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了一趟眉太线旅行,给老郑发了几张旅途照片,把老郑羡慕的。我回来不久,他便约我溜达两天。去哪呢?我们犯了愁。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先到蒲城县城溜达咥个特色早餐,再到黄河龙门那过河登个黄河大梯子崖。行程大致敲定,时间就按能出行时的周末走。
8月中旬的一个无事周末,一大清早,他们开车过来接上我就先飞奔蒲城县城而去。我们来个沿黄锵锵三人行。
沐浴着沥沥细雨,忽至韩原故地牌楼下。
我们已驶入韩城地界了。走进韩城,你可以细细品味史家之绝唱,祭祀司马迁之精魂;欣赏党家村古民居之瑰丽;寻访“大禹治水”和“鱼跃龙门”之美丽传说;探访“赵氏孤儿”原生态发生地之遗迹;考古梁带村遗址;追人文美食于韩城古城里……
韩原故地牌楼
韩原故地:在今陕西韩城市西南。据考证,周成王(周武王长子姬诵)四年(前1039年),封小弟到韩,被称为韩(侯)国,筑韩侯城,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韩城,最初叫法就出自《诗经》中描述的韩侯城“溥彼韩城”一词。春秋晋地;至战国,韩城地区是秦、晋、魏等国的逐鹿之地。《左传》僖公十五年(前645年):秦伯伐晋,“战于韩原”,“秦获晋侯以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韩原大战:秦穆公与其内弟晋惠公之间发生一场战争,结果晋惠公失败,呈献他的西河地,并把他的太子质于秦,从此秦地向东扩展至黄河。
《诗经·小雅·车辖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现在龙亭塬上的龙亭、三甲、论功、马陵、白眉、铜蹄等村庄名称,分别与秦穆公、甲士、战马有关,是古战场的印记。
司马迁祠墓首道山门
韩城,历史悠久,夏商属雍州,《尚书·禹贡》有“龙门,禹贡雍州之域”的记载。相传夏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故夏、商时期以“龙门”代称。西周称韩(侯)国,后为梁(伯)国。春秋战国为少梁邑。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置夏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称韩城县。其后有多次变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复名韩城县,此后再无变更。
韩城特色小吃:羊肉饸饹,多用荞麦面制成,配上韩城本地羊肉汤和羊肉,是一种速食食品;传统的羊肉糊饽、韩城馄饨以及芝麻烧饼、素拌面皮等众多北方小吃,令人唇齿留香,留恋回味。
司马迁祠墓首道山门
进入东寺山门后,观览到四个展览室:
第一展室为司马迁生平展,设在迁来的三圣庙正殿;
第二展室为司马迁故事展,设在迁来的三圣庙献殿;
第三展室主要三十九幅碑文展,设在迁来的彰耀寺正殿;
第四展室主要是《史记》的名言警句和五十三幅名人的书法展,设在迁来的禹王庙正殿。
司马迁祠墓首道山门
我第一次去韩城玩是在2004年的国庆节,那也是我第一次自驾游。也是过蒲城到东陈镇上那家有名的羊肉酒楼咥了一桌丰盛的羊肉宴,然后渡洛河下花沟,上G108,合阳境的国道上第一次邂逅团雾,穿芝川镇、游文庙、下党家村玩。
多年来,路过司马迁祠墓粗略一算,竟不下10次,但从来没有想进去的*感。今天又路过却想进了,在景区售票处询得票价是80元/人,就一个巴掌大的祠堂,墓还是个衣冠冢,谁都不差这点钱,就感觉票价定价有点太离谱了;老郑说:去年他学校搞研学活动进去过,凭着司马迁在历史上的显赫地位,大家慕名来此一游,就是奔着拜谒司马迁而来的,也没啥特色。
北京故宫门票才60元/人吧,况且现在好多景区都因免票而效益更大了。但愿韩城对此能有所启迪,别让游人因此给你烙上“韩”心之城……
