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战:马陵之战(二)何为兵家必争之地?方向错误导致魏盛转衰

第二战:马陵之战(二)何为兵家必争之地?方向错误导致魏盛转衰

首页角色扮演百战通天更新时间:2024-05-07

先科普一个概念:兵家必争之地

现在我们看地图,各种各样的交通线基本上已经画满了,从A地到B地有好多种去法,而且开车狠得话一天一千多公里就开出去了,从北京到西安,到南京,基本上一天工夫。

但在两千多年前,可选择的却并不多。

我们中华大地看着非常大,但除了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这三块平地以外,剩下的路况基本上就没有省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虽然也是平原,但水网纵横,路况同样是到了三国后才渐渐改善的)

战国时代的主要战场基本就在华北平原与关中平原间展开,剩下的东北和南方还全都没有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央。

它们还有至少五百年的候场时间(跟孙长老的刑期一样)。

这两个圈,是战国时代的主旋律。

中间那两条黑线,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豫西、豫北两条通道。

这两条路,是连接两大中心的关键通道,秦国在这两条通道上打了上百年。

在华北平原的西面一道太行山脉拔地而起,然后整个山西地区就是千沟万壑状,左边的黄圈圈是关中平原,右边的绿圈圈是中原,两条黑线就是中间连接两大平原的“扁担”,豫北通道和豫西通道,大“扁担”上边就是山西高原。

话说当年抗日敌后根据地为啥山西打的好?

为啥李云龙这么牛?

因为黄土高坡千沟万壑嘛,你的机械化部队铺不开,打你一枪我就躲山里了,今天的塔利班让美国人头疼也在于此。

关中平原的南面,一道秦岭巍峨耸立,飞鸟不过,再加上黄河恰到好处的一个大直角,连接东西的道路,就只剩屈指可数的这两条了。

这两条路,最平整宽阔,高山大河最少。

路如果狭窄颠簸,物资损耗就会严重,速度就会受影响,粮草与部队间就非常容易脱节。

有的地方看着很近,就隔两座山,但这两座山没一个月你过得去?有时候看着很远,好几百里,但道路是坦途,三五天赶到了。

在冷兵器时代,装备技术水平低下,机动作战能力很差,无论是攀越,徒涉,舟济还是架桥,山脉、河流对部队的行军与补给的阻碍都是非常大的难题。

总之,路不好走,你的战略投放能力就会很弱。

如果通天大道宽又阔,大部队就可以顺利开进,粮草辎重也可以跟上队伍,这就非常容易达到每个领导梦寐以求的效果:指哪打哪。

陕西与山西间最大的天险,便是黄河。

黄河看起来很长,但不是每一点都可以作为渡口进行突破的,整个山西与陕西的黄河西线,从天而降,力冲万钧,著名的壶口之险,飞鸟罕至。

比如黄河在禹门口(陕西韩城段黄河峡谷),猛出峡谷,一展数十里之宽,如海如潮,流向深浅莫测,自古至今就是军渡大忌。

在当时,整个黄河西线,靠谱的适合大部队渡河的渡口,只有蒲津渡(陕西大荔县东),也就是豫北通道的起手式。

因为黄河虽然是我们的母亲河,但我们的母亲脾气却一直不好。

大家还记得黄河大合唱吗?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这不仅仅是形容我们当时愤怒的民族抗日热情,而黄河真的是在咆哮。

当年国力强弱悬殊如抗战时的我国与小日本,飞机轮船坦克齐上阵的日本人使出了吃奶的劲也没打进陕西一步。

就是因为黄河西线天险,实在是名不虚传。

秦岭,这条山脉绵延1500多公里,它的巍峨伟岸牛到了一座山脉的南北两边是两种气候,秦岭淮河也成为了我国的南北分界线。

瞅瞅这条大秦岭,比关中、汉中俩平原加一块都大,自古秦岭南北俩气候,人基本进不去,至今野生动物都在受它的益。

我强烈的建议大家买一张我国的立体地图,看着那个立体的脉络,很多交通上的地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再用手摸摸,你就会体会到秦岭它是如何横断南北的。

被秦岭黄河拱卫的关中平原,被称为四塞之地,意思就是有四个关隘,你把这四个关守住了,谁也进不来。

它们分别是:萧关,散关,武关,函谷关。

这四关中最重要的一关,是被称之为关中咽喉的函谷关。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古有诗云: "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 "、 "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 "。

函谷关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为战国第一雄关,没有之一。

函谷关在哪?

