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从富二代到自我营销大师的陈子昂

2.2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从富二代到自我营销大师的陈子昂

首页角色扮演赤雀神器更新时间:2024-04-22

一、富贵公子出巴蜀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在的四川遂宁市射洪县)人,在初唐时期和“四杰”、“沈宋”一样,是唐诗的革新人物,为一扫南朝齐梁以来的柔媚不实的诗风做出了很大贡献。写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名句的元好问,曾经专门写诗评价他,其诗云:

《论诗绝句》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诗的意思是沈佺期和宋之问之流,虽然文翰风流,但是还是延续了齐梁的一些绮丽奢靡的风格,如果要为真正奠定唐诗基调的诗人论功,参照越王勾践灭亡吴王夫差后为谋臣范蠡铸了一座铜像的范例,我们应该用黄金给陈子昂铸造一座像,才能与他在诗坛做出的贡献相匹配。

当然,诗歌是有一些艺术夸张,但是,也足以说明陈子昂在初唐诗坛的地位以及他为唐诗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不过陈子昂和王勃、骆宾王这些“神童”不一样,他小时候可是一位标准的不学无术“富二代”。当然,陈子昂的身死,也和家族的财富密不可分,此乃后话,暂不多言。

他的父亲陈元敬是当地有名的富商,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是成不了富商的,当时的蜀地梓州,以盛产自贡井盐和蒙山顶上茶而驰名,以常理推断,其父应该是和官府关系密切,拿到了盐、茶的特许经营权。这不是无端推测,因为后来成年后的陈子昂,到长安求取功名的时候,先是入国子监求学,要知道国子监是最高的公办学府,最初是为教育皇室和功勋子弟而设立的,后来虽然略有开放,也不是随便一个商贾子弟就能入读的。

作为纨绔子弟的陈子昂年少任侠,轻财好施,在当地颇有声名,他的父亲不仅仅只是一位土豪,还是一位精通诗文的名士,对这样儿子自然是痛心疾首。不知是其父用了什么手段,还是自己受到什么触动,成年后的陈子昂幡然悔悟,发愤精研诗书,在文学上的造诣逐渐追上并超过了父亲,世人评价“乃越其父”。这种转变,到底是源于其父的谆谆教诲,需要他支撑起家族的未来;还是在“勾兑”美女的时候,惭愧只能说出“幺妹你好靓”而不能吟咏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佳句,种种原因就只有脑补了,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陈子昂脱胎换骨了,从一位“富二代”转变成为一名有志青年。

他在著名的组诗《感遇三十八首》中,有一首诗对自己的出身也有自述: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有了“感时思报国”的高尚情操,再呆在富饶丰腴的四川似乎就那么不合时宜了,要知道俗语讲“少不入蜀老不离川”,“温柔乡是英雄冢”,好吃好喝好山好水美女如云的四川,会使人意志消磨,难成大业,何况“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如果连帝王都见不到,怎么卖给他?于是陈子昂打点行装,要前往都城长安求取功名。

在临出发之前,他登门去拜访此时在梓州担任长史的杨炯,彼时的杨炯号称“耻居王后”,是名满天下的“四杰”之一。陈子昂除了拜访前辈,探讨、切磋一下文章之外,未尝没有请这位“杨二”给自己写个推荐信什么的,先积攒点人气的想法。结果高冷的杨炯根本没有见陈子昂,热脸贴上凉屁股的陈子昂,更是坚定了信念:哼,今天的你对我代答不理,明天的我让你高攀不起!

公元679年,高宗的调露元年,18岁的少年公子陈子昂,沿江而下,前往圣地长安,在度过三峡之险,告别四川,即将取道湖北踏上坦途后,陈子昂写下《度荆门望楚》一诗,对自己未来的前程略略展望。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二、一摔百万巧扬名

怀抱远大志向的陈子昂抵达长安之后,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就学,具体是走的谁的门路不得而知,在此期间,他和同学之间没有留下什么唱和的诗篇,应该合理推定他不怎么引人注目。也难怪,四川虽然有著名的司马相如,但那毕竟是800年前的汉代,后来基本没有出过什么有名的文人,在大多人的印象中,四川也属于半个“蛮荒之地”,只是大家都没有意识到这位一口“川普”的小青年后来会名满天下,就这还只是个打前站的,几十年后还要从四川出来一位“狂生”,以“谪仙人”的身份给凡夫俗子们上一堂唐诗课——你猜对了,就是李白。

就在第二年,陈子昂参加了科举考试,可惜却名落孙山。返乡之际,他留诗给好友魏懔,表示自己漂泊在长安十分不爽,如惊弓之鸟,此时归乡,再回去潇洒几年,至于科举落第也没什么关系,大不了耕读传家。

《落第西还别魏四懔》

转蓬方不定,落羽自惊弦。

山水一为别,欢娱复几年。

离亭暗风雨,征路入云烟。

还因北山径,归守东陂田。

其实学霸的套路都是一样的,每次他都会说,我什么也没复习好,算了,不复习了,挂科就挂吧。但是就在你相信他的话放肆的狂打王者荣耀,他却在默默复习,考试之际他轻松的说“考完了”,你只能说“靠,完了!”

陈子昂也是如此,他在这次科考中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他重返故里,是准备发奋读书之后,再卷土重来,却对好基友说什么“山水一为别,欢娱复几年”,真是套路深深啊。

陈子昂回故乡之后攻读诗书有多刻苦呢?就看他读书的大阵仗就知道他对这事有多重视了:他在自己的老家,射洪县金华镇的金华山上,修建了错落有致的别墅,用来闭门苦读,这山间别墅被后人称为“陈公学堂”,也叫陈子昂读书台。读书台也在朝代更迭中建建拆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重建是在清朝的光绪六年(1880),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2006年05月25日,经过修复的陈子昂读书台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土豪为读书专门建别墅,千年后成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这让我们这些连书房都买不起的人情何以堪?

经过两年苦读,陈子昂自我感觉学识有很大提升,外界评论他“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于是他在永淳元年(682年),再次入京应试。这次陈子昂成熟了很多,不仅在文采上,而且也明白了“行卷”的潜规则,也就是在考前把自己的诗文送往名士之家,求推荐,求点赞。但是结果却不理想,别人是红包收进囊中,文稿寄予秋风,总之,这次科考陈子昂二次落第。

这次落第的陈子昂开始反思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尽管自己的实力毋庸置疑,但是名声不显,所以在评卷的时候,就被考官们给无视了。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呢?