首道山门往里观:迎面巨石背面刻书着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理事李永明,共同撰写的《史圣颂》
停车场倒是有不少游客,我们从其身边不断路过,听着多有不愿意进去的“怨言”,仿佛有“怨声载道”的感觉。再看看空空如也的景区里,遂决定,我们也不进了,往龙门。
山西万荣县的后土祠祠fengchaotai门前
有一年,沿黄溯游欲往府谷墙头乡,至合阳洽川湿地古有莘国一带时,瀵泉旁那正维修河堤大桥,挡道,须在此绕道山西境方可继续北上。于是,我就驾车来到秦晋黄河浮桥过了浊浪滔滔的黄河,上吴王古渡,绕吴王寨北顺道拜谒了万荣后土祠。
驻车庙前村停车场,拾级登脽丘。登临修建在脽丘顶的后土祠,站在祠里修建于西畔断崖上的凤凰台上:南观,汾河水冲出吕梁山谷,从脽丘南缘,悠悠汇入滚滚黄河水下;移目溯黄而上,脚下崖底就是日夜咆哮着的黄河水;稍西北望,肉眼便清晰可视司马迁祠墓,矗立在梁山东麓的龙亭原韩奕坡高崖上。
山西万荣县的后土祠凤朝台
虽然我没亲身进入司马迁祠墓细端,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本处做以详细介绍。只是为了更直观、更有效地给朋友们把它做以讲解,我就得在网上借用一些伙计们拍的有关司马迁祠墓的图片,大家可以跟我一起“云游”司马迁祠墓。
借用您的照片,未征得您的同意,在此深表歉意!
鸟瞰司马迁祠墓:左道即是韩奕坡,右为百米悬崖,崖下自北而东为芝川
从建筑学角度讲,虽然太史祠建筑规模不大,但是其形制、风格和司马迁的人格、文章、事业都是一脉相承,错落有致,凡而不俗,格物致知。它是依据山岭的天然地形,不受中国建筑传统对称布局限制,经过精心擘划,建筑成高峻挺拔、气势雄伟的太史祠,和周围环境能有机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今之太史祠古建筑群形成:1978年以来,韩城市先后将境内的彰耀寺、三圣庙、禹王庙、河渎碑、庆善寺山门搬迁至祠内后遂成今日之壮观。祠墓院四周都是用青砖砌起的数仞高的垛墙,远瞻俯瞰,备极雄伟。院内有数十株参天古柏,再加上三季竞芳花木,充分彰显着司马迁的伟大人格与万代盛名。
进入景区首道大门便是广场中路,也叫祭祀大道。地上一块块浮雕引导着人们走向高耸的司马迁铜像。
祭祀大道
祭祀大道两侧:今列数组大型雕塑,是《史记》十二本纪景观园,各30米宽地带,共分为五帝文化、夏文化、殷文化、周文化、秦文化(包括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楚汉文化(包括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吕后文化、文景之治文化(包括孝文本纪和孝景本纪)、武帝文化等九个景观区。
祭祀广场上的司马迁铜像
司马迁铜像:以青铜铸造而成,高12米,寓《史记》之十二本纪;重26吨,合52万两,寓《史记》之52万字。塑像融写实与写意为一体,雅俗共赏,韵势兼备,气满神真。其面部清瘦睿智,以徐村司马后裔的面部特征为蓝本精心雕琢,塑造了一个具体而形象的司马迁。其造型传神达意,极尽表现司马迁刚直不阿,幽而发愤,秉笔直书的秉性。
司马迁(前145年—公元前87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师承今文家董仲舒学《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尚书》。延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获罪入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才识,忍辱负重,笔耕不辍,终结历史鸿篇巨著《史记》,他也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回望祭祀广场和祭祀大道
《史记》又称《太史公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客观秉正,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芝秀桥
