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疑今察古【黄门司谏“倒扒狮”】,作者:查健
言归正传,清咸丰三年(1853)“倒扒狮子石牌坊”遭兵燹,现仅存南侧两根石柱和南侧门横坊,坊上至今可见明代石坊镂雕的窗棱纹和云龙纹饰等建筑雕刻风貌。然而,安庆少数文化学者“回忆”,认为解放初期“倒扒狮石牌坊”尚存,五十年代石牌坊石狮子不存,文革期间因老街“中亚商店”山墙与石牌坊南侧两根石柱相依,因此躲过一场浩劫,从而保存至今。
笔者认为“倒扒狮石牌坊”于清咸丰三年(1853)遭兵燹是可信的,因为众多史料都有记载,如民国四年《怀宁县志》记载:“坊为明刑科给事中刘尚志立,在梓潼阁街东,咸丰三年,坊遭兵燹,惟二石柱,及柱二旁倒扒狮子尚存。”民国四年(即1915年)早于安庆解放(即1949年),当时倒扒狮石牌坊只存“二石柱”及柱两旁“倒扒狮子”,是符合实情的,可以采信。至于安庆少数文化学者的“回忆”也许有误,或走访当地老人将石牌坊尚存的“石狮子”误听成“石柱”,又以讹传讹成“石牌坊”,也是有可能的。
“倒扒狮石牌坊”附近多位老人回忆和长辈口述,石牌坊两根石柱的两侧石狮子是有,但并非倒扒(趴、爬)着的,为何称呼倒扒(趴、爬)狮?笔者困惑多年,古人有云:“疑今者,察之古。”经过查询史书,咨询古建筑专家,了解历史并论证,笔者认为安庆著名的“倒扒狮子”实际不是“石狮子”,而是中华图腾龙的一种变异瑞兽“狻猊”。民间流传“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了九个儿子,可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
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版本较多,说法不同,分别概括为:“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螭吻、饕餮、麒麟、椒图、蚣蝮”等。
龙生九子系列画像之左“狻猊”、右“螭吻”
民间关于“龙生九子”一说:“囚牛(老大)、睚眦(老二)、嘲风(老三)、蒲牢(老四)、狻猊(老五)、赑屃(老六)、狴犴(老七)、负屃(老八)、螭吻(老九)。另有一说:赑屃(老大)、螭吻(老二)、蒲牢(老三)、狴犴(老四)、饕餮(老五)、蚣蝮(老六)、睚眦(老七)、狻猊(老八)、椒图(老九)”。民间还有另一说:“螭、麒麟、犼、貔貅四兽也是龙生九子之一”。
龙子和龙一样,也是不断发展、沿革逐渐形成的,虽然有关龙子的说法不一,但有一点,龙子的昆仲数目是取得共识的,即龙有九个儿子,“龙承九子,子子不同。”这是自古以来众所周知的,但它们怎么会留在人间各司一职,就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了,这还要从刘伯温说起。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
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中的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
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六弟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倒扒狮[黄门司谏]石牌坊与中亚商店山墙相依
中国人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以“龙”为祖先。“龙”的历史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遍及南北。在北方内蒙古的三星他拉,于1971年发现了玉雕的“猪龙”,据专家考证大约距今六千至七千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有“陶壶龙纹”;远隔千里之外的江苏吴县良渚文化出土的器物上,刻有一种似蛇非蛇的勾连花纹,即是古越人的“龙”图腾崇拜的象征。这说明,至少在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了关于“龙”的图腾崇拜。
“龙”的形成起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时期的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脱离自然界中的具体动物形象,成为集诸种动物灵性与特长于一身的特殊动物。到唐代,“龙”成了天子的专利。龙纹只能用于皇帝的衣服器物,“龙”成为皇权的象征。宋之后,关于“龙”的历史与家族有了更多的传说。“龙”在其形象形成过程中,曾海纳百川的汇集了多种怪异兽的形象。到后来,这些怪异兽像在“龙”形象发展的同时,糅合了“龙”的某一种特征,形成了“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说法,但龙之九子为何物,究竟谁排老大?谁排老二?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民间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同。
