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柳青
(上)“下午2时许,骤然狂风大作,飓风卷起沙石尘土,形成约400米高的沙尘暴壁,自西向东扑来。 瞬间最大风速34米 /秒,风力达12级。20分钟内天地一片漆黑,能见度降为零......”
这些文字,是一位西北气象工作者记录的“5·5黑风暴”。1993年5月5日,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沙尘暴在甘肃金昌、武威等地,造成85人死亡,264人受伤,31人失踪。
“地上大约有50公分高的’黄浪,就像水流一样的刮过去”。作为那场“黑风暴”中死里逃生的亲历者,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治沙第二代郭万刚说,当时只能尽力往黄浪外跳,如果慢一点,可能就被埋住了。而当他说起当年遇难的小学生时,六十多岁的老人流下了泪水。“确实没想到,也不敢相信,到底是多大的风能把学生卷走。”
当时已届不惑之年的郭万刚曾问自己:“如果我们连孩子都保不住,我们这个地方怎么生存?”
近26年后,2019年初,封面新闻记者在武威获悉的数据显示:沙漠化土地2289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45.91%,危害严重风沙口286个,风沙线长达654公里,37个乡镇45万人处于风沙前沿。
武威这个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原型的出土地,虽还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但“人进沙退”景象已显现。
对这个毗邻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城市来说,只有“缚住”风沙,才能求生存,只有实现“人进沙退”,才能求发展。
2018年9月,“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在武威召开。论坛发布《民勤倡议》,各方一致同意,借鉴推广生态治理先进技术和典型经验。而武威的“民勤模式”也再次为“一带一路”各国贡献出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
下山入川 山区群众搬进移民新村
武威市古浪县,是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甘肃58个贫困县之一,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支脉、腾格里沙漠南缘,全县农业人口35.3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23万人,主要集中在南部高深山区、浅山干旱区和北部沿沙区,特别是南部山区生存条件恶劣,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从2011年起,武威实施“下山入川”工程,在沙漠边缘的古浪县黄花滩、凉州邓马营湖、天祝县松山镇境内的南阳山片等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工程,陆续将生活在海拔2800米以上、超过8万名群众搬迁出来。
日前,记者来到古浪县西靖乡感恩新村,看到一排排独立砖结构小院落,整洁的街道上,年画、年货摊儿十分热闹。
武威市林业局科教科科长李天军对记者说,感恩新村社区是黄花滩“下山入川”工程建立的第一个新村社区,迁入居民超过900户。当地通过在移民新村发展产业,推动迁入居民脱贫。在南部迁出区,将移民搬迁后的闲置耕地、宅基。地、山头等列为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通过宅基地整治复绿、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全面恢复迁出区林草植被,提升水源涵养功能,促进生态良性循环,林区植被覆盖率由搬迁治理前的不足10%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
(下)武威地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中心地带,南部是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北部则面对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受气候演变和人类活动影响,腾格里沙漠范围不断扩大,沙尘暴天气愈演愈烈,到上世纪50、60年代,武威出现“沙进人退”局面。
此后,生活的风沙口的武威人向黄沙发起挑战。其中,沙漠化面积占全县面积90以上的民勤县在400公里风沙线上建起300公里防护林带,阻止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有效遏制了沙尘暴形成。古浪县则在沙漠前沿形成乔、灌、草结合的防风固沙林体系,基本控制132公里长的风沙线,初步治理了八步沙、黄沙梁等20多个危害比较严重的内陆沙丘和重点风沙口,沙区前沿林草植被由治理前的20%恢复到60%以上。
甘肃武威八步沙治沙第二代罗兴全在林场 供图:八步沙林场
武威也涌现了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民勤县治沙英雄石述柱等防沙治沙代表。用八步沙治沙第二代郭万刚的话说,“如果沙地没有治理好,南部山区的人不可能下山来。”
记者从武威市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武威市森林覆盖率18.38%,北部沙区营造防风固沙林288.51万亩,治理重点风沙口240个,封沙育林草174万亩,建成了民勤老虎口、龙王庙、西大河、青土湖,古浪民调渠沿线、八步沙,凉州区头墩营等治沙典型样板,武威被国家林草局确定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民勤被确定为全国县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据国家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市荒漠化、沙漠化面积较2009年分别减少31.7万亩、9万亩,荒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重度、中度和轻度减缓。
40年来,全市完成三北防护林建设任务525.3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71.75万亩,封育253.6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一期工程初期的6.4%,提高到18.38%,初步形成以南部山区水源涵养林、中部绿洲农田防护林和北部沙区防风固沙林为基本框架的生态防护林体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除了生态效益,武威还通过治沙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武威市林草局表示,2010—2016年,武威在沙漠沿线新建以酿造葡萄、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基地69万亩,群众通过发展经济林果增加收入。酿造葡萄种植规模达25.95万亩,约占全国13%、全省84%以上。结合治沙造林,利用沙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沙漠中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和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治沙规模达20万亩。通过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改革,走“公司 基地 农户”路子,大力开展以梭梭接种肉苁蓉为主的沙产业种植。目前全市推广示范梭梭接种肉苁蓉5.88万亩,以甘草、板蓝根、麻黄、枸杞等为主的沙生药用植物种植面积达10多万亩。
2018年9月,“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在武威召开,发布《民勤倡议》,启动胡杨林生态修复计划暨生态治理国际合作基金。各方一致同意,倡导资源共享,发挥各自资源和优势条件,借鉴推广生态治理的先进技术和典型经验,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生态治理。“民勤模式”也为“一带一路”各国贡献了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
甘肃武威八步沙治沙第二代石银山在林场 供图:八步沙林场
防沙治沙 还有“硬骨头”要啃
武威市林草局副局长王生林告诉记者,虽然近年来武威治沙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需要治理的荒漠化梯地面积仍很大,已治理区域尚处于恢复阶段,极易遭受破坏,土地沙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同时,随着防沙治沙工作深入推进,造林立地条件变差,造林难度增加。
2018年10月13日,《武威市防沙治沙条例》经武威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3月1日起施行。这也是武威市制定的首部地方法规,体现了当地对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视。
《条例》规定,在沙化土地范围内禁止砍挖灌木、药材及其他固沙植物,放牧,焚烧秸秆、垃圾、林草植被,以及其他破坏生态植被等行为。在规划期内不具备治理条件及因保护生态需要不宜开发利用的连片沙化土地,应规划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实行封禁保护。
《条例》还规定,禁止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安置移民,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的农牧民,县(区)人民政府应有计划组织迁出,并妥善安置,尚未迁出的农牧民生产生活,由所在县区政府安排。同时,禁止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进行修剪铁路、公路、机场等建设活动。确需修建的,建设单位应依法报批。
王生林表示,武威防沙治沙工作任务特别重,难度特别大。《条例》明确相关保障措施和处罚标准,对防沙治沙相关部门及责任人的责任也进行了划分。“可以说相当规范、相当严格。”他还说,在未来,武威还将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深入开展防沙治沙和国土绿化行动,“过去是沙进人退,现在是人进沙退。武威的防沙治沙工作还有硬骨头要啃!”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