函谷关位于今天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

上图是放大了的地形图,接连的两道雄关,函谷关和潼关,古代战争史的重要角色。

函谷关位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关道仅容一车通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最早这个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函谷关复原图

再结合我们上面所说的秦岭与黄河,我们就会明白,天险是动不了脑筋的,如果你想从中原大地往东打,这块地方是必须攻克的难关,如果你想出关中逐鹿中原,这个地区也是你必须要面对的最大一道坎。

豫西通道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属于魏国,换句话说,占据了豫西,就打开关中的大门,使八百里秦川门户洞开,后来秦国拼了命的要占据崤函地区,原因也在于此。

这块地区,最开始就是魏国牢牢占据的。

秦国最有名的函谷关区域,其实早先是人家魏国的。

此时的秦国,像是嗓子眼被人系了一根绳索,随时有断气的可能,真的是大气也不敢喘,相当的难受。

开篇我们所说秦国的龟缩,原因也在于此。

河东,河内,河西,河外,魏占此四地,实力冠绝天下,地形塞天下之咽喉,真真正正的“中神通”。

但这个战国七绝之首,随后却逐渐退出了一流国家的行列。

原因在于,魏国后来的战略定位出了问题。

战略眼光

魏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的四个自信,再加上魏文侯,魏武侯两代*励精图治,魏国经营的蒸蒸日上,成为了战国初期的第一大国。

不过仅仅几十年后,传到魏惠侯时,这个强大的政权却迅速的衰败了,具有如此优势的魏国却没有打好手中的好牌。

这是为什么呢?

有的说法是魏国没有和周边搞好关系,导致诸多国家一起来对付他。

有的说法是魏国连年征战,穷兵黩武导致国力虚耗。

有的说法是马陵大败后让秦国钻了空子,尽失河西之地。

说法有很多种,但都不是根。

真正的原因,在于没有一个明白人来真正的帮魏国分析一篇属于它自己的《隆中对》。

魏国从最开始那一天,它的战略方向就错了。

魏的梦想,一直是逐鹿中原,它的眼光,始终瞄准着中原之地。

魏国的战略方向一直在瞄准右边那片蓝色的的河内地,左边的河西河外河东却并没有下大功夫。

为什么?

因为河内的成本低,收益高。

河内地属于中原,中原之地土壤肥沃丰饶,粮食产量高,而且地势平坦,便于部队投放,中原当时的国家大多是一些中小诸侯,力量不强,向这一带用兵损失较少,收益较大。

除了成本上合算外,中原之地还有另一部分利好。

这块地方自古是中华之正统,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政治上的意义也比较高。

在经济与政治的双料美味下,魏没有能够扛住诱惑。

魏国自三晋分家后,除了早期在吴起的建议下向西开拓,后面一直用武的地方,基本都放在了中原,也就是在地形中最差劲的河内之地。

河内之地本来是魏国最小的一块领土,但在魏国一代代的耕耘下,渐渐成为了最大的一块。

这一片经济强区好是好,但问题就在于谁都知道它好。

追女神的同志们一定得想好了,除非你有高女神一个数量级的护城河优势,否则还是尽量离女神远些好。

活的轻松点吧。

魏国的河内地被齐,楚,韩,赵四大国包围,还有宋等小国,标标准准的四战之地。

(感谢图作者布哈林)

最可怕的是,这片地方无险可守,你打下来容易,谁打你同样也是长驱直入。

这块蛋糕虽然美味,但却有毒,你咽下去之后,每年还要花大量的成本去解毒,这就糟糕了。

在西边,你在函谷关放上万把来人,就能将秦国恶心的死活喘不上气来。

在东边,中原的四战之地投入举国军力,却仍然力不从心,风声鹤唳。

这两者的成本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后面我们要讲的两场导致魏国力衰弱的大败,全都是在这个战略背景下走向失败的。

