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期」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真相探赜之四:历史迷雾中的真相

「第402期」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真相探赜之四:历史迷雾中的真相

首页角色扮演苍色侠碑石游戏更新时间:2024-06-04

【编者按《洛神赋》是曹植的名篇,流传甚广,而相传由王献之书写的小楷《洛神赋》更是一件书法史上的经典名作,此书妍丽流美而又风神秀逸,是楷书中追求写意书风的代表作,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后世小楷对所谓晋人格调的追摹,无不以《洛神赋》为圭臬。但到宋代时,此作仅存其中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而原作并未流传至今,刻本又辗转翻刻,流传有多种版本,本文以传世文献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甄别和归纳,试图拨开迷雾,探究这件经典名作背后的真相。

王献之像

(接上期)

(一)《玉版十三行》是否贾似道所刻

杨宾在其《铁函斋书跋》卷三《王耳溪再赠玉版十三行》中就对《玉版十三行》为贾似道所刻的说法提出怀疑:“夫似道既以于阗玉刻十三行,岂有“宣和”印而无“悦生”等印及小米跋,则非悦生堂所刻明矣。”

其在《翁萝轩玉版十三行》中再次质疑此说:“陆说余亦未敢深信,盖此刻独有“宣和”印,而无“悦生”“长”字印,又无小米跋,与《容台集》所载秋壑家晋时麻笺不同,岂秋壑所刻非麻笺耶,抑此玉不刻于秋壑而刻于宣和耶?”

另外,再从镌刻的材质上看,也与贾刻的说法不符。《玉版十三行》刻于水苍色河南石上,此种石质在北方刻石中较为常见,但在江浙一带的刻石中极少见到。

2009年北京翰海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拍品《宣示表》宋贾似道刻本原石为太湖石质,此刻石明代在杭州西湖葛岭贾似道半闲堂旧址出土。另外2007年在杭州文澜阁旧址发现了南宋翻刻《淳化阁帖》原石二十五块(部分双面刻字,实际共四十六面,浙江图书馆藏),当代碑帖鉴赏家仲威先生通过与传世宋帖比对,确认这是南宋贾似道“世堂本”《淳化阁帖》原石,刻于宋度宗咸淳间,由贾似道门客廖莹中摹刻,而这批帖石也同样刻于太湖石上。

2009年北京翰海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拍品《宣示表》宋贾似道刻本原石,为太湖石质。

浙江是太湖石的主要产地,太湖石质地细腻,石质坚韧,笔者至今所见江浙一带刻帖,几乎都以太湖石刻成,几乎可以排除用河南石刻帖的可能。

故而这方《玉版十三行》刻石应该是从北地带来,并非刻自杭州,也并非贾似道所刻。

(二)《玉版十三行》与《宝晋斋法帖》的关系

在《洛神赋十三行》的各个版本中,《玉版十三行》与《宝晋斋法帖》最为接近,无论是字形结构还是章法位置都极其接近,尤其前端的“晋中书令王献之书”楷书标题,两者如出一手。

如此一来,就出现了几种可能:第一,《宝晋斋法帖》翻刻自《玉版十三行》;第二,《玉版十三行》翻刻自《宝晋斋法帖》;第三,《玉版十三行》就是《宝晋斋法帖》的帖石。

《宝晋斋法帖》每卷前都有楷书标题,标明作者,书法与《玉版十三行》前的标题完全一致。若将此笔迹与《宝晋斋法帖》卷十末尾的曹之格跋稍加比对,即可发现,此标题书法应该出自帖主曹之格之手。故而排除了《宝晋斋法帖》翻刻自《玉版十三行》的可能。

《宝晋斋法帖》标题与《玉版十三行》标题对比图

首都博物馆叶渡先生在《洛神赋十三行碧玉版考》一文中认为《宝晋斋法帖》是《玉版十三行》的母本,即《玉版十三行》翻刻自《宝晋斋法帖》(载《首都博物馆丛刊》1986第三期),这是首次提出的《宝晋斋法帖》与《玉版十三行》的关系,具有创见。

为了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我将《宝晋斋法帖》中的《洛神赋十三行》两页重新拼合。宋代时书帖大多装为蝴蝶装,中缝不用截断,而《宝晋斋法帖》目前已装成册页,《洛神赋十三行》已经截断后装为两页,重新拼合可以使之恢复原貌。

仔细观察《宝晋斋法帖》的《洛神赋十三行》可以发现,篆书卷题“宝晋斋法帖卷第六”与《洛神赋十三行》部分不属于同一张纸,之间没有相连,而每一页拓片上下左右均有黑色接纸。我去除图像上的接纸部分,加以拼合,第五行“懼”左上角有一小块石花,贯穿两页,我以此为基准,将两页拼合,这应该是《宝晋斋法帖》的《洛神赋十三行》割裂前的原貌。

南宋《宝晋斋法帖》卷六中的《洛神赋十三行》拼接图

为印证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将此图像反色,使之显现黑色字迹,再半透明叠盖于《玉版十三行》原石平面图之上,然后对应字迹与石花(图13)。通过校对,详述如下:

《宝晋斋法帖》卷六的《洛神赋十三行》与《玉版十三行》原石的对应关系图

1、文字位置基本可以对应,局部有微差,考虑到《宝晋斋法帖》历经七百多年中的多次重装,纸张受到局部牵拉变形和撕裂的情况,基本可以确定文字和石面的相对位置吻合。

2、《宝晋斋法帖》中,从第三行“託微”,至第四行“人之”, 至第五行“而为”, 至第六行“棄”, 至第七行“自持”, 至第八行“擢”, 至第九行“衡”, 至第十行“迺”, 至第十一行“明”,有一道自右上至左中的斜向沙痕,这道沙痕在《玉版十三行》上已经磨平,但从石面上依然可以见到此处位置石质稍显粗暗。

3、《宝晋斋法帖》第五行“懼”字左上方有一小块石花,在《玉版十三行》上可见这块石花向右上扩大。

4、《宝晋斋法帖》第十行“雜”字“木”部上横的破损完全吻合,第八行“而”字右肩破损完全吻合,但破损反而减少。

5、《宝晋斋法帖》第八行“踐”字、第九行“兮”字下方有小块空白,似非石面凹陷所致,从图片来看,很可能是拓片纸面与下部粘连后,表面撕裂所致,并非石面残缺。

6、《宝晋斋法帖》第一行末尾“湍濑”二字因纸面撕裂,装裱时右部上移,有错位现象;第二行“悵”字捺脚部空白为纸面破损。

以上情况证明,《宝晋斋法帖》中的《洛神赋十三行》与《玉版十三行》出自同一石,即《玉版十三行》原石很可能是南宋《宝晋斋法帖》的残存帖石。但此石表面已经经过打磨,部分笔画已经经过剔剜,笔画反而比旧拓更丰润。

当一方碑石被多次椎拓、打磨、剔剜之后,以比对石花校碑已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时,可以通过校验字迹、石花的相对位置来确定是否翻刻,因为以古人的手工摹刻水平,要做到相对位置的精确几乎是不可能的。

历经多次打磨和剔剜的一些名碑,如《九成宫醴泉铭》《集字圣教序》等,到清代时的拓本基本已经面目全非,若以校勘石花与笔画校碑,无疑是行不通的,好在这些名碑我们可以找到其历年演变的中间样本,找到其历代的考据点。但《玉版十三行》却缺失了从南宋末至明末之间的演变样本,所以我们唯有通过校验其相对位置才能发现端倪。

《玉版十三行》末尾有“宣和”印,这个位置在《宝晋斋法帖》中被裁去,加上《宝晋斋法帖》是宋拓孤本,这方印到底是刻帖时就有的,还是后人妄添的呢?

按“宣和七玺”的钤盖位置来看,此处应该盖“宣和”印,但这方“宣和”印与真正的“宣和”印相比,不但缺少边框,字形也不相符。另外,此本《洛神赋十三行》未曾入藏宣和内府,故而这方“宣和”印后人伪添的可能性更大。

《玉版十三行》中的宣和印对比

《玉版十三行》末尾“宣和”印的“宣”字有明显的铲损痕迹,铲损时间当在明万历年间此石在杭州出现之前,因为之后的流传中,从未有“宣”字未损的记载。

杨宾在《翁萝轩玉版十三行跋》还向我们透露了一些《玉版十三行》之前的信息:

……甲申三月,于维扬吴禹声家见宋拓本,与此纤毫无异,但“我”字戈法尚细,“宣和”印“宣”字尚全耳,始信宋时已有此刻。

杨宾在在《再跋玉版十三行》再次叙述:

……甲申三月过芜城,见新安吴禹声宋拓,与此较对,毫发无差,惟“我”字戈法更瘦劲,而“宣和”印“宣”字则比余本完好,始知康饴所得确系原物,不然何与宋拓本符合如是耶?

康熙甲申(1704)三月,杨宾在安徽芜湖吴禹声家里见到了《玉版十三行》的宋拓本,古人所谓的宋拓多有水分,但至少是明代以前的,与清拓本相较对,完全吻合,毫发无差,惟“我”字戈法更瘦劲,可知明代以前尚未剔剜,“宣”字也完好无损。

(三)《宝晋斋法帖》的来源

《宝晋斋法帖》每卷后题有帖子的来源,分两种:“右曹氏家藏真迹”和“右曹氏家藏帖”。《洛神赋十三行》编于卷六,末题为“右曹氏家藏帖”,可知并非源自“真迹”,而是来自其它刻帖。

据上海图书馆仲威先生考证,《宝晋斋法帖》所据底本主要为:曹士冕刻《星凤楼帖》、薛绍彭刻《清閟堂帖》、单炜的襄州刻石等。

《宝晋斋法帖》王献之书部分大多摹自《星凤楼帖》,而《星凤楼帖》之王献之书部分,摹自单炜的襄州刻石,这可在曹士冕《法帖谱系》中得到证实,因而可以确定,《宝晋斋法帖》中王献之书部分,应该就是单炜襄州刻石的再翻本。也就是说《宝晋斋法帖》的《洛神赋十三行》本身就是屡次重翻的翻刻本。

