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内八景
折叠文笔三峰
文笔三峰是由罗什塔、清应寺塔、大云寺塔组成的。
旧时的文笔山峰三座高层建筑像三支立于笔架上的笔,由此号称"文笔三峰"。
清应寺
清应寺紧邻大云寺,在明以前叫北斗宫,有塔曰姑洗塔,最初创建于前凉王张轨曾孙张重华时。张重华于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六月继王位,他舍其姑臧故城在当阳门内九宫后院空地,创立了北斗宫与姑洗塔。自晋至元,历经千年有余,中几经兴废,于元末至正年间被战火所焚。到明朝永乐年间,又在北斗宫的废墟上,"敕建为清应寺。殿宇巍峨,廊楹绘绚,世称古刹。"之后,历经多次修葺、补建、彩绘,使殿宇宽敞、绚丽,焕然一新。直至1927年的凉州大地震中,被毁为废墟,今已了无痕迹。
折叠大云晓钟
大 云 晓 钟
梵天幽静暮烟深,声教常闻震远音。
花雨一天云外落,松风满院月中吟。
南园归雁惊寻侣,北渚眠鸥稳趁心。
吼罢蒲牢僧入定,更无响度绿萝荫。
武威大云寺,原名宏藏寺,宋、西夏时期称为护国寺。历史悠久,规模宏伟,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古刹,为东晋十六国时的前凉张天锡所建造。唐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朝廷在全国颁《大云经》,下诏各州郡修建大云寺。凉州遂将宏藏寺改名为大云寺。明洪武十六年(1383)日本僧人沙门志满远渡重洋,专程来凉州朝拜大云寺,并主持募化重修,被传为中日人民友好史上的一段佳话。明、清时期大云寺香火不断,游人众多,是凉州有名的游览胜地。
1、历史遭遇
1927年4月23日武威发生8级地震时,大云寺遭到严重损坏,唯有寺内的古钟楼岿然独存。解放后,文物部门
大云寺从别处搬迁来火神殿、春秋阁等古建筑,与古钟楼组成今日大云寺规模。1993年3月,大云寺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云寺位于城东北隅。原为前凉国王张氏的宫殿。前凉王张天锡升平年间,舍宫置寺建塔,此名为宏藏寺。唐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天下诸州各置大云经,遂改为大云寺,后又改名为天赐庵。西夏时,改名为护国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碑,就是天民安五年(1094)为重修寺院感通塔而立,即《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大云寺是历史上的名刹古寺,在古代不仅是国内游人游览的重要胜地,也引起了国外僧人的高度重视。明洪武年间,日本僧人沙门志满曾远渡重洋,主持募化重修该寺院,被传为中日友好史上的佳话。直到明清,仍然是香火不断,兴盛不衰。1927年大地震,寺院基本被毁,唯有钟楼岿然独存。古钟楼为大云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钟楼建在9米高的砖包土台上,基底约125平方米。周围绕廊,重檐山顶,五踩作斗拱。整个建筑挺拔俊秀,高耸入云,历经维修,保存完好。
2、特色
古钟楼上悬有大云铜钟。钟呈黄色,通高226米,口径115米,厚12厘米,重约5吨。钟体上饰有图案3层18
大云寺格。分上、中、下三部分,每部分又分6格。最上层饰飞天,头戴花冠,耳饰明月,上身袒露,下着长裙,彩带缠身,手托果盘,作翩翩飞翔状,线条丰满流畅;中层饰天王力士,威武有力,手持武器各异,头戴塔耳帽,身穿盔甲,骑坐夜叉,旁立两个小鬼,赤身短裤,神态各异,生动传神;最下层饰龙,五彩云纹,现已磨损不全。此钟体积较大,声音洪亮,形状古朴精美,是罕见的古代铸造艺术珍品。从钟体造型和所饰图案分析,为唐代遗物。乾隆二十五年(1761)重修大云寺碑记称此钟"若铜、若铁、若石、若金,兼铸其中,真神物也。如响震之,则远闻数千里,发人深省,为郡脉之一大助也。"每逢日出时分,霞光万道,自西向东仰观大云钟楼,见巨钟通体被朝霞煨成红色,四周透出道道瑞光金色。此刻,登上钟楼击钟,钟声轰然,响彻云霄。 大云钟是凉州人心目中的神钟,每逢农历传统节日如正月十六、五月端五,众多的游人登上古钟楼,放眼凉州全景,敲击神钟,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1980年在钟楼后面空地搬迁了建于明代正德元年的火庙大殿和原山西会馆的清代建筑春秋阁及两廊,使之相得益彰,更为壮观。1992年,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折叠鱼跃龙门
"鱼跃龙门"又是怎样一处美景呢?相传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日,从西小南门放水,流水穿越西大街,浇镇台衙门花园。十五日夜月明星稀,流水撞击牌坊,激起层层浪花,月光照水,水溅牌坊,好像鱼跃龙门。
折叠滚龙石
"滚龙石"是指东城门楼柱顶石,石上刻有滚龙攀凤,雕刻工艺超群,游人为之惊叹。
折叠夜雨打瓦
在晴天之夜,如果你在武威南城门楼上听,有雨打瓦片之声,出来看,却天气晴朗,没有下雨的迹象,你说,它是不是很奇妙。
武威南城门
武威南城门楼,又名昭武楼;始建于隋代,完善于明代。该城门楼有"夜雨打瓦"之传说,每在寂静晴朗之夜,楼内可闻雨打顶瓦之声;是为凉州著名内八景之一。后经兵燹离乱,岁月风雨,人为毁损,及至20世纪末叶,城楼原状尽失,仅余高长不足10米之残垣。时武威市政府(今凉州区)筹资1000多万元重建,自1999年5月9日开工到2001年12月20日工程完工,约三年而成。
新建城楼占地2907平米,建筑面积4825.85平米,总高39.60米,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上部分为四层(含阁楼)重檐歇山顶仿明建筑。雕梁画栋,彩绘回廊,古朴庄重,大气堂皇;下部分为由仿古青砖砌成的底座(内含负一层),雄关巍峙,傲视广漠。原城楼残垣被包裹在底座之内。
武威南城门楼位置优越,高峻巍峨。登临此楼,可居高眺远,极目辽阔,襟风袖云,追古抚今,苍茫古凉州,繁盛新武威,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折叠千里眼
千里眼是在北城门楼柱上有一节眼孔,从孔中可望见百里之外的民勤县城。
北城门楼 | 东城门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