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刘禹锡在名作《陋室铭》中写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实则是使人愉悦的东西,丝是指弦乐器;而竹是指管乐器。丝竹即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统称,也泛指音乐。
但在中国历史上丝竹只是代表两类乐器。
《礼记·乐记》中就说:“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所以在周代,根据制作材料不同将乐器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自周末至清初三千多年中国其实一直沿用“八音”分类法。
我们看都有哪些:
金类:主要是钟,钟盛行于青铜时代。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钟乐。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可发两个频率音,这两个音,一般为大小三度音程。另外还有磬、錞于、勾鑃,基本上都是钟的变形。
石类:各种磬,质料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大小厚薄各异。磬架用铜铸成,呈单面双层结构,横梁为圆管状。立柱和底座作怪兽状,龙头、鹤颈、鸟身、鳖足。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而牢固。磬分上下两层悬挂,每层又分为两组,一组为六件,以四、五度关系排列;一组为十件,相邻两磬为二、三、四度关系。它们是按不同的律(调)组合的。
丝类:各种弦乐器,因为古时候的弦都是用丝作的。有琴、瑟、筑、琵琶、胡琴、箜篌等。
竹类:竹制吹奏乐器,笛、箫、箎、排箫、管子等。
匏类:匏时葫芦类的植物果实,用匏作的乐器主要是笙。
土类:就是陶制乐器,埙、陶笛、陶鼓等。
革类:主要是各种鼓,以悬鼓和建鼓为主。
木类:各种木鼓、敔、柷。现在已经很少见。敔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制呈伏虎状,虎背上有锯齿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数根茎的竹筒,逆刮其锯齿发音,作乐曲的终结。用于历代宫廷雅乐。柷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宽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内壁发声,用于历代宫廷雅乐,表示乐曲即将起始。
古人多认为八音中最妙为弦,也就是丝类乐器。而丝类又首推琴。
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多以梧桐木(此处“梧桐”是指中国本土的一个树种,也叫青桐、庭梧。“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用梧桐木来制琴,年代逾久而音逾“清”、逾老而逾“古”,寿命长达数百年。现在琴多以杉木制作)制作,空腔,五弦或七弦弹拨乐器。琴有三千年以上历史,自古“琴”为其特指,19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
据说琴发明于伏羲时代。又说昔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 制琴以教天下之万民。由此可见琴的出现很早。古琴有九德之说,为君子之器,象征正德。因此,琴被誉为正乐。所以琴字上部的双王不能写作提王旁。
琴和笛、箫等其他乐器一样,隔墙也能欣赏其乐声。琴声也称“玉声”,引申为“悦耳的弹碰声音”;“今”意为“当面的”。“珏”和“今”联合起来表示“当着贵宾的面弹拨的乐器”、“当着贵宾的面弹拨出的玉音”。但“琴”字从“今”,强调“当面演奏”。是为贵宾演奏用的高级乐器,而宾客在聆听琴曲时,必须正襟危坐。
古琴初为5弦,汉朝起定制为7弦,且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在汉文化中是地位最崇高的乐器。琴也是四艺“琴棋书画”之首,因为作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被视为高雅的代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也就是古代士大夫基本都会抚琴,算是必修课,而且书房的标准配置是一边书一边琴。
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的故事就不用再说,诸葛亮平常也是喜欢弹几曲的,即便武将如岳飞,也写过”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之语。
丝类乐器除了琴以外,瑟的出现率也很高。
瑟也是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先秦时期便极为盛行,先秦前后的弦乐器就是琴和瑟。《诗经》中有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瑟在汉代时流行也很广,南北朝时期常用于相和歌伴奏,至唐时还常用,但后世渐少使用,曾销声匿迹千年之久。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
