横江铁链封锁江面,阻止战船顺江而下。各地吴军纷纷降晋,唯其坚守。吴亡后,历任金城、敦煌、雁门太守,升任员外散骑常侍。交州刺史陶璜卒,继任交州刺史、南中都督,镇守南中二十余年,交州宁靖。后征入朝任大长秋,卒于任上。事见《晋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二十七·吾彦传》等。
[43] 孙秀,字彦才,东吴武烈皇帝孙坚第四子孙匡之孙,祖母为曹操胞弟之女,吴大帝孙权侄孙,长水校尉孙泰之子。在东吴任前将军,率军镇守夏口,为吴帝孙皓所忌。因疑为孙皓诛*,遂领家眷、亲兵数百人投晋,在晋封会稽公,任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灭后,降任伏波将军,开府如故。永宁年中卒。事见裴松之注引《三国志·卷五十一·吴书六·宗室传第六·孙匡传·孙秀附传》等。
[44] 贾充,字公闾,东汉司隶校尉部河东郡襄陵县人,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袭父爵阳里亭侯。初任尚书郎,累迁黄门侍郎、汲郡典农中郎将,参大将军司马师军事。从司马师讨淮南毌丘俭、文钦之叛于乐嘉城。后为大将军司马昭司马,转任右长史。随司马昭平淮南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之叛,以功进爵宣阳乡侯,增邑千户,迁任廷尉,转任中护军。甘露五年,使成济刺*魏帝曹髦。曹奂被立为帝后,进封安阳乡侯,统领城外诸军,加散骑常侍,增邑二千户。景元五年,镇西将军钟会在伐蜀后欲叛,其假节,以本官都督关中、陇右诸军事,未至汉中钟会已为乱兵所*。曹魏末建五等爵时,封为临沂侯。司马昭卒,司马炎继位晋王,拜为晋国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给事中,改封临颍侯。司马炎受禅为晋帝,转任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改封鲁郡公。制《泰始律》,便利百姓。后代裴秀为尚书令,改任侍中,任车骑将军如故。泰始七年,持节都督秦凉二州诸军事。泰始八年,其女贾南风册立为太子司马衷之太子妃。永熙元年,司马衷继帝位,贾南风被封为皇后,干预朝政。咸宁五年,命使使持节,假黄钺,任大都督,总统六军伐吴。吴平后,因病交印绶卸职,于太康三年四月卒,时年六十六岁。演义第一百一十一回出场,事见《晋书·卷四十·列传第十·贾充传》等。
[45] 张悌,字巨先,曹魏荆州南郡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人。吴景帝孙休时任屯骑校尉。天纪三年任东吴丞相。天纪四年晋伐东吴,其督沈莹、诸葛靓等率军三万渡江接战,败于板桥。诸葛靓率众迎其逃命,其为尽臣节不走,为晋征虏将军王浑军兵所*。事见《襄阳耆旧记·卷第二·人物·张悌传》,及《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孙皓传》载:“四年春,...浑复斩丞相张悌、丹杨太守沈莹等,所在战克。”等。
[46] 王濬,字士治,东汉司隶校尉部弘农郡湖县(今河南省灵宝市)人。家世高官,博通典籍,大志宽宏。 初辟为州郡河东从事,征南将军羊祜征参军事,转任车骑将军从事中郎。后任巴郡、广汉太守。泰始八年,益州刺史皇甫晏因率军平汶山县白马胡之乱,为部属平牙门张弘等所*,其接任益州刺史,*张弘等人,功封关内侯。后被拜任右卫将军、大司农。为车骑将军羊祜密奏复任益州刺史,参与筹划伐吴。受晋武帝司马炎诏,大造伐吴舟舰。拜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上疏言吴可征伐。咸宁五年,晋伐东吴,其率军分水陆两路,沿长江而下,大破吴军,司马炎下诏进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其所率水军舟舰盖江而来,吴帝孙皓胆破,送降书至军前。军进东吴都城石头城,孙皓备亡国之礼,自缚而降。战后拜为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置司马,封襄阳县侯,邑万户等。因其功大,再迁任镇军大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后转为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依任散骑常侍、后军将军职如故。太康六年十二月卒,享年八十。卒后大营坟墓,仅墓园围墙周长有四五十里。其墓在今河南省灵宝市西阎乡大子营村北,现坟丘已平。唐代李贺作有《王濬墓下作》诗。事见《晋书·卷四十二·列传第十二·王濬传》等。
