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江湖,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金庸,或者古龙笔下快意恩仇的武侠世界。
在他们的书中,江湖中总有着一个飞檐走壁的大侠,行着劫富济贫的侠义之事。
很多人读起这些书,往往会向往热血沸腾的江湖,但是又觉得这些江湖只存在于小说里。
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孕育出了很多在我们身边,拥有着绝技的“大侠”。
而他们也并不像小说里描述的那样,或居于庙堂之上,或隐藏于山林之间。
他就像我,像你一样,平凡地生活在我们的周边。
他们的故事也被周围的人记录或者口口相传下来,传至后世,虽然每个流传下来的故事,都不免有了杜撰的痕迹,但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故事中的蛛丝马迹之中,体会到现实江湖里的“快意恩仇”。
当然有很多人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不相信这些故事是真的发生过,但也有人始终相信,这些存在与我们身边的“江湖侠客”是存在的。
马未都就是这些始终相信的人中的一员。
马未都,我国著名的学者、收藏家,他说:“过去的江湖中,还是有身怀绝技之人的,我当知青时就见到过”。
青葱岁月一个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学者,为何会相信这些在别人眼里怪力乱神的故事呢?
年轻时的马未都
这都要从马未都年轻时,当知青的经历说起。
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掀起一场浩浩荡荡的运动——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很多当时怀揣着共产主义信仰的年轻男女,在伟大领袖的号召下,丢下书本,扛起锄头,义无反顾地进入山区和农村,奉献自己的青春,挥洒自己的热血。
马未都,就是其中的一员。
当时的马未都正是二十多岁的年纪,凭借着自己胸中的一腔热血,也跟随着时代的洪流选择了上山下乡。
知青下乡
他被分配到了现今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的苏家坨,开始了自己的知青岁月。
马未都曾经说过,这段知青岁月让其终身难忘。
正因为这段知青岁月,让他经历了很多事情,也见到了很多身怀绝技的人,这些故事也被他写进了自己的著作中,让人每每读起来都觉得眼前一亮。
生活中的小智慧在马未都的描述中,江湖更像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世界。
就像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武林外传》描写的那样,真正的江湖不是刀光剑影,打打**,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遇到的那些人和事,用自己的生活智慧,谱写出了一幅普通却又传奇的画卷。
马未都
比如,马未都讲过的一个糖水治石灰的故事:
当时,我国各处兴起了建设新农村的活动,而这些上山下乡的知青们,又处在自己身体最顶峰的时刻,正是建设过程中的主力军。
而在工作中又难免会出现一些小意外,磕破点儿皮啊,摔倒了啊都是家常便饭,但是这些小挫折在知青们的眼里都不算什么,但唯有石灰,总是让这些年轻人苦不堪言。
我们都知道石灰遇到水,会出现很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很大的灼烧感,尤其是当石灰不小心飞入眼睛里,那种痛苦真的让人受不了。
而在工作中,这种情况又时常会发生,起初知青们在石灰飞到眼睛或者脸上的时候,都会赶紧去找清水来冲洗。
而在周围的农民们,都会赶紧制止知青们这种鲁莽的行为,一旦清水与飞入眼睛的石灰发生反应,轻则疼痛难忍,重则失去光明。
此刻,这些自小生活在农村中的农民伯伯们的小智慧,就要大显身手了,他们都会在工地上随身携带一包小小的白糖,然后将白糖与热水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在石灰不小心飞入眼睛的时候,滴上少许的糖水,那种石灰带来的热辣难忍,就可以立即烟消云散。
我们现在都知道,这些都是简单的化学反应,但是在那个年代的农村中,大家怎么可能知道什么是化学,更不用说弄清楚其中的原理了。
他们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一直积攒的生活经验,然后把这些经验转化成生活中的小智慧。
