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国学|佩剑,是古代人精神和信仰的象征

醉国学|佩剑,是古代人精神和信仰的象征

首页动作格斗佩剑游侠更新时间:2024-09-16

在古代,佩剑是很早就形成的习惯。佩剑分为两种,将军佩剑称为"武剑",读书人佩剑称为"文剑"。很多读书人的腰间都配有宝剑,和武将配剑的意义不同,此剑不是御敌兵器,而是士族身份的象征,与玉器、香袋同属一类。

在古人眼中,"礼"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衣冠不整、缺少佩饰,是严重的失仪行为。古人看来,文人剑有君子之德,是身份和地位的展现。古代的读书人,被称为士人,与庶人有严格的界限。士人即使身处寒门,也要佩剑而行,这也是礼制规矩和修身养德的要求。

春秋礼衰,佩剑成风

作为周代不可逾越的礼制,进入春秋战国,陷入"礼崩乐坏"的境地。周王朝权势日衰,诸侯纷纷自立,礼制观念弱化淡漠,原本是上层贵族才有的佩剑资格,逐渐扩大到普通士族、游侠浪人和富家子弟。并且对佩剑没有尺寸和等级限制,极尽华贵、精美、奢靡之能事。

《正义》中记载,"春秋官吏各得带剑"。说明春秋时期,朝廷已经允许官吏普遍带剑,作为官服的一部分。《庄子·说剑》中,还提到赵国文王喜欢斗剑,收拢了剑士三千余名,昼夜为他演示斗剑技艺,"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为此不惜人命,场面之壮观,非君王至尊不可得。

《战国策·齐策四》中,齐人冯谖不受重视,为吸引孟尝君的注意"弹剑而歌"的典故。冯谖作为孟尝君门下的一名幕僚,只是普通庶民,也能随身佩剑,而且是毫无掩饰。还有《吕氏春秋·察今》中,有楚国人的聪明人"刻舟求剑"的故事,也都是随身佩剑的记载。典籍里提到的佩剑,除了赵文王斗剑是"武士剑",其它都属"文人剑"一类。

秦公尚武,百姓带剑

秦国位列战国七雄,春秋时期却是四面为战的小国家,身处关外,不受山东(崤山以东)六国重视,被视为野蛮民族,不得进入中原文化圈。所以,历代秦公都以尚武为国策,致力于中兴大业。

《史记》记载,秦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其七年,百姓初带剑"。太史公书中所记载的"百姓",最初含义是指有名姓的皇族贵胄,战国以后才逐渐代指平民,这里所指应当是普通百姓,因为秦国贵族早已佩剑,不必列在官吏之后再作规定。

朝廷允许黎民百姓佩剑的情况,在等级森严、制度严苛的西周时期,是不可想象的。只有进入春秋战国的大争之世,百姓佩剑有利于国家战斗力提升,才会出现这样的举措。不过这样的事情,也只有秦国这样的血性民族才会率先破例。

通过提倡全民佩剑,达到培育国家尚武精神,进而为国家补充兵源做准备。不仅如此,秦国还把佩剑做为成人礼,如,太史公记载,秦王成人时"己酉,王冠,带剑",说明在秦国,成年贵族男子佩剑在立国之初,就作为制度而存在了。

尺寸装饰,地位象征

《说文》中,对佩剑的年龄有过说明,"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则带剑,无事不得带剑",黎民百姓,没有戴冠的权力,佩剑也只能是国家发生战事的时候。

所配之剑在长度和重量上,也受到爵位和身份地位高低而有区别。《周礼·考工记》中将宝剑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 锊,是古代计量单位,据测算,约合现在的六两上下,即三百克。

除了长度和重量,在铸造工艺、装饰材料和精致程度上,都有很大的差别。许多古代贵族的剑器上,首、格、璏、摽四个配件,都使用宝石镶嵌,符合规制的用黄金美玉雕刻成型,成为随葬器物,受到墓主人的钟爱。很多王侯贵胄的墓中都有这样的珍品面世。

