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淮西二十四将,又称明初淮西二十四将,是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月初一时,朱元璋离开濠州奔赴定远时带在身边的二十四个人。二十四将包括:徐达 、汤和、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摘自百度百科。
这淮西二十四将的说法流传甚广,不仅寻常的通俗读物作此说法,即使是专业的学术论文,亦屡见不鲜。那么,事实上真的如此吗?朱元璋真的在至正十四年正月初一带着这二十四人南取定远吗?
一、 淮西二十四将之由来
在对淮西二十四将进行辨析之前,我们先对这个说法的出现进行一次梳理。当前笔者所能找到的最早出现淮西二十四将名单的书籍是何乔远的《名山藏》。何乔远(1558年~1631年),字稚孝,晋江人,万历十四年进士,博览,好著书。尝辑明十三朝遗事为《名山藏》,《明史》有传。何氏于万历年间著成《名山藏》,其《典谟记一》言:
“(上)率其二十四人南畧定远……二十四人者,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郭子兴、郭英、胡大海、张龙、陈植、谢成、李新、张赫、张铨、周德兴,皆濠种也”。
《名山藏》卷一《典谟记一》
又,东莞人陈建曾于嘉靖年间著有《皇明通纪》,其亦列出此二十四人名单,然笔者能力有限,未能得到具体的信息,姑且附于此,以待大家考证。
较晚出的《明史纪事本末》延续何氏之说:
“太祖乃以七百人属他将,而独与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铨、周德兴等二十四人,南略定远” ①。
二者一体相承,唯在具体的名单上略有不同,如《纪事本末》改胡大海为胡海,陈植为陈桓,李新为李新材、张铨为周铨。笔者按,胡海,字海洋,濠州定远人,胡大海,字德甫,泗州虹县人,陈桓、李新、张铨并明史有传②,陈植、李新材、周铨不见其人。
谈迁《国榷》载:
“甲午,至正十四年。正月甲子朔,公子(指朱元璋,此时军中多呼朱元璋为‘朱公子‘,笔者按)度彭早住等难共事,属七百人于他将,率壮士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郭子兴、郭英、胡大海、张龙、陈植、谢成、李新、张赫、张铨、周德兴,凡二十四人,皆濠产也,南略定远” ③。
与《名山藏》、《明史纪事本末》大体相同,亦只是名单之人名略有不同。《明史·本纪第一》亦有:“(太祖)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却没有列出人数及具体名单。
可见,自嘉隆万以来,此二十四将之说甚为流行,乃至后出诸书无不奉其为宗旨。然而考之于嘉靖以前之著作,却并无一书提及此二十四将名单,甚为怪事,岂有当代所无之事而百年之后却有?为了得出正确的结论,以下分析时尽量使用明初的文献,尤其是与当事人直接相关的文献,少用甚至不用嘉靖以后的文献。
注释:
①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一。
②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三十《胡海传》、《张铨传》,卷一百三十二《陈桓传》、《李新传》,卷一百三十三《胡大海传》
③谈迁,《国榷》卷一
二、南略定远之时间
要想明白一件事,最要紧的是搞清楚它发生的时间,唯有时间顺序明了,方才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明太祖实录》载:
(癸巳年,1353年)“六月丙申朔,濠城自元兵退,军士多死伤。上乃归乡里,募兵得七百余人以还,子兴喜,以上为镇抚。是时彭赵二人驭下无道,所部多暴横。上观其所为,恐祸及己,乃以七百人属他将,而独与徐达等二十四人南去略定远。中途遇疾复还,半月疾始间。闻户外有杖策叹啧而过者,上问故,左右告曰:‘定远张家堡有民兵号驴牌寨者……’”。
