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上古中华圣王之道

探寻上古中华圣王之道

首页角色扮演帝道阴阳更新时间:2024-05-11

作者:龍雲之子

《史记》记载商鞅入秦的故事:卫鞅第一次见秦孝公,鞅“说公以帝道”,讲“帝道”,而孝公不开悟,“时时睡弗听”,还认为商鞅是口若悬河的“妄人”。五日后,鞅再见孝公,鞅“语公以王道而未人也”,鞅和孝公谈“王道”,但不涉及如何治“人”,效果好一些,但“未中旨”,没有合孝公的旨意。商鞅第三次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孝公对鞅很客气很友好,很愿意与鞅交流,但还没有用鞅的意思。这时,鞅已知孝公之意了,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鞅第四次再见孝公,给孝公讲“霸道”,“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孝公听得忘神,膝盖离席了都不自知,与鞅“语数日不厌”。

商鞅讲了三个道,帝道、王道和霸道,而作为治人者的秦孝公,其兴趣则是治人的“霸道”,即以法治人的“法家”思想,而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而司马迁记载商鞅的“帝道”和“王道”具体是什么,后人已不知哓,我们只能从文献记载的点点滴滴中,去探寻上古的中华“王道”。

古代文献关于王道的记载

《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党,公平公正的社会理想是“王道”的特征,浩浩荡荡,摧枯拉朽、横扫一切的气势。

✦《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商代,伊尹以食物的滋味,来说商汤致于“王道”。“王道”还可以用食物的味道来讲述,说明王道不仅仅是治人之学。

✦《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老子认为“王”是与“道”并列的四大之一,即“王道”,很重要。

✦ 墨子曰:“此仁也,义也,谓之天德,谓之天志,谓之圣王之道”,先秦时期的墨子倡导并实践于“圣王之道”。墨子以“天志”喻“圣王之道”,墨子认为他是懂“王道”的。

✦《史记》记载,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卫鞅以上古“帝王之道”对比夏商周三代来说秦孝公,鞅认为自己是懂上古王道的。

✦ 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子在哀叹伏羲王天下的河图不出,凤鸟不至。说明孔子是知道上古有圣王之道,但已不知何为“王道”。

✦《史记》:“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莫能用。”司马迁认为孔子是懂王道的,但没有一个的君主原意采用。说明上古的“王道”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在,但周代的诸侯王们弃用。司马迁是在给孔圣人捧圆场。

✦ 鲁迅:“在中国,其实是彻底的未曾有过王道。”鲁迅认为有文献记载的历史中,就彻底没有王道。

诸子百家都尊奉的中华圣王之道,在2500年前就已经失落了。中国人所追求的“圣王之道”在何方?

甲骨文“王”,是人发明的工具“斧”

“王”,造字的本意是“石斧”。“王”是工具利器,是人在实践中的科技发明,是人伟大的创造力,是人改造世界的能力。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石器时代的玉琮、玉璧、石斧、弓箭、耒耜、陶器;有青铜器时代的青铜鼎、马车、陶器、房室,有现代的飞机、大炮、各种机器和计算机,都是人类科技发明出来的工具“利器”,是斧头之“王”后的延续。

人,一旦拥有了发明和利用工具“利器”的能力,人就从灵长类动物中一跃而出,而成为万物之主宰,即人文概念的“王”。“王”的本意有三层概念:

一、有形的工具之“器”,具体的实物之器。这是人征服自然(动物和植物)的工具,拥有者成为自然之“王”;也是人征服他人的工具,拥有者成为人文之“王”,为治人的“霸道”。

骨质耒耜 (lěi sì) 石钺 石箭头

二、象征人的创造发明,科技成为了第一生产力,发明工具和利用工具,即人认识世界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而成为主宰自然的“人王”,这是人类自然科学的起源。对自然科学的探索也是形而上的,即科学理论(Science)。这是墨子所尊尚的科技“上古圣王之道”,三皇时代的圣王是人类科技思想的始祖,墨子则是中华科学思想发扬的鼻祖。