就在他落第后不久的某日,长安的闹市街头突然出现了一位老者,捧着一架古琴叫卖,号称是绝世好琴,不亚于名琴焦尾,但是要价也很绝世,非百万不卖(百万指的是一百万文钱,也就是一百万枚铜钱,可不是百万黄金)。人群越聚越多,大家纷纷议论却无人去当这个“冤大头”。陈子昂路过此处,听闻这个奇闻,于是分开人群,面对老者的“漫天要价”,丝毫没有一丝一毫的“就地还钱”,慨然以千缗买之(缗是当时的计量单位,一缗就是一串,这一串就是一千文,千缗恰是百万之数)。就在围观的吃瓜群众纷纷在心里呐喊“土豪我们做朋友”的时候,陈子昂酷酷说到,自己之所以买这个琴,是因为自己非常识货。而为什么如此识货?是因为自己是个技巧高超的琴师,只是现在不方便给大家表演(弹琴很讲究静气平心,沐浴焚香一类的内外部环境),请大家明天都到我家去做客,边吃边玩边欣赏在下的琴艺。

第二天,陈子昂位于长安宣阳里坊的家中人潮涌动,很多没有目睹“土豪”一掷万金的人也闻讯前来开开眼界,其中不乏豪贵之士。陈子昂也没有食言,捧着琴大大方方来到众人面前,不过他没有弹拨“宫商角徵羽”,而是慨然叹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乐,岂宜留心。”意思是说我写文章的水平比起这应由低贱乐工操持的琴技要炫酷的多,大家何必把注意力聚焦在这上面呢?然后他开始把准备好的诗文给大家发放,也不管别人能不能看懂,这属于有枣没枣打三竿的做法。

他的运气不错,在这些人里,有一位官拜京兆司功参军的王适,算是小有名气的文士。他和陈子昂、司马承祯、贺知章、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等并不同处一个时代的十人,在五代十国之后被文人称为仙宗十友。这十人共同的特点是既在文辞上有成就,同时又追求道术修仙,例如陈子昂在人生后期也钻研老子、庄子,并且精通易经,李白也是如此,诗歌中也有“且放白鹿青崖间”这样仙气飘逸的句子。

这位王适在读完陈子昂的诗文后,给予了很高评价,惊叹说:“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矣!”陈子昂也因此一炮而红,成为京城的小鲜肉(一时帝京斐然瞩目)。

这不过都是陈子昂自己安排的而已,先是自己的家仆扮演出售古琴的老者,百万的要价引出爆点,再由陈子昂豪掷百万,继续推动新高,最后的摔琴把气氛定格在情绪最高点,最终把大家的注意力完美的引导到诗文上来。

这个自我营销,在现在算是典型的“心机俵”,但是问题在于你要有这样的实力,百万从左手交到右手的钱不难,决定成败的是发下去的诗文,一定是高质量。

在第二次落榜两年后的684年,通过一摔百万而名扬京华的陈子昂,参加了第三次科举考试,这次,他终于如愿以偿。大家不要因为前面以初唐四杰为代表的神童们都是科场顺利而鄙视“三顾茅庐”的陈子昂,要知道唐朝科举之难,当时素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后世的白居易,在贞元十六年考中进士之时已经二十八岁,但是依然是同期登第中的人中最年轻的,根据当时的风俗,唐朝新中进士,都要到唐玄奘(取经的唐僧)所建的慈恩寺中游览大雁塔,并在大雁塔内题名。也留下了成语“雁塔题名”,用来代称进士及第。按捺不住兴奋和激动的白居易,除了提名之外,还挥毫写下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由此可见,二十三岁就进士及第的陈子昂,已经算是年少成名了。

三、赞誉谏言出真心

每个人都无法超越自己身处的时代,担当粉饰太平的文士们受限尤甚。但是和宋之问一概的“圣母神皇”阿谀之词不同,陈子昂对武则天既有迎合“受命于天”的造神公文,也有针砭武则天冷酷无情的委婉诗文,更有匡扶时政的谏言奏章。因为他在李治为帝之时屡屡落第,在武则天实际执政时期(尽管名义的皇帝是李旦)他才得遂青云之志,从这个角度分析,陈子昂是发自真心的拥戴武则天,他对媚娘付出的是满满的真爱。

陈子昂中进士后不久担任麟台正字,这个官职其实是历代相传的“秘书省正字”,武则天喜欢革新,其中一项就是改革官制。其实说改革官制有点言过其实,武则天只是改了名字,实际的官职体系并没有变。这个麟台正字,编制四人,正九品下。负责雠校典籍,刊正文章,有点像现在的政策研究室。不久之后他因文采受到武则天的认可,晋升右拾遗。

补阙和拾遗两个官职,是唐朝首创的,各设置了“左右”两个编制,左补阙、左拾遗隶属门下省,右补阙、右拾遗隶属中书省。从字面意思就知道这两个官职的职责了,为皇帝拾遗补阙,是比较清贵的谏官,虽然级别不高,只有正八品,但是可以作为特殊的“登朝官”(指参加皇帝召见百官的朝会,一般的八品官是没有资格参加朝会的)随时向皇帝提出自己对朝政的意见和建议,并且这四个人分别掌管收纳其他官员给皇帝谏言的文件匣子(武则天设置的收纳告密奏章的四个铜匣子,东曰“延恩”,献赋颂、求仕进者投之;南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曰:“伸冤”,有冤抑者投之;北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机秘计者投之),算是心腹。还有一点注定了这个职位的清贵,就是这个官职一般都会兼任一个史馆修撰,参与史册,尤其是当朝实录的撰写。这个职位在唐朝至少有三位比较有名,除陈子昂外,还有两位大神,分别是杜甫和白居易。白居易在得授右拾遗后,还兴致颇高的写了首诗,诗中也向陈子昂和杜甫这两位前辈进行了致敬。

《初授拾遗》

(白居易)

奉诏登左掖,束带参朝议。

何言初命卑,且脱风尘吏。

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陈子昂也因此被后世称为“陈拾遗”(杜甫也有“杜拾遗”的称号),陈子昂满怀着感激之情和知遇之恩,为武则天写下了各种赞美天命所归的文章和诗词,试举几个例子:

