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地形与中印关系

南亚地形与中印关系

首页动作格斗登山坦克战更新时间:2024-05-11

张文木

中印边界地形 因地势过于陡峭使中印双方的冲突规模受到极大的限制。

中印之间作战,关键在补给。补给问题不在平时,而在战时,战时(中型战争遑论坦克战)的补给大体要比平时多四五倍。如从补给的角度看,中印边界力量对比是:我们下去我们弱。他们上来他们弱。总之谁的补给线长谁弱。有文章说印军上来20万,如果没相应补给跟上,不管多少,都会冻饿而死。不可想象,四五千米高海拔,印度如何补给20万部队?

还有人说印度将调炮兵,这都是只看平面地图说的“神话”:请问炮击很容易造成山体塌方或水库破坏,先埋淹的是上面的中国人还是下面的印度人?

人——即使他们个个身怀绝技,精熟十八般武艺——只要三天没吃饭,就是一堆堆肉。

同样的道理,我们下去结果也是一样。以一千年为限,中国周边边界只有中印边界不变,为什么?非不想也,而不能也。1959年5月13日,即在中印冲突前,*让人转告尼赫鲁:

“总的说来,印度是中国的友好国家,一千多年来是如此,今后一千年一万年,我们相信也将是如此。……印度不是我国的敌对者,而是我国的朋友。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照我们看,你们也是不能有两条战线的,是不是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双方的会合点就是在这里。”〔1〕

为什么*说一千年、一万年呢?

我们看历史,除了1962年那场冲突,回忆一下,一千多年来,甚至在更长的时间里,若以当代印度版图为限,印度和我们中原王朝似乎没有直接发生过战争。即使有1962年那一次,规模也是非常有限的。中原王朝与印度没有直接战争,但却有不少高僧往来。为什么?僧人能爬山走小路,大部队走这种路就特别难,辅佐成吉思汗的重臣耶律楚材对此更有体会,他在诗中写道:“古来天险阻西域,人烟不与中原通。”〔2〕显然,成吉思汗和亚历山大放弃了进入印度,不是攻不下,而是地理条件使其回不来。日本人从缅甸而不是从印度封锁中国西南通道。

历史上中印之间多是僧人们往来,他们不怕路险,能进去也能回来。所以中印之间僧人来往多,军人来往少。我们说“文化是中印交往的主流”,原因就在于此。

曹操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曹操占了汉中,发现守不住,辎重经运秦岭特别费力。他又把赶走了的张鲁请回来,还拜封他为“镇南将军”。刘备看曹操占汉中时断定说:“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刘备还是从资源补给和占领关系上看问题。曹操作战资源过不来,不得不撤回秦岭之上,刘备因此顺利地拿下汉中。

这段史实在《三国演义》中有描写,可能给*留下深刻印象。我们看中印之间的地形,喜马拉雅山相当于曹操眼中的秦岭,汉中相当于藏南。从北面南进容易,研究一下* 1962 年西南一役,它与曹操“得陇不复望蜀”与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智慧,曲异而工同:其目的不仅仅是打赢,而是长期稳定大西南。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战线过于向南深入,就很容易被尼赫鲁拖住,那时形势就会逆转。好在*的指挥出神入化,没等印方缓过神来,战事已于我们完胜而结束。

当时*在全国布局上是在东部采取攻势,在西南采取守势,长守中有短攻(类似的还有珍宝岛对苏自卫反击战、西沙对南越自卫反击战等),短攻是为了长守的胜利。

总之,印度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政治影响,军事上的影响倒在其次。军事上中印双方长短相抵,印方有防御优势,却没有向中方进攻地理条件;而我方具有进攻优势,却不具进攻后坚守的地理条件。若从政治上看,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合作会形成东西相互呼应的战略态势,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冲突则会造成双方力量的相互内耗和牵制。前者有利于各自的外交目标的实现,抵御西方霸权主义的压力,后者则会造成中印之间的力量损耗,使西方从中渔利。新世纪的中印关系还是要回到*的思考中,这就是:“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而印度“也是不能有两条战线的”;中国和印度“双方的会合点就是在这里”。

目前中国强国目标在东海,可有的人偏偏将中国的注意力向西拉。1958,1959年*要解决台湾问题,1962年后台湾就拖了下来,直到现在!这段历史经验值得汲取。

————

〔2〕 ﹝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商务印收馆1937年版,第14页。

〔1〕*:《印度不是中国的敌对者,是中国的朋友》(195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