马未都
而这些小智慧,也让这些故事显得活灵活现,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让江湖和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许多。
奇人轶事当然,除了这些生活中的小智慧,还有很多让马未都念念不忘的事情和奇人,尤其是那些身怀绝技的“行脚医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马未都插队的农村,经常会出现一些神秘人,他们挑着扁担,穿着白大褂,走街串巷的去挨家挨户地给人看病。
江湖医生
这在当时知青的眼里是匪夷所思的,因为在大城市的他们,一提起医生这个职业,一定是端坐在医院中高高在上的,而这种挨家挨户去推销自己医术的医生,反而引起了他们浓烈的好奇心。
而这种好奇心背后,其实还是深深的不信任。
这些大城市的孩子们是不会相信什么“行脚医生”的传说,在他们的眼里,江湖郎中其实和骗子是没什么两样的。
但是,一次突发的事件却改变了这些年轻人的想法。
当时,村子的北面有一片茂密的杏子林,这里枝繁叶茂,即便在最炎热的夏天,仍旧很凉爽。
这里也是知青们在劳累过后,可以肆意休息的好去处,不仅可以避暑,而且也有着香甜可口的杏子可以让大家一饱口福。
在吃腻了农村的粗粮之后,一颗酸甜的杏子,可以说是知青们在那段岁月里,难得的珍馐美馔了,吃起来各个也像西游记里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把囫囵吞枣展现的淋漓尽致。
但危险往往隐藏在放松之后,古人说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有一位女知青当时在吃杏子的时候,不小心把杏核也吞了下去,杏核卡在了嗓子中间,立刻就喘不过来气了,脸色直接就憋成了紫色,痛苦难忍。
大家也一定经历过鱼刺卡在喉咙里的经历,那种如鲠在喉的感觉真的让人生不如死。
而那这些知青们,哪经历过这种紧急的情况,此刻都慌了手脚,看着面前挣扎的女孩儿,每个人都怔怔地呆在了原地。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有稍微清醒一点儿的人大喊:“快找水,用水往下冲”。
这句话瞬间惊醒了惊慌中的众人,于是赶紧四下去找水,但是在炎热的夏天,水井里的水都已经没有多少了,更不用说在离村子很远的杏子林了。
这时一名“行脚医生”出现在大家的眼前,知青们赶紧拽住了他,七嘴八舌地说着女孩儿情况,可是越急反而越说不清楚,把这名医生也说的云里雾里。
但是作为一名从医多年的医生,他很快就恢复了镇定,大喊着:“别紧张,带我去看看女孩儿”。
对这些生活在红旗下的知青们来说,他们此刻还是有着一丝怀疑,但此时已经刻不容缓,大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这名江湖郎中的身上。
这名江湖郎中在知青的簇拥下,来到女孩儿的旁边,此刻女孩儿仍旧坐在地上不停地干呕,痛苦的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大家的脸色也逐渐的阴沉了下来,都觉得这种情况哪怕最精湛的医生来也无能为力了。
况且在杏子林里条件也十分简陋,根本没有医治的条件,眼前的医生还是一位当时大家嗤之以鼻的“行脚医生”,每个人的心里都浮现出了不好的想法。
众人现在哪还顾得上讨价还价,只得满口答应。
只见这位江湖郎中,慢悠悠地站在了女孩儿的身后,将自己的胳膊从女孩的腋下绕过去,然后卡住女孩儿的喉咙,大喊一声“起”,将女孩猛地一把从地上提了起来。
马未都(左一)
如此往复地重复了几次,只听得噗通一声,女孩就从口中吐出了那颗万恶的杏核,女孩儿也在大喘了几口粗气之后,瘫坐在了地上。
虽然仍旧很虚弱,但是发紫的脸色逐渐地转为了红润,女孩儿也终于能开口说话了。
知青们看到这一幕,心里那颗紧绷的弦也终于松了下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出了劫后余生的欣喜,大家看向那位“行脚医生”的眼神,也从一开始的怀疑变成了尊敬。
此时的马未都正站在人群中,他还没从震惊的情绪中回复过来,这件事情如果不是自己亲眼所见,他一定不敢相信。
他从一开始的怀疑,到期待,再到现在的不可置信,这一系列的心情起伏,让马未都彻底地呆在了原地。
他已经忘了这名江湖郎中的姓名和样貌,但是他的镇定和高超的医术,却让他至今都无法忘怀。
生活中的高人这个在马未都笔下充满了紧张和刺激的故事,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其真实性究竟有多少,就算是马未都先生亲眼所见,但是时间都过去这么久了,难免会让一些人无法相信。