……有凤鸟从南方来,历端门,群鸟数千蔽之。又有赤雀数百从东方来,群飞映云。回翔紫闼,或止庭树,有黄雀从之者。又有庆云,休光半天,倾都毕见,群臣咸睹。……天命神凤,降祚我周。彩容有穆,其仪孔休。惟我有周,实保天德。

——文章《大周受命颂》

昆仑元气,实生庆云。大人作矣,五色氤氲。昔在帝妫,南风既薰。丛芳烂熳,郁郁纷纷。旷矣千祀,庆云来止,玉叶金柯,祚我天子。非我天子,庆云谁昌。非我圣母,庆云谁光。庆云光矣,周道昌矣。九万八千,天授皇年。(“庆云”是指五彩的祥云)

——诗歌《庆云章》

臣闻帝功既成,必昭告於上元;元命攸尊,必升封於厚载:故七十二主能恢万代之规,三五六经以为百王之典。伏惟陛下应天受命,握纪登枢,包括乾坤之灵,亭毒神明之化,故能开天宝,阐地珍,温洛所以升图,荣河由其荐。群神既赞,众瑞交驰,讴歌於是大归,礼乐以之咸备。陛下仰顺天意,允答神休,垂显号以居宸,建明堂而治物,百寮惟允,万国咸宁。

——上疏《为赤县父老劝封禅表》

因为陈子昂的这种乖巧表现,武则天对他也不错,除了右拾遗的官职之外,没事了赏他件衣服,生病的时候赏他些御药。陈子昂也报之以各种感谢信,就是谢表一类:

……赐臣紫衫旱衫……臣万死骷骨,垂朽蒙荣,载战载殒,肝心涂地——《谢衣表》。

……赐药总若干味,肃恭休命,敬受惭惶。猥以眇身,叨蒙大赖,室殊方丈,同问疾之荣——《谢药表》。

陈子昂受到武则天这样的鼓励,难免有些自得,对于武则天的执政理念和大政方针开始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也算开了个好头,在唐高宗李治与683年12月于洛阳驾崩之后,关于他的灵柩安葬,陈子昂上书武则天,提出“陛下不思瀍、洛之壮观,关、陇之荒芜,乃欲弃太山之安,履焦原之险,忘神器之大宝”的观点,建议就地安葬李治。武则天对陈子昂洋洋洒洒的文章表示肯定,但是却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依然在684年的8月,将李治安葬在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梁山上的乾陵,并且她在死后也与之合葬。

不过陈子昂也有改变武则天心意的时候,武则天曾经想要在四川开凿蜀山,经雅州道进攻羌人,以示国威,并且为进攻吐蕃打基础。许多大臣都不赞成这个军事行动,却又迫于武则天的淫威不敢反对。陈子昂昧死上言,提出如果这样做就是开启了西蜀的祸端(臣愚以为西蜀之祸,自此结矣!),他从七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最终使武则天放弃了计划。

陈子昂受到鼓舞,更加在右拾遗的位置上尽心尽力,充分发挥直言敢谏的特点,后人评价他的工作作风是“历抵群公”,就是攻击一大片,所以人缘并不怎么好。在武则天为称帝做准备而大开*戒的时候,陈子昂尽管为了前程可以为武则天造神,但是书生的正义感使他反对滥用酷吏残*无辜,于是他又开始屡屡上书诤谏,最终引起武则天的反感。可是陈子昂并没有认清这一点,反而是把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写进了诗里,最终戳到了武则天的伤疤,武则天恼羞成怒之下,以谋反罪把陈子昂投进监狱。

给陈子昂带来牢狱之灾的诗歌,就是《感遇诗三十八首》中比较著名的一首,原诗是:

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

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诗歌的头两句说的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典故:魏国的将军,名为乐羊,他奉魏文侯之命率兵攻打中山国,乐羊的儿子其时正在中山国,中山国君为了扰乱乐羊的心神,就把其子*死,煮成肉羹,派人送给乐羊(为什么不用来作为人质呢?)。

看来古人的吃肉的方式多是炖成肉羹,项羽威胁刘邦就是说要把刘老爷子炖成肉羹,结果刘邦说到时候别忘了分我一碗,反正咱们结拜过,我父亲就是您父亲,让我们都尝尝自己老爸的肉,这种混不吝的态度反而让项羽无计可施。昏君的代表人物之一,晋惠帝经典的话就是“何不食肉糜?”也是说肉羹。

回来还是说乐羊,他为了表示自己忠于魏国,就真的吃了一杯儿子的肉羹,并没有影响自己领兵作战。战后,魏文侯重赏了他的军功,但是觉得他心地残忍,因而并不重用他。

诗的第三四句是陈子昂对这个典故的评论,一个为了建立军功,能不顾及骨肉之情,忍心吃儿子的肉羹。虎毒尚不食子,这样的人,对别人不可能有忠心。从这点看,魏文侯比齐桓公要强,齐桓公对自己的宠臣易牙(这位易牙是厨师之祖,其烹调手段之高,致使成了一个典故,夸谁的厨技,往往说他有易牙之技)说,自己贵为霸主,享尽了富贵,但是却很遗憾,没有吃过人肉。结果第二天,易牙献上一碗肉汤,齐桓公吃后觉得味道十分鲜美,就问易牙这是什么肉,易牙痛哭流涕的表示,这是自己五岁的儿子。齐桓公大受感动,更加重用易牙,这时候宰相管仲也是和陈子昂一样的观点,可是齐桓公不相信,认为能把爱子都奉献出来炖成肉羹的人,一定是对自己忠诚的无以复加。结果到了管仲死后,齐桓公年老的时候,易牙依附齐桓公的儿子们发动政变,软禁了齐桓公,最后活活的饿死了他,也许这是易牙为自己的儿子报仇吧。

