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日报
时间是一支如椽巨笔,记录沧海桑田,书写岁月豪迈。
梦想是一艘扬帆巨轮,见证山河奇迹,承载无数远航。
2020年,全面小康的里程碑高高矗立,等待所有中华儿女携手抵达。
时间滴答滴答,分秒永不停;我们追梦圆梦,前行在路上。
(一)
六月,宁夏最好的季节。
山岗、原野、田畴、河流……排迭舒展,把盛夏的热情层叠铺开,星散的屋舍高低错落,怀揣朴素梦想,深藏在浓稠草木间,用繁复的色彩烘托出一片诗意盎然。
这片山水,记录成长,也记录变迁。记录“长缨在手、缚住苍龙”的漫漫征途,也记录“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铮铮誓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2016年考察宁夏时指出,就像六盘山是当年红军长征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一样,只有翻越了这座山,扶贫开发的万里长征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对高质量脱贫有几成把握?这道题,来自历史与现实,来自使命与担当。面临脱贫攻坚大考,宁夏追求的不止是“心中有数、应考不慌”,更是脱贫质量和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起群众的评判、经得起中央的考核、经得起舆论的监督。
西吉县是宁夏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座堡垒,自治区党委*、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润儿主动挂牌督战,三次实地调研,指导检查推动。2020年1月18日,陈润儿在西吉县调研时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交谈,思考并勾勒出“四查四补”的雏形。陈润儿说,脱贫攻坚一直是**心中的大事,贫困群众一直是**心里的牵挂。要一户一户排查问题,一家一家摸清实情,分人分户分类施策,确保脱贫攻坚成果过硬。
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也是自治区主席咸辉调研工作去得较多的地方。如何让贫困群众实现精准稳定可持续的脱贫,始终让咸辉牵挂于心。
脱贫攻坚正处于“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3月1日,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决定全面开展查损补失、查漏补缺、查短补齐、查弱补强“四查四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查清、把精准扶贫的漏洞查清、把服务保障的短板查清、把群众增收的弱项查清,通过“查”“补”,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
从过去配置资源上项目的常规思路,到如今查漏补缺的务实之举,宁夏紧盯夺取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双胜利”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精准要义,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相比于前期按照产业、住房、医疗、教育等类别的推进强调“线”,这一次的“四查四补”更加精准聚焦“点”,自查自纠与挂牌督战相结合、全面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实地排查与数据比对相结合,在全区挨乡、挨村、挨户逐人逐项排查,确保村(社区)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
(二)
2月28日,一场春雪。
固原市原州区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的173名劳务人员来到固原六盘山机场,乘坐MF8774次航班直达福建福州,开启了新年的“务工之旅”。
走在人群中,原州区三营村的马瑞、马国玲夫妇格外兴奋。在外务工多年,这是第一次乘包机去务工。“往年都是自己找工作,路途花销自掏腰包。今年由于疫情影响,政府为了保证安全,为我们提供路费、就业一条龙服务,高兴得很。”马国玲说。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外出务工受阻,农产品销售不畅,给贫困群众增收带来较大影响。疫情过后,每个人对回归生活、投入生产都诉求强烈、心情迫切。宁夏精准把握社会诉求、市场诉求、个人诉求,顺势而为,重点查找疫情给社会就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公共保障、设施建设带来的冲击、造成的损失,拿出有效的应对办法,把疫情给企业生产、群众收入、项目建设造成的损失补回来。
打工出不去,家乡买机票送你出家门。宁夏与福建等15个省区定向对接,组织包车包机434次“点对点”输送1481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505人。截至目前,宁夏返岗务工的贫困人口21.65万人,占去年底务工人数的99%。“让每一个劳动力都有就业岗位,工作有干头,日子有奔头,小康在前头。”自治区扶贫办相关负责同志说。
(三)
山杏花开的季节,西吉县295个村的1845个网格员带着脱贫清单敲开千家万户门,对照房、水、路、电、教育、医疗等短板,逐项“涂圆圈”、挨户“拔钉子”,问需解困、嘘寒问暖。
向阳山坡上的草还没返青,红寺堡区的扶贫干部入户了,戴着“放大镜”瞪大眼睛找问题,用过筛子的办法,“村村过、户户筛、个个改”,在精细、精确、精微上下足力气,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确保“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马铃薯还没开始耕种,隆德县的脱贫工作指导员带着清单上门了。清单上详细列着4大项29个子项内容,每项任务对应一个圈圈,涂黑表示已经完成,未涂黑的圆圈就是要补齐的短板。基层干部照着单子,一项项抠、一条条对,事无巨细,找不足、查症结,准确排查难点、找到卡点、抓住着力点。