三星堆王杖

三星堆王杖图中,有阳鸟,象征“天”;有阴鱼,象征“地”;有箭,是人科技发明的器,象征“王”,这支箭或许是尧时大羿或代夏后羿的图腾。“天、地、人王”三者,是三皇时代以“天地人”为尊的文化特征。华夏先祖掌握了天地间阴阳之气变化规律,并发明工具之器,而成为大自然的主宰。缺乏上述能力的族群,无力应对自然界种种危机,而逐步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这是中华民族在三皇时代的辉煌。

三、再把人对自然主宰之“王”,延伸应用于社会治理,衍生出形而上的人文治理观念的“王权”。孔子曰:“一贯三为王”,或许孔子从来就没见过甲骨文“王”,已不知“王”的科技工具本意。

汉大儒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在汉后儒家思想中,还有“天地人”人文治理的概念,但已经没有了“王”的工具斧头的概念,也没有任何科技发明创造的理念,仅仅是圣王之道的三分一内涵,儒家鄙视科技之“器”,的确是对“王道”的无知。后儒版本的《道德经》:“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将“王”改为了“人”,缺乏社会实践的文人,已经不知道“王”的科技工具的概念了。庆幸的是,在楚地长沙出土的帛书《老子》还保有这个“王”的概念,这是中华之大幸,让我们后人还能找回“上古圣王之道”。

老子墨子思想重天道自然,儒家思想重人道治人,都在讲“王”,其意义已经出现重大偏差,今人对“王”的认知均来自儒家的人文概念之王。致使我们看不到上古圣王之道的本来面目。

上古诸老之学《老子》的“王”

帛书《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老子》是上古华夏诸老之学,清代思想家魏源也认为《老子》是上古之道。《墨子》曰:“此仁也,义也,谓之天德,谓之天志,谓之圣王之道”,墨子是懂《老子》的“上古圣王之道”,是华夏诸老之学的坚定践行者。学界要重视墨子思想的研究,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根本。

新石器仰韶文化时期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距今约五千年左右,器腹外壁的一侧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有木柄的石斧,有水鸟和鱼。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阳鸟和阴鱼,代表天地间无形的阴阳之气,中华上古先王很早就掌握了用“中”测天地阴阳之气的规律,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发明和使用斧头“王”有形之器,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圣王既懂“中之用”测天地阴阳之气,而知天文地理,也懂“器之利”提升了生产力和战斗力。正如《老子》所言“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三星堆的权杖和鹳鱼石斧图,是中华三皇时期遗留的“天、地、王”以“三”为尊的实证,是上古圣王之道,是国宝中的国宝。

5000年前的中华先人,从发明利用“石斧、石箭”工具开始,到2500年前的老子年代,发明的高科技产品:“轮毂为车”、“埏埴为器”和“户牖为室”;到秦一统中国的利器“弓弩”、“铁器”等;到今天的飞机大炮、大型挖掘机、各种精密机械等,都是人类发明的改造世界的强工具,而成万物主宰“人王”的真实意义。

华夏诸老在教导我们中华后人,既要“允执厥中”和“守中”,掌握认识世界的科技手段(利用信息),也要善于发明和利用“斧头”之“王”,掌握改造世界的机器工具(利用能源)。今天我们使用的各种有形的检测仪器和机器设备,都是检测无形信息和利用无形能量的利器。

这就是《老子》所言的“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守中”检测和验证,以科技发明的“王”之器应用于实践,而不是巴拉巴拉地说教。这是中华上古的圣王之道。

墨子以“规矩之法”践行上古圣王之道

墨子曰:“此仁也,义也,谓之天德,谓之天志,谓之圣王之道”。这是2500年前墨子尊行“上古圣王之道”的豪言壮语。如何把“圣王之道”的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是需要有具体的方法论和明确的行动指南,这是墨子的方法论,即“规矩”之法。光说不干是假把式,墨家可不玩虚的,是真刀真枪实*真把式。在中华大地上,出土了大量汉代民间的《伏羲女娲持规矩图》,这是墨家传人尊奉上古圣王之道的实证。