《实录》将“濠州围解”、“归乡募兵”,“彭赵暴横”、“南略定远”,“招降张家”等事并置于癸巳年六月,误。按,癸巳五月,元将贾鲁死①,六月,红军攻贾鲁之残兵于藕塘下营,濠州围解②。濠州之围前后七阅月,红军损失惨重,围甫解,郭子兴即派遣亲信兼女婿朱元璋归乡招募人手,如张来仪《滁阳王庙碑》云:“(癸巳)夏,上还故里,收元卒七百献王,王就令将之”,而《皇明本纪》云:
“十月,(上)方归乡里,收元义兵民人七百余以献王。王喜,命为镇抚。时彭、赵二雄以力御众,部下多凌辱人。上以其非道,恐七百人有所累,弃而不统,让他人统之,惟拔大将军徐达等二十人有奇,帅而南略定远”。
按,七百人不是一个小数目,朱元璋不可能主动放弃这七百人,事实上朱元璋招募七百人回到濠州之后就与彭、赵所部发生摩擦,这七百人旋即被夺,“转属他人”不过是掩饰之语。这些事情也不会发生在短短的六月一个月之内,将其分布在六月至十月这一时间段上是一个合理的解释,《庙碑》、《本纪》的六月是朱元璋受命之时,并将此事的结果——彭赵暴横事件附于此,《皇明本纪》的十月是彭赵暴横之时,并追述此事的源头——回乡募兵,六月与十月之差别为叙述方式的不同。
以上,癸巳六月“濠州围解”、“归乡募兵”,十月“彭赵暴横”,然而最后的“招降张家”却发生在次年六月③,这中间有七八个月的空白期,“南略定远”究竟发生在哪段时间内呢?朱元璋曾亲口说:“当年冬(指癸巳年冬,笔者按),彭赵僭称,部下者多凌辱人,予识彼非道,弃数百人,内率二十四名锐者,南游定远”④。成书于永乐初年、疑似为解缙所著的《天潢玉牒》⑤言:“是冬,彭、赵多凌辱人,(上)遂弃数百人,内率精锐者二十四人南游定远”。又,《皇明开国功臣录》载:“耿忠…癸巳,从克定远“,“赵清…岁癸巳,上略定远,清附焉”⑥。则“南略定远”之事发生在癸巳冬,即至正十三年(1353)十月至十二月之间。
注释:
①宋濂等,《元史》卷一百八十七《贾鲁传》:“(贾鲁)上马麾进,抵城下,忽头眩下马,且戒兵马弗散。病愈亟,却药不肯汗,竟卒于军中,年五十七。十三年五月壬午也”,至正十三年即癸巳年。
②俞本,《纪事录》,载于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二:“五月,大败贾鲁。六月,海子口搭浮桥攻贾鲁于藕塘下营”,这两处的贾鲁当指贾鲁所带领的元兵。
③朱元璋,《高皇帝御制文集》卷十四《阅江楼记》:“朕居扰攘之间,遂入行伍,为人调用者三年。俄尔匹马单戈,有兵三千,效顺于我”;按,朱元璋壬辰(1352)年从军,为人调用三年则为甲午(1354)年。张来仪,《滁阳王庙碑》,载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三:“又明年夏(指甲午年,笔者按),上染病未痊。王闻元义兵欲归,将说之……得其精卒三千” 。刘三吾,《长兴侯耿炳文追封三代神道碑铭》,载于徐纮《皇明名臣琬琰录》卷四:“(甲午)六月,取城口张营寨”。则招降张家寨三千人为甲午夏六月左右之时。
④朱元璋,《高皇帝御制文集》卷十四《纪梦》。
⑤ 《天潢玉牒》,今作者不详,据王崇武说《纪录汇编》、《胜朝遗事》所收录《天潢玉牒》的作者写作解缙,而今本无之。姑且不论作者是不是解缙,从有此传闻来看,《天潢玉牒》的编写过程有官方势力的参与是毫无疑问的。
⑥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一七《耿忠传》、《赵清传》。
三、南略定远之人数
关于“南略定远”的人数,《实录》说是“徐达等二十四人”,《皇明本纪》说是“徐达等二十人有奇”,朱元璋本人也记得是“二十四名锐者”。此时正是朱元璋一生最落魄的时刻之一,他当然不会记错此时的人数,如此看来,癸巳年冬攻打定远的人数确实是二十四人。然而《毛公神道碑铭》载:
公讳麒,字国祥,姓毛氏,居鳯阳定逺县之昌义郷…今上皇帝龙兴临濠,悯生民之涂炭,持三尺劔出而救之。一呼之间,从者数万,直趋定逺之池河。初,县之大姓陈氏与公谋招健儿为兵,屯营其地,挟县尹某为帅,作保障计。闻大军且至,皆弃妻孥作风雨散去,公独扶尹其诣辕门欵附①。
《毛公神道碑铭》
“一呼之间,从者数万”必为夸饰之词,然而后面的“闻大军且至”当为实情。若是红军攻打定远时只有二十四人,如何能够使得定远守军“皆弃妻孥作风雨散去”?