面对宁夏尚未完成的“脱贫考卷”:1个贫困县、80个贫困村、1.88万贫困人口,自治区扶贫办抽调1名副厅级干部、4名业务骨干,组成西吉县挂牌督战工作专班。对80个自治区挂牌督战村,实行市县领导双挂帅、双督战,厅处级责任领导实地指导、较真碰硬“督”,驻村工作队、第一*和帮扶责任人入户帮扶。对未脱贫户,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全部实行动态监测、台账管理,做到一户不漏、一人不落。
原州区对照脱贫标准查找漏洞,建立完善“一户一策”,及时迁转建档立卡信息,提升扶贫数据质量。
西吉县对未脱贫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自主迁徙“两不愁三保障”没有解决的农户,落实“一户一策”“一人一策”,全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和收入等突出问题。
海原县重点查找脱贫攻坚工作中还有哪些漏洞,及时采取措施把这些漏洞补上,解决漏统、漏项、漏扶、漏管“四漏”问题。
泾源县建立完善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实行动态摸排、动态管理、动态帮扶、动态销号,确保脱贫群众持续稳定脱贫不返贫。
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在宁夏,一系列“加强版”“创新版”的脱贫攻坚方法不断推出,很多“老大难”问题有了针对性解决方案,一条条脱贫致富的新路不断在脚下延伸。
(四)
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水利、交通等一些个性化难题和个别化短板亟待“填平补齐”。正是这些个性化和个别化的痛点、难题阻滞了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成色,也是此次“四查四补”的着力点和主攻点。
对此,自治区在查补中,实施了一批重大工程,切实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和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短板。
“这次的查和补是全方位、立体式、交互式的,随着入户摸排全覆盖、对账销号抓整改,影响宁夏高质量脱贫的痛点、难题将被逐一破解。”自治区扶贫办负责同志说。
推广“互联网 农村供水”,贫困地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
全区所有自然村通上动力电。
全区所有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
全区行政村光纤、宽带覆盖率达到100%,4G覆盖率达到96%以上。
……
小康的成色取决于木桶最短的那块板子。缺什么给什么,差什么补什么,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农村危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很多“老大难”问题有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五)
彭阳县草庙乡草庙村村民张怀原本家境殷实,2018年他饲养的6头牛病死,一下子损失10多万元,加之两个孩子上大学、一个孩子上高中,一家人一年各项支出数万元,不但没有收入,反而有了亏空。
“从富裕户变成了边缘户,对于要强的张怀来说很不好受。”这次查补,草庙乡在入户中发现了张怀的难处。根据他的家庭情况,村上协调金融扶贫贷款5万元,帮助张怀发展产业,又结合政府惠民政策,为张怀提供鸡苗、基础母牛,扶持致富。
岁月使人变得渺小,却也生出韧劲。面对曾经“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在全区范围“过筛子”,不仅有广度、深度更有精准度。“查弱补强,重点对照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标准,查找发现一些弱项,对不达标的保证达标,对已达标的巩固提升,确保脱贫质量过得硬。”草庙乡副乡长王继东说。
从过去的“贫有百种,困有千样”到如今的“扶贫亦有百种,帮困亦有多样”,宁夏在“四查四补”过程中创新方式方法,因地制宜,让各种产业从泥土里生“长”出来,向产业要效益,千方百计帮农民脱贫致富。
今年以来,全区已安排3.1亿元资金倾斜支持移民群众后续产业发展,在移民区开工新建19个扶贫车间、98座养殖圈棚、215栋设施温棚,这些盛开在家门口的“梦想小屋”,拓宽移民就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的工资性收入。
“四查四补”查出了问题,也查出了责任。对查出的问题,与中央巡视、考核督查等反馈问题一体整改、一体落实,即查即补、即知即改,建立推进机制,持续整改落实,以解决问题的成效确保脱贫质量。
“四查四补”查清了贫困,也查出了惊喜。宁夏贫困家庭收入的40%以上都来自特色产业,劳务收入占到家庭收入的40%以上。在彭阳县红河镇徐塬村到户排查时还收获了一个“小惊喜”,全村59户建档立卡户,飞出30个大学生。
回望大山里的绝地逢生处,凡结出硕果者,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民放在心中,把使命扛在肩上。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越是决战时刻、越要斗志高昂,越是棋到终盘、越要竭尽全力。接力奔跑,仍需加劲冲刺;千年追寻,圆梦就在今朝!
彭阳县30多年坚持小流域治理,实现山绿与民富双赢,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精准脱贫,奋力冲刺全面小康,总体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2.9%下降到2019年的0.47%,贫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4856元增至2019年的10415元。 本报记者 党硕 摄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