走过宽广的祭祀广场,即临文史圣域石牌坊前。这里是古代的黄河渡口之一,叫芝川渡口。上芝秀古桥:芝水上的一座石拱桥,为杨虎城将军1936年所建,名曰“芝秀桥”;据韩城县志记载:芝水原名陶渠水,相传汉武帝曾采灵芝于陶渠水之阳,改名芝水。至今吕庄村西尚有“灵芝庵”遗址。
芝秀桥面铺的石条间,镶嵌的铸铁楔子
上了芝秀桥,就可凭栏眺望韩奕坡,司马迁祠墓就修建在五层台地之上,依崖就势,层递而筑,宛若一条苍龙腾崖脊、隐林间,龙尾摆在芝川水,龙头仰于太史祠。
凭栏眺望韩奕坡上修建在四座高台之上的司马迁祠墓
跨过芝秀桥,迎面坡下东北方矗一座清光绪年间重建的木牌坊,额匾书“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落款题“光绪十二年夏四月榖旦,钦加同知衔特授韩城县正堂加五级纪录十次王增琪重修”。
踏在石条铺就的上坡道,这条坡道原名叫“韩奕坡”。因为《诗经》中有《韩奕》一文,讲地是韩塬故地的故事,由此可见,此道的筑路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入祠必经之地,韩城古时曾属魏国的河西之地,魏在此建少梁城,为打通少梁与河西各地交通,沿崖开凿大道,叫韩奕坡,奕为大的意思,是韩城最长最古老的道路,也是古时韩城南北唯一的官道。后因在坡道旁修建了司马迁祠墓,人们又将其改称“司马坡”,此道便叫“司马古道”。
前者,清光绪年间重建的木牌坊:汉太史司马祠;后者,东寺山门启功书:汉太史司马迁祠墓
穿过木牌坊拾级而上,紧邻的第一台地上是一座三开间的大门,额题“汉太史司马迁祠墓”,为启功墨宝。这座大门为唐代建筑,在20世纪70年代把古城里的东寺(庆善寺)山门迁移到这里。韩城自古文史之乡:古时,韩城周边的读书人、习武者要考取功名,科举要三试时,都得从司马古道经过,于是乎古道上便汇聚着络绎不绝赶考人,比驴多,时人遂自豪地戏称“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所以司马古道也被称为“秀才坡”。
书满历史沧桑的那段350米长的司马古道
进东寺山门,经太公庙至岔道口的坡南有小块平台,建有后迁来的元代建筑“禹王庙”、“彰耀寺”、“三圣庙”等。
如今景区中这一段只剩350米长的司马古道,是北宋时期1500多米长的古道遗存。初为土坡,北宋时才在原路面铺设石条,瞧呀,石条上残留着的车辙蹄印,凹凸表面,浑圆条沿,无不“诉说着”它沧桑而灿烂的历史。如果你沿着此道遗迹继续往北可达108国道。
风追司马:徐村有司马祖莹,旧有司马迁祠墓,此为那里山门额题字。风,比喻其高洁品行;追,追慕之意。
这段司马古道左侧几个院落里有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展览;观览过“风追司马”,上右侧砖石小路是通往司马迁祠墓。自岔道而上,第二台地上又遇一元明木建筑牌坊,上书“高山仰止”四字,司马古道在此便戛然而止。
高山仰止: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这里用以褒扬司马迁德高过山,令世人景仰。
高山仰止牌坊前
太史公云:《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直译过来就是“像高山一样令人瞻仰,像大道一样令人遵循。我虽然不能身临其境亲眼目睹孔子,但内心景仰向往他。”意译:我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见他的为人。到鲁国,观看仲尼的庙堂、车辆、礼器,书生们按时到孔子的旧宅演习礼仪,我崇敬得徘徊流连不忍离去。自古天下君王以及贤人也很多了,当活着时都很荣耀,到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孔子一介平民布衣,道术声名流传十几代,学者们认他为老师。从天子王侯以下,凡研讨四书五经六艺的人,都以孔子的话做为衡量的标准,他是至高无上的圣人啊!