诗的五六句是另一个典故,还是发生在传说中的中山国。

是战国时秦西巴是中山国君的侍卫。中山国的君主名叫孟孙,有一次他到郊外射猎,活捉了一只小鹿(诗句中的“麑”就是小鹿的意思),就交给自己的侍卫秦西巴负责带回王宫。结果老母鹿一路跟着秦西巴和自己的的孩子,悲鸣不止。秦西巴心中不忍,就把猎物小鹿放走了。一开始中山君大怒,把秦西巴开除了,三个月之后却又召回了他,并任命为三师之首——太傅,主要的职责是教育自己的孩子们。有人认为秦西巴擅作主张放走了猎物,是有罪之人,为什么还重用呢?孟孙说,他对小鹿都有怜悯之情,又怎么会残忍的对待我的儿子呢(孟孙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这也是最后两句陈子昂要表达的对这个典故的看法——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这首诗很是扎心,几乎是为武则天量身定做的。前四句是建议他重视骨肉之情,那个时候武则天已经*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李弘、李贤,自己的另两个儿子李显、李旦惶惶不可终日。后四句是劝喻武则天以仁政治国,重用像秦西巴这样的忠厚慈善的人,远离酷吏政治。因为在当时的朝堂上,由于周兴、来俊臣之流的酷吏做法,满朝文武大臣为了自保,免被牵连,作了许多“大义灭亲”的残忍事,致使世情淡薄,人心动荡。大臣崔宣礼犯了罪,武后想赦免他,而崔宣礼的外甥霍献可却坚决要求判处崔宣礼以死刑,不停的在宫殿的台阶上叩头,以致于血流满面,表示他不徇私情。

这首诗的含义,千年后的清代学者陈沆,在《诗比兴笺》评论说是“刺武后宠用酷吏淫刑以逞也”。那么在当时武则天也能感觉的到,加上其他大臣的检举揭发,这才导致了陈子昂被以谋反罪名下狱。

不过武则天知道陈子昂是对自己好,气头过了之后就赦免了他,为此陈子昂又写了一封感谢信——《谢免罪表》:……以臣所犯,特从放免,伏对恩命,魂魄飞扬。……陛下降非常之恩,加不次之命,拔臣草野……论臣罪累,死有馀辜,肝脑涂地,不足塞责。陛下宏慈育之典,宽再宥之刑,矜臣草莱,悯臣愚昧,特恕万死,赐以再生。

陈子昂度过了危机之后,自己的仕途前程会有怎样的发展呢?

四、两度从征念悠悠

唐朝的军事实力较强是得到历史公认的,在初唐时期一度把除了高句丽之外其他少数民族国家压制的无法异动,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的一点是唐朝的立国,从歧义开始到扫灭大的割据政权,经过了5、6年的长期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军队的战斗力能持续保持,而且人们普遍能有浓厚的尚武精神。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初唐、盛唐的诗人都勇于从军,因为文士从军多是从事军中*、幕僚一类的职务,真正手持刀抢到一线拼*的基本没有,在冷兵器时代,没有“蛙跳”一类的战术,也没有精确制导武器武器来进行斩首行动,只要不是全军覆没,跟随主帅的从军诗人们都能安然无恙。所以在唐朝,尤其是初唐后期,开始兴起“边塞诗派”,众多的诗人,即使没有自己从军征战,也有送友人出征的经历。

陈子昂就厉害了,他先后两次从军,在他科举及第后的第三年,垂拱二年(686)四月,25岁的陈子昂和自己的好友,时任左补阙的乔知之,跟随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率领的北征军,征讨金微州(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一带)都督仆固始叛乱。在就在这次出征中,兵临居延古城之际,陈子昂还写了一首《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的五言古诗赠给乔知之。全诗如下:

闻君东山意,宿昔紫芝荣。

沧洲今何在,华发旅边城。

还汉功既薄,逐胡策未行。

徒嗟白日暮,坐对黄云生。

桂枝芳欲晚,薏苡谤谁明。

无为空自老,含叹负生平

诗的头四句是赞扬乔知之本来是一个不在意荣华富贵的东山隐士,也曾经作为贤士享受尊荣,但是现在头发花白之际却依然从征来到边城居延。

其中的“东山意”是指退隐的心愿,典故曾经介绍过,来自东晋谢安。“宿昔”是指从前、往日(《“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紫芝”是比喻贤人,“沧州”是比喻隐士的居住之地(“然后临沧洲而谢支伯,登箕山以揖许由”——三国魏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

中间四句诗慨叹壮志难酬,辜负了满腹谋略,空对苍暮白日和塞外黄沙。其中的“黄云”一词是指边塞之云,这是因为塞外植被荒凉,黄沙飞扬,天空常呈黄色,“白日”也是在轻微沙尘暴的环境下出现的景观,普通的落日是红色。没有塞外经历的人,是很难选中这两个词的。

后四句用了一个“薏苡之谤”的典故,这个典故来自于汉朝的名将伏波将军马援(这个你不熟悉,三国熟悉吧,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其中排名武力值第五的马超马孟起,就是马援的后代)。根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在镇守交趾的时候,经常吃薏苡仁,用来抵御南方的湿气(就是现在超市中卖的薏米仁,现在也经常用来熬到粥里,起健脾止泻,解毒散结的作用),后来等到换防的时候,马援带回来一车种子,想在北方试种。但是当时的人们都认为是马援在任上搜刮的财宝,因此纷纷侧目,暗自腹诽,但是因为当时的马援功劳很大,也很受皇帝宠爱,因此没人说什么。等到马援死后,就有人上书弹劾马援,说他从交趾拉回了一车珠宝。

这四句诗是说自己和乔知之的品格像桂树一样高洁,却难免受到猜忌和诽谤,眼看已经老去,却碌碌无为,令人叹息。

这位乔知之也是一位有故事的诗人,后面会单独讲。现在要提的是他后来写过一首诗,《拟古赠陈子昂》,深情回忆了这次从军出塞。原诗较长,节选如下:

……以此从王事,常与子同衾。别离三河间,征战二庭深。胡天夜雨霜,胡雁晨南翔……

乔知之的这首诗提到“以此从王事,常与子同衾。别离三河间,征战二庭深”,从而印证他们两个曾经并肩出塞,而乔知之只有这一次从征经历,所以能推断这次出征。但是在陈子昂的本传中,根本没提垂拱二年的这次从军经历,由此推断,这次出征,陈子昂应该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回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陈子昂没有再获得出塞的机会,不过,倒是有一首好诗《送魏大从军》诞生。从这诗的题目中能得到的信息量是,这位好朋友是一位位兄弟间排名第一的魏老哥,但没有考证出他的名字。姓加排行,是唐人特有的叫法,例如:杜甫排行老二,李白排行第十二,所以朋友们都叫他们杜二、李十二,还有刘禹锡的堂兄刘禹铜排行十九,才有白居易的《问刘十九》。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王维排行第八,称呼起来是不是就尴尬了?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首联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连用两个典故,第一个是“匈奴未灭,无以家为”,来自汉代大将冠军侯、骠骑将军霍去病,第二个是借喻,用的是“魏绛和戎”的典故,来自于《左转》,据《左转》记载,鲁襄公四年,无终戎人的头领嘉父派孟乐到晋国,请求晋国同各戎族建立和睦关系。当时执政的是晋悼公,魏绛是晋国大夫,他从五个方面陈述厉害,主张和北方游牧民族和谈,消除晋国边患。最终晋国采纳了他的建议。这里借魏绛暗喻魏大,称赞他有霍去病的武略和魏绛的文韬,隐含的意思是祝愿他也能取得像这两位一样的功绩。