西汉时期的伏羲女娲持规矩图

一、墨子的“天志”,自然的法则

《墨子·天志》:“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圜。” 这是先秦时期墨子的自然科技和人文法治思想。墨子“规矩”之法,是文献记载来第一个明确阐述自然科学和人文理论的方法论,不仅有理论,而且可以落地。墨子是中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当尊为中华科学和哲学的鼻祖。直感西方的科学和哲学鼻祖泰勒斯,是以东方墨子为原型虚构出来的,未来可以确证,除非在希腊能出土类似玉璧和玉琮的实物。

5000年前良渚时期的玉璧和玉琮

距今5000年前的良渚遗址,有专业的手工作坊,大量出土的精美玉器是由懂规矩之法的匠人制作而成,这些无名的匠人就是当时的科学家和工艺大师,当然是知道玉璧和玉琮的器之用。玉璧和玉琮是古代圣人测天地阴阳之气的检测工具,以玉璧测太阳阳气的规律(天文),以玉琮测地上季风阴气的规律(地理),而知天文地理,即墨子的“天志”。墨子“天志”思想本于科技和实践,是上古圣王之道的传承。

周代后的文人儒子只知道“玉璧礼天,玉琮礼地”的形式之礼,不知这是科技发明的“王器”,2000年来,不知天文地理和实践的文人是不懂墨子的“天志”的。西方人只知有“规矩”,也不懂圣王之道,也就不会去虚构个希腊版的玉璧玉琮。

二、墨子规矩之法在自然科学的实践

子墨子曰:是故子墨子之有天志,辟人无以异乎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也。今夫轮人操其规,将以量度天下之圜与不圜也,曰:“中吾规者,谓之圜;不中吾规者,谓之不圜。”是以圜与不圜,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圜法明也。匠人亦操其矩,将以量度天下之方与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

墨经:数学几何物理、认识论和逻辑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力的作用、杠杆原理、光线直射、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点线面体圆概念等众多领域都有精深造诣的人。《墨经》是最早的数学几何光学著作。后人也把《墨经》作《墨辩》,其中有关于认识论、逻辑学等人文科学的论述。

墨家发明的机械

墨家弟子,有作轮子的轮人、木匠、石匠等,以规矩之法为标准,以“规”测圆,以“矩”测方,则圜法明也,则方法明也。可以设计和制作出符合高品质标准的产品:兵器、车子、房子、农具、纺织机械等工具之器。墨家弟子多为基层手工艺匠人,是数学几何理论的开启者,是科技产品的发明者和工具的使用者,是人类手工业的先驱。

英文“Art”,没有歧义的解释是:有创造性的作品、技巧、技术。后来才有了美术,艺术、艺术品等人文概念。“Art”最早是指能工巧匠们的创作,后来才衍化为画家的文艺,今天我们的常识“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不是太肤浅了,写写画画就复兴了?只有“科技和工匠大师”才能复兴。可惜的是在这个时间段,墨子思想已慢慢湮灭在中华大地,墨家弟子踏上了西去之路。

三、墨子规矩之法在人文科学的实践

《墨子》:故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观其行,顺天之意,谓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谓之不善意行。观其言谈,顺天之意,谓之善言谈;反天之意,谓之不善言谈。观其刑政,顺天之意,谓之善刑政;反天之意,谓之不善刑政。故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墨白也。

墨子以自然的意志(天志)作为准绳和标准(规矩),用以检验王公刑政和万民之言谈及其所行。“中”天之意,为仁、为善、为义;不中天志,则不仁、不善、不义。这是墨子的人文思想。

