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电影为了表现战争场面的真实性,往往选择纪录片式的拍摄方式进行拍摄。
拉长的镜头伴随人物低沉的叙述,既增强了场面的真实性又能够充分地表达个体的主观感受和认知。
以影片《*排》为例,影片没有很强的戏剧性、故事性,影片以泰勒给祖母写书信的方式将自己在战场上经历的事、心理产生的变化、对战争的认知娓娓道来。
奥利弗·斯通曾经宣称对于他而言摄影机是很好的演员,在《*排》中他以直接的纪录片式的拍摄方式带领观众感受真实的越南丛林战争。
观众需要跟随镜头仔细观察,从而对丛林、对战争产生自己的认识。
当摄影机紧跟人物,和人物一起在丛林中穿梭、摸索时,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丛林带来的恐怖、无助。
可以说纪录片式的拍摄方式为观众提供了身临其境的紧张的战场氛围。
首先,关于丛林的刻画,越战电影经常采用仰拍和俯拍两种镜头。
俯拍更能显示丛林的辽阔无边,以战士的视角进行仰拍则更能够彰显战士对于丛林的恐惧。
手持跟拍的拍摄、快速移动的镜头则将紧张的作战气氛表现得极其到位。
《*排》中,面对无休止的丛林战,导演就以仰拍的手法表现士兵在丛林中晕眩、恐惧的状态。
而关于伊莱亚斯的很多作战场景的拍摄则都采用了纪录片式的快速移动和手持跟拍的拍摄手法,这对增强影片的紧张效果有很好的作用。
在影片中就穿*许多采访摄影的镜头,让美国士兵自己陈述个人面对死亡、面对尸体、面对战争的感受,真实而具体。
推拉镜头和变焦镜头是电影经常采用的拍摄手法,如此人物情绪的变化、人物心理的波动就更显得真实而细微。
影片《现代启示录》在表现威拉德的心理独白时就多次采用了推拉镜头。
同时,由于战争中总会有很多突发事件,纪录片式的拍摄能够增强事件的恐怖效果。
战场上,战争一触即发,死亡随时降临,观众不知道下一秒镜头中倒下的会是哪26一个或者会有什么样的血腥的场景出现。
如影片《现代启示录》只有何时能够*死库尔兹上校这一个悬念,此外的所有事件都可以看作是突发事件,包括老虎袭击、越共袭击、土著人袭击等观众和威拉德等人一样沉浸在紧张的气氛当中。
以暴制暴”的表现手法所谓的“以暴制暴”是指通过表现残酷的暴力来表达对暴力的批判。
战争电影的审美内容无非是暴力、死亡和恐惧。
越战电影中的反思片为了达到对暴力的批判以及对人道主义主张的宣扬,往往都选择在影片中充分地展示战争中处处可见的残酷暴力。
轰炸、屠*、强奸、殴打、射*等等情节的设置使越战电影中充斥着残酷的暴力。
越战电影将暴力作为表现对象,让影片中的人物借助暴力来解决人与人、民族与民族、文明与文明、信仰与信仰之间的问题。
电影导演甚至借助暴力来表达对道德、信仰、梦想、宗教以及法律的质疑甚至反叛。
战争时期,暴力最能反射个体的生存方式。
在战场上,暴力是一种本能,是活着的必需品,身处战场的美国士兵如果想要制止暴力就需要利用更大的暴力,如果想克服内心的恐惧、宣泄内心的恐惧就要借助暴力的力量来达到慰藉。
越战电影将这种生存状态揭示出来,最终达到对战场上暴力的批判。
将“以暴制暴”这一手法运用比较好的影片是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以及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
在影片《全金属外壳》中,尚未进入越南战场的美国青年在辱骂、挑剔、非人的训练下演变为*人武器,当“傻子”派尔举起枪射中教官的心脏时,导演库布里克选择让这种暴力带来的感官刺激来得更猛烈些。
在短短的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导演设置了第二声枪声,这一枪穿过的是派尔的喉咙,派尔选择在参战前了结自己的生命。
暴力在这个桥段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对暴力本身的反抗。
同样,“小丑”等人在与越南女狙击手激战时,导演并未将女狙击手设定为弱势的一方,影片首先让狙击手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让美军士兵在激战中相继中枪倒下,其中包括“小丑”的好友“牛仔”。
