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图会》中的十二章纹
《三才图会》中的“玄衣纁裳”
苏州刺绣艺术博物馆复制明万历袍服(引自黄能馥陈娟娟著《中国龙袍》)
在几千年历史中,中国传统服装上出现的花纹可谓丰富多彩。其中,一套蕴含丰富思想和深沉智慧的花纹——十二章纹,几乎贯穿从舜到清朝结束的历史。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龙纹,只是其中一种而已。
舜的发明,贯穿至清
根据《尚书》记载,十二章纹是由舜创制的。
舜也称虞舜,生于姚墟,名为姚重华,是黄帝的第九代孙。因品德高尚被尧选为接班人,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人尊崇为“五帝”之一。舜的父亲品行顽劣,后母不讲仁义,异母弟又狂傲骄横,但舜仍能对父母孝敬,待兄弟友善。因此,舜的故事成为“二十四孝”的第一孝——“孝感动天”。
可以说舜帝的品格与儒家的倡导非常接近,这样的品格自然也会影响他的创意。因此,他创制的十二章纹蕴含了儒家“以德治国”“等级分明”两大基本追求。
在理解这两大追求之前,我们先来建立形象认识。十二章纹的样子,可以通过《三礼图》《事林广记》《三才图会》等历史文献查阅到(图1),也可以通过古代绘画作品或者相关文物观察到。
这些图案在服装上的运用规则,在不同朝代会有些不同。大体规则是前六种(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用于上衣;后六种(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用于下裳(图2)。
使用十二章纹的衣裳与冕冠,一起构成了冕服。在古代,冕服是帝王和高官们的礼服,只在重大场合才穿。在古装影视剧中,皇帝动辄就穿戴冕服出现在日常情境,不可当真。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废除了六冕之制,直到汉明帝时期才恢复。这两百年左右时间,是十二章纹在西周建立之后唯一缺席的时段。汉明帝之后,十二章纹一直出现在皇帝和高官的礼服当中,直到清朝结束。
但从明朝开始,十二章纹的使用开始由上衣下裳的冕服,向上下连体的圆领袍服转移(图3);到了清朝,则完全转移到龙袍之上,至此,十二章纹风光不再。清朝龙袍上虽然也使用十二章纹,但尺寸很小,且混杂于其他花纹之间,需要仔细查看才能找到。
以德治国的源头:遵天道、爱国家、会做人、能做事
儒家思想并不是在孔子时代从天而降的,而是有个萌生的过程,舜恰恰是目前所能追溯的源头。舜创制十二章纹的本意,有着以德治国的基本追求。
舜出生于黄帝和唐尧之后,当时对应天地乾坤的衣裳已经出现,但在衣裳之上加点什么花纹呢,舜看到了这件事背后巨大的想象空间。花纹同样可以发挥治理天下的作用,十二章纹应运而生。
对于非专业读者,快速记忆十二章纹是有困难的。以现代思维,按照宇宙、国家、做人、做事四个层面进行归纳之后,记忆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宇宙层面有日、月、星辰。按照古代学者的解释,日代表光明,月代表宁静,而星辰广布天宇,具有普济天下、昭示吉凶的寓意。日、月、星辰是天道的直接表达。
国家层面有山、龙、华虫。山具有稳固的特征,也是国土的象征;龙以其灵变多能成为王族男性的图腾;华虫就是雉鸡,具有华美的特性,是中国早期与凤凰属性相同的王族女性的图腾。山河、男、女是构成国家的三大要素。
做人层面有宗彝、藻、火。宗彝是祭祀用的礼器,含有忠孝之意;藻是水草,常年经受水的冲刷,有洁净之意;火,温暖四周,激情向上。忠孝、洁净、向上,在古代是对做人的重点要求。
做事层面有粉米、黼、黻。粉米滋养民众,是本业,有求实务本的含义;黼是一把利斧,表示刚健果断,雷厉风行;而黻是唯一的抽象符号,由两个相反的“弓”字构成,古代学者解释为明辨是非,知错能改,是明理的表现。一个人求实务本,执行力强,勇于改正错误,做事效果自然可以期待。
所以,十二章纹首先是古代价值体系的形象表达。无论是帝王还是民众,如果真能做到遵天道、爱国家、会做人、能做事,必然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由此可见,在舜帝时代,以德治国的思想已经萌生,并且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随时穿在身上的图案,对人对己发挥着启示作用。
十二章纹的初衷是好的,可惜后世很多帝王根本不具备这些美好品行,只是借此进行自我标榜,显然背离了舜的本意。
强化社会等级,接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胜任模型”
一般来说,人们穿花衣裳是为了美,但作为帝王的舜没有把养眼作为根本追求,而是借助这些章纹传递价值观,将服装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进行放大。当然,十二章纹不能仅仅停留于象征和启示层面,其作用还可进一步深化。如果能在植入社会生活的同时,强化到行政体系的制度和原则当中,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据历史文献所载,至少从周代开始,十二章纹便开始辅助强化社会等级。《后汉书·舆服志》中说:“天子备章,公自山以下,侯伯自华虫以下,子男自藻火以下,卿大夫自粉米以下。”天子可以使用十二章,天子以下的公、侯、伯、子、男等不同爵位,章纹的数量依次递减。