历史给了魏国一个大机会,他的战略投放角度,如果在西边的关中平原,中国的历史也许就将彻底改写。

关中肯定会比中原那些小国难啃,但只要你打下来,它的收益就将源源不断的体现出来。

再来看一下关中的地形吧,几个咽喉要道,中间浅绿是一片大平原。

首先,维护成本低,关中又称四塞之地,萧关,散关,武关,函谷关,这四个关占住了,外面的势力就休想伸进手来。

其二,关中平原土壤肥沃,是提供粮草的战略大后方。

之所以说历史给了魏国一个大机会,在于此时占据关中平原的秦国,是很有机会拿下来的。

秦有三点可伐。

一,秦国此时的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政局不稳,频频出现废立国君的动乱。

二,秦在外交上处于孤立状态,华夏诸侯多处于鄙视它的态度,此时又与传统盟友楚国关系冷淡,楚国当时也在中原投入大兵,无力援助秦国。

三,魏国控有崤函,河西之地,秦国无险可守。

如果当时魏国能够一鼓作气的将战略眼光从东转向西的话,历史会是怎样走向,真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秦国的独特地势以及关中的黄土地在等来一个人后,开始展现出它的巨大战争能量,这片鞭笞天下的神奇土地成为了魏国最心碎的一次错过。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战略错了,无论多少次战术的成功,都无法进行弥补。

后面魏在中原的大地上一路狂奔,开拓的土地超过了河东本土,整个魏国的政治中心也逐渐向中原地区转移。

此时的右边图蓝色已经赶上左边蓝色了。(感谢图作者布哈林)

直到名将庞涓遇到了被他弄瘸了的师兄。

桂陵之战

魏文侯在的时候,是个明白人,就是创造“四个自信”那位,与韩,赵这老三晋的关系处的一直不错,所以文候时代,在攻略中原的时候成本就特别低,因为没有后顾之忧。

不过他不在了以后,他的儿子魏武侯就没那么明白了。

魏武侯很不明智的押宝了赵国的皇储之争,他只看到了收益,却没有估计到赌输了之后的代价。

他押宝的那次赵国皇位大选失利,竞争对手赵敬侯在上位后开始找魏国的麻烦,赵,魏两家之间出现裂痕,而且越来越大。

如是因,如是果,魏武侯卒了以后就遭了报应,他的两个儿子也在皇位上大打出手,赵国趁魏国内乱,联合韩国将魏国打了大败,将首都安邑围了起来,准备将魏国一分两半,然后扶植这俩儿子一人一半,搞一个东魏西魏。

没想到的是,后来的魏惠王出人意料的拿下了争权的兄弟,迅速统一了魏国政坛,挫败了韩赵的阴谋。

转过年来,魏惠王报仇于韩赵,一败赵于浊阳,再败韩于马陵,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又过了几年,韩赵两家又卷土重来,但这次又被魏国击败(魏国实力是真强)。

魏惠王主政了十多年,一直没怎么过踏实日子,当年他爷爷的战略后果开始显现,他突然觉得四面八方都是敌人,虽然总是打胜仗,但国力却一天天疲惫。

他决定再也不能这样活!

再也不能这样过!

他锁定了一个目标,准备倾国讨伐,毕其功于一役,这个目标,是积怨了多年的赵。

为了消灭赵,他分别找了韩昭侯,秦孝公,齐威王,在充分的进行沟通后,三方分别对于不帮偏手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共同承诺:“只看架,不帮架。”

魏惠王在取得外交承诺后,开始兴兵伐赵,直逼赵国国都邯郸。

邯郸在魏国的大兵猛攻下岌岌可危,赵国开始四处求援。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2200年后,英国首相帕默斯顿轻描淡写又振聋发聩的说出了这句外交上的至理名言。

魏惠王以为他搞定了三家大佬,但其实至少有一位大佬根本就没拿这句承诺当回事。

你俩要是互咬一嘴毛,那随便咬,你都快把他咬死了哪行?我得拉偏手去!

齐威王看到赵要断气后决定伸出援手。

齐这个国家很有意思,从经济大师管仲富国强兵之后,坐拥鱼盐之利,背靠大海地利,这个国家就一直是中国政坛上的重要力量。

最神奇的是,这个国家比英国人提出“大陆均势”早了2000年就提出了春秋战国版的“中原均势”。

即:“中原地域不能出现一个强大的政权威胁我的统治。”

从这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齐会与魏国反目而救赵。战争只是战略的延伸,齐国就是一个战略上非常拎得清的国家。

齐军出发后,用参谋长孙膑的计策,不发兵赵地,而是攻打魏国的陪都,河内重镇,大梁。

这是中国战争史上的第一次“攻敌所必救”,也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的名头挺响,但实际上,孙膑的计策其实并没有起到作用。

因为齐国在出兵大梁的时候,赵国那边的邯郸守将已经投降了,赵并没有得救。

主将庞涓拿下了赵国第一大城,按说该得胜还朝了,此时他只要回防大梁,剩下什么事都不会发生。

但是,当他得知齐军中有被他害惨的一个人后,他被愤怒冲昏了头脑。

这个人,是还是他的师兄。

他害了人,还愤怒?