按,郭子兴曾与红军别部孙德崖有生死之仇②,由于元军围城,双方才暂时放下芥蒂,同心守城。如今濠州围解,外患消失,又遇上女婿朱元璋的七百人被夺,郭子兴岂能没有表示?双方发生争执,而孙德崖众人“名位皆在王(指郭子兴,笔者按)上” ③,以郭子兴“素刚直,不屈人下”的性格④,争夺不过而负气出走定远是最正常不过的了,《鸿猷录》也载朱元璋曾劝说郭子兴南收定远⑤,甲午年招降张家寨时,郭子兴亦在定远城可证⑥。
南略定远不是朱元璋个人的行动而是郭子兴部的集体出动,于是耿忠、赵清等人的跟从是可以预料到的⑦,此时朱元璋在军中的地位更类似于所谓的监军,直属于朱元璋的只有二十四人,但是依靠与郭子兴的亲属关系而对大军的行动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可以出面接受定远县尹的投降。
注释:
①宋濂,《文宪集》卷十八《毛公神道碑铭》。
②《明太祖实录》卷之一:“德崖等四人遂与均用谋,伺子兴出,执之通衢。械于孙氏将*之……上亦被甲持短兵与俱至孙氏,围其家,发屋而入。见子兴钳系幽窖中,肌肉皆伤。乃破其械,使人负以归,子兴遂得免“。佚名,《皇明本纪》亦载:“俞、鲁、孙、潘暗恃赵威,于市衢擒王(指郭子兴,笔者按,下文滁阳亦指子兴)……(上)披坚执锐,与诸人行围孙宅。缘舍入,掀椽揭瓦,诸军*彼祖父母,于晦窟中得见滁阳,钳足系顶,肌肤被箠打而浮虚,令人负归,去钳锁”。郭子兴为孙德崖箠打,几至死亡,而朱元璋在营救郭子兴时误*孙德崖之祖父母,双方之仇,不共戴天。《实录》为了营造朱元璋此次行动的正义性,隐去了误*孙祖父母的事。
③张来仪,《滁阳王庙碑》,载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三
④同上。又,佚名,《皇明本纪》言郭子兴“性刚烈,其言终不能含忍於久”。
⑤高岱,《鸿猷录》卷一:“(癸巳)冬,彭赵据濠城穪王,其部下多凌轹濠众。帝度不可振,乃说郭元帅以南收兵……出畧定远”。
⑥佚名,《皇明本纪》载:“(上)于是扶病诣王寝室,王曰:“汝来何也?”答曰:“闻他方有欲归者,未定行人,欲扶病亲往。”王曰:“汝病方瘥,未可行。”上知王意,决行不辞,王许之。明日,南行入定远。乃至,复病,三日而起,未瘥速行。又六十里,抵大桥前,病复作,亦三日而瘥。即日又南行十五里外,见他垒勒兵布陈……首帅既听,应声愿降……即帅九步归,中留费聚于彼,以候人情。后三日,费聚清晨而至,告曰:“事不可谐矣,彼欲他往。”上借兵三百,诣帅所在……即时焚营废垒,竭营而行,于是取壮士三千人”。《明太祖实录》载:“(上)即强起诣子兴请行,子兴喜曰:吾固知非尔不能办此,然尔疾方愈,奈何?上曰:此岂高枕养病时耶,今失机不图,将为他人所得。子兴曰:须人几何?上曰:人多则彼疑,十人足矣。乃选骑士费聚等二人步卒九人从行至定远界,上病暑,再越六日至宝公河,隔水望其营……其帅许诺……上将还,虑其不诚,留费聚伺之。后三日,聚还告曰:事不谐矣,彼且欲他往。上即率兵三百人复抵其营……于是营中兵皆出,即焚其营垒,悉驱其众以还,得壮士三千人”。《皇明本纪》与《明太祖实录》皆认为朱元璋在濠州城拜访郭子兴之后方才出去招降张家堡,然而张家堡所占据的秦汉东城县遗址距离濠州城有一百六十里之远,更何况郭子兴在濠州红军内部也不算是最强的势力,岂有越数百里之远而去投降一个小势力的说法?又,朱元璋在得到首领的许诺投降之后,担心其反复而留下费聚,后来首领不想投降,费聚于三天之内便赶回大营,可见大营应当在离张家堡六十里的定远县。又,俞本,《纪事录》载:“是时,郭元帅之兵虽据定远县,前有义丁城口张寨,不能进,后有元兵,不能退”,唯俞本所记,或得其实。
⑦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一七《耿忠传》:“耿忠,凤阳县人,长兴侯之从弟,号耿三舍。国初归附,岁癸巳,从克定远”,《赵清传》:“赵清,一名应清,濠州定远人。元末兵乱,清集众捍御,为义兵千户,岁癸巳,上略定远,清附焉”。
四、二十四将辨析
我们在上面讨论了朱元璋“南略定远”的时间,因此,很容易就得出了第一条判别是不是淮西二十四将的条件:
1.从军时间要在癸巳年冬之前”。
若是在甲午年方才从军,又岂能参加上一年癸巳年红军的活动呢?