高山仰止牌坊前
一入“高山仰止”牌坊,就是通向司马迁祠墓的朝神道。
朝神道:太史祠在清康熙七年(公元1669年)有大规模扩建。这次扩建由县令翟世琪与芝川乡老杨四可等二十人共同商议:在司马坡上架了一座天桥,用车把南塬上的土拉到司马祠前,填起堂基长9.6丈,宽5.6丈,明堂因而填得又高又宽。为求巩固又将堂基及西侧崖体用灰砖砌高三层,从外严加封裹。基下东侧沟涧,自东绕于祠前,也填埋好沟壑,铺就朝神道。其特点:中间低,两边高,晴天作为人行道,下雨天是排水道,一路两用。
“史笔昭世”是太史祠山门:蹬道中段第三台地上,是一座初建于宋代的单间穿堂式建筑,坐西面东,南北临崖,东西为蹬道台阶,后来修缮时虽然将原来的歇山式改成了硬山式,但仍旧保留着宋代建筑的风格。 悬挂在山门上的横匾“史笔昭世”是2005年,为纪念司马迁诞辰2 1 50周年,在西安举行了国际《史记》研讨会,闭幕式在韩城召开。为纪念这一盛事,韩城市有关方面特请杜穆生先生题写了“史笔昭世”四字,雕刻成匾,悬于山门。
太史祠山门:史笔昭世
砖石道的朝神道台阶自此算起,共九十九级台阶。 古人对于不同的数字,都会赋予不同的意义。古称九为阳数之极,九九则是至高无上了。此处修九十九级台阶寓意:司马迁历尽千辛万苦,在史学和文学方面都功高至伟,古代帝王才被称为“九五之尊”,韩城人为了纪念司马迁,为其修五层九十九级台阶,于无声处给了他人间的最高礼节;也有魂归故里,九九归一,荫及后世寓意吧。
第四台地:河山之阳
第四台地上是一座额嵌“河山之阳”的砖砌牌坊,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取自《史记》中《太史公自序》里“迁生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两侧立壁阳刻翟世琪题写的对联:圣人光道统,汉史竞经文。意为:孔子光大了道统思想,司马迁的著作可与经典并驾齐驱。给予司马迁和《史记》极高的评价。
走完九十九级蹬道,登上第五台地,方能迈步而入太史祠。祠院大门额上书“太史祠”三字,饱满雄浑,古拙苍劲。
宋代木结构祠院大门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据《水经注》卷四载“(子长)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桓。《太史公自述》曰:迁生于龙门,是其坟墟所在矣。溪水东南流入河。”到北宋靖康四年重建寝宫。以后,千余年来屡经修缮,增建。位于韩城市黄河西岸梁山东麓的龙亭原上的芝川镇韩奕坡上,东西长555米,南北宽229米,占地4.5万平方米,内有牌坊、山门、献殿、寝殿、墓冢等。古柏参天,环境幽静。寝殿和山门为宋代木结构建筑遗存。寝殿内供奉司马迁坐像。寝殿后是司马迁墓。祠之北,断崖壁立,高约100米。
站在祠门口:俯仰天地间,游目四野风光炫
伫立祠门前,怅寥廓:俯视来时路,五层台地九十九级石阶绵延在韩奕坡崖岭上,如一巨龙般逶迤起伏而来,坡下的院落掩映在片片绿荫下;仰观朗朗乾坤,无限感触道与何人言?惟回首,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悠悠魏长城,北观漾漾芝水。真可谓表里山河,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壮观的自然形势和秀丽的风光,折射着司马迁的人格魅力和不朽的业绩。
当年汉武帝曾两次出扶荔宫过黄河祭祀后土的威仪,早已烟消云散于历史的天空;如今拜谒史圣的络绎不绝,后人把司马迁祠墓建于扶荔宫遗址旁的山崖之上,难道是历史的巧合之笔?梁山东麓,那座当年修建气派的汉武帝扶荔宫,早已被祠墓崖底下的一片野草所湮没。
看!芝水正潋滟欢歌在芝川,仿佛在为太史公轻吟着小曲,穿过西禹高速路桥下,在芝川口欢快地融入黄河大合唱中:风行司马精神,追逐史圣脚步!继续续写着悠悠神州光辉历史。
芝川口海拔357米,为韩城市陆面最低处。
献殿碑林
司马迁祠院是景区的主体建筑,由献殿和寝宫组成,献殿是司马迁后裔祭祖的地方,有幅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横批:文史祖宗。祠院内植数棵古柏,献殿内的碑碣64通,多为宋、金、元、明、清各代碑记和名人凭吊吟咏之作,保存完好。当中有三通最为有名:一是梦碑,唐永徽二年(1651年),褚遂良官贬同州刺史,夜里梦见一女子前来,声称是司马迁的侍妾,名叫随清娱,此碑颇具传奇色彩;二是河渎碑,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立于河渎村,记载了黄河三次变清的情况,该碑全称灵源王庙碑,规模宏大,书法上乘,为中华名碑;三是郭沫若于1958年春为司马迁祠题诗碑:
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
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
怜才膺斧铖,吐气作霓虹。
