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四大祭祖节日。民间传说中元节这一天,鬼门关大开,在阴间的孤魂野鬼会被放出来,为了缅怀先祖,祭拜地官,在阳间的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祭拜这些来自阴间的祖先。
道家与三官文化
道家思想,源自朴素的"道法自然"理念,道教相信,天地万物皆有源头,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三"就是构成天地的三个基本元素,"天、地、水",即三元,又称为"三官"。
这三位神官的职司不同。天官紫微大帝,职司"赐福",他的诞辰是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节,民间叫"元宵节";地官清虚大帝,职司"赦罪",诞辰是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节,民间又叫"鬼节",佛家称为"盂兰盆会";水官洞阴大帝,职司"解厄",诞辰是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
还有一种说法,上古时期的尧、舜、禹三位贤帝,对天下百姓做出了特别大的贡献,死后被封为天、地、水三帝,职司三界,保护人民。但是不及天地水三官的说法广泛。
《仪礼·觐礼》篇记载,"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这三位大神官,合称为"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在道教神仙中地位崇高,是民间所称的"三界公"。
三位神官多为皇家供奉,带有政治色彩,在民间不作供奉,即便奉祀,只是祈求天官赐福,地、水二官并不多见。如今在许多庙宇中,规模较大的,都有设置"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和水官。
三官的称谓,起自五斗米教,在东汉灵帝中平元年,由张修(公元184年)创立于汉中。这一教派,在两川非常繁盛,信徒极多,大家都相信三官大神,可以保佑平安,消灾解难、医治百病。按照五斗米教的《三官手书》,"其一上之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凡是有灾有病的信徒,要把自己的姓名、需要忏悔的事情,分别写在三张符纸上,一张高处燃尽,一张掘坑深埋,一张沉入水中,这个仪式,应该是对三官最早的祭祀活动。
三元节源于三官信仰,是古代百姓的重要民俗节日,反映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每到节日,百姓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祭品,为三位神官庆祝诞辰,祈求三官大帝赐福、消灾、解厄,感谢神官们一年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按照民间的习俗,三元祭祀活动,最隆重的应当是上元节,之后的中元和下元两个节日,则不再专门祭祀。三元神官和玉皇上帝一样,百姓不会在家供奉,一般来说,需要祈祷三官时,只要一座香炉,通过简单的仪式,焚烧祭祀祷告,由于百姓又把三官称作“三界公”所以祭祀三官的就是"三界公炉"。
对于供奉三官大帝的皇室和庙宇,都是三神官合祀,不会单独祭祀其中某一位,分开来供奉的情况极少。以道教为例,教徒信众们祭祀神官,进庙烧香奉祀,或开设三官道场,通过专门的仪轨,祷告上天祈福消灾。
位置,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中,代表了尊卑高下。三官神像的坐次摆放,也有一定的顺序和规矩,天官紫微大帝祀于中央位置,地官清虚大帝祀于天官的右侧,水官洞虚大帝祀于天官左侧。这种排列,也是延续了汉代以来的"中为尊,右为上,左为下"的礼仪传统。
《道藏》记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进入宋代以后,道家的修士们,在中元节时期进行更多的法事,最主要的就是诵经,普度从地狱跑出来的阴魂怨鬼,让它们得到地官大神的赦罪,从而获得解脱,不再受苦。所以,道教的中元普渡,着重在于祭祀,这与中国祖先的祭祖祭鬼崇拜,同出一源,目的都是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
佛家与盂兰盛会
按照佛教的说法,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地狱的大门会被阎魔罗打开,阴间的鬼魂都要到阳间游走,这一天称为"百鬼夜行",是诸神退避、百无禁忌的日子。有子孙和后辈祭祀的灵魂,就会寻路回家,去接受亲人后代的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则只能四处游荡,徘徊于人间寻找公祀的祭品享用。
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等布施活动,以超度无主亡灵和孤魂野鬼,防止它们怨气冲天而为祸人间。所以中元节也有"中元普渡"的说法。佛法西来以后,将这个日子称为"盂兰盛会"或"盂兰胜会",与中国本土的儒教和道教相融合,赋予更广泛的内涵。
盂兰盆节,原本出自印度,属于典型的佛教节日,是出家的佛教信徒们为了追忆祖先而进行的祭祀活动。"盂兰盆",这个名字看上去非常雅致,但实际上只是外来语的音译,它在佛教梵语"解倒悬、救苦难"。