徐达:
(徐)达, 凤阳人,家世农业,长身伟貌,刚毅英武。年二十二,值元末兵起,慨然有济世之志,岁癸巳,上起义兵于濠梁,达来谒。上与语,奇之,留置麾下。久之察其志虑材略皆非众人所及,上益喜曰:此大器也。遂命为镇抚,位诸将上①。
大明中山武宁王姓徐氏,讳达,凤阳府凤阳县人,家世农业。王年二十有二,值元末兵兴,岁癸巳,朕集义旅,王束麾下。朕视其所以,周旋几二年,动静语黙悉超羣英,于是命为帅首②。
《御制中山武宁王神道碑》
《实录》说是“徐达等二十四人”,《皇明本纪》也说是“徐达等二十人有奇”,徐达在这二十四人之中毫无疑问。又,朱元璋提拔徐达为“帅首”、“位诸将上”,在赐予徐达的诰命铁劵中也说:“尔达起兵以来,为朕首将十有六年”③。按,铁劵颁布于洪武三年(1370),十六年前即乙未年(至正十五年、1355年),这年初,郭子兴与孙德崖在和州发生火并,朱元璋也深陷险境,而徐达以身代之,脱朱元璋于险④,朱元璋由是更加看中徐达,提拔他为“帅首”,成为朱元璋最嫡系的将领。
因此我们得到第二条判别条件:
2.乙未年之后其官职不能超过徐达。
若是其官职超过徐达,徐达何以谓之“帅首”?官职超过徐达的人,只有可能是从他部转隶朱元璋麾下的非嫡系。
注释:
①《明太祖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一《徐达传》。
②朱元璋,《御制中山武宁王神道碑》,载于徐纮《皇明名臣琬琰录》卷一。
③朱元璋,《赐魏国公诰命铁劵文》,载于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一
④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五十二《徐达传》:“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汤和:
(汤和)徒步率子弟十余人从滁阳王郭子兴,充小校,攻宿州,取九湾,克定远,降其将谢成、李德春,子兴命为千户。岁癸巳,从上攻大洪山,升万户,克滁州,升管军总管,招降鲍子方兵千余人①。
元至正间,豪杰多起兵据郡县,王(指汤和,笔者按)亦思自奋拔以取富贵。壬辰歳,滁阳王据濠,兵势强,率所厚壮士千余人仗剑从之。滁阳王奇王骁勇,置之麾下,使从诸将略地。每在前行,命为百户,取九湾,攻濠之定逺,得兵千百五人。推为千户,时髙皇帝处滁阳王甥馆,上委心推奉,率兵从大洪山寨,得兵八百,升长万。末复从攻滁州,获其守帅,以功多授管军总管,招集士卒益众。②
《信国汤公东瓯襄武王神道碑铭》
按,汤和之从军还在朱元璋之前,双方又无旧识。至癸巳年底,汤和已升任万户,而朱元璋刚升为镇抚,他有何德何能使汤和放弃万户之位而甘当他一个小小的镇抚的亲兵?则汤和必定不在这二十四人中。
注释:
①《明太祖实录》卷之二百四十《汤和传》。
②方希直,《信国汤公东瓯襄武王神道碑铭》,载于徐纮《皇明名臣琬琰录》卷二。《神道碑铭》所言“率所厚壮士千余人”为误,当为“十余人”。
耿炳文、耿君用:
(耿)炳文,世鳯阳邑人。奋身农亩,当元至正壬辰,所在虹乱,乡邑尤甚。老父君用四顾彷徨,无所于归,父子二人因念与其伏山林义手就戮,曷若相率举义兵得豪杰而往辅之。乃挺身谒今上于鳯阳,一见被蒙知遇,自至麾下,日偹使令,授先父管军百夫,甲午年四月领军随上取滁州,六月取城口张营寨,取嘉山缪把头营寨,再取滁州①。
《长兴侯耿炳文追封三代神道碑铭》
按,耿炳文之父于壬辰年八月从军②,即刻授予百户,意味着他从军前便带着不少人。朱元璋壬辰闰三月从军,终其一年也才是九夫长,这里的“自至麾下,日偹使令”不过是史臣的曲笔。甲午四月的取滁州为误,滁州必然是七月下,但是除了耿炳文,亦有其他人有四月攻滁州的战绩,或许是郭子兴曾对滁州派出小部分兵力,试探虚实。又,朱元璋在招降城口张寨时,曾向郭子兴借兵三百,耿君用当在其中,这才有“六月取城口张营寨”的战绩,从“借兵”可知,耿氏父子此时还不在朱元璋麾下,也不可能在这二十四人之中。
注释:
①刘三吾,《长兴侯耿炳文追封三代神道碑铭》,载于徐纮《皇明名臣琬琰录》卷四。
②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四《耿炳文传》,《耿炳文传》与《神道碑铭》大体相同,唯说明了“谒今上”的时间为壬辰八月。
耿再成、费聚:
耿再成,字德甫,泗州五河人,少以勇力折行辈,及长,识见洞达。遭元季兵乱,民若涂炭,乃奋然兴曰:“拯溺亨屯,吾丈夫志也,不出将何为!”岁癸巳三月,挺身谒上于濠,时上方延揽英俊,见再成,壮其材武,留置左右,从征屡捷,授百户。克泗州,升镇抚,甲午秋七月,从上克滁州①。
费聚,字士英,临濠人,世居五河仁信乡,父德兴,当元之季,四方兵乱,教聚武事,习骑射,冀有所遇,岁壬辰,太祖举义,入濠延揽俊乂,聚乃于大西门归附……六月……得壮士三千人……甲午正月克泗州、破灵璧,七月从克滁州②。
