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在荧幕前活跃的北京文化圈名人,马未都是硕果仅存的了。
王朔早已归隐,梁左驾鹤西游,冯小刚也降低了电影产量...而马未都,头发已经花白,目前依然活跃。
1
别看马未都现在是文化名人,其实,他只有小学毕业。
当然,那个年代出生的人,经历过很多时代动荡,没有安稳的上学环境也很正常。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那个年代的文化人,都是后来自学的。
虽然学历有限,但是,马未都是有一定文学天赋的。
在26岁的时候,他就发表了人生的第一部小说。如今,很多高学历专业写作人才,在26岁的时候,还陷于创作苦闷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的生活太平淡如水。
而马未都经历过下乡插队,又在工厂干了几年,积累了很多的人生经历。
这些经历,凝结进了这本小说《今夜月儿圆》,让马未都和他的作品一炮而红。
马未都 年轻时
马未都,是年少成名。
因为有了作品,很快,他被调到《青年文学》做编辑。
从一个工厂工人,转眼变成了知识分子,马未都实现了身份的蜕变。
可来到新环境,马未都傻眼了。在真正的知识分子面前,马未都还差得太远。好在,他一直擅长与人打交道,也擅长学习,所以,一边做编辑一边提升自己。
在做编辑的期间,他认识了一个人,那就是王朔。
可以说,马未都是王朔的贵人。
在八十年代初,马未都力排众议,让王朔的作品《橡皮人》得以发表,随后,王朔迎来了他的时代。
其实,王朔本人的形象与他在大众眼里的印象,是完全两个极端。
很多人印象里,王朔是肆无忌惮的,是爱恨分明的,甚至是“嚣张跋扈”的。很多人一写王朔,就是“王朔又炮轰谁谁谁”,好像王朔脾气火爆,是个“喷子”。但王朔本人,其实非常腼腆,而且年轻时长相白嫩,是典型的小知识分子感觉。
王朔 年轻时
后来,王朔在中国文学界,可以说是“兴风作浪”,也说明了马未都的慧眼识珠。与王朔一起出道的,还有余华、刘震云、莫言等等作家,而马未都均是他们的伯乐。
1990年,马未都与王朔、刘震云等人,创立了“海马影视创作室”。
他从文学界,开始往影视界转型。其实,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所谓“影视界”,因为中国影视产业才刚刚出现。
马未都本身就是编辑出身,所以,几个人凑合一起,写了一个剧本,就叫《编辑部的故事》。1992年,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开播,这部电视剧的影响力,就不用我多说了。
葛优和马未都年轻时还挺像
2
其实,现在回看,马未都是踩上了影视业兴起的一个风口。
当时,他拥有资源,拥有资历,在影视这个全新赛道,赚了大钱。
那个年代,真是拍啥老百姓看啥,因为老百姓没有选择。
在九十年代就身家百万之后,马未都一头扎进了古玩收藏。
这个选择,也确实晃了不少人一跟头。毕竟,他与古玩,没有任何渊源。可马未都一头扎进了破铜烂铁中,弄得大家摸不着头脑。
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他的改行,是多么的厉害。
在九十年代,他倒腾古董,一个月就能挣几万。
那可是“万元户”都稀缺的年代,马未都的财富迅速积累,而且是他人难以企及程度。
俗话说,盛世玩收藏,80年代之后,古董交易市场兴盛起来。
很多人抱着捡漏的心态,想要一夜暴富。但更多的,是被坑得倾家荡产。能在古玩市场厮*出来的,必须是马未都这样的“人精”。而这样的人,万中无一。他当时的财富,决定了他的眼界。所以,马未都是一个个例,并不能代表谁都可以在古玩界,混出一个身家来。
现在的马未都
再后来,更多老百姓知道马未都,他已经成为媒体上知名的文化名人了。
这个精瘦的白发老人,在镜头面前侃侃而谈,用他冷峻的幽默和独特的北京腔。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身上背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
随着时代发展,我们迎来了媒体时代。
在各种平台,马未都做嘉宾,或者干脆自己办节目,给大家普及古董知识,谈笑风生。
2010年8月,马未都公开宣称:自己的所有收藏,毫无保留地全部捐给观复博物馆。
见过大钱的他,早已参透了名利是非,知道了什么是“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