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建筑艺术博物馆——哈尔滨
认识哈尔滨,是从王刚1982年在电台播讲评书《夜幕下的哈尔滨》开始,当时的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没有其他娱乐活动,每天听评书是一项放松身心的娱乐活动,我也很享受这项活动,当时全国有10亿人,我是听过此评书的3亿人中的一分子,可见是多么的火爆。1984年第一版《夜幕下的哈尔滨》电视剧被搬上银幕,在1985年的元旦夜播出后,达到了万人空巷的效果,比元旦晚会更吸引人。我也因此在评书和银幕上认识了哈尔滨。
认识哈尔滨,从郑绪兰演唱的“明媚的夏日里阳光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美丽的太阳岛》)中,太阳岛是哈尔滨的城市名片。
这些认识的画面和片段已深深地埋藏在我久远的记忆中。
亲临哈尔滨的土地上,特别是深夜到访,仿佛是踏着夜幕而来。
街景一角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全国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如果说黑龙江在中国的版图上像一只昂首的天鹅的话,那么哈尔滨就处在“天鹅” 的修长颈处,所以哈尔滨又被称为“天鹅项下珍珠城”。
夜幕下的哈尔滨黄色的灯光映照在淡黄色和灰白色的建筑物上,使零下17°C的冰城显得朦胧而温暖,机场大巴穿行在俄式、欧式等多彩而充满异国风情的建筑群中,一时,恍若身在异国,在俄式建筑特色的火车站中转,我们乘坐出租车到达了果戈理宾馆,宾馆内部装饰是俄罗斯风格的,床的背景墙上用古典的布艺装饰,富有十九世纪俄罗斯风情,蓉儿立马将图片拍照发在了朋友圈,并到巧云和高姐的房间侦察,看是否一样,我说:肯定一样,因为宾馆的名字叫果戈理宾馆,这里肯定是俄罗斯风格的。蓉儿还说,宾馆门口好像还有一个果戈理的雕像,因天黑没看清楚。
我们第二天全天在哈尔滨活动,向果戈理宾馆服务员打听,附近有特色的地方。服务员告诉我们,这条大街叫果戈理大街,可以到果戈理书店、大教堂和秋林公司看看。走出果戈理宾馆,就看到宾馆门口有个果戈理雕像,蓉儿记得不错。
果戈理书店
果戈理书店离果戈理宾馆不远,俄罗斯建筑风格和格调,安静的环境里面放着音乐,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也被誉为最美的书店,我们被里面的环境吸引,首次进到书店的人都被这里的环境和氛围吸引,纷纷拍照留影,高姐还为5岁爱看书的孙女买了书当礼物。果戈理书店,用果戈理之名,我以为一定是以果戈理的书为主,结果店员说,书店开在果戈理大街,书店也取其名,但是卖的书不只有果戈理的书,各种类型的书都有。因为果戈理的作品有限,读者需求多元,书店也要生存。
果戈理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文坛的盟主、俄国散文之父,他与普希金的作品奠定了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他的作品《死魂灵》和《钦差大臣》在当时的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屠格涅夫、冈察洛夫、谢德林、 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作家深受到他创作的影响。果戈理“嬉笑怒骂”的艺术风格及其深刻的思想性在五四前夕进入中国,受到中国作家的喜爱,鲁迅、老舍、赵树理、孙犁等现代作家,都曾经从果戈理的创作中汲取了营养,1918年,鲁迅的《狂人日记》就曾借鉴了果戈理的同名小说。
果戈理书店
不管是大街的名字、宾馆的名字还是书店的名字都以果戈理命名,说明果戈理在俄罗斯人和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喜爱程度了。
出了最美的书店,不远处见一座欧式建筑的教堂矗立在前方,据居民介绍说,这是一座天主教堂,因是周六教堂不开放。我们就继续前行看到了秋林公司,它是哈尔滨著名的老字号,由俄国人伊.雅秋林于1867年在俄国伊尔库斯克创建,1900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在哈尔滨设立了分公司,命名为“秋林洋行”,十月革命后将总部迁至哈尔滨。这里不是它的原址,原址在中央大街。
果戈理书店
返回时,又路过天主教堂,只见很多老年人聚集在那里,我们好奇地想他们在干什么?原来是一个征婚角,老年人将自己儿女的情况张贴,并互相交流,为自己的儿女物色对象呢!也许他们认为,教堂是西方人举行婚礼的东西,在这里征婚图个彩头,因为征婚是走向婚姻殿堂的第一步。
随后,我们来到了哈尔滨著名的中央大街,此街始建于1898年,街上的地砖已结冰显得凸凹不平,彰显着它百余年的历史沧桑!行走在具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风格的中央大街上,有一种穿越到欧洲的感觉,仿佛在建筑艺术博物馆中穿行。据说全街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其中有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市级保护建筑13栋,1997年这条街成为全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被国家授予“建筑艺术博物馆”称号。街道两边,堆放有准备制作冰雕的大冰块,我们好奇这些方方正正规整的大冰块从何处而来?我猜想是冰库里冻制而成的,正在制冰雕的师傅说,这些冰块是从松花江里取来的,我充满着疑惑?