《皇明开国功臣录》卷二《耿再成传》
按,耿再成并非濠州人,所谓的“皆濠产也”不攻自破。耿再成于癸巳三月参加濠州红军,此时朱元璋还是一个长九夫,显然没有能力提拔耿再成为百户,耿再成投奔的人当为郭子兴无疑。甲午六月,彭大、赵均用强胁郭子兴攻泗州,耿再成也在此行中,并立功升镇抚,他不是朱元璋嫡系,也不在这二十四人中。
费聚于壬辰年归附红军,甲午年六月朱元璋招降张家寨时,只带领了“九步二骑”,费聚便是那唯二的骑兵之一,如此看来,费聚当在这二十四人中?事实上,若仔细品味这句话:“子兴曰:须人几何?上曰:人多则彼疑,十人足矣。乃选骑士费聚等二人步卒九人从行③”,郭子兴问要多少人,朱元璋才(在郭子兴麾下)选中了费聚等人,意味着费聚不是朱元璋部下,不属于这二十四人。“甲午正月克泗州、破灵璧”,正月当为六月之误,我们再看另外两段文字:
“公姓王,讳志,世鳯阳临淮人,性鸷猛,有智谋,临阵对敌,果毅无前。至正壬辰三月,土冦蠭起,举乡兵取濠州,且守且战。甲午前克滁州,势剧破竹,知天命攸归在今上,疏附来从”④。
(宋晟)歲壬辰,公隨父朝用、兄國興來歸,明年從克濠州,又從戰敗賈魯,父兄並以功授萬戶。甲午從張天祐克五河、泗州、旴胎,又並進總管⑤。
从王志“壬辰三月”“举乡兵取濠州”可知,他属于濠州红军中的老资格将领,归属于朱元璋却是在克滁州前后,宋晟父子壬辰从军,也是红军中的老资格将领。甲午年六月,横涧山之战后,濠州红军势力大盛,主力彭大、赵君用强行带着郭子兴略泗州,六月中旬攻克泗州,偏军朱元璋南下略滁州,七月中旬攻克滁州,从耿再成、费聚、宋晟父子等人都有“克泗州”可知,红军中的大部分的老资格将领都被一起带走,以王志的履历为根据,这些人在克滁州前后才陆续转属、服从朱元璋的。
注释:
①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二《耿再成传》
②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八《费聚传》
③《明太祖实录》卷一
④刘三吾,《陆安侯许国襄简王公神道碑铭》,载于徐纮《皇明名臣琬琰录》卷四。按,“甲午前克滁州”难以理解,滁州为甲午七月下,王志也参与了此战,当调整顺序为“甲午克滁州前”。
⑤杨士奇,《西寧侯宋公神道碑銘》(宋晟),载于杨士奇《东里文集》卷十二。
郭子兴、郭英:
(郭)子兴,世鳯阳人,拳勇有膂力,善骑射。自癸已岁起兵,首隶元帅郭某麾下,即知所以适主。明年得滁州,又明年得和州①。
公姓郭氏,讳英,临淮人,生有异征,沈毅多智,身长七尺,膂力过人尤,精骑射。年十八,从太祖起义兵,甚见亲信,每令直宿帐中,取徐、泗、滁、和②。
按,元末有两个郭子兴,一个是滁阳王郭子兴,一个是鞏昌侯郭子兴,又称郭兴。郭兴、郭英兄弟于癸巳年起兵,便直属于滁阳王郭子兴麾下。又,弟弟郭英有取泗州的战绩,郭兴、郭英兄弟必定跟随着主将郭子兴被带走,可见郭氏兄弟一直都是直属于郭子兴。直到克泗州之后,彭、赵二人发生内斗,无暇约束郭子兴部下,郭氏兄弟才转投朱元璋。则郭氏兄弟也不在这二十四人之中。
注释:
①刘三吾,《巩昌侯陜国宣武郭公神道碑铭》,载于徐纮《皇明名臣琬琰录》卷三。
②杨荣,《营国威襄郭公神道碑铭》,载于徐纮《皇明名臣琬琰录》卷五
花云:
公讳云,姓花氏,世为怀逺人……癸巳,杖剑谒上于临濠,上竒其材力,俾将兵畧地,所至辄克。破懐逺城口,擒其帅以归。进攻全椒,拔之。羣寇据缪家寨,公俟夜袭之,冦散走。上将取滁州,单骑前行,遇贼数千人于道,拔劔跃马冲其阵而过,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与争锋,兵既至,遂克滁①。
按,花云癸巳从军,然而他“破怀远城口”的战绩殊为可疑,朱元璋只在壬辰年才攻打过怀远,壬辰年底,贾鲁围城,怀远被元兵收复,至于癸巳六月红军大败元兵,遂重新攻打怀远,朱元璋此时正在乡里募兵,攻打怀远的当为红军别部。“进攻全椒”为事件前置,取全椒在克滁州之后。缪家寨即横涧山之战,元知院老张聚集大量元兵屯扎此处,濠州红军夜袭,大破之,花云也在夜袭部队中。花云由红军别部转属朱元璋的时间为甲午六月至七月克滁州之前。
注释:
①宋濂,《东丘郡侯花公墓碑》,载于宋濂《文宪集》巻十八
谢成、张赫:
谢成,濠州广德乡东湖村人,少有勇略,元季兵乱,从太祖举义,克滁和二州,渡江拔采石取太平,定有金陵,以功升总管①。
(张)赫,凤阳临淮石亭村人。少有勇略,元末兵乱,赫集众自称千户。上起兵濠州,赫率众来附。甲午取滁州,升万户。乙未破和州②。
按,谢成于丙申三月克金陵后升总管,徐达此时也还只是镇抚,与条件二不符。张赫集众自称千户率众来附,意味着他同样是成建制的归附濠州红军,有自己的部伍,癸巳年处于落魄状态的朱元璋显然没有能力和权力把他置于自己之下。