比如,宋襄公虽然称霸不成还被搞得灰头土脸,但他是公爵,可以从山开始穿九个章纹,包括龙在内;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八面威风,但他是侯爵,只能从华虫开始穿七个章纹,他的身上最高可出现的是华虫,不能有龙;秦穆公是伯爵,虽然称霸晚于齐桓公,身上也可出现最高含有华虫在内的七个章纹;楚庄王是子爵,虽然实力雄厚且成为霸主,但按礼制只能出现藻以下的五个章纹(不过,楚国早在春秋之初就僭越礼制自称为王,所以服装上也可以不与周王朝保持一致);管仲、晏婴等名臣,虽然功名显赫,但身份是卿大夫,所以最多只能穿粉米、黼、黻三个章纹。可见,十二章纹深化于等级分明的行政体系当中,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表达方式。
古代用十二章纹作为等级标识,非常接近西方的军衔制。同样是用不同图案和数量标示不同级别。而更令人惊叹的是,十二章纹不仅体现不同级别,还反应了不同级别对品格和能力的不同要求。这种设计其实非常接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的“胜任模型”概念。
比如,按照《后汉书·舆服志》的说法,卿大夫的身上可出现粉米、黼、黻三个章纹。粉米,求实务本,重视农桑;黼,刚健果断、雷厉风行;黻,明辨是非,知错能改。卿大夫,打个比方,相当于现代企业的部门经理。一个人如能做到以上要求,应该说具备了部门经理的聘用条件。
子爵和男爵,虽然爵位低,但毕竟是一国之君,且管理着一定数量的卿大夫,相当于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小企业老板。于是要求他们多两种美德——藻、火。藻,水草,象征内心洁净;而火,则象征激情向上。内心洁净,可以得到上级信任和下属支持;激情向上,则可以调动部下的情绪,勇于拼搏。这是一个小团队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按照这个思路,再去理解对公侯伯三个爵位、甚至对天子的要求,就能打通古今,发现古人智慧的现代价值。
十二章纹是古人的生态系统
解释十二章纹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胜任模型”也只是就其中一个范畴进行讨论而已。仔细考量还会发现,十二章纹其实是古人头脑中的生态系统。
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系统观念,比如阴阳五行就是非常优秀的哲思系统,传统中医就是以这一系统分析人体的产物。十二章纹也是一个系统,但与阴阳五行的理论特征相比,它更像一个生态系统。
首先,十二章纹由具体事物构成,而不是由阴阳金木水火土这样抽象的哲学概念构成,所以,它是客观世界和人类生活的形象而直观的反应。其次,十二种章纹之间,并不像阴阳五行那样具有明确的互生互补、相斥相克等关系,即便是龙与华虫有阴阳属性,却没有以基本元素构成封闭系统的对立统一关系。
十二章纹就如大千世界,它从物质、精神、自然、社会、客观、主观、制度、文化、能力、心态、材料、手段、工具、文字等,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了丰富的生活元素,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既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暗藏龙凤呈祥的神秘,同时还有道家和儒家的观念。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对一部分纹样划分阴阳(日、龙为阳,月、华虫为阴),也可以把一部分纳入五行(黼-金、藻-木和水、火-火、山-土)。
由此可见,十二章纹既广泛覆盖,又存在有机联系,可以说是古人对世界系统认知的表达。这样的系统自然会有多种理论、观念滋生并行,也会有一些元素生长、蜕变,甚至独立出来。
比如,龙的形象在后世被逐渐强化、放大、丰富。本来在十二章纹当中,龙虽然是第一个生命体,但并不占据独一无二的地位。在后来的历史中,龙成为天意的化身、皇权的象征,其地位也开始逐渐超越十二章纹。明清时期,两者地位彻底倒置,龙成为服装的主体图案,十二章纹成为配角。
再比如,华虫是最早的女性图腾,后来这个地位逐渐让给了凤凰,凤凰成为至尊女性的象征。从华虫到凤凰的转移过程,其背后是民族融合的历史。所以,龙凤呈祥不能从狭义的帝后关系去理解,分别以龙和凤为图腾的民族之间的和谐互动,才是其深刻内涵。
还比如,十二章纹当中唯一的抽象图案“黻”,一方面为后人呈现了古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文字符号已经走到生活的前台。有些时候,古代士人身上只允许出现黻的图案,暗示他们需要具备明辨是非、识文断字的能力。这一图案的运用方式也随历史发展而得到拓展,比如被用于帝王的衣领,称之为“黻领”(图3)。明辨是非、知错能改,将这样的图案用在领口,可以起到提醒帝王、警示臣下的双重作用。黻这一图案还被直接或变形使用在庙宇建筑和家具之上,细心的读者经过观察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作者系百家讲坛《中国衣裳》系列讲座主讲人)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