据《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所以五十弦也常代称瑟,也指悲哀的乐曲。
瑟体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另有木质瑟柱,施于弦下。
故唐李商隐有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另宋辛弃疾有词:五十弦翻塞外声。
除了琴瑟,常见的还有筝。
筝,又称古筝、战国时已流行于秦地,故又称“秦筝”,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筝的由来有说乃是瑟分劈而来,有说乃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
唐赵磷《因话录》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
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
筝这种乐器弹起来有*伐气。
限于篇幅,大体介绍这些。
李渔认为,丝竹之音,推琴为首。他的理由是:古乐相传至今,其已变而未尽变者,独此一种,余皆末世之音也。
美女学琴可以变化性情。”妇人学此,可以变化性情,欲置温柔乡,不可无此陶熔之具“。
但他又指出,琴是最难学的,不仅难学,会听琴也不容易。凡是要让姬妾们学琴,你要先问下自己会不会弹。如果会弹,通音律,则可以安排美女琴瑟侍候。若不然就是对牛弹琴了(然此种声音,学之最难,听之亦最不易。凡令姬妾学此者,当先自问其能弹与否。主人知音,始可令琴瑟在御,不则弹者铿然,听者茫然,强束官骸以俟其阙,是非悦耳之音,乃苦人之具也)。
所以世界上善弹琴者不少,能听懂琴的不多。所以司马相如所以能琴动卓文君。若是夫唱而妻能和那便是人间神仙了。
李老先生又说,丝音除了琴以外,女子宜学者又有琵琶、弦索、提琴三种。
琵琶的表现力极佳。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文中描写的很详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但是琵琶虽极妙,很早就不流行了,善弹者少,然弦索之音实足以代之。
弦索之形,较琵琶为瘦小,与女郎之纤体最宜。教习家,其于声音之道,能不大谬于官商者,首推弦索,时曲次之,戏曲又时,便以取舍得失为心,虑其调高和寡,只求为下里巴人,不愿作阳春白雪,故造到五七分即止耳。
提琴较之弦索,形愈小而声愈清,度清曲者必不可少。提琴之音,即绝妙美人之音也。春容柔媚,婉转断续,无一不肖。即使清曲不度,只令善歌二人,一吹洞箫,一拽提琴,暗谱悠扬之曲,使隔花间柳者听之,俨然一绝代佳人,不觉动怜香惜玉之思也。
丝音之最易学者莫过于提琴,事半功倍,悦耳娱神。
提琴看来历史也颇久。
老先生又说,竹音之宜于闺阁者,惟洞箫一种。笛可暂而不可常。至笙、管二物,则与诸乐并陈,不得已而偶然一弄,非绣窗所应有也。
竹音乐器中适合女子的只有洞箫。笛子偶尔可以吹一吹。至于笙、管就不是女子所应该摆弄的了。想想也是,一个美女吹萧吹笛子都挺飘逸之感,若是拿着笙、管之类就有失美感。为什么呢?
看解释。
盖妇人奏技,与男子不同,男子所重在声,妇人所重在容。吹笙按管之时,声则可听,而容不耐看,以其气塞而腮胀也,花容月貌为之改观,是以不应使习。
想一下电视上那些吹笙按管的,让女子如此操作,的确不雅。
女子弄乐器重点不是在吹的如何,关键试看仪态,当然吹的好就更好了。比如现在的小视频,极美的美女发几个视频上去,唱的歌不一定如何,但粉丝呼呼上涨,何也?盖观人而非听声也。
而妇人吹箫,非只容颜不改,且能愈增娇媚。何也?按风作调,玉箫为之愈尖;簇口为声,朱唇因而越小。画美人者,常作吹箫图,以其易于见好也。或箫或笛,如使二女并吹,其为声也倍清,其为态也更显,焚香啜茗而领略之,皆能使身不在人间世也。
想想是不是?电视上古装美女吹箫品笛是不是有出尘之感?
美女吹箫品笛时手臂上不可无手镯。而手镯圈口不要太大,太大则藏于袖中,不得见矣。
陶渊明在《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就提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
丝者,弦乐也;竹者,管乐也;肉者,声乐也。即是说丝弦弹拨的曲子不如竹木吹出的曲子动听,而竹木吹出的曲子又比不上人的喉咙唱出的歌曲动人。这实则是一句评论音乐的妙语,盛赞了声乐的艺术魅力,认为人的声音最能将人的情感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而丝弦是外在之物,是没有生命的物品,全靠人手或嘴去弹拨吹奏方可发音,而人声更接进自然。
即“人声”胜于“器声”。
明代李贽则突破传统观点认为“器声”胜于“人声”。实则李渔是欣赏陶渊明所说声音之道的,不仅他们有相同的隐逸之风。李渔也表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所以他同时认为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
下篇:舌尖上的李渔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