充满枪林弹雨,狙击手总能一击即中,当暴力被演绎到极致时,我们看到的是身材弱小的越南少女坚定凶狠的目光。
导演完美地表现出了对暴力的批判。
影片《现代启示录》中,酋长、大厨等人前后四次遇到意外情况,无一例外的是他们在遇到这些意外情况时,本能的反应都是举起枪支进行猛烈的射击,这是他们释放本能自卫的唯一方式。
遇到老虎的袭击时惊慌之下,大厨唏嘘自己的胆子太小;搜查越南渔民船只时因为一只小白狗,乱枪下造成了无辜的伤亡;遭受越共袭击时,战友克林不幸中枪死亡;反击土著人时酋长更是因为自己的慌乱、恐惧而将自己送上死亡之路。
暴力反抗暴力的结局是更多的伤亡甚至是无辜的伤亡,导演正是期望从这种暴力与暴力的碰撞中达到对暴力的批判。
电影甚至让威拉德以打死受伤渔民的方式来揭示战友的虚伪。
影片最后,威拉德*死库尔兹的场景更是充满血腥,当威拉德一刀一刀地用力砍向库尔兹时,穿插着土著人祭祀宰牛的镜头,鲜血四溅,挣扎的牛、奄奄一息的库尔兹,昏暗的光线下,威拉德用暴力结束了一切。
最终,库尔兹得以从痛苦中解脱的方式仍只是在暴力下走向死亡。
暴力之下剩下的只有库尔兹口中喃喃自语的“恐怖、恐怖……”的感叹。
“暴力”成为越战影片表达反战思想的有力工具,“暴力”在影片中往往产生巨大的张力,引发观众的观影共鸣。
想要达到对暴力的批判,并非是说教、遮蔽,只需要将暴力直白地揭示、暴露给观众就可以。
因此,“以暴制暴”在越战反思片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为了表现战争的恐怖与残忍,为了探讨战争与人性、生命和死亡的关系,越战电影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这种手法使电影的主题更加深刻,使越战这一描写对象具有更多的理性意义。
同时,越战电影中出现了很多细节描写,仔细研究这些细节可以发现电影导演采用了隐喻的手法,每一个细节背后都隐藏着特殊的含义。
黑格尔认为:“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关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
因此,我们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首先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
意义就是一种观念(按,即观念的抽象定性)或对象,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表现是一种感性存在或一种现象”。
电影作为一种活动着的声画影像,因为对象征手法的运用而使影像呈现出无尽的深意。
越战电影为了对战争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通常会选择在叙事中设置负载象征意义的具象事物来进行修饰。
在电影《全金属外壳》中,“全金属外壳”表面上是指被金属武装起来具有很大*伤力的武器,实际上则象征了海军陆战队魔鬼式训练下塑造出来的美国军队,他们就像“全金属外壳”一样,没有思想,没有灵魂,唯一的作用就是充当战争的武器,充当战场上的*人工具。
在所有的越战电影中,丛林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死亡之谷的象征,成为越战战场的象征。
丛林战几乎成为越战的代名词。
《猎鹿人》中频繁出现的“俄罗斯轮盘赌”则成为战争的象征,每一次扣动扳机都意味着死亡可能在瞬间来临,身处越战战场的美国士兵正是像玩“俄罗斯轮盘赌”一样时刻行走在死亡的边缘。
此外,色彩在越战电影中的运用除了达到渲染战争场面、刺激观众视觉外,很多情境下色彩还表达了一些特殊的象征意义。
影片《天与地》在开始时用大片大片绿色的稻田来表现越南乡村,身着白裙的越南女子在绿色的稻田间聆听稻浪的声音,单一的绿色象征着积极向上的生命意识,也象征着越南村庄的苍白和原始。
而琳琅满目的商品、先进的日用品等则成为美国的象征,当镜头转入美国国内时,我们和黎莉一样感受到了美国生活的现代化,越南和美国产生鲜明的对比。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