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宁海桥:闽中桥梁甲天下

莆田宁海桥:闽中桥梁甲天下

首页角色扮演尘缘仙游更新时间:2024-05-01

600年朝夕相对

这是一座淳朴的古桥,远离元代北方连绵不断的战火,在和平的岁月里繁荣与发展。这是一座多情的古桥,修建在古老的宁海渡,面对着壶山兰水日夜相守。这是一座坚定的古桥,数百年来对着南来北往的客商与白帆,一刻也不曾动摇。

宁海桥又名东济桥,俗称桥兜桥,古为“宁海渡”,位于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桥兜村(旧称宁海镇),距莆田市区约15公里,横跨木兰溪,是国道228线的组成部分。

古桥飞架木兰溪

有水的地方便有桥,桥是人类跨越河流的智慧杰作,中国是桥文化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一座座桥横跨山水、装点河山的古桥,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

福建沿海的桥梁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地位显著,自古就有“闽中桥梁甲天下”的美称。以蒲为邑,塍海为田的兴化平原,水系众多,沟壑纵横,蜿蜒流淌105公里的木兰溪,是全国十条“最美母亲河”之一。飞架在木兰溪上的数座古桥屹立至今,元代修建的宁海桥就是其中一座。

溪海汇聚宁海渡

“今古梦,往来帆,漫教思绪越千年。”岁月就像一把雕刻刀,塑造出了世间百态,镌刻出了各色人生。对于住在宁海桥附近的人来说,这座元代古桥成了他们漫长一生里的浮标,桥头的将军石像站成百年不变的姿势,温和的晨风吹过木兰溪边的芦苇,滚滚流淌的兰水陪伴着他们从年少到迟暮。

未建桥之前,只能靠小舟摆渡,因此叫“宁海渡”。兴化湾的海风,和着下游的江风,顺着河道,长驱直入。溪海汇聚,潮大流急,一旦遇到大风浪,则往往船倾楫摧,酿成灾祸。在宁海渡建一座风雨不惊的石桥,成了人们世世代代的梦想。

1983年,宁海桥上加铺了一层水泥桥面,秀屿港至涵江的公路从此通过,与福厦公路衔接。

历沧桑屹立至今

走进这座横跨兰水的古老石桥,仿佛穿过了兴化平原数百年的历史甬道,月缺月圆,日升日落,每一座桥墩背后都有耐人寻味的故事和掩藏其中的历史。

越浦首造宁海桥

桥在中国文化里意喻着通达和幸福,一座古桥是一段历史,也是一个故事。踏上宁海桥,碧波荡漾,白云悠悠,水面倒影斑驳,跨越千年的历史仿佛又出现在了眼前。

“一袭袈裟了尘缘,越浦首造宁海桥”提到宁海桥就不得不提越浦法师,元代元统二年(1334),龟山寺僧人越浦大师欲经此渡去南洋化缘,目睹渡船遇难的事件,心生恻隐,发愿募捐构建石桥以利生民出行之安全。

吉祥古寺守四方

在古代造一座桥梁并非易事,从厚重的石质桥板中能感受桥梁工匠的非凡智慧和创造力,也能体会当初越浦大师凭借一人之力发愿修桥的艰难。由于工程巨大,所需银两之多,跨海造桥之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越浦大师便在木兰溪北岸创建“吉祥寺”以屯物资和落脚点,开启了十数年的造桥经历。“先有吉祥寺,后有宁海桥”这句莆仙口头语也随着古桥流传至今。如今,在木兰溪北岸,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吉祥寺依然默默伫立在风雨中,守望宁海古桥,守护一方百姓。

修桥的过程非常艰巨,相传,越浦大师为了震慑众人,自己去兴化湾打来海水,蘸着海水便在吉祥寺正殿石柱上书联:“施我者必昌,盗我者必殃;入吾门不穷,出吾门不富”。越浦大师落笔,二十个字瞬时跃然石上,众人哑口无言。

岁月悠悠,自然界的海风侵蚀与地震摧残,人世间的朝代更迭及生死悲欢,都不曾撼动宁海桥。桥边的吉祥寺一再修整,而石柱却保存至今,越浦大师的一对楹联虽不完整,但仍留下痕迹,左联的“入吾门”三个字依然清晰可辨,令人称奇的是,此联近看无,远看才能够浮现,成为当地一景。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为纪念龟山寺主持越浦禅师募建宁海桥和创建吉祥寺而建越浦大师塔,塔上刻:“元甲戌(1334年)造桥封圆明济世,越浦大师塔雍正癸丑(1733年)整桥董事修”,塔高3.63米,六边形,有“开山塔”字样。

元朝土特产专道

中国古桥不仅自身很美,而且还和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幅美不胜收的图画。站在宁海桥上,倚栏而望,木兰溪水面开阔,两岸郁郁葱葱,遥想当年桥上商船来往,桥兜街上商客如织,一幅幅壮观繁荣的海上贸易景象浮现在脑海中。