注释:
①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一四《谢成传》
②《明太祖实录》卷之二百三《张赫传》
张龙:
张龙,初名避讳,改龙。濠州东濠村人,少有勇力,形质魁岸,习骑射。至正壬辰,江淮兵起,龙入行伍,隶滁阳王麾下。时太祖高皇帝在王甥馆,龙委心效顺,从略定远,得兵数百人,授总管,甲午七月从克滁州、全椒①。
按,张龙壬辰从军,隶属于郭子兴,从略定远之后升为总管,然而并未记载其是壬辰年同汤和一起略定远还是癸巳年同朱元璋一起略定远。从他后面的履历来看,当是参与的癸巳年略定远,若是壬辰年红军初起时就升任总管,断不会错过洪武三年的第一次大封爵位。癸巳年为总管,已经超过了朱元璋,则张龙不在朱元璋嫡系的二十四人之中。
注释:
①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一三《张龙传》
胡大海、胡海:
(胡)大海,字通甫,泗之虹县人。上驻兵滁阳,杖策谒军门,一见语合,遂居前锋。乙未,王师取和州,下太平①。
胡海,世凤阳定远县毛城村人。当元之季羣雄角起,侯念不能义手就戮,始从亦豪举义,知非其人,去之。随大军拔凤阳,败元将贾鲁兵,为千夫。甲午复泗州、滁州为万户。乙未春,复和州②。
按,胡大海在滁阳投奔朱元璋,此时已经是甲午年七月以后,显然他不在二十四人中。胡海参加了癸巳六月破贾鲁之战,升为千户,朱元璋此时也才九夫长。并且胡海也参加了红军克泗州之战,自然不在二十四人中。
注释:
①《明太祖实录》卷之一十《胡大海传》。
②刘三吾,《东川侯胡公墓志》,载于徐纮《皇明名臣琬琰录》卷四。
吴良、吴祯:
公讳良,姓吴氏,鳯阳定逺人,初名国兴,后赐今名。气岸雄伟,性质刚直,与弟桢俱以勇力称。元末羣雄并起,海内鼎沸,皇上以聪明神武,仗大义奋起布衣,公兄弟委身相从,服勤左右,上深器焉。甲午秋,从上取滁州①。
公初名国寳,后赐名桢,字干臣,姓吴氏,世为濠之定逺人。自少时已卓荦有胆畧,及天下大乱,从上起兵,里中即能知天命有在,与兄江阴侯良俱隶麾下,悉心委事焉,自岁甲午②。
良,初名国兴,后赐今名,凤阳定远县人。器貌雄伟,性刚直,与弟祯俱有勇力,元季群雄并起,良兄弟委身从上取滁州③。
则吴祯吴良兄弟于甲午年跟从朱元璋,并参与了甲午七月的攻滁州之战。不合条件一,不在这二十四人中。
注释:
①吴伯宗,《汪国襄烈吴公神道碑铭》,载于徐纮《皇明名臣琬琰录》卷五
②刘崧,《海国襄毅吴公神道碑铭》,载于徐纮《皇明名臣琬琰录》卷五。
③《明太祖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吴良传》。
郑遇春、郑遇霖:
郑遇春,濠州人,与兄遇霖当元季江淮盗起,相与谋曰:今兵戈相接,所在绎*,吾兄弟与其坐受诛夷,孰若结众树栅,图保乡族。俟有明圣者出,则共辅之。会太祖举义兵除乱,遂皆来附,同以勇力被遇。甲午克滁州……乙未六月渡江拔采石、太平,授总管①。
按,郑氏兄弟聚众保乡里,意味着他们不是单个来投朱元璋的,而是成建制的归附。他们首次为红军效力是在攻滁州之战,此前的横涧山之战并不见他们出手的记录,则他们归附红军的时间当为横涧山之后、滁州之前的甲午年六月。又,郑遇春在乙未年六月渡江之后升为总管,而徐达同年方才升任镇抚,与条件二不符,郑氏兄弟不属于这二十四人可证。
注释:
①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八《郑遇春传》
顾时、周德兴、张铨:
征西左副将军济宁侯顾公,名时,字时举,世为临淮人……公志气倜傥,勇于有为,元末政隳,海内大乱。皇上龙兴淮甸,思济天下,公以同里率先来附,被坚执鋭,常侍左右,自岁甲午①。
周德兴,濠州人,居太平乡,有勇略,善骑射。时至正甲午,太祖驻师濠城,德兴来归,是年从取铁弗岡,及三汊河口、张家堡、大柳树等寨②。
(张)铨,凤阳定远人。岁甲午从军,克滁州,充列校。壬寅升百户,从战鄱阳。丙午升千户③。
按,顾时、周德兴、张铨都于甲午年跟从朱元璋,不在这二十四人之中。
注释:
①刘崧,《滕国襄靖顾公神道碑》,载于徐纮《皇明名臣琬琰录》卷五。
②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七《周德兴传》
③《明太祖实录》卷之二百四《张铨传》
华云龙、陈德:
华云龙,濠州定远人,才勇善剑术,当元季兵乱,两淮绎*,而濠尤甚,云龙结群少避居韭山,以观时变。会太祖举义,豪杰响应,云龙归焉。甲午攻三汊河口,克藕塘,取铁弗岡、大柳树等砦……(洪武三年)封淮安侯、禄一千五百石,令世袭,赐诰命铁劵,其文曰:“……咨尔云龙,以定远之英与朕同郡,当群雄云扰之初,从朕征伐……朕念尔初起之旧,十有七年”①。