颔联的“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是描述送别情景,其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古诗用到这个词的时候,一般是指在长安、洛阳这一带分别。“六郡雄”也算是一个小典故,来自于西汉鼎盛时期的名将赵充国。本意的“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这六个郡。西汉时期的名将赵充国,字翁孙,汉族,原为陇西上邽(现在的甘肃天水)人,后移居湟中(现在的青海西宁),历任汉武帝和他的儿孙汉昭帝、汉宣帝,官拜蒲类将军、后将军,封营平侯。因为在对匈奴和氐羌的作战中屡建功勋,被称为“六郡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自己和友人在繁华的都城长安分手,难免惆怅,但想到报国*敌责无旁贷,临别是陈子昂寄言魏大,要向号称“六郡雄”的赵充国看齐,驰骋沙场,*敌立功,赶超他的功绩。

颔联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展望了魏大此去的征戍之地,就在代州雁门关以及著名的要塞“飞狐塞”,位于现在的河北省涞源县和蔚县交界的地方,历来是抵御西北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战略要地。一个“横”字,表明了雁门关对代州的屏障作用,一个“接”字,勾勒出飞狐塞的险峻,以及他作为“钉子”性质战略支点的重要性。这两句连起来理解,在字面意思之下,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自然会有激烈的战事发生。这样就自然而然引出尾联,也是本诗的诗眼。

尾联的“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引用的典故是“燕然勒石”,在古代的出塞诗中,这个典故引用频率极高。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北单于,并一路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勒石)记功。这是说希望魏大此去也取得像窦宪这样的功业,也跑到燕然山上去“勒石”,不要让燕然山的石头上,只刻有汉朝将领的军功,也给咱大周(或大唐)刻上浓厚的一笔。

这首诗跳出了送别的缠绵悱恻、儿女情长,而是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整个基调激昂慷慨,大气磅礴,开拓了新的境界。

还有一首送别诗,也很不错。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

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

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

黄金装战马,白羽集神兵。

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

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

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

不过不要以为陈子昂的诗都是这样的“大江东去”,他还有“小桥流水”的送别诗呢。

那是在永淳元年(682年),他第二次离开家乡到洛阳求取功名,在和友人饯行的宴会上,陈子昂挥毫写下了别情依依的《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头两句写饯行宴席的丰盛热闹,来反衬后面要写的惆怅伤感。第二联引出别离的主题,遥想今夜欢聚之后,就要分别,离开这里,我会思念今天的欢乐(琴瑟),分别的道路蜿蜒崎岖,我讲孤独的穿过山一程水一程。第三联从第二联离别思绪的虚写上回到现实,描绘出明月已隐,银河已没,指出大家恋恋不舍,宴席持续了整夜。最后一联又是虚写,展望未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即便是这饯行酒喝了通宵,我终将踏上悠悠的古道赶往洛阳,再有像今天的聚会,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

全诗朴实无花,除了首联为了描写宴席的隆重来衬托友情的真挚,用了“银烛”、“金樽”外,其余都是平淡不加粉饰的词汇,但是婉转细腻,清新悠远。

后人对这首诗评价纷纭,叫好的如《唐律消夏录》,说这首诗“识见高超,笔力雄迈……此文章中之《国策》、《史记》也。唐人清旷一派,俱本乎此”。指出不足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有点跑题:《唐诗成法》评价说“五六句是秋夜,非春夜,断不可学”——意思是说明月和银河,的确是多用来描写秋天的夜晚。二是平仄的问题:《唐诗广选》评价说“八腰字皆仄,不觉其病,然亦当戒”——意思是说句中八个中间的字都是仄声,虽然诗不错,让大家感觉不到,但是这也是写诗不对的地方,应该避免。

陈子昂一直怀有“思报国”的远大志向,终于在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年)九月,他不再送别人出征,而是自己等来了第二次从军出征的机会。这次他是跟随者右武卫大将军、建安王武攸宜去讨伐反叛的契丹李尽忠和孙万荣部。这次陈子昂的起点不错,被武攸宜视为心腹(武攸宜统军北讨契丹,以子昂为管记,军中文翰皆委。——《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 文苑中》),掌管军中机密文件以及上传下达公文的撰写。

为此,人品卑劣的宋之问(但是确实有才)还赠诗一首,其中的一句“知君心许国,不是爱封侯”,也是给了陈子昂极高的赞誉。

《使往天平军马约与陈子昂新乡为期,及还而不相遇》

宋之问

入卫期之子,吁嗟不少留。

情人去何处,淇水日悠悠。

恒碣青云断,衡漳白露秋。

知君心许国,不是爱封侯。

武攸宜是武则天的堂侄,是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之兄武士让的孙子,在武家子侄中算是人品和才干比较出色的。但是这次出征其实并不顺利,战事上的受挫,间接影响到了陈子昂和武攸宜的“蜜月期”,他们之前融洽的关系很快就结束了。

那么首先就要谈谈这次反叛的前因后果。

契丹是唐朝时期东北地区逐渐兴盛的游牧部族(后来到了宋代成为辽国,就是跟杨家将打来打去的,什么韩昌韩延寿、萧太后),傍水草而居,以畜牧、射猎为主要生活来源。在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时候,内附于唐朝,唐朝在他们的地盘上上设置松漠都督府,封契丹部落首领窟哥为松漠都督,使持节、都督十州诸军事,全权处理本部事宜,并赐姓李,记住,他叫李窟哥了。到了李治为帝的显庆五年(660年),李窟哥去世后,继位的松漠都督叫阿卜固,他不服唐朝的统治,率契丹各个部落联合奚族反唐,但是很快就被扫灭,阿卜固被擒送洛阳。唐高宗李治就封李窟哥的两个孙子,分别统治契丹的一部分,其中一个叫李尽忠,封为为武卫大将军、松漠都督,统治契丹的8个部落。