这段情仇得展开说。

师兄弟相*

庞涓与孙膑本是同门师兄弟,师从鬼谷子,庞涓先是在魏国当了大官,开始时念着同门情谊推荐孙膑同仕魏国。

不过后来庞涓发现孙膑比他的本事大,悲剧就开场了。

他并没有管鲍之交那样的胸襟,而是做局陷害了孙膑。

他先是派人诬告孙膑谋反,然后又在魏候那里苦苦求情,魏候最后饶了孙膑,但砍掉了孙膑的双脚。

庞涓假惺惺装王八蛋的原因是希望孙膑默写出老师鬼谷子的《兵法》。

那篇《兵法》,鬼谷子并没有传给他。

孙膑开始挺感动,但在写了一半后,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开始装疯卖傻,甚至吃屎吃尿。并瞅准了机会,在一个齐国客卿的帮助下,逃回了祖国。

对面的人不死,他庞涓*这些缺德事就会越来越多人知道,而且都是同门师兄弟,凭什么你本事比我大!

庞涓没有丝毫的愧疚,他所想的,只是尽快弄死他的这位师兄。

庞涓的心态其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并警醒到我们的人生中。

当一个人害了你,你可以原谅他,但是一定要从此远离他。

因为施暴者往往最为仇视受害人,受害人会时刻提醒他们有多丑陋,不要相信良心会发现。

良心被拷打后,最直接的反应往往就是怒火中烧,一了百了。

齐军知道庞涓回军后,将部队退至本国境内的桂陵,选定阳晋道上的有利地形,居高临下,以逸待劳。

孙膑知道,庞涓一定会来。

你不会放过我的!

魏军在驰援百里后,庞涓没有回军大梁,而是不顾士卒疲累,选择了进入齐地与齐军主力决战。

用孙子兵法中的那句话:“不知战之地,不知战之时”,战场的主动权一直是被齐军牵着走,庞涓不知进退,在桂陵被师兄打的大败而归。

此一战,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魏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此时的魏国,已经几十年未逢一败了。

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后,魏强独大的局面开始出现松动,韩国在当年就北伐了一直被魏保护的周天子扩大地盘。

两年后,魏国的河西重镇固阳又被秦国拿下。

韩国这时又启用了名相申不害,国势渐强。

此时,魏渐渐的感到了来自南方韩国的威胁,魏惠侯又坐不住了。

魏惠侯决定灭掉韩国,打通河东地与河内地之间的通道。

中间绿色的韩国就如同一个三居室的客厅一样,将魏国这两个卧室给隔开了。

魏惠侯又做了如下的国际准备,先是将桂陵之战夺来的邯郸还给了赵国,并与赵成侯会盟于漳水之上,然后又与秦孝公会盟于彤(今长安附近),你打我固阳的事我也不追究了,咱们携手共同开创美好明天。

这次魏惠侯没有找齐,他知道齐威王这小子不靠谱,找也多余。

不过他又忘了在大梁做准备了。

桂陵之战的十三年后,魏兵伐韩,直攻韩都(今新郑),欲灭其国。

韩候想到了十三年前的那段往事,他知道该找谁张嘴,当年老赵家就是找的齐国,遂遣使求救于齐。

齐国还是“中原均势”的老思路,齐威王召开出兵前的作战会议时就一再强调:不能让韩亡,韩被魏吞并后魏惠候就该上天了,马上发兵营救!

就在这时,孙膑站出来,说:先等等。

接着,孙膑发表了一番高明的见解:救是要救滴,但不能现在去救。魏国这番去,是奔着灭国去的,举全国精锐,气焰是很嚣张滴。

现在我们过去,魏军一定调头先跟我们开干,我们也不一定打得过魏军。我们应该让韩魏先打,待魏军兵疲师老后,我们再出兵相助。

“中原均势”的国家,政治家都比较成熟,成本论最有市场,齐国高层一致同意了这个方案,并派出密使前往韩国,表示你一定要挺住,我们正叫人呢,小弟太多得费点功夫,咱跟老魏家拼了。

