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跟老道长的较量:我这十道关,你能闯过三关我服你!

教授跟老道长的较量:我这十道关,你能闯过三关我服你!

首页角色扮演苍天问道更新时间:2024-05-07
时隔一年,一行三人南岳论道

南宫尉教授是我同学,这几年,我通过他认识了不少哲学界的朋友,他也通过我认识了很多道教界的朋友,而学院派与宗教界在如何践行“道”的角度方面,一直存在着分歧,教授们认为“道”是用来指导社会治理的,修行者们认为“道”是用来“参悟修行”的,谁也不服谁,但却总想找机会说服对方。

2月7日,应南宫教授之约,我们一行三人带着话题再一次南下,拜谒中国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道医学分会顾问姜钧(谢)先生,他是“玄学”研究专家,他的相关书籍被国内最大民办公益图书馆“逸迩阁书院”悉数收藏。

按照惯例,晚饭后,姜先生约大家在隐宗堂品茶论道。

南宫教授单刀直入:“这一年多来,我在《道德经》的研习上又有新的发现,积攒下十大问题,我们想就这十大问题,征求您的高见。”

姜道长呵呵地笑着回应说:“我认真看了南宫教授的研究成果,佩服之至!只是有些问题似乎以前已有定论,比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如,“一”与“大(道)”的关系问题,“常”与“恒”的关系问题,“负阴抱阳”的问题,还有《道德经》里面根本就不存在的“规律”“夸克”等等这些现代科学概念,就不用讨论了吧?”

姜道长顿了顿又说:“但是,我很赞赏南宫教授对‘名’与‘正’的见解,确是颠覆性的,看了受益匪浅。”

南宫尉说:“今天我们要请教的不仅是“正”与“名”的问题,其实包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常”与“恒”的关系问题等等,都是当下《老子》注解面临的重大课题,有的概念,比如“人法地……”、“以正治国”甚至一直被作为说教或正面解读却成为主流,所以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姜钧先生看着南宫尉急迫的样子,很慈祥地示意南宫尉条分缕析第讲完他的“十大”发现。

于是,南宫尉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他对《老子》研究的最新“十大发现”。

1、“道法自然”关键两个字“法”与“自然”很少有人理解清楚

历来的注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多含“酱缸”味,即以“师法”观念理解老子思想,一涉及到“法”字,定是“效法”“学习”,以郭继承为例,他常常自问自答:人要学习大地的什么品质呢?当然是学习大地的厚德载物品质。

照此逻辑推而广之,水在河道里,就要学习河坝的严防死守品质吗?可是大禹的父亲鲧治水,给水建立牢固的学习对象“堤坝”,严防死守的结果却是大水冲决堤坝,毁物伤人,鲧被帝舜*死于羽山。

所以,这个‘法’是‘以……为法’之意,是‘顺应’,是‘顺从’,人在大地上生存,就得顺应大地的自然环境。

陈鼓应解“法",一会是 ‘取法’,一会又是‘纯任’——跟捏面团似的,你想咋捏就咋捏?充当谓语的‘法’字弄哪去了?

再说这个‘自然’。当下注老解老者对‘自然’的理解五花八门,但多倾向于地质学和野生动物概念,即现代科学术语‘大自然’。而古代的‘天’其实就同等于今天所说的‘大自然’,这样一来‘天法道,道法天’,就被偷梁换柱成‘天法道,道法天’,它们互‘法’,怪不得程颐曲解说‘老子之言窃弄阖辟’,是玩文字游戏。”

姜先生示意南宫接着讲,但被弟子钟树峰道长打断,他试探着问:作为人的代表,他总不能无所法,人生活在大地上,那就应该效法于地,大地稳定安静,无限承载并生长万物;大地则效法于苍天,苍天虚空清静,无限覆盖并养育万物;苍天效法于大道,大道虚无玄元,无限容纳并生发天地万 物;大道效法于自然,自然天然无为,无限自在并圆融无碍。一切都在自然之中,人、地、天、道,一定要回归大自然。

姜先生打断钟树峰:南教授刚说过,此自然非彼自然,法也不能当“效法”理解,你这不是找茬吗?先听再问。说完示意南宫继续。

第二个问题:一个居于道家思想核心地位的字,被人忽视了

南宫教授与钟道长也有四五年的交情了,只是这俩人一见面就掐,谁也不服谁。南宫向钟道长发起挑战:我这十大问题,你若能过关三道,我服你,饭店随你挑,我请你。

钟道长很爽快地接受了挑战。

南宫:“老子之’慈’何谓?”钟说“圣人慈悲”。

没等南宫回应,姜先生就批评道:慈悲乃是帮助有情众生离苦得乐,本为佛家用语,但也是借用汉语而转化,以此解老,失谐。你已经连续两关不过了,你要耐心听。

南宫哈哈大小,起身向姜先生施礼,转身盯着钟道长说:“慈,父之德”,但在儒家等级观念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里,“慈”处在仁义、忠孝之后的位置。

而在《老子》的语境里,“能辅万物之自然”的背后就有一个“慈”字,强大如斯的“道”若无“慈”为依托,何以能“辅”而不能“主”?

慈者,爱也,是特指上对下,长对幼的深爱,故有“兹幼”之说,《周礼·地官·大司徒》:慈,父母之高行也。

《左传·庄公27年》说“礼、乐、慈、爱”是作战所必备的。不具备就不可以开战,战则必败。而《老子》只以“慈”为宝,足见“慈”的核心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老子以“慈”作为圣人“三宝”中的第一宝。圣人的“慈”如同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上对下的单向慈爱,是不求回报的自然之爱。整部《老子》只说圣人如何“爱民治国”,从不说百姓应该如何回报圣人。

世人言“慈不掌兵”,老子偏说“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孙子兵法》“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可谓深得老子真义。

第三个问题是最新发现,十之八九的人对“以正治国”的理解都错了

就是说,通常的注解者,包括陈鼓应先生这样的国际知名道家文化研究者,都是把“正”“奇”“无事”当作“治国(邦)”“用兵”“取天下”的三大法宝,何况一般的研究者?

儒家才讲“以正治国”,兵家才讲“以奇用兵”,这与老子的道治思想天差地别。老子认为“以正治邦,以奇用兵”必生大乱。为什么呢?

因为“以正治邦”,就要立法令、禁言行,多忌讳;既然“以正治邦”,就无法避免“以奇用兵”,违背了“无为”法则。

这一先发现还是近期受问道华夏的启发而后深思而得。世人主张是以正治邦,于是“以正治国,立辟以攻末”。所谓“立辟”就是立法,法令虽必须,但只是预防,不是“有国(邦)之母”,“有国之母”就是以道治国,而不是“以正治国”。“以正治邦”无法避免“以奇用兵”的“必有凶年”之恶果。

王夫之的解释一语中的:“以正治国者,将以弭兵而兵愈起。”若是以正治国,你越不想战争,越是没法避免战争。

庄子更偏激:“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天下之“正”在于“辅万物之自然”,“治”就是干扰天下的自然状态。“在宥”就是无事取天下。

老子说“正复为奇”,“以正治邦”导致“以奇用兵”,没有达到“以正治邦”所期待的效果。“以无事取天下”才达到了真正的效果。“以正治邦,以奇用兵”是反面例证,不能理解为正面例证。

眼见天色已晚,姜先生让大家先消化,明日再议。但他提醒:钟树峰已有两道关没过,明天危险哦。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