莆田昔日的“海丝”古港,时至今日很多已不见踪迹,但港口有关的文物还不少,宁海桥就是其中一处。宋元时期,泉州港已经是世界性的贸易大港,海外贸易十分发达。受泉州外贸带动,莆田对外经济也发展迅速。莆田各地的桂圆、茶叶、竹编,仙游的红糖、砂糖和漆器等商品均汇集宁海港南边的黄石。宁海港每日进出船近百艘,黄石街市商铺数百家,逐渐形成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集市。

宁海桥是福建同期古桥中传说和装饰最丰富的元代古桥。石桥的两端竖有高约3米的戴盔披甲、手执长剑的护桥将军石像四尊(现仅存两尊),系明代雕造,石像一手持着斩妖剑,一手握着定风珠。石像线条简洁,神态安详,被村民们焚香供奉。

见证戚家军抗倭历史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的抗倭名言今犹在,宁海桥上的刀痕剑迹越百年。

明代邑人陈经邦《宁海桥记》形容宁海桥为“跨溪海之吭喉,束潮汐之吞吐”。横架于木兰溪上的这座古桥不仅仅是兴化平原上的一处重要交通管钥,它还是一座无字碑,见证了戚家军抗倭历史。明嘉靖年间,倭寇为害东南沿海,在嘉靖二十二至四十三年的短短21年间,仅莆田一地,即遭难15次之多,5万多条性命惨遭*戮。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家军轻装衔枚,直趋宁海桥附近的林墩村,斩*倭寇2000余众,救出被俘百姓2100多人,取得了著名的“林墩大捷”。而宁海桥,听过雄壮的戚家军军歌,目睹过戚家子弟奋勇*敌的背影,亲历了这场发生在桥头的这一场正义之战。

在林墩村的南塘湖畔有一座戚继光纪念馆,原名戚公祠,创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兴化倭患平定后,系三一教主林龙江舍地30亩为纪念戚继光抗倭功绩而立的生祠。1995年在戚公祠原址上重建纪念馆。纪念馆大厅内,戚继光塑像威武雄壮,令人肃然起敬。两侧廊壁刊载戚继光入莆平倭的英雄事迹。

兴化总兵吴英的到来

拉开了重修宁海桥的序幕

“天鸡催落潮,澎湃撼桥石”木兰溪水从上游奔涌而下,数百年的潮汐吞吐让南北洋的通途屡次中断,宁海古桥不得不一再重修,到了清朝初年,莆田出现了另一位彪炳史册的修桥功臣——吴英。

吴英捐奉再修宁海桥

领略江河风光,品读沧桑遗韵。幽幽古桥与千百年不变的阵阵涛声和车水人流,仿佛在诉说着宁海桥往昔的繁华岁月,任由日月升落,朝代兴替,河畔树木始终郁郁葱葱。

在木兰洪波巨涛的日日夜夜、年年月月的撞击下,宁海桥饱经风霜,几废几兴,几兴几废。清顺治间,郑成功在福建沿海举义抗清,多次派遣舰队从三江口溯流而上,进攻兴化府。双方激战,宁海桥两个门洞上的大石梁被火炮击中,炸裂崩塌,从此桥道断绝,南北行旅叫苦不迭。

清初,被康熙皇帝封为“威略将军”的名将——吴英以兴化总兵官衔奉旨入籍莆田,定居在黄石定庄,捐奉银六千两修桥,宁海桥始得通行。宁海桥自元至清,300多年间六建六圮。现存的宁海桥,是从清雍正十年(1732年)开始,历时15年才修建完成的。

宁海初日映古今

“海上晴虹驾作桥,云连蜃气望迢迢。三江日暮涛声起,不数广陵八月潮。”这是明代诗人佘翔在《宁海观澜》中对“宁海初日”的生动描述。宁海初日并不是每年都有,但是有的话必定是在端午。

宁海桥下游河面开阔,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在古代,每逢端午节,人们相聚于宁海桥下游,欣赏日出的壮丽景象。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天空万里无云,太阳仍在地平线之下,万道金光直投桥下,犹如万条金龙翻滚,蔚为奇观,故有“宁海初日”之誉,与壶山致雨、白塘秋月、谷城梅雪等24个景点被当地人公认为“莆田二十四景”。

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

这座元代石桥如一方古玉,任时光荏苒,仍然屹立在木兰溪上,成为连接兴化平原南、北洋的一条交通要道。

宁海新桥建成后,飞架南北兴一方,北接省道201涵江段,南接规划中的壶公大道互通枢纽,既新添一条交通大动脉。两座宁海桥,一古一今,并立于木兰溪之上,交相辉映,构筑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来源:莆田文旅 编辑:蔡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