据说一次明孝宗朱佑樘曾经心血来潮,问以饱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竟也不能回答,退朝后七拼八凑,拉出了一张清单。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是:“趴蝮、嘲风、睚眥、赑屃、椒图、螭吻、蒲牢、狻猊、囚牛”。不过,在民间传说中的龙子,却远远不止这几个,狴犴、貔貅、饕餮等等都被传说是龙的儿子。只要知道“龙生九子”的形成过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龙生九子”有这么多的说法。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九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
倒扒狮[黄门司谏]石牌坊南柱与北柱石础基
狻猊(拼音:Suān ní,音:酸泥),别称:金猊、灵猊、狻麑。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塑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古*载是与狮子同类能食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
笔者查阅史书及网络,有关“狻猊”记载:“狻猊,兽名,又称‘桃拔’”。就连安庆被世人称为“此地宜城”这一传说的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郭璞,也有此兽记载。例如:
1、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汉书·西域传上·乌弋山离国》记载“乌弋地暑莽平……而有桃拔、师子、犀牛。”
2、清王先谦《汉书补注·西域图改》记载“乌弋山离国在今波斯国南境。”
3、班固撰《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弋山离国,有桃拔、师(狮)子、犀牛。”
4、《汉书》唐颜师古注引“孟康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禄(鹿),两角者或为辟邪。”
5、《尔雅·释兽》记载“狻麑如虦猫,食虎豹。”
6、南朝宋范晔编撰《后汉书·班超传》记载“是岁贡奉珍宝符拔、师(狮)子。”
7、《穆天子传·卷一》记载“狻猊口野马走五百里。”
8、唐李贤注引《续汉书》记载“符拔,形似麟而无角。”
9、东晋郭璞注“即师(狮)子也,出西域。”
10、东晋郭璞注“狻猊,师(狮)子,亦食虎豹。”
11、唐杜甫《天狗赋》记载“夫何天狗嶙峋兮,气独神秀,色似狻猊,小如猿狖。”
12、唐高僧慧琳曰“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13、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象》记载“少时,有狻猊来,众象皆伏。”
倒扒狮石牌坊北石柱遗址上小红楼(楼内地面有石件大的八块,可见五块)
“狻猊”在汉代或是“桃拔”,“桃拔”、“符拔”、“天禄”这类辟邪神兽称为“符拔”,一角为“天禄”(鹿);二角为“辟邪”;无角叫“符拔”。而“符拔”就是“桃拔”,“桃拔”、“符拔”、“天禄”、“天鹿”、“辟邪”等应总称为“辟邪”。“辟邪”大致细分有三种:
一、辟邪:有翼的狮虎,有的翼狮径称“辟邪”;
二、天禄:天鹿,麒麟一类吉祥动物;
三、桃拔:符拔或扶拔,早期由羚羊尊化而来的似狮神兽。
史*载中的“桃拔”、“符拔”、“扶拔”,现今学界一般认为是与“天禄”、“辟邪”等有关的一种外来动物的名称。它的出名要比“麒麟”晚,主要是汉通西域以来,且明显是与古称西域的今中亚和西亚各国有关。
过去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以“桃拔”或“符拔”、“扶拔”和“狮子”为两种动物,比如认为“桃拔”是“麒麟”的别名,或无角的“麒麟”(即麒),或猜测“桃拔”是西亚、中亚的某种其他动物。因为孟康对“桃拔”和“狮子”的解释是分开的,李贤也是但释“符拔”。
尽管古书文献记载比较模糊,学者理解颇多分歧,但有两点可以肯定。第一,“桃拔”是与“天禄”、“辟邪”相同,或至少是有关(即“天禄”、“辟邪”的统称,或无角的“天禄”、“辟邪”);第二,“天禄”、“辟邪”,见于出土发现,一律都是以成对的带翼狮或狮子的形象出现,而与出土“麒麟”的形象有别。可见“桃拔”不是“麒麟”,也不是传统动物,如:“狮子”;它是形似“狮子”的一种瑞兽,是“狻猊”的前身。因外来西域动物“狮子”而转化,古称“桃拔师子”(或排拔师子),经过中国华夏文明的改变,而成“天禄”、“辟邪”等。
倒扒狮[黄门司谏]石牌坊镂雕的窗棱纹和云龙纹饰等明雕风格