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其诗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其书龙飞凤舞,激情奔放。
献殿探寝宫
穿过献殿,寝宫里供奉着司马迁塑像:司马迁身着红袍,长须飘拂,双目平视,神态坦然。细微处头颈稍侧,北望着10千米外的苏武墓。相传,司马迁夫人柳倩娘擅长画像,曾给丈夫画过多幅,宋代塑像时有人献出家藏之宝,山东的匠人就照着塑了出来,是司马迁的写真像。“文革”期间,因为*在《为人民服务》里,曾引用了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话,这尊塑像才免遭了曲阜“孔林”的厄运。对于没有胡须的司马迁画像,韩城人向来讳莫如深,他们不愿触及内心的伤痛,坚持以司马迁原本的阳刚形象来捍卫人性的尊严。
祠院之后是司马迁的衣冠冢,位于全祠最高处,司马迁在自序中言之先祖:“昌(高祖)生无泽(曾祖),无泽为汉市长。无泽生喜(祖),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司马迁先茔在今嵬东乡高门村南,距祠墓约2千米。
司马迁的衣冠冢简介
现在看到的墓为蒙古包式的八卦墓,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敕命改建的。金元时期,《史记》已在全国广泛流传,司马迁进步的民族观与大一统思想符合金元统治者的需要,忽必烈在《史记》中找到了司马迁客观叙述本民族发展的渊源,出于钦佩,按蒙古人习惯,为其修了这座砖砌圆墓,墓冢上镶嵌的八卦砖雕,象征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终极探索。墓顶有一古柏,分五枝,人称“五子登科柏”,寓意逝者英灵如松柏一样万古长青,殷子孙后代多出人才。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毕沅书汉太史公墓墓碑一通。
司马迁的八卦衣冠冢
明代晚期,在韩城解家村有兄弟五人皆登科第,可谓“五子登科”,人称“一母三进士,一举一贡生”。
而今,在韩城市姚庄村就有兄弟四人皆考入高校,其中3人进入了清华大学,人称“一门四子三清华”的佳话。
从春秋义士程婴、史圣司马迁、清代状元宰相王杰,到近代师哲、杜鹏程等,浓厚的尊学重教之风,使得韩原大地人才济济、圣贤辈出,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上了柿谷坡,秀才比牛多”的民谚歌谣,诠释着韩城钟灵毓秀、士风醇茂的不老神话……
司马迁墓后沿磨盘路而下有三官洞,系道家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之域。三官洞不是司马迁祠墓的建筑物,但应该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非颇廖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是班固对司马迁的中评。他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对道家、儒家、法家等各家学说都作了客观记述,而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家在司马迁墓后建三官洞,是为了感谢司马迁对老庄学说的尊重,以让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路侧研究会院落,收集的古碑碑林
《史记》碑苑
祠后《史记》碑苑: 司马迁在《史记》里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千百年来对我国人民的思想文化影响非常深刻,近年请全国书法名家书写史记的格言警句,和赞颂司马迁的题词,逐年镌石刻碑以求千秋永存。
既景廼岡
下山,欲穿过高山仰止牌坊时,猛抬头,忽见牌坊背面书:既景廼岡。语出《诗经•大雅•公刘》。景(yǐng),考日影以正四方;廼(nǎi),同乃;岡(gāng),同冈和岗,是登高以望。诗的本意是说只有站在高处,才可找准方向。寓意要瞻仰司马迁的仪形,要学习他是伟大人格,只有登上这座高岗。
来到陕西,有两个地方是不得不去的,一个是黄帝陵,一个就是司马迁祠墓。前者是文化人的根,后者是读书人的本。
莘莘学子,一代代来到这里,汲取不朽的精神力量;
各级官员,一次次来到这里,梳理着“以史为鉴”的从政之要;
企业老板,一拨拨来到这里,大方地敬上一炷高香,向给商人最早树碑立传的圣人,深深地鞠上一躬。
这真是:司马迁祠墓行
夏雨淅淅沐我体,龙亭塬上拜史迁。
韩原故地韩奕坡,太史祠墓西晋建。
八卦砖雕彰铁笔,史记文化刻满园。
高山仰止比仲尼,终极探索髓永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