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度拒绝英女王授勋,这位艺术家为何如此大牌?

五度拒绝英女王授勋,这位艺术家为何如此大牌?

首页动作格斗蝙蝠侠火柴人更新时间:2024-04-30

L.S.洛瑞《A Mill Scene》,布面油画,14×20cm,1964年 © L.S. Lowry

作为上世纪英国最具代表性的现代主义艺术家之一,劳伦斯·史蒂芬·洛瑞(Laurence Stephen Lowry)于英国是教科书般的存在,其作品兼具了极高的教育与收藏意义,却似乎鲜少为外国人所熟知。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就带大家领略洛瑞笔下生动而又清冷、单调的工业世界。

“业余”画家的艺术之缘

1887年,洛瑞出生于英国兰开夏郡临近曼彻斯特的一个小郊区。他的母亲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虎妈”,在因身体抱恙而不得不放弃钢琴家一职后,她将全部注意力及精力转移到了洛瑞与他沉默寡言的父亲身上。

L.S.洛瑞《Park and Steps》,布面油画,35.6×25.4cm,1954年

L.S.洛瑞《Children Running in Front of A Fence》,铅笔画,26.2×36cm,1927年

因此,在压抑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洛瑞认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他喜爱画画,但严厉的母亲却从未注重过其从幼时便展露出的艺术天赋。迫于家里的经济状况,他不得不在16岁时就辍学打工来为家里出一份力。

L.S.洛瑞《Tuesday Morning,Pendlebury》,布面油画,46.3×25.7cm,1947年

L.S.洛瑞《Children Playing,Old Road,Failsworth》,布面油画,30.5×40.6cm,1957年

步入社会后,已然在经济上独立的洛瑞按捺不住自己对艺术的极大热忱与父母对此的漠不关心,用部分薪水报名了私人绘画课程,并于18岁时开始参加艺术学院的夜校课程,就此正式踏上了艺术之路。

热爱绘画的他是那个时代的“蝙蝠侠”——白天工作、晚上创作。有时灵感来了,作画到凌晨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L.S.洛瑞《Beach Scene》,布面油画,18.3×24.1cm,1948年

其创作题材的突破源自于22岁时的一次家庭搬迁。早早进入职场补贴家用并没有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一家三口从郁郁葱葱的郊外搬去了兰开夏郡著名的工业小镇——彭德尔伯里(Pendlebury)。在这里,映入人们眼帘的尽是纺织厂与冒着浓烟的烟囱。

L.S.洛瑞《Industrial Panorama》,布面油画,61×76.2cm,1954年

对此,艺术家后来回忆道:“一开始我很讨厌它,多年后我开始对它感兴趣,然后就被它迷住了……有一天,我在彭德尔伯里错过了一趟火车。正当离开车站时,我看到了艾克米纺纱厂正在不停地运转。这一幕使我欣喜若狂。”

L.S.洛瑞《The Red Bridge》,布面油画,40.5×50.8cm,1958年

这趟错过的火车可以说改变了洛瑞的艺术职业生涯,为他重拾起了一个曾被忽视了太多次的场景。此后,工业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景象与都市环境成为了他画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也造就了其独特且统一的画风。

L.S.洛瑞《Street Scene》,布面油画,25.4×35.6cm,1957年

而1932年父亲的去世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不小的打击。同年,受到刺激的母亲从此卧床不起,洛瑞只好在兼顾工作的同时担起照顾病重母亲的责任,只有等到她夜晚入睡后才有短短几小时的创作时间。

L.S.洛瑞《Boy in A Yellow Jacket》,布面油画,51×40.5cm,1935年

艺术家这一时期的诸多作品都是诡谲恐怖的肖像,包括其代表作之一《Head of A Man》,呈现出表现主义影响。他说道:“那个时期的所有绘画都是在压力和紧张的状态下完成的,它们全都基于我自己。”

L.S.洛瑞《Head of A Man》,布面油画,1938年

现代主义与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对经济、生产力、文化及社会都带来了深远影响,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提到工业革命,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印象派画家对它的刻画,如威廉·透纳(J.M.W. Turner)的《雨,蒸汽与速度》及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的《圣拉扎尔车站》。

威廉·透纳《雨,蒸汽与速度》,布面油画,91×121.8cm,1844年

克劳德·莫奈《圣拉扎尔车站》,布面油画,75×104cm,1877年

而实际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带动了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兴起,西方传统社会制度被改变,个体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疏离与孤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现代主义应运而生,艺术家们尝试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与世界进行沟通。

L.S.洛瑞《Saturday Afternoon》,布面油画,45.7×61cm,1941年

在夜校就读期间,洛瑞曾师从法国印象派画家皮埃尔·阿道夫·瓦莱特(Pierre Adolphe Valette),但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却从未采用过任何印象派画法或色调。或许,其作品与这一流派仅有的共同之处就在于艺术家对现代城市生活的捕捉。

L.S.洛瑞《The Playground》,布面油画,46.4×62.2cm,1945年

在当时的英国,工业革命还是一个鲜少为现代主义艺术家所关注的题材。“我的志向是将工业场景这一题材置于艺术家地图上,因为还没人这样做过,没人认真做过。”洛瑞曾这样说道。