韩国在得到齐国的承诺后,决定不予魏国谈和,竭尽举国之力抗魏。

韩虽然玩了命,但实力上的巨大差距不是拼命就能解决的,韩魏随后五场大战,韩一败涂地,眼瞅要被灭国。

韩国一咬牙一跺脚,决定承诺今后举国听命于齐,当齐的小弟,再次遣使求救。

大哥你再不来我就死了。

眼看火候差不多了,齐出兵伐魏,像上次一样,又一次兵锋直指大梁,围魏救韩。

魏惠王很愤怒,又是齐国!他很不冷静的放弃了韩地的优势成果,举全国之兵调头伐齐,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准备与齐决一死战。

上次是庞涓脑子进水了,这回领导也进水了。

齐在向大梁前进时,听到了魏王举全国之兵志在决战时,孙膑再一次的展现出了他冷静的头脑,提出了建议:他们三晋之兵悍勇,向来看不起我们齐国士兵,认为我们是胆小鬼。

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向后撤退,骄魏军之气,诱魏军深入。

还是同样的配方,还是同样的味道,孙膑再次选择了诱惑庞涓,但这一次,手法更高明,他运用了减灶法。

所谓减灶法,即今天埋锅造饭用十万灶,明天用五万,后天用两万。

背后散发出的信号是:庞涓啊,齐国人怂了,都跑了,连吃饭的人都没了,再不往前追就都跑没了,你什么都逮不着了。

庞涓看到了他师兄的信号,他又上钩了。

永远不要被情绪左右自己的头脑,永远也不要得罪了解你的自己人。

魏惠王如果没有被情绪左右,他就应该分兵驻守大梁,一口气吞掉已经胜机出现的韩国,至少不要下达与齐国决战的命令。

庞涓如果没有被情绪左右,他就应该仔细的分辨出减灶后巨大的反差中透出的阴谋。

了解你的人最知道你怎么回事,你的种种弱点,比如说:自大。

庞涓的自大让他弃舍步军,尽起骑兵精锐,日夜兼程追击齐军。

孙膑则在马陵,为他这位师弟和他的魏军精锐选好了坟场。

马陵在今天山东濮县东北60里,有山陵,涧谷深峻而且道路狭长多有阻碍。

孙膑在此选了一万多善射者夹道埋伏,将一大树砍白,上书:庞涓死于此树下,并设定暗号,日暮见大树下火举,万弩齐发。

庞涓所率追兵至马陵,见道旁大树砍白处有字,打亮火烛准备看。

在一片昏暗中,火的光亮成为了齐军总攻的信号。

高高的山坡下,万弩齐发,魏军大乱,自相践踏。

大败亏输的庞涓拔剑自刎,齐军携胜势追击,遇到魏国太子申后面所率的步军,再次大败之,还俘虏了这位魏国太子。

孙膑此战,是一整套组合拳战术。

不直捣大梁,就不能让庞涓回兵。

不后退示弱,就不能在马陵设伏。

不减灶骄敌,就不能使庞涓骄而冒进。

三者联合如环,环环相扣,此战也成就了孙膑的千古之名。

魏之大败,败于庞涓之骄,败于惠王之怒,更深一层次,败于数十年前的西拒东进的战略方针。

东边的中原之地,标标准准的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竞争太厉害,一片大红海。

西边的关中之地,除了秦国压根就没竞争,而且秦连防盗门都没有,破门随便踹,你说你早干啥去了。

马陵之战,虽然战方是魏与齐,但实际却是秦国与中原大地的历史转折点。

此战之后,魏武卒精锐尽失,魏国国力大衰。

秦,齐,赵三国于次年共同伐魏,魏尽失河西之地,崤函之固。

秦国自此终于挣脱了一直系在脖子上锁链,囊括了河西,关中全域,并将函谷关牢牢攥在了自己的手中,渐成高屋建瓴之势。

东方关隘已破,虎出牢笼,中原形势突变。

自此之后,三晋失去了崤函地区这个掩护中原最有利的武器。

中原遂日以防秦入侵为事,一百二十余年后,皆亡并于秦。

祸之始,马陵之战也。

《孙子兵法》有云: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

两千多年前的魏惠王与庞涓用血的教训再次书写了这句话,不可不做警示啊!

魏自此役后,江河日下,历史的主动权转向了另一个国家。

一个当初本与它不可同日而语的国家,而这个国家之所以改变命运,却还是得益于魏国为它送去了一个可怕的人才。

这个人,他的种种政令,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向,甚至有的依然沿用至今。

他的名字,叫做商鞅。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