剑有等级,百官遵循

《晋书·舆服制》记载,"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其后惟朝带剑"。自汉代以来,佩剑的范围更加宽泛,天子百官,按照儒家礼制的要求,上朝时都要佩带宝剑。此时,作为兵器的剑,已经转换为代表礼仪规制和健身自卫的作用,更是封建官僚、士大夫社会地位、身份的象征。

古代马上作战,刀剑也是随身武器之一,用于近战防卫,为了方便使用,宝剑往往用皮绳将剑柄系在马鞍或手腕上,称为"剑疆",主要以实用为主,剑的角色转换后,实用性的皮疆也被装饰性的剑穗所替代。

代表阶级性的佩剑,据《隋书·礼仪志》的记录,官阶不同,各有不同的佩剑要求,"一品,玉器剑,佩山玄玉。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还要求带剑的人员,进入宗庙或者上殿入朝时,要解剑带佩入晋,表示对皇权的敬畏。

丰城剑气,化龙上玄

中国的文化中,总隐含着一种侠士情结。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相比于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之类戾气很重的武器,剑则含蓄内敛许多,出窍之后的霸气和入匣佩身的君子气相互融合,更符合儒家的君子品格。因此,剑也兼具了豪侠的爽直和贵族的儒雅气质。

《晋书·张华列传》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剑的故事,张华发现吴越有宝物紫气,就跟精通谶纬天象的豫章人雷焕一起寻找,在豫章城的监狱地下,发现了两柄宝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雷焕将宝剑送与张华一柄,自己佩一柄。后来张华死于非命,宝剑不知去向,而雷焕死后,宝剑传于儿子雷华。后来经过延平津时,剑跃出堕水。雷华赶紧命人打捞,却发现水底有两条巨龙,后不知所踪。这两条龙,就是当年的龙泉太阿宝剑的剑灵。

这样的故事,在古代还有许多,它们的象征意义,只有天下不断的纷争与*伐。文中的张华、雷焕,都是文人士族一类,却绕不开爱剑的情节,费尽心机终于得到宝器。《庄子·说剑》中,庄子向赵文王解说关于"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的区别,提醒赵文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是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赵文王深受感触,"不出宫三月",用来反悔自己的过失。

文士佩剑,仗剑远游,一如谪仙李白所言,"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仿佛在精神上达到了侠客的境界,其实文士所持的宝器,并非身侧宝剑,而是捍卫道义的精神气概,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这是侠士的力量所不能及的。

九鼎存周,剑士之愿

宋代诗人陆游,曾经有一篇《丰城剑赋》,他对张华和雷焕的故事有更深刻的看法。他在文中写道,"夫九鼎不能保东周之存,则二剑岂能救西晋之颠乎"。作者对龙泉太阿并没有什么兴趣,他心心念念的还是怀国之情,东周不能保护好国家重器,西晋又怎能靠两柄宝剑而逃脱灭国命运呢?

西晋终于还是灭亡了,末代元帝司马睿"衣冠南渡",跑到龙盘虎踞的风水宝地,东晋拉开了历史序幕,古都洛阳沦为废地。作为掌握国家重器的皇帝,如果能够看得更远些,是不是可以免除仓惶逃离的厄运呢?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多少年之后,徽钦二帝重演了灭国惨剧。靖康之耻、偏安之恨,空自嘶喊,却无从雪耻,只有文字中的不尽嗟叹。"收拾旧山河"的勇士将领们,却被那一道道催命金牌,搞得心灰意冷。

诗人陆游的心中,还有着仗剑天涯的士族精神,"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所以他被历史称为爱国诗人,因为他始终在坚守着报国的理想。在他看来,如果能够"身名可以俱泰,家国可以两全",区区丰城双剑,又何足道哉?

(原创作品,版权属于今日头条"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图文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共资源)

更多原创文章,关注: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