L.S.洛瑞《Parton,Cumberland》,铅笔画,24.8×34.3cm,1956年

他的作品往往将家乡兰开夏郡的城市风光与人文景象当作主要对象。作为曾经的工业区,兰开夏郡的景色在艺术家笔下几乎大同小异:在冒着滚滚浓烟的烟囱与规整的工业建筑物之下,看不清特征的人群以怪异的姿态匆匆向前移动着。他很少采用明媚的色彩进行创作,无论是行人还是建筑物,颜色都晦暗甚至沉重不堪,恰好符合了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下西北部城市的色调。

L.S.洛瑞《Factories,Lancashire》,布面油画,50.8×61cm,1947年

L.S.洛瑞《The Railway Platform》,布面油画,46×76.5cm,1953年

而另一方面,洛瑞笔下的“火柴人”形象也成为了其作品中的经典元素之一。生活在现代工业社会的人们无一例外地被简化成了一根根纤细的火柴,象征着个人特色的面部特征被抹去,甚至连着装都只是寥寥几笔。他们是如此地相似,仿佛只是彼此的复制品。

L.S.洛瑞《Going to Work》,布面油画,40.6×50.8cm,1957年

比起个体,人物总是以群像的方式出现在洛瑞的画中,正如作品《Going to Work》中,人群如潮水般涌向工厂。他们看似成群却无比孤寂,平淡的表情与僵硬的肢体背后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与冷漠。

L.S.洛瑞《Going to The Match》,布面油画,1953年

“麻木”或许是艺术家想表达的唯一情绪。对比《Going to Work》与《Going to The Match》,两幅画在色调、人物及情绪上几乎相差无几。明明一幅描绘的是沉闷的工作日常,而另一幅展现的是令人愉悦的赛事,画面看起来却同样了无生气。洛瑞想通过作品呈现的是贫穷的工业区中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生活,这也是人们日渐麻木的根本原因。

L.S.洛瑞《Fun Fair at Daisy Nook》,布面油画,71.1×91.5cm,1953年

为何评价褒贬不一?

2011年,其作品《足球比赛》、《皮卡迪利广场》先后在伦敦佳士得以560万英镑的价格成交,创下20世纪英国及爱尔兰艺术品竞拍成交价最高纪录。与《皮卡迪利广场》同时参与拍卖的共有14幅作品,成交总额为远超预期的1768万英镑。

L.S.洛瑞《The Football Match》,布面油画,71.1×91.4cm,1949年

L.S.洛瑞《Piccadilly Circus,London》,布面油画,76.2×101.6cm,1960年

如此优异的成交额与成交量足以证明当下人们对洛瑞作品的浓厚兴趣,以及其受大众欢迎的程度。即便如此,洛瑞并不是一位一经出世便受到瞩目的艺术家。上世纪20年代,画风已逐渐成熟的他在英国各地甚至是巴黎多次展出过作品,却很少有画售出。直至40年代,他的艺术职业生涯才开始有了起色。

L.S.洛瑞《A Cricket Match》,布面油画,46×61cm,1938年

早期的他很少得到业内人士认可,甚至被戏称为“素人画家”或“星期天画家”(Sunday Painter)——这一词常被用以形容那些未经过专业绘画训练的业余人士。对此,他调侃地回应道:“有人叫我星期天画家,那我就是一星期每天都画画的画家。”

L.S.洛瑞《Mill Gates》,铅笔画,28×38cm,1954年

确实,洛瑞从来就没有想过将艺术家作为自己的职业。业余出身的他本就是在工作之余通过夜校课程学习绘画,但更大部分时间是自学,连创作也是在空闲时间才进行的。艺术上获得的成就没有使他按照轨迹辞去自己的正职,并潜心踏入艺术圈,这惹恼了那些所谓的“专业艺术人士”。

此外,尽管受到大众欢迎,洛瑞的创作即使在今天也不断被专业人士所诟病。他们认为他的作品缺乏技巧,画风“幼稚”且不够精致细腻,题材更是毫无新意可言。

L.S.洛瑞《Industrial Landscape》,布面油画,50.8×61cm,1958年

确实,其绘画中没有太多可经推敲或琢磨的细节,作品也缺乏独立的个性,给观者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可反复、标准化的日常生活与环境不正是工业革命时代的现实吗?上班、下班、看比赛、过节……在某种意义上,人们活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与重复之中。从小生长在工业区的洛瑞对工薪阶层太过了解,这也使得他笔下的工业场景如此生动而又深刻。

L.S.洛瑞《The Steps》,布面油画,51×61cm,1952年

循环往复的创作源于艺术家对家乡永无止息的爱。不得不说,他的作品很“英国”——烟雾缭绕、色调阴暗沉闷的场景以及穿着规整、行色匆匆的人群,似乎与人们对这个国家的特有印象如出一辙。洛瑞以自己独特鲜明的风格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现实,这份“英国情结”也启发了众多后继创作者。

L.S.洛瑞《The Steps,Irk Place》,布面油画,53.3×39cm,1928年

L.S.洛瑞《Seascape》,布面油画,36.8×72.4cm,1962年

作为艺术圈特立独行的现代主义“诗人”,洛瑞一生中从未当过全职艺术家。在辞去会计师一职后,他成为了一名收租人,一干就是四十年,但他对艺术的热爱从未停歇。其作品对英国工业时代现实的描述与刻画为历史增添了重要的一笔,曾五度拒绝英女王授勋的他也因此被誉为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国民画家之一。

为何不是自己的字画,却能盖上印?

爱德华·霍珀:描绘时代的孤独

[编辑、文/雪然]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