这本来一切如常,可是到了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年初,契丹发生饥荒,广大百姓生活无著,穷困潦倒。当时负责管理契丹事务的是营州(现在的辽宁朝阳)都督赵文翙不但不进行赈灾,反而欺辱契丹首领和部属,激起了李尽忠以及契丹部族首领的不满。而当时武则天称帝不久,在剪除异已和屠戮李唐旧臣的过程中*死了诸多如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等名将,导致军心不稳,战斗力下降。李尽忠觉得时机已到,就和自己的妻兄孙万荣一起,在唐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十二日,起兵反叛,攻陷营州,*死了赵文翙。不堪欺压的契丹各部纷纷来投,在10日内聚拢士兵数万,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这也是契丹首领首次称“可汗”),并以孙万荣为帅,纵兵掠地,所向披靡。

武则天大怒之下,在洛阳先玩了一把精神胜利法,下诏改李尽忠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然后在五月二十五日命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28将,率兵征讨。七月十一日,又梁王武三思为榆关(位于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南)道安抚大使,纳言姚踌为副使,屯兵胜州(治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作为第二道防线,以备策应。

八月,李尽忠在西硖石(今河北迁安东北)内的黄獐谷设好伏兵,为诱唐军深入,他故意示弱,指示自己的部下把攻克营州的数百人俘虏放走,并央求他们说“吾辈家属,饥寒不能自存,唯俟官军至即降耳。”送他们归唐之前还用糟糠之粥进行招待,并透露叛军的窘况:“吾养汝则无食,*汝又不忍,今纵汝去。”这些俘虏就把这些假情报统帅曹仁师,整个唐营轻敌冒进。八月二十八日,唐军抵达黄獐谷西,李尽忠派老弱病残假意请降,又把一些老牛、瘦马在路边放牧。曹仁师毫无防备,率骑兵脱离大部队进入谷口受降,进入包围圈后被埋伏在谷中的契丹军队四面伏击,官军惨败,张玄遇和麻仁节被擒获,将士被*以及被逼下悬崖不计其数,先头部队被基本全歼。然后李尽忠逼迫被俘的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向后面的部队发布命令,说是已经击败叛军,要求他们快速跟进围堵溃军,以免溃军进入营州(“官军已破贼,若至营州,军将皆斩,兵不叙勋——《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官军的殿后部队总管燕匪石和宗怀昌等接到军牒后,昼夜行军,李尽忠则率契丹军以逸待劳,继续诱敌深入,选择有利地形设伏,最终被一举全歼。

李尽忠一战成名,朝野震动,幸亏他在十月染病而死,部众由孙万荣率领。

武则天在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又调派人马进剿,先后派出王孝杰、苏宏晖等人率军前往平叛,这才有武攸宜的率军出征做后援。王孝杰也是一代名将,他在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后来在证圣元年(695年),王孝杰任朔方道行军总管的时候再击吐蕃,由于战事失利,被削职免官。这次平叛,,王孝杰是以“白衣”身份出征,就是没给职务,先代理清边道行军总管的职务去打仗,看你的表现。万岁通天二年三月十二,王孝杰、苏宏晖在东硖石谷(今河北唐山附近),与孙万荣遭遇,两军各在狭窄的峡谷两端形成对峙,王孝杰便亲率少量精锐士卒为前锋,奋勇冲*,穿过峡谷,与敌人交战。但是这时担任后援的苏宏晖因为害怕,逃走了,致使王孝杰孤军深入,寡不敌众,坠崖身亡,他所率的少量先锋也死亡殆尽。

这个时候,整个唐军士气低迷,军心动荡,武攸宜更是十分惊骇,怯敌不前。陈子昂认为自己“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于是建议出奇制胜,亲自领兵冲击叛军(“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出战沙场,为国立功,但是武攸宜以其“素是书生,谢而不纳”。就是认为陈子昂是个书生,夸奖了几句,但是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后来陈子昂又多次建议,估计说话有点太不把自己当外人,没注意措辞(“言甚切至”),竟触怒了建安王武攸宜。这就是陈子昂的天真之处了,主帅怎么能让你一个管记领兵出击,如果采纳你的建议,肯定是武攸宜要亲自出马,否则,无法对众人交代。如果出兵,就有胜败两种可能,作战嘛,打赢了大家都有赏赐,可是武攸宜贵为王爷,不需要什么赏赐了,平安就好。打输了可不是降罪的问题,万一被*、被俘呢?你陈子昂这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拿武攸宜的身家性命去赌博吗?一怒之下,武攸宜将他降职为军曹。

陈子昂的满腔报国热血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刹时降到了冰点,有点热脸贴上冷屁股的感觉,在失望之余,应该还有尴尬和羞恼。这个时候他正驻军在幽州(现在的北京),有一天他登上当地的历史遗迹蓟北楼散心,此楼又名幽州台,是战国时期燕昭王所建,故址在现在的北京市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执政后,为了励精图治,有一个叫郭隗的客卿,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在国都筑起一座高台,台上放置黄金,用来大招天下贤士,并且这位老郭作为第一个贤士,受到了燕昭王以师礼事之。后来召到了诸葛亮的粉丝乐毅,国家迅速崛起,乐毅作为主将,率领大军连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只剩国都没有攻占,几乎灭亡齐国。陈子昂登上楼台,追古抚今,想到了当初的乐毅受到的礼遇,再对比自己的遭遇,禁不住思绪万千。

他先是写下里一组诗,共七首,题名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用卢藏用当成了自己抒发感概的挡箭牌。在这组诗之前,唯恐天下人不了解他的苦闷,专门写了一个短序:“丁酉岁(697),吾北征。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其中一首指出历代都有才子,只是不一定都能身处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时代,感叹郭隗的好运气,有燕昭王为他起造黄金台。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郭隗》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写完组诗,他那种身不逢时怀才不遇的的感慨不但没有一吐为快,反而愈加压抑,终于,伴随着仰天长啸,一首光耀千古的绝唱奔流而出,这就是脍炙人口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意思是不是自诩自己的才华在宇宙间独一无二,而是慨叹在我之前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的前朝明君,已经走进历史,再也无缘得逢,而我放眼今后,这样的明君再也不会出现。 古人已远,后者难逢,自己的满腹才情和壮志,无处承载。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意思是天地宇宙是这样久远广阔,而人生却如此短暂,业未成而身已老,并且得不到其他人的理解,认为我是无理取闹,我能如何,只能独自悲伤落泪而已!