陈德,字至善,濠州人,世居太平乡孟庄,以农为业,德少负志气,及长,有勇力,善骑射,元季壬辰,天下大乱,太祖起兵讨群雄,德以同里閈首隶麾下,甲午秋七月,克滁阳,升长万夫……(洪武三年)封临江侯、禄一千五百石,赐铁劵,其文曰:“……咨尔陈德,生长濠梁,与朕同里,兵兴以来,首从征伐……朕念尔初起之旧,十有七年”②。
按,在劵文中,朱元璋对华云龙、陈德说“朕念尔初起之旧,十有七年”,洪武三年(1370)倒推十七年为甲午年(1354年)。华云龙、陈德不在这二十四人中可证。
注释:
①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七《华云龙传》
②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八《陈德传》
陈桓、李新:
陈桓,濠州清洛乡北村人,长躯伟貌,有膂力,元季遭寇乱,从人入军,岁癸巳,闻上义兵,为众所推戴,乃拔身来归,备行伍,首攻徐州,略定远,甲午克滁州,三汊河口①。
李新,濠州清洛乡遗碑人,世务农业,至新以勇力闻。时兵乱,日事游掠,乡井绎*,新每结少年,率而御之,人服其勇。岁癸巳,归太祖于濠城,收置帐下,备宿卫,甲午七月克滁州……(洪武十五年)封崇山侯,赐诰,其文曰:“……咨尔……李新,与朕同里闬,当起义之初,即委身来附“②。
陈桓、李新的履历很有意思,陈桓先是从人入军,以当时的形势论,他从的定然是正在攻围濠州城的元兵,随后元兵溃散,陈桓逃归乡里,朱元璋奉命招募人手,最后“收元义兵、民人七百余以献王③”,陈桓于此时跟从朱元璋,并参与南略定远之战。李新与陈桓同属于清洛乡,世代务农,定然也在被朱元璋招募的“元义兵民人”之中。朱元璋赐予李新的劵文也与他人不同,其他人都是“兵兴以来,首从征伐”,而李新却是“当起义之初,即委身来附”,陈桓、李新属于这二十四人。
注释:
①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一三《陈桓传》
②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一三《李新传》
③佚名,《皇明本纪》
唐胜宗、陆仲亨:
唐胜宗,濠州广德乡毛城村人,至正壬辰,江淮兵起,太祖举义驻濠,乡里多从之。胜宗年十八,即挺身来附,上目其少且英伟,悦之,留置左右,日备使令。自是出入履历险阻。每同患难……(洪武三年,1370)封延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令世袭,赐诰命铁劵,其文曰:“……咨尔胜宗,与朕同里,连舍之人。当起兵时,尔年尚未冠,即来事朕……朕念尔初起之日,于今十有九年矣”①。
陆仲亨,濠州人,居太平乡之义城村,少孤贫,岁壬辰,太祖起义兵,延揽英俊,见仲亨未冠而武,招置麾下,教而养之。甲午七月从克滁州……(洪武三年)封吉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令世袭,赐诰命铁劵,其文曰:“……咨尔仲亨,与朕同里,当朕起兵时,尔年尚未冠,即来事朕……于今十有九年矣” ……十三年胡惟庸事觉,语侵仲亨,惟庸既伏诛,群臣請併罪仲亨,上曰:“朕初起兵時,仲亨年十七,喪父母、兄弟,避亂持一升麥蔵草間,朕見之,呼來從朕。長育成就,累功封侯,此吾初起時股肱心腹,吾不忍罪,其勿問“②。
朱元璋说“今十有九年矣”,则唐胜宗、陆仲亨从军时间在壬辰年(1352),当时两人一个十八岁,一个十七岁,朱元璋二十四岁,从“教而养之”来看,朱元璋对他们都是一种兄长看待弟弟的想法。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后,朱元璋回忆了与陆仲亨的艰难岁月,又说“此吾初起時股肱心腹,吾不忍罪”。唐、陆两人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超过他人,唐、陆两人在这二十四人中无疑。
再看洪武三年的侯爵顺序,前十四位依次是: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子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祯,朱元璋得意的说:“今爵赏次第,皆朕所自定,至公而无私”③。他的至公无私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来看一张表,洪武三年所封的前十四位侯爵,除了汤和以外④,都和我们分析的转属朱元璋的时间有关,即按“从龙”的先后顺序排列,这就是朱元璋自称的至公无私。
注释:
①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七《唐胜宗传》
②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七《陆仲亨传》
③《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八
④汤和参军早,资历深,与朱元璋关系不错,有封公的功劳,只是因过而只封侯,因此排在侯爵第一。
五、余论
“淮西二十四将”的说法至少在嘉隆万时期就已经开始流传,有明史臣为了突出朱元璋“天命有在”的神性,一手炮制了“淮西二十四将”的说法,“皆濠产也”是对刘邦丰沛集团的靠拢,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的名单则是对“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模仿。在有明史臣的描述下,朱元璋一参加起义,便有无数英雄豪杰“知天命有在”的来投靠,取得天下也是“天命”的力量在作祟,而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谈迁的《国榷》虽成书于清朝,但是其第一版在明天启间已经开始编写了,自然延续了“二十四将”的说法。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多采《国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言:“谈迁《编年》、张岱《列传》,两家具有本末,(谷)应泰并采之,以成纪事①”。而《明史》的修篡者敏锐的察觉到“二十四将”的不妥之处,却只是稍加分析,仅附以徐达、汤和、费聚三人②,以至于和事实相差更远。
通过《皇明本纪》、《滁阳王庙碑》等文献,我们对《明太祖实录》所记载的“濠州围解”、“归乡募兵”,“彭赵暴横”、“南略定远”,“招降张家”等事件进行分析,癸巳六月濠州围解,同月郭子兴命朱元璋回乡募兵,朱元璋募得七百人,然而朱元璋此时并无统帅这七百人的资格,十月前后,这七百人被濠州红军领袖彭大、赵均用所夺。所谓的“弃数百人”“让他人统之”不过是朱元璋发达之后的讳饰之词。这年冬,忍受不了被排挤和欺辱的郭子兴意图出走定远,派出部分军队攻打定远,朱元璋也在其中。随后定远不战而降,郭子兴部陆陆续续从濠州迁徙至定远城。
通过对这二十四人逐个分析,我们可以按与朱元璋的亲近关系分为几大圈层,第一圈层是唐胜宗、陆仲亨,他们在壬辰年便追随朱元璋,不离不弃,也是朱元璋最为亲信的人。第二圈层是徐达、陈桓、李新,徐达、李新是世代务农的农民,陈桓是溃散的元兵,他们在癸巳年六月至十月间被朱元璋招募,从此追随朱元璋。以上两类属于朱元璋的嫡系,都参加了癸巳年的南略定远。第三圈层是濠州红军别部,有汤和、郭兴郭英兄弟、耿君用耿炳文父子、耿再成、费聚、胡海、花云、张龙、谢成及张赫,在这些人中,郭氏兄弟与朱元璋年龄相近,深相结纳,耿氏父子、费聚曾与朱元璋一同招降张家寨,张龙与朱元璋一同攻定远,他们与朱元璋有过一段时间的共事经历,关系可能较他人为深。第四圈层是甲午年才从军的众人,有吴良吴祯兄弟,郑遇春郑遇霖兄弟、顾时、周德兴、张铨、胡大海、华云龙、陈德,这些人刚刚从军,尚未立下功劳或与朱元璋建立私人关系,故位于第四圈层。然而随着朱元璋不断攻城略地,克滁和、拔太平、下集庆而立足江南,一路或招降纳叛、或征兵扩军,实力急剧膨胀,对上述圈层结构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面对庞大的江南新附军,原本的圈层结构的界限开始消失,渐渐的被囊括到一个更加笼统的称呼——“渡江旧人”之中。如赵伯仲失陷安庆,“太祖怒曰:‘主将不能固守,城陷远遁避之。知府不能远走,寇退乃能入城安民。将伯仲、翟徽失陷城池诛之’。常遇春谏曰:‘伯仲等系渡江旧人,姑用赦之’③”。常遇春以“渡江旧人”的身份请求赦免赵伯仲,而常遇春濠州怀远人,赵伯仲庐州人,他们既非乡党,又无私交,能够联系在一起的,就只有“渡江旧人”这个身份了。
注释:
①纪昀总纂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九《明史纪事本末》
②徐达自不用说,《实录》及《神道碑铭》都有汤和攻打定远的战绩,明史修篡者注意到了这一点,却没有细加分析,汤和攻定远是在壬辰年,而朱元璋攻定远是在癸巳年。明史修篡者又看到费聚和朱元璋一起招降张家寨的事,以为费聚也在这些人中,实际上费聚只是奉郭子兴之命,同朱元璋一起招降张家寨而已,真正转属于朱元璋还要到攻克泗州之后。
③刘辰,《国初事迹》。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