结语

南宋曹知格刻成《宝晋斋法帖》后,石版留存在安徽无为州学之中,明代已陆续散失,据明代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记载,明宣德九年(1434)王佐尚见无为州学中有残石六七块,今已片石不存。

明代万历年间,其中的《洛神赋十三行》一石被人携到杭州,以贾似道旧刻的名义出售,更附会出“碧玉版”“篙痕”的传说,使这件宋代帖石罩上重重迷雾。事实上,这只是一件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的宋代翻刻本,并非真迹上石,再加上后人加以打磨和剔剜,早已仅存形骸,无复晋韵,无怪乎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认为:“不似晋人之笔!”而《宝晋斋法帖》中的《洛神赋十三行》应是《玉版十三行》真正的宋拓。

当贾刻本的这件华丽外衣褪去后,我们再来对比《玉版十三行》与柳跋本《十三行》,柳跋本无疑有着更为显赫的身世,有唐柳公权题跋,曾被北宋周越、宣和内府递藏,其可靠性更强。而赵孟頫关于真迹本与唐临本的判定,是否一定正确呢?是否包含着矜贵自藏本的意识呢?

《玉版十三行》华美秀逸,柳跋本《十三行》朴拙古茂,两者之间,可能柳跋本更接近于晋人小楷的风貌,而被我们奉为圭臬的《玉版十三行》却是经过后人篡改的翻刻本,或许这就是《洛神赋十三行》的真相,真相令人遗憾,但探寻真相、破除谎言是我们接近书法真谛的不二法门,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本文作者为胡迪军)

转载《天地玄黄》文章请注明出处,回复书法家名称(如“米芾”“颜真卿”“苏轼”等)可直接观看文章。

胡安国 | 王榖祥 | 何绍基 | 李建中 | 李流芳 | 刘正夫 | 欧阳修 | 潘祖荫 | 文彦博 | 文征明 | 翁同龢 | 薛绍彭 | 苏洵 | 苏辙 | 苏轼 | 苏迈 | 苏过 | 蔡襄 | 蔡京 | 蔡卞 | 蔡翛 | 曾布 | 曾熙 | 曾肈 | 傅山 | 富弼 | 丰坊 | 金农 | 顾杲 | 林希 | 何焯 | 钱沣 | 钱勰 | 沈辽 | 王巩 | 王升 | 文嘉 | 徐铉 | 虞集 | 米芾 | 黄庭坚 | 赵孟頫 | 范仲淹 | 董其昌 | 霍端友 | 蒋之奇 | 顾闳中 | 徐渭 | 谢无量 | 李瑞清 | 傅抱石 | 梁令瓒 | 康有为 | 宣昭 | 张孝祥 | 张择端 | 张雨 | 吴说 | 赵孟頫 | 虞集 | 韩世忠 | 赵令畤 | 刘正夫 | 张舜民 | 蔡翛 | 曾纡 | 霍端友 | 沈辽 | 胡安国 | 林希 | 钱勰 | 薛绍彭 | 郑成功 | 于右任 | 黎元洪 | 徐悲鸿 | 张大千 | 阎锡山 | 张伯英 | 谭延闿 | 刘伯承 | 茅盾 | * | 郭沫若 | 陈云 | 袁克文 | 郑孝胥 | 汪亚尘 | 周天球 | 刘墉 | 文嘉 | 郑板桥 | 丰坊 | 沈璟 | 王榖祥 | 张凤翼 | 丁汝昌 | 李流芳 | 董其昌 | 顾杲 | 张瑞图 | 谢上松 | 钟孟鸿 | 傅山 | 金农 | 林散之 | 启功 | 舒同 | 张伯英 | 郑燮 | 沈尹默 | 吴湖帆 | 潘祖荫 | 何焯 | 沙曼翁 | 王文治 | 林则徐 | 左宗棠 | 铁保节 | 张学良 | 星云大师 | 马远 | 钟繇 | 王蘧常 | 倪元璐 | 朱熹 | 马一龙 | 王阳明 | 鲁迅 | 齐白石 | 史可法 | 杨继盛 | 徐树铭 | 溥儒 | 赵之谦 | 赵朴初 | 傅雷 | 王羲之 | 蒲松龄 | 丰子恺 | 蒋介石 | * | 游寿 | 王洪锡 | 唐寅 | 文彭 | 戴进 | 韩滉 | 郭熙 | 戴明说 | 萧龙士 | 李苦禅 | 许麟庐 | 李公麟 | 王铎 | 关良 | 吴冠中 | 戴本孝 | 黄易 | 黄宾虹 | 阎立本 | 彭八百 | 张仃 | 叶恭绰 | 李可染 | 八大山人 | 楚图南 | 宋文治 | 展子虔 | 王庭筠 | 马一浮 | 王献之

主编:司马平邦 | 责任编辑:龍昀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