这是一则《盂兰盆经》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目莲尊者在佛法的指引下,顺利证得正果,拥有了无边法力。他运用天眼通,看到自己的母亲,在地狱中受冻挨饿,忍受无边痛苦。目莲尊者心中不忍,当即显神通进入地府,见母亲饥渴不已,就把随身携带的钵盂里,取出食物来供奉给母亲食用,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食物送到母亲嘴边,即化作燃烧的火焰,母亲一口也吃不到,反而被烫到嘴唇焦黑。目莲尊者用自身法力,也毫无效果。
目莲尊者只能向佛祖求教。佛祖说,目莲尊者的母亲前生犯下极大的罪孽,凭尊者个人的力量无法消除,必须要积累十万功德才能解脱。目莲尊者恳请佛祖垂怜,佛祖告诉他,只有在七月十五日这天,设下盂兰盆,以百味饮食、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等放在盆中,虔心供养十方大德僧众,靠他们的威力才可拯救父母及六亲眷属的苦厄。目莲尊者依法而行,果然救母亲脱离地府。
"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主旨是以孝道鼓励佛弟子,"安放百家味饭食"是它的特征。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孝道"内容完全一致,盂兰盆会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合乎民俗信仰,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受到广泛认可,让斋僧布施和佛法慈悲的信念深入人心。
中国南北朝时候,梁代崇佛,就有"斋僧"的传统,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忏悔以往业障、放焰口施食饿鬼的法事。在七月十五这天,邀请法师搭"祭鬼"、"施孤"法台,供奉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各家各户也要拿出自己的供物,放到法台上,用来供奉阴司鬼魂。
盂兰盆节除了施舍,还要举行放生仪式和超度大法会,超度有主亡人早日脱离六道,转生极乐世界,同时也为地狱的无主孤魂野鬼做"普渡"和"超生",祈愿早脱苦海。
民俗与七月十五
根据古*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在民间看来,农历七月,民俗称为"鬼月",这一天的十五日,尤其是个很特别的日子,称为"鬼节",又叫"七月半",把这个月份作为"祭鬼"文化的日子。
按照民间的说法,阎王爷在七月初一日这天,就会下令打开"鬼门关",让在地狱里终年受苦受难的冤魂鬼类,来到人间享受短暂的自由,接受亲人们供祭的血食。七月十五之后,阎罗王就会让"鬼门关"逐渐关闭,直至阴历七月底,"鬼门"彻底关闭,在世间游荡的鬼魂们,再次收归地府。
中国民间风俗,要供奉祭祀逝去的亲人,道观庙宇要开法会、设道场,超度无边亡魂,并置放斋食、馒头,给没有子孙后辈祭祀的孤魂野鬼食用。这一说法,与佛教以"布施"为主的盂兰盆节颇有类似。
清代诗人王凯泰有诗云,"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这一天,除了佛道宗教的仪轨和祭祀活动以外,民间也有许多自己的习俗,比如
放河灯,是民俗重要活动之一,河灯也称"荷灯"。这种灯盏,是在有漂浮力的底托上安放蜡烛,中元夜点燃后,投放在江河水中,任其四处飘荡。放灯的用意,是寄托美好的意愿,普渡落水鬼和水中的其他孤魂野鬼,帮助它们照亮回家的方向。
著名女作家萧红,在她的名著《呼兰河传》中写道,"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这段话,把放河灯的目的讲得非常清楚了。
关于民间习俗,四川地区的人们有"赏孤"、"施孤"的传统。这里的"孤"指的是无名英烈,以及客死异乡无人祭祀的零落人。"赏孤"的的活动,通常在户外的田埂路边,点上香烛之后,将袱纸分成小垛,摆上食饭、水酒,中间要放上最好的"刀头肉",就是猪的肋骨、后腿之间最好的那部分肉。
在中元节,江南一带有做"茄饼"的旧俗,丁口较多的人家,要做的更多一些,送给亲眷。茄饼的主要用途,并不是食物,而是用来节日"上供"的祭品。祭祀完毕以后,为了不糟蹋食物,家人们便会把茄饼分吃掉。油炸的茄饼,形状就像半个月亮,蓬松而爽脆,作为一道美食也是很不错的。
农历七月,被人们冠以阴森的色彩,认为是不吉的月份,在这个月里既不嫁娶,也不搬家。禁忌颇多,有不夜游、不游泳、闻声不回头等等,宣传封建迷信。其实,对于中元节这样的传统节日,迷信表现的是原始朴素的民俗观念,深层的含义,是对逝去生命的怀念、感恩,缅怀亲人、敬畏生死,敬畏自然。饱含敬畏之心,做事留有余地,生活,亦是如此。人生苦短,更要珍惜,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最后说一句,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积极倡导生态、绿色、环保、低碳,做到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不影响他人生活。对于焚烧纸钱、抛撒冥币、燃放鞭炮等习俗,还是不要进行了,因为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表达心意,心意到了,形式还重要吗?
(头条号"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原创。限于学识,本篇图文参考资料,均来源互联网公众网络,侵权即删)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