人们都愿意相信他们亲眼所见的故事,毕竟道听途说的故事,不管多权威,对于这种别人口中的故事,每个人心里都会画一个有大大小小的问号。
现如今的社会也日新月异,科技带来的改变,让很多人对传统的文化和技艺都嗤之以鼻。
比如传统的雕刻行业,一名雕刻师得经过很多年的苦练,才能变成一代大师,而现在的科技只需要一段小小的代码,就可以复制大师几十年的功力。
在快节奏的社会下,江湖也离我们越来越远。
但是江湖真的已经不存在了嘛?我们身边的那些奇人异士都已经消失了嘛?其实并没有。
只不过江湖用另一种方式,存在在了我们的生活当中,而且我也相信现在的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一个江湖世界。
比如前段时间,在短视频平台爆火的一位爷爷,他曾经是一名很有名声的木雕大家,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雕出各种各样的木雕。
但是随着千禧年的到来,80,90后这一批孩子的逐渐长大,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之后。因为传统的木雕不仅时间比较慢,而且款式都比较老旧,新媒体也在不断地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导致传统的木雕正在逐渐消失。
但这位雕刻大家,却用另一种方式,让木雕这门技艺又存活了下来。
他利用短视频平台,将自己的雕刻过程拍下来上传到网上,还把雕刻的对象都换成了年轻人都喜欢的动漫形象。
这一改变立刻让他获得了很多关注,他不仅将自己的雕刻手法顺利地传承了下去,而且也让现在的年轻人可以看到,手动雕刻背后慢慢的匠人精神和诚意。
所以,江湖真的消失了吗?其实并没有,它只是用另一种方式存在了我们的生活中。
真正的江湖什么才是真正的江湖?这些身怀绝技的人到底是不是真的?不管是马未都在著作中的讲述还是我们在短视频中的所见所闻,这些故事都在传播的过程中,不约而同进行了夸大和作者的主观意识,难免有些失真。
就像“一把捞”他很有可能只是一个土生土长,稍微懂点水性的村民,他从小生活在湖边,对湖水的情况比较了解,哪里比较出事,哪里的比较安全都了如指掌,所以才能安全的将那位女知青救上来。
但我们想想,故事的真实性重要吗?
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曾经写过一个寓言故事,《卖油翁》中的康肃公陈尧咨,经常在人们面前炫耀自己的射箭技术,没想到却被路过的一个卖油翁嘲笑了,卖油翁用自己长年累月的灌油技术,轻而易举的就折服了自大的康肃公。
一句“我亦无他,为手熟尔”,亦是流传了千百年。
此外,相信大家都听过一个成语: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与卖油翁的故事核心都如出一辙,那就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的锻炼,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能工巧匠,就因为可以做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才会被人们口口相传,甚至成为了传说。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江湖呢?是小说里的刀光剑影吗?还是马未都描绘下的烟火气?笔者认为这些都是。
江湖应该不仅仅是人们常常认为的一种模式,或者说它是存在与普通生活之外的另一种模式。
它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种执念,不管是真还是假,不管是传统还是现代,只要人们为了一个事情经年累月地去打磨,去锻炼,留下的东西都可以是带有江湖气的东西。
人们常说:唯有经典永恒。
随着社会以及时代的进步,以前很多利用信息差去骗人的这些人,也渐渐地退出了人们的视野,而那些自带光环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往往会在现代科技雷厉风行的效率中,败下阵来。
但我相信他们的技艺,或者他们的作品永远不会消逝。
想成为众人口中口口相传的身怀绝技的人,靠骗,靠信息差不对等,是不行的。
只有那些肯钻研肯下功夫的人,才真正称的上是江湖中的能人。
就像马未都先生笔下的江湖中的能人异事,虽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圣人,也会有自己的小瑕疵,但是偶尔露出的人性的光辉,也足以让他们称的上一声“江湖中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