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皆与明月和酒有关,这也是颇能体现李白气质秉性的两个意象,余光中先生《寻李白》一诗中有"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之句,将酒、月、剑三者并置,前二者都颇受读者们关注,相比之下,"剑"意象显得有些被冷落了。事实上,李白始终包含剑意象的诗句很多,比如"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侠客行》)、"雄剑挂壁,时时龙鸣"(《独漉篇》)、"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临江王节士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六首》其一)等等。从李白的描写中可知他常常佩剑在身,其诗谓"*人红尘中"、"十步*一人",也应该是用剑。
那么,对于"剑"意象的解读,是否只是豪侠气质的体现?在《史记·邹阳列传》中有关于"按剑"的记载,意指其人狂放,傲视王侯,又有孟尝君门客弹剑而歌的故事,鲍照诗云"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在王注太白集中还对铗、吴鸿等属剑一类的词语有详细注解。从中观之,李白之"剑"至少有四种含义:
一、不侍王侯之傲。李白有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美谈,更能体现白之桀骜的是他求仕的方式。一般文人士子入仕途径多为参加科考,李白则企图走终南捷径,他结交王侯、干谒显达、献诗权门,渴望被举荐起用,其干谒诗的路数多为:称赞对方—展现才能、臧否前人—表明心迹,出了表达干谒目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诗歌结尾几乎都是以"棣华倘不接,甘于秋草同"(《赠从兄襄阳少府皓》)、"时命若不会,归应炼丹砂"(《早秋赠裴十七仲堪》)这样的诗句作结,传达出的信息是是可把富贵浮名换做浅斟低唱、访仙求道、山水逍遥,散发着蔑视权贵、自信狂傲的少年意气。有"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之句可以佐证。
二、建功立业之志。"剑"更多的是与李白的政治愿望和现实关注联结在一起的,这与其他抒发抱负的诗篇具有一致性,李白高歌"所贵旷介士,郎然合太清"(《设辟邪伎鼓吹稚子斑曲辞》)、"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视自己为同凭借风力便可扶摇直上、搅动乾坤的大鹏一样,是不世之才,期盼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这也是李白的两大终极人生理想之一。"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意与此同。
三、怀才不遇之愁。李白一生都在干谒,也一直都是无果而终,供奉翰林之时,他也没能真正参与到国家政治事务中去,这与他所想的天子征召相去甚远,如果李白被赐金放还后所作的《将进酒》释放了他内心的苦闷,《行路难》中的"拔剑四顾心茫然"则是更直接的抒发自己"不得位"的失意。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李白文才奇高,诗歌写得酣畅淋漓动人至深,政治才能如何,却无论断,至少,他入永王璘的幕府的遭际也并不如他想的那样,可与王侯平起平坐,在安史之乱爆发之际,明皇尚在位,永王拥兵自重意图篡位,李白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似乎就指示出他的政治眼光并不如诗才那样高。
四、江湖游侠之豪。唐代商业繁荣、交通发达,游侠之风颇为盛行,加上李白深受关陇文化和胡文化的影响,"十五好剑术",并形成崇尚任侠的习气。诗、剑、酒是李白行侠仗义的宝物,李白嗜酒如狂,诗为"三绝"之一,其剑术则师从剑圣裴旻,应当也不让其诗。青年李白"托身白刃里,*人红尘中",自称曾"手刃数人",从李白这些与剑有关的诗句中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意气风发、仗剑江湖的少年,那个"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赠郭将军》)、"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衡"的李白活脱脱就在眼前,和诗人期望中"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自己就此合体,构成了后世人心中少年精神不死不灭的李白--带着点不染机心的天真,带着点我们从来都没法释放的英豪之气。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