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平:传统中包含着无限的创新

王伟平:传统中包含着无限的创新

首页传奇手游名门超变无限刀更新时间:2024-09-21

王伟平生活照

文/袁思陶

他是一位美协会员,在中国美协支教活动中,总能看到他教学与写生的身影;他也曾是一位国画系副教授,1998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2001年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桃李满天下;后来他又是一位军旅画家,2011年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人生历练的不断丰富,使他对生活与艺术的感悟也不断得到深化;他是一位与时俱进的艺术创作者,认为传统中饱含着无限的创新,立志要在缜密“繁”的路上写出一派生机……他就是著名写意花鸟画家王伟平。

王伟平作品

王伟平作品

王伟平作品

在支教中提高 在奉献中成长

“我参加中国美协支教活动非常多,因为我觉得这些活动办得非常接地气,不仅能帮助到基层的美术教师和学生,而且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次艺术提升的过程。”王伟平说。

王伟平作品

王伟平作品

仅最近两、三年,王伟平就跟随中国美协先后奔赴黑龙江牡丹江、山西太行山、云南鹤庆、贵州安顺、四川赤水、福建福安等多地参与了美术支教活动。每一次的支教活动,都让他有一种紧迫感:“这些支教地区的美术工作者非常需要像我们这样的专家走下去、现场指导,这对于整个美术事业的健康发展极其重要,而且十分有意义!我们大多数人都曾受过各大美院的专业训练,在教与学上都有一定的经验。应该把我们的所学所得抓紧时间回报给给社会”。

王伟平作品

王伟平作品

“拿花鸟画为例,我们在学校里讲究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而现在很多人对临摹、学习古人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写生也是五花八门、各种杂招,停留于表面,没有深度。其实,各个方面都应该在早期就打好基础。所以、我个人认为,支教的对象应该侧重放在中小学老师身上。否则根基不好,树就不能长大、茂盛。”王伟平指出,“在支教过程中,我发现学员们的求知欲都很强,但短时间内不能完全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需要不断地指导、纠正。这激发了我想更多次、更长时间地到基层去。”在他看来,跟随中国美支教是一举多得的活动:一是提高了基层美术教师的功底,教师提高了,学生就会跟着受益;二是教学相长,对他自身的创作也有很大益处,走到基层、走到田间地头、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可以收集到很多素材,触发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所想所画才会更生动、更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创作才不会浮于表面;三是它就像播种一样,当地的艺术工作者们见过了书画名家是如何创作的,就会沿着名家的路走下去,这个种子就算播种下去了。

王伟平作品

在支教的过程中,每走一处总会有新收获,总有些美好的记忆会留下来。“前段时间,中国美协带领我们一批书画家走进甘肃陇南,那里盛产橄榄,而国画家很少以橄榄树为题材进行创作。那次支教画家们收获不小,我们还把在当地写生的橄榄树、花椒等题材作品捐给了陇南博物馆,为当地美术事业也尽了一份力。”王伟平讲述道。

王伟平作品

“我们一大批书画家是在中国美协支持下渐渐成长、成熟起来的。在支教中,经验变得丰富,领悟也颇多。我个人是画花鸟的,花鸟画现场写生是很难的,通过一次次地到基层、到现场,慢慢摸索出了方法。如今,每次写生的成果都很鲜活。”王伟平直言,“如果说参加支教有私心的话,那唯一的就是每次活动都为我在创作中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现场感。艺术创作是要有激情的,现场感可以催发我创作的*。”

王伟平作品

在传统上出新 在创新上攀峰

在支教中,王伟平的现场写生经验不断地丰富,吸收了很多不同地域特色艺术原汁原味的营养;转换到自己的艺术中来,使他对传统与创新的理解也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王伟平作品

王伟平认为:“传统中包含着无限的创新。以传统的口号故步自封,要不得。有些人认为我是画传统的,但梅兰竹菊四君子是一种精神象征,不能一味地摹古。历代有成就的国画名家都会画梅兰竹菊,但每个人画的都不一样,这其中就包含着新。比如,潘天寿先生画得梅兰竹菊就霸悍雄强,就是他在中国传统绘画六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王伟平作品

花鸟画家中王伟平极为推崇的就是潘天寿先生。潘天寿对于中国花鸟画形式结构的布置有着独到的创造,他主张花鸟画的布置应以势为主:“气要盛,势要旺,力求在画面上造成蓬勃灵动的生机和节奏韵味,以达到中国绘画特有的生动性。”至于布置的方法,他认为要以“搜尽奇峰打草稿,选集奇峰凑配奇峰,以奇配奇,出奇制胜,使构成不落平常。”王伟平以潘天寿先生的花鸟画为例,进一步阐述了他自己理解的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潘先生的‘新’是基于六法上的‘新’,这也说明了六法的重要性、传统的重要性。而潘先生自己的书风‘奇而不失其正、华而不坠其实’,也正是这种书学思想的反映。”

王伟平作品

在杭州中国美院学习的经历,是让王伟平终生受用的。攻读硕士研究生时期,他师从马其宽、徐家昌、闵学林诸位先生。马其宽先生是诸乐三先生的学生,而诸乐三先生则是吴昌硕的传人。这样名门的师承关系让王伟平有机会接触到了中国传统花鸟画的正宗气息。攻读书法系博士学位的时候,他又师从祝遂之先生。当时的中国美院可谓群英荟萃,各个科目的大师都是潘天寿先生选荐的。潘天寿的艺术思想与教学主张一路延续下来,影响深远。潘先生认为:“一个优秀的中国画家不但要会画,而且要有极高的文人素养。”多年的艺术实践中,王伟平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

王伟平作品

在缜密“繁”的路上写出一派生机

中国传统艺术重视简约,布局留白处多,讲究“无画处皆成妙境”、“清则丽,空则灵”,皆因古人多向往禅宗中“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自由境界。但中国艺术并非只重视简约之美,也不排斥繁缛细微的表达。如在书法上,疏处可走马自有妙处,密处不透风也有佳致。王伟平近期的艺术思考,恰恰就是既要做缜密之功夫,又要超越缜密之境界。王伟平说:“我最近在思考艺术创作如何走一条‘繁’的路,还在摸索中。‘简’的道路已经很多人在走了。繁和简都是美学形式,如何做到繁而不乱,在繁中能感受到气,气息贯通画面,是我最近一直在寻找的。在这个大时代下,传统的三、两笔极简的技巧已经没感觉了。虽然耐看,但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的需求。”观王伟平的繁花图,笔笔有力,处处有生机,画面一气贯通,体现的正是“活泼泼地”艺术真精神。每一笔都泻落自我的心灵之意,是他心灵中对活泼泼世界的真实感受,每一笔都写出一花一草的性情,一山一水的气脉。

王伟平作品

艺术的高妙之处在境,笔墨繁简是表象。虞集推崇的审美境界在“严劲缜密,神采飞动”,传统书法绘画都要在缜密中见高致、见灵动。清代恽南田的逸品论也说“高逸一种,不必以笔墨繁简论。”其叔父恽香山言:“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所以为逸。”2020年开启新十年,愿王伟平在缜密“繁”的艺术路上写出一派生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