一个“念”字,一个“独”字,在字句意义之外,又平添一份孤独和悲凉。

这首诗短短四句,勾勒了一幅苍茫的画卷:楼台高耸,天地苍茫,诗人独立,满腹心伤。心伤的不是自己的荣辱得失,而是报国无门,而且这种失落、失意和失望,似乎看不到丝毫改变,尤其令人绝望。

五、惨遭折辱丧残生

陈子昂从军归来,因为和主帅关系弄僵,也没有得到什么厚重的赏赐,而武则天的权势已经稳固,也不再需要各种“造神”的诗文,陈子昂逐渐沉寂下来。在这个阶段,陈子昂开始钻研老庄,希望用“淡泊无为”的道家宗义来平息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如果能一直如此发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可惜,家中传来一个噩耗,却让陈子昂无法再“无为”下去。原来是老家的射洪县令段简找茬为难自己的老父,俗话说“破家县令、灭门令尹”,既是县官又是现管,这下陈家可算是摊上大事了。于是陈子昂急忙返回乡里,想着改善家中的窘境。

陈子昂返乡之初,还是信心满满,因为他也算通晓律法,并且他在刚刚科举及第的时候,还解决过一件轰动全国的司法疑难案例。

在当时出了一件轰动朝野的谋*案,被*者是御史大夫赵师韫,案发地点是一家驿站(官办招待所),凶手是一名驿丁(服务员),名叫徐元庆,行凶后就自首了。案件并不复杂,但是背景很有故事,属于尽孝义为父报仇。原来徐元庆是同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赵师韫曾任下邽县尉,负责当地治安,类似于现在的副县长兼公安局长,在执行公务之时把徐元庆的父亲正法了。不久后,赵师韫调任京师,徐元庆再三思忖,投入一家驿站做了驿丁,这是他有可能单独接近赵师韫的唯一机会。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这一天赵师韫因公出差,在徐元庆所在的驿站落脚,毫无防范之下被徐元庆*死。

面对着自首入狱的徐元庆,到底该怎么定性,是不与仇人共天地的孝子,还是穷凶极恶的凶徒?这个问题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之争。但在以“以德治国”的当时,总体来说,占据上风的是“孝子”说,认为他不仅不能“*人偿命”,甚至要进行表彰,至少是无罪释放。

陈子昂却独辟蹊径,采用了辩证的看法,他写下一篇洋洋洒洒的《复雠义状》,主题思想是说从法律角度,徐元庆应该被处死,否则每人都有儿子,儿子又有亲属,如果都效仿徐元庆来私自报仇,秩序就会大乱;从仁义角度,徐元庆应该被表彰,是因为他从孝义出发,最终不计生死为父报仇,他的仁德振烁前贤,他的孝义感怀当世。最终他建议“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就是说在对徐元庆处以极刑(*头)之后应该再大力宣扬他的孝义。

后来,真的按照他的这个建议处理了这个案子,陈子昂非常傲娇,要求有关部门把这个案例作为标杆记录下来(编之于令,永为国典),使之从一个特殊的“案例法”成为一个“成文法”。结局也真的如陈子昂所愿,这在当时可算是很大的成就,陈子昂颇为自得。但是,这也成了后来被柳宗元评价他糊涂的把柄。

后世的大儒柳宗元分析陈子昂的《复雠义状》,认为重点不在于徐元庆*人这个结果,而在于其父被*这个导致结果发生的原因。如果徐父有罪,那么被县尉正法就是罪有应得,徐元庆就应该服从这个判决,为父报仇,谋*赵师韫就是犯罪,理应被处死;反之,如果徐元庆的父亲无罪,赵师韫就属于渎职枉法,甚至是以权谋私谋*人命,徐元庆*赵师韫是为国除奸,是义举,应予以表彰。总之,徐元庆要么有罪,要么无罪,二者只能居其一,有罪的人要被处以国法,无罪之人要给予表彰,陈子昂这种既*之又表彰一个人,属于既认定有罪,又认定无罪,属于自相矛盾。为此,柳宗元也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并且被收入唐朝的法律文献内。

就是这样的陈子昂,带着自己朝廷命官的光环回到乡里,然并卵,老父亲已经在内忧外患中去世,陈子昂能做的只是在父亲的坟墓前结庐守孝。不过,出乎陈子昂意料的是,段简并没有因此罢手,而是反复找陈子昂的麻烦。陈子昂感觉不对劲,发动关系打听原委,得知段简是垂涎自己的家财,于是就给县令段简送去20万钱,却不能满足段简的胃口,终于被找到一些例如徒步过马路闯红灯一类的过错,从而收押入监。这个时候的陈子昂已经深得易经三味,于是在狱中给自己占卜,结果是个下下签,于是他仰天长叹:“老天不保佑我,这次要玩完了”,时过不久,死于狱中。

陈子昂的确是死在家乡县令段简的手里,这个是各个史料公认的但到底是不是段简有如此的胆量,在史书上各有纷纭。

第一种说法是让段简背锅的,例如陈子昂的生前好友卢藏用(这也是一位诗人),在自己的著作《陈子昂别传》中记载:卢藏用属本县令段简贪暴残忍,闻其家有财,乃附会文法,将欲害之。子昂慌惧,使家人纳钱20万,而简意未塞,数舆曳就吏。子昂素羸疾,又哀毁,杖不能起。外迫苛政,自度气力恐不能全,因命蓍自筮,卦成,仰而号曰: “天命不佑,吾殆死矣!?±于是遂绝,年四十二。

但是这种说法在后世被驳斥了,首先段简除了“为难”陈子昂之外再无劣迹,堂堂的朝廷命官怎么会为了银钱去迫害当时名满天下的才子?另外,当时陈子昂返乡并不是贬官,而是有着“公务员”的身份,级别还比段简高,按照官场规则,在没有被定罪的情况下,段简是没有权利这样对待陈子昂的。于是,就有了第二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是在陈子昂死后近百年之后,时光已经到了中唐,相关的“绝密档案”开始解密,大文豪柳宗元的门生沈亚之在《上郑使君书》中揭示了陈子昂之死的真正原因。他在文章中写道:“武三思疑子昂排摈,阴令桑梓之宰拉辱之,死于不命。”