[47] 司马炎,字安世,东汉太傅司马懿之孙,曹魏相国、晋王司马昭长子。曹魏嘉年平中,封北平亭侯,历任给事中、奉车都尉、中垒将军、散骑常侍、中护军、中抚军等,进封新昌乡侯。景元五年,魏元帝曹奂拜其父为相国,封为晋王,建晋国,被立为晋国世子,任抚军大将军,开府,副相国。咸熙二年,其父卒,继任晋王、相国。咸熙二年十二月,受魏禅称帝,定国号“晋”,史称西晋,改元泰始。咸宁五年,始发兵征伐东吴。次年,吴末帝孙皓降,东吴国灭,天下一统。于太熙元年病卒,时年五十五岁,葬峻阳陵,庙号世祖。其陵墓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首阳山街道南蔡庄村北山坡。演义第一百一十回出场,事见《晋书·卷三·帝纪第三·武帝纪》等。
[48] 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蜀汉孝怀皇帝,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又称后主。母亲为刘备之妾是甘氏,后为刘禅追谥昭烈皇后。出生于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位汉中王,立为王太子。章武元年,刘备即帝位被立为皇太子。章武三年刘备病卒,继位蜀汉皇帝,时年十七。车骑将军张飞二女均为其皇后,有七子二女,一女下嫁诸葛亮之子诸葛瞻 ,一女嫁关羽之孙关统。景耀六年,曹魏伐蜀降魏,东迁洛阳,被封安乐县公,子孙均被封侯。在位四十年,于晋泰始七年卒于洛阳。其墓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平乐镇翟泉村东,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夷为平地。今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鹤壁集乡蜀村东万柏山有阿斗寨,传为其封安乐县公生活与葬地。演义第三十四回出场,事见裴松之注引《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三·后主传第三》等。
[49] 曹奂,本名曹璜,字景明,东汉豫州刺史部沛国谯人,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三国曹末帝。甘露三年,封常道乡公,封地在安次县,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甘露五年,魏帝曹髦被刺*后,为皇太后郭氏(魏明帝曹叡)该名曹奂,奉魏明帝曹叡之嗣,被立为帝。景元元年,进大将军司马昭位为相国,封晋公。咸熙二年八月,司马昭卒后,其子司马炎嗣位晋王。同年十一月将帝为禅让与司马炎,魏国亡,晋朝建。被降封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建宫室于邺城,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给,行魏国正朔,享受天子礼仪。于太安元年卒,享年五十八岁,谥号元皇帝。演义第一百一十四回出场,事见裴松之注引《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陈留王曹奂》、《晋书·卷三·帝纪第三·武帝纪》载:“己巳,诏陈留王载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及《资治通鉴·卷八十四·晋纪六·孝惠皇帝中之上》载:“是岁,陈留王薨,谥号魏元皇帝。”等。
[50] 孙皓,字元宗,三国东吴大帝孙权之孙,孙权第三子、废太子孙和与次妃何姬之子。出生后孙权喜爱,为其取名彭祖。吴建兴二年,其父被赐死。永安元年,其父六弟孙休即帝位,被封为乌程侯。永安七年,孙休卒,受原乌程县令、左典军万彧推荐,被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扶立为帝。初立为政有赞誉,后暴虐酷*,沉湎酒色,宠信佞臣。天纪三年十一月,晋发兵六路伐吴。天纪四年三月,奉降表降晋,被晋武帝司马炎赐封归命侯,给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晋太康五年,在洛阳病卒,时年四十二岁。其墓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送庄镇镇凤凰台村北,现墓封土已平。演义第一百一十三回出场,事见裴松之注引《三国志·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孙皓传》等。
安徽繁昌 潘绪正
二0二0年七月十三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