明季时,因“桃拔师子”与“倒扒狮子”谐音,安庆民间将“桃拔师子”这一复杂古文化产物,演变为易懂的“倒扒狮子”,恰好桃拔的演变体“狻猊”又与“狮子”外形相似,故而保甲一方、刻有“圣旨”、“黄门司谏”、“青琐纳言”的黄门坊(圣旨,朝廷立;青琐,旧指宫廷;纳言,侍中的别称),因古代“狻猊”石刻的精美,而使古城安庆百姓将“倒扒狮子”这一俗称,取代正式名称达数百年之久。
倒扒狮子大街,作为安庆古府城最重要的主干道,历经宋、元、明、清、民国,逐渐发展成明清时期、近代安庆府(省)城内的商业中心,距今至少已有七百五十余年的历史,它既是安庆府城两条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安庆府城内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此街陆续入驻众多国内知名老字号,如“双合成(刘麻子)、老宝成、胡开文、老人和泰、屈臣氏、亨得利、立德昌、正泰昌、宝成、宝庆、老凤祥、盈生泰、王泰和、王协和、味芳村、大陆、梁饮和、天成、郑同德、万花春、李德裕、信德堂、鸿章、永发祥、鹤年堂”等,很快倒扒狮街被美誉为“皖省第一街”(即:安徽省第一商业街)。
倒扒狮[黄门司谏]石牌坊东九头十三坡之马王坡旧址
倒扒狮街西高东低,站在“倒扒狮石牌坊”下,向东可俯视安庆府城中心“四牌楼”,石牌坊东侧一百多米处就是安庆古城著名的“九头十三坡”之一的“马王坡”。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这里是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以外最高军事中枢“太平天国英王府”。
湘军攻克安庆,这里变成湘军的根据地大本营“督帅行署”,而后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组织“淮军”,中国第一台“蒸汽机”,也是在这里诞生。
“督帅行署英王府”成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也成为中国洋务运动、中国近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中国现代工业、军工业、机械工业、制造业、造船业、新闻事业、出版业、印刷业等行业,都是从这里走向全国。
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之国货街
“国货街”,原是倒扒狮街东段的一部分,明清时期统一称“倒扒狮大街”;清末光绪年间称“四牌楼正街”,上世纪初四牌楼正街改称“四牌楼西街”。
民国八年(1919)北京爆发五四运动,消息传到安徽省城安庆,省城各界立即作出反应。
5月8日上午,安庆两千余名学生在黄家(花)操场召开声援大会,并通电全国。
5月10日,安庆学生团成立;翌日,又成立安徽省学生联合会筹委会。
5月20日,省城总商会配合安庆学生联合会的行动,做出抵制日货的决议。北洋军阀安庆督军倪嗣冲下令制止学生运动,并派军警逮捕贴标语散传单的学生,激起民众公愤。
5月25日,安徽省学生联合会成立;同日,新成立的安徽省学联决定,在省城安庆大南门外迎宾馆设立国货检查所,并在三牌楼、四牌楼、倒扒狮等主要商业街,开设国货贩卖部。
6月6日,安庆商会会同各路商团组成检查组,沿街巡查,严厉抵制日货。
6月8日至10日三天,安庆商家联手罢市。
6月11日,整个安庆城区总罢市,大街小巷所有商店全部关门,两千余名码头工人也同时进行罢工;大规模提倡国货和抵制日货的活动,使安庆成为全国关注的政治风云中心之一。
之后由学生代表提议,经安徽省国民政府批准,将商家云集的“四牌楼西街”改为“国货街”,以纪念安徽及安庆这场声势浩大的爱国主义运动。
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之倒扒狮步行街
1985年,安庆市人民政府对“倒扒狮古街”进行传统(商业)步行街式改造,当时城市管理者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为了使沿街两旁商铺整齐崭新排接,拆除了不少破旧的文物古迹与西洋风格的历史建筑,新建一批现代砖混结构、传统仿古明清徽州建筑,时称“飞檐琉瓦,画栋雕梁,古色古香”。经过数月封闭式整修恢复,重新开市后的“倒扒狮步行街”商贾云集,达到了建国以来最兴旺的顶峰时期。(遗憾的是1987年,安庆市将“倒扒狮步行街”解放初曾挂牌的重要文物古迹“太平天国英王府暨督帅行署旧址”主体建筑拆除。)
1986年,安庆市人民政府又在倒扒狮街西街口重建一座混凝土双柱单门石牌坊,每柱东西两侧各自倒扒(趴,同爬)着一只狮子,总共四只倒扒狮子支撑着新建牌坊的柱子,这样的“倒扒狮子”虽说是一种误解,但也给这条百年古街留下一些传奇色彩!
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图一
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图二
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图三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