这意思是说,武三思怀疑他陈子昂在武则天面前发表不利自己的言论,从而离间姑侄之间的关系。于是,武三思就密令家乡的父母官段简折辱陈子昂,乃至丧命。陈子昂确实给武则天提建议,请求她善待李唐宗室,慈爱自己的子女,也因此作诗旁敲侧击,以至于被武则天关进监狱。但是凭此就断定陈子昂去触犯武三思也有点牵强了,陈子昂对当时权倾一时的这位梁王还是愿意倾心接纳的,有诗为证。

就在陈子昂第二次从军的前一年,武三思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七月作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出征作为预备队,武三思以时任著作佐郎的崔融(文章四友中文章写的最好的那位)为掌*,一起奔赴前线。陈子昂为崔融写下一首送别诗《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在始终对武三思作了很正面的评价,赞誉他是仁义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全文如下:

金天方肃*,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

契丹辖地在今河北、辽宁一带,在长安之东,因此称东征。

“金天方肃*,白露始专征”,点明出征是在秋天(金天)白露已降的时刻;“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是赞誉武三思率领的军队不是好战,也提醒崔融(之子这个词指“这个人”)要慎重兵事,少造*戮(夫佳兵,本不祥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是描写大军的兵威,“侵”、“扫”二字极尽气势。

最后二句用两个古人的典故,预祝崔融和武三思取得盛大的功业。其中“卢龙塞”是河北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根据《魏志·田畴传》的记载,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 )北征乌丸,袁绍的部下田畴为曹军做向导,带路去乌丸,并献计,引乌丸兵马出卢龙塞,最终曹操大胜。曹操欲对其行封,畴说:“岂可卖卢龙之塞,以易赏禄哉?”终不受封。这点显示了田畴的忠义,因为当时的乌丸是袁绍的部众,田畴才有“卖”字只说。“麟阁”指的是汉代的麒麟阁,上面有汉武帝命令画工制作的十一名功臣的画像,后来就以麒麟阁作为功成名就的象征。

这两个典故是含义深远的,当时契丹的反叛在某种意义上有“逼上梁山”的意味,陈在昂是寄言武三思和崔融,在平叛的同时,不要为了邀功请赏,而拼凑军功,滥*无辜,从而在朝野上下兴起穷兵黩武的势头。希望他们能像田畴那样淡泊出尘,当然,这个典故并不怎么贴切。

不过,就诗歌来看,陈子昂应该和崔融以及赏识崔融的武三思关系不错,最起码不会使武三思有*心。

那么,到底陈子昂得罪了哪位大佬,以至于这位大佬亲自出手或是通过武三思出手来消灭来他的肉体呢?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个答案:上官婉儿!

前面讲过这位上官美女的家世,她的爷爷是上官仪,因为赞成李治废掉武则天的皇后之位而被武则天报复,自己被*不说,家中女眷还没没入宫中为奴为婢。上官婉儿从小就聪明伶俐,她曾经梦到过有仙人给她一杆秤,后来有术士解梦说这是今后要“称量天下”的吉兆,也就是要成为女宰相。后来上官婉儿长大后很讨武则天的欢心,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也没办法报灭门之仇,于是“无法反抗的时候就只有选择享受”,武则天也对她细心培养,最后真的成了一位在编的“女公务员”,成了武则天的心腹。

上官婉儿也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情种,最早是跟太子李贤眉目传情。在李贤被武则天弄死之后,也曾经跟武则天的面首“二张”不清不楚,却不慎暴露,被醋意大发的武则天打伤了额头(也有说是因为恃宠而骄,违背了武则天的心意而被处以黥面之刑),她也够机灵,就在额头红色的朱砂描了一朵梅花来遮盖伤痕,结果这个“梅花妆”竟然成了皇宫的标配。后来的上官妹妹又跟武三思勾勾搭搭,中宗李显登上皇位之后,被正式册封为昭容,成了皇帝后宫的一员,可是又跟中书侍郎崔湜在皇宫外营造小家,以夫妻之名行事。

陈子昂错就错在提倡新诗风,反对上官体,而上官体正式上官婉儿的爷爷上官仪的招牌。上官婉儿一直在努力给自己的爷爷平反,不仅是从政治上,还要在文坛地位上。等到陈子昂诗名渐盛,尤其是在第二次出征时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俨然成为文坛宗师。如果说以前的陈子昂发对上官体还无伤大雅,此时的陈子昂的反对声音,就应者云集了。于是上官婉儿就起了*心,指示武三思利用段简“废”了陈子昂。

这并不是无的放矢,上官婉儿品评了很多诗人,可是对陈子昂,却没有什么赞誉之词。

陈子昂的悲剧,除了时代原因之外,就是自己的才华了,尽管貌似是自己的财富。如果他是一个平庸的诗人,就扛不起改革诗风的大旗,自然不会反对上官体,也不会得罪上官婉儿。

他曾经在《感遇三十八首》其中的一首诗里,感叹因美丽的羽毛而被猎*的翡翠鸟,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才华就是那华丽的羽毛,给他带来的不仅是荣耀,还有*身之祸。

《感遇三十八首》 第二十三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

翡翠鸟筑巢在南海名贵的三珠树林,

雌雄比翼双宿双飞伴侣恩爱情深。

却不料美丽的女子们喜欢斑斓的羽毛,

为了搜求这些,竟然比之于黄金。

于是注定这些鸟儿在炎热的南方被猎*,

羽毛呈送到达官贵人那庭院深深。

可怜的生命为美人的首饰增光添彩,

带血的羽毛装饰着贵妇的灿烂锦衾。

难道没有意识到危险而远走高飞?

都躲到遥远的南海了依然被虞人的罗网搜寻。

这才明白真正拖累了你的是你的名材(才华)

就想叹息有牙的大象、有香麝鹿一样

我也深深叹息你啊,这种珍贵的飞禽。

陈子昂就这样走完了他短暂的人生路,知交好友们万分痛惜,还是以卢藏用的话来举例:“子之生也,珠圆流兮玉方洁;子之殁也,泰山颓兮梁欲折。”

最后,再读他用一首诗写下的座右铭,来体味陈子昂的品德。

《座右铭》

事父尽孝敬,事君端忠贞。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

从官重公慎,立身贵廉明。

待士慕谦让,蒞民尚宽平。

理讼惟正直,察狱必审情。

谤议不足怨,宠辱詎须惊?

处满常惮溢,居高本虑倾。

诗、礼固可学,郑、卫不足听。

幸能修实操,何俟钧虚声?

白珪玷可灭,黄金诺不轻。

秦穆饮盗马,楚客报绝缨。

言行既无择,存歿自扬名。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