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奎
光武帝刘秀随大哥刘縯率舂陵军起义前,当过南阳(今湖北枣阳一带)的老百姓,在叔父刘良那里过着普通的农家生活。
实际上刘秀的身份高贵着呢,他乃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实属正统的皇室宗亲。故《东汉演义》把他写成汉平帝的继子,在平帝皇后的哀惜下,正统身份早入皇籍,才有后来风云际会之下开创赫赫帝业,成就195年大一统的东汉王朝。
那,不可否定的皇室宗亲刘秀小时候是怎样流落到民间当了一介草民呢?不妨简洁道来。
原来刘秀一脉来自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刘发,也就是他的六世祖长沙定王。
这长沙定王刘发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景帝刘启,但母亲却是汉景帝的嫔妃程姬的侍女唐儿。
只因汉景帝有一天晚上喝醉了酒,留宿在宠妃程姬那里,赶巧程姬那几天正好生理期,不便伺候汉景帝。程姬便安排有几分像自己的侍女唐儿代她服侍汉景帝就寝。
就是那一晚,唐儿有了身孕,育下的儿子便是第六子长沙定王刘发。
唐儿也因诞下皇子,从而挤上汉景帝的王妃之列,赐称唐姬。
只不过,因刘发庶出的皇子身份,长大后得按当时的皇室规矩,去地方当诸侯王。
又因生母的卑微,刘发只得去远离朝堂的蛮荒之地面积还很少的长沙,史称长沙定王。
难得的是,长沙定王刘发并没有为此抱怨,反而更加机智地孝顺父母,尤其对汉景帝一个劲示好。
汉景帝大为高兴之下,于公元前142年将长沙附近较为富沃的武陵、零陵、桂阳三郡划进长沙国的版图。
刘发继而开枝散叶地开疆拓土,不仅生下十六个儿子,还把封地长沙打造成幅员辽阔的鱼米之乡,成为当时占地面积最大的诸侯王。
只是,由于汉景帝听从老师晁错的建议,不加分析地粗暴实施"削藩",引发以吴王刘濞牵头发动的"七国之乱"。
周亚夫平叛后,暂时清除了诸侯王的势力威胁,但也意味着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决心更加笃定。到了汉武帝即位,随着强大的国力支撑,更加完善的削藩方略温柔地出台,这就是主父偃的"推恩令"。
大体方针就是:各刘姓诸侯王去世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有封地外,所有的子嗣都得恩赐大小不一的封地,只不过爵位逐代递减。
此令一出,各诸侯王的子嗣们感激涕零,纷纷拥护,各诸侯王也只得不折不扣执行,还不敢采取独生子女政策,只生一个儿子单传。因为汉武帝同时下旨:
诸侯王若子女不多,就由中央将其封地划为若干侯国,待子孙满堂时再行封赏。
这样一来,各诸侯王几代枝繁叶茂地继承封地过后,力量越来越弱,也就更加无力与西汉朝廷抗衡,从而强化了中央集权。
于长沙定王刘发而言,顺理成章,嫡长子刘庸继承了王位,得到封地的其他十五个儿子就只能袭"侯"了。
故刘发的第十三个儿子刘买,也就是刘秀的高祖,时封舂陵节侯,便在舂陵,也就是南阳郡的蔡阳县,专一治理自己的辖地。
由此刘秀的先祖几代得以生生不息的繁衍。
曾祖刘外受封郁林太守,祖父刘回时任巨鹿都尉,封地更小。到了刘秀父亲刘钦时,仅是南顿县令这样的七品芝麻官了。
不过,饶是这样,虽说刘秀小时候谈不上大富大贵,但小康的生活还是可以保证,皇室的光环依旧闪耀。
只可惜,刘秀九岁时,父亲刘钦在任上突然病逝。一下家道中落,生活难以为继的刘秀便在母亲的安排下,寄养到南阳叔父刘良家生活。
毕竟叔父刘良是当地的"泗水王",虽属农村家庭,但耕地多,称得上财主之类的土豪,家景自然不错,对刘秀的投靠也没意见,不过是添几张嘴吃饭,没啥问题。
就这样,年仅九岁的刘秀便流落到民间,过上了还算有依靠衣食无忧的草民生活,一直到十六岁,以种庄稼干农活或者放牛之类的农村生活为主。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若儿时的刘秀所处的是太平盛世,估计刘秀一辈子充其量就是优秀的庄稼汉了。
由于西汉未年政治动荡皇室暗微,大司马王莽篡位成功后,却改制失败,打造的新朝并没有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给老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
兼之暗潮涌动的新朝又逢严重的旱灾蝗灾,一时人心思变,激发了更加危机深重的社会矛盾,由此导致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
在这样风卷残云般的革命浪潮下,作为正统皇室出身的刘秀,便在汉室当"更受命"的思潮与责任担当下顺时而变,迅速与长兄刘縯率以刘室子弟为主力组成的舂陵军揭竿而起,旋及在有名的昆阳之战中一战成名,仅用3年时间便在洛阳称帝光复汉室,之后用12年时间结束战乱一统山河,开创了史上励精图治赫赫有名的"光武中兴"时代。
故人生开挂的刘秀又称"位面之子",誉为史上最完美的牛背上的开国皇帝。
是为记。
【作者简介】李大奎,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与历史爱好者。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