出了中央大街,来到了松花江边,这里已经不像是一条江了,没有流动的水,完全是一块冰封的平地,上面还覆盖着雪。要不是看到取过冰的地方露出了水面,真不相信它是一条江。
松花江是中国七大河之一,也是黑龙江在中国境内的最大支流,还是哈尔滨人休闲的地方,江对面就是著名的太阳岛。哈尔滨被称为“冰城夏都”,“冰城”即冬天的哈尔滨是冰雪的世界,“夏都”即夏天的哈尔滨有明媚的阳光、美丽的太阳岛和松花江的畅游。我们下到结冰的松花江上,玩了狗拉雪橇和雪圈,并忍受着寒冷在冰面上拍了照。据说松花江冰最厚的达1米多,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冰从此处取也就不奇怪了。取冰处因气温低,不久又会被冻住结冰,所以冰源丰富,取之不尽。我们去早了,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还没建好。
随后,我们来到了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圣.索菲亚教堂,它始建于1907年3月,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东正教,原为基督教的正统派,与新教、天主教合称是基督教三大流派),是俄罗斯官方民族宗教,信仰比例达75%。那么,俄罗斯为什么要在哈尔滨修建这样一座气势恢弘、精美绝伦的东正教教堂呢?公元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建成通车,沙俄军队也侵入了哈尔滨。为了稳定远离家乡士兵的军心,沙俄在哈尔滨修建了这座拜占庭式建筑风格的大教堂,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为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蓬顶,巍峨壮美,在夜晚灯光的照射下更显得美仑美奂。虽然它不再具有教堂的功能,但是作为哈尔滨最漂亮的异域风格建筑已成为哈尔滨市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它也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
街景一角
通过近距离地走近哈尔滨,我感觉哈尔滨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但又年轻的现代化大都市。说它悠久,因它早在3000年前就已成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满族祖先的居住地;但是它又不像关外其它古都那样建有坚固的城墙而显得源远流长,有历史的厚重感,它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自古以来就是传说中的极北苦寒之地和发配囚犯之地。而作为一个现代城市,它的历史也只有一百多年,随着沙俄的入侵,打破了满族祖先千百年来的宁静生活,1898年,沙俄殖民者因修建中东铁路而进入哈尔滨,怀着眷恋家乡的情节决定仿照沙俄莫斯科的城市规划来建筑哈尔滨,所以它与其它城市不一样,是“先有的规划图纸,后有的城市”。为了稳住军心,他们建造了东正教教堂,又模仿沙俄莫斯科市的“蜘蛛网”状、放射性的城市规划修建城市,所以哈尔滨有“东方莫斯科”之称。
近代,沙皇俄国比较崇拜先进的法国文化,派建筑设计师到法国留学,请法国设计师到哈尔滨设计,因而近代哈尔滨建筑受“方底穹顶”等法式建筑的影响较深,故有“东方小巴黎”之称。
哈尔滨又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城市。在当时特定的扭曲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下,这座城市建筑摆脱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根基,被动地吸收了俄式、日式(日本关东军入侵)、欧式先进建筑风格,达到了较高的建筑水平,淡黄、灰白色等色彩使整个建筑基调显得温暖而明快,洋气大方;在这一群外来建筑文化群里,时不时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点缀,虽风格各异,但是和谐相处。行走在用青砖方石铺成的百年老街上,街道两边一座座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法国先锋派和后现代等各种风格的建筑,无声地展示着哈尔滨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这在中国也很少见。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艺术有两个原则:理念和梦幻。理念产生了西方艺术,梦幻产生了东方艺术……”而哈尔滨则是理念与梦幻融合的地方。建筑是城市的直观体现,从哈尔滨不同时间的城市建筑上,我读出了它曾经的沧桑;从现在它的发展中,我又读出了它的坦然和淡定。虽然马背上起家的大金帝国已不复存在,曾经的金人和满人也随着历史的变迁及民族融合变成了东北人,但是这些独具特色的建筑却留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让世人欣赏,它不仅给世人留下了一段历史,还给世人留下了艺术享受的美的体验。原创不易谢绝抄袭。(文字图片:风吹沙)欢迎关注今日头条《农村那些事儿》。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