结 束 语

代表中华5000年悠久文明的“圣王之道”,上古的“圣”是知天文地理的高人或理论家,上古的“王”是“石钺”,是懂得科技发明工具的能人或科技专家,圣王是有理论、有科研、有实践的“知行合一”的领导者。“王”字是在周代后才开始人格化为治人的“王”,原本科技发明的工具成了狭隘的“权力”象征,后人把“圣王”人格化后,文化开始转变为崇尚“权力”之“王”,而鄙视科技发明工具(器)的“科技”之“王”,就看不到“知行合一”的“圣王”了。商鞅认为秦孝公偏好的治人“霸道”,是不能比德于殷周的“王道”,说明商鞅是懂王道的。在传载的《老子》和《墨子》思想中,还保有上古王道的完整概念。

西方中世纪的“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对西方人来说实为启蒙,一直到近代的鸦片战争,终于把沉睡2000年的中国人打醒了,对东方来说才是真正需要“科技和文化”的复兴,即老子和墨子思想的回归,也是中华王道的回归。

自然科学的“圣王之道”:以“中”之用,科学的检测和验证,而知天地自然之理。以“王”之工具利器,而有生产力和战斗力的提升。墨子的规矩之法是方法论,是具体的作业标准和行动指南。

人文科学的“圣王之道”:以墨子的“三表”之法,来验证和检验一切的理念,是否符合先人的理论?是否“中”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是否“中”实践后的效果?就是今天的理论指引,调查研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墨子的规矩之法是中华法治思想的起源。

秦始皇一统中华,实为墨子规矩之法在先秦大地的成功实践,可惜秦二世而亡。强大残余旧势力的反攻,致使上古圣王之道短暂回归而夭折。由于虚伪文人对秦始皇的污蔑,文化总司令鲁迅是没看到这个“王道”,通古知今的*是看到了上古圣王之道的,今天我们践行的就是这个“王道”,但内外旧势力依然存在,依然强大。

小知识

西方文化近代崛起的开端

文艺复兴(Renaissance),发生在14世纪到17世纪,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邦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主要是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

文艺的英文“Art”,源自于古希腊拉丁语ars,本意是“技术,技巧,作品”。

Art (disambiguation): Art refers to works of creative expression, and also to a skill, a learned applied technique. Art没有歧义的解释:是指有创造性的作品,也指技巧、技术。后来才有了美术,艺术、艺术品等人文概念。

今天,我们熟知的西方“文艺复兴”,是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Renaissance”源于法语,这个词在1855年为法国历史学家Michelet首次提出,用以概括16世纪时“对世界与人类的探索”,“Renaissance”只有“再生”的意思,没有“文艺”的意思。为何今天采用“文艺复兴”的翻译?自此以后历史学家们就对它的解释有很多不同意见。

大部分观点认为文艺复兴起源于十五世纪的意大利,然后向整个欧洲扩展。文艺复兴代表了西方和古代(中世纪以前)的古典文化连接,是对阿拉伯人的知识(尤其是数学知识)的吸收。文艺复兴使人们开始专注于现世生活质量(如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同时也是知识由于印刷和在艺术,诗歌,建筑等领域新技术的应用而导致的知识爆炸。这些新技术引起了艺术和文学在格式和内容上根本的变化。这个时期,这种观点认为,随着交流和探索的兴起,文艺复兴代表了欧洲从很长时期的一潭死水转变成了汹涌的江河。因此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常常认为是现代开端。

儒勒·米什莱(Jules Michelet,1798—1874),是法国19世纪著名历史学家,被学术界称为“法国最早和最伟大的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以文学风格的语言来撰写历史著作,令人读来兴趣盎然;他以历史学家的淹博来写作散文,情理交融,曲尽其妙。在米什莱笔下,山川、森林、海洋、禽鸟、昆虫,一草一木,无不洋溢着深沉的诗意的凝思,但是却一直没“引进”到我国来,因此,这位著名的法国历史学家在中国并不著名。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