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 作者 王童 公元1360年5月,朱元璋第四子诞生,后取名为“棣”。洪武三年(1370 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建文四年(1402 年)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为永乐元年(1403 年),从此开始了他二十二年的帝王生涯。
朱棣雄韬武略,自有一番抱负。他励精图治,在位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修撰《永乐大典》、设立内阁、疏通运河、威服蒙古、收复安南、荡平倭寇、铸永乐大钟等。朱棣重视经济,勤政爱民,善用人才,振兴文化,曾言:“斯民小康,朕方与民同乐”。后世评价远迈汉唐,尊称为永乐大帝。
明成祖朱棣像
原庙号太宗,嘉靖时改为成祖。
武力开国,文治天下:修《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影印本) 明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朱棣虽是“马上天子”,但他同样注重“文治天下”。宋以文治,徽宗更是“爱艺术不爱天下”,文武失衡下惨遭“靖康之耻”;元以武治,不得儒士心,分崩离析。朱棣在汲取前人的经验上,文武兼修。
前有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太平御览》类书(古人的百科工具资料),朱棣决心修一部百科全书,容纳百川,彰显国威,造福万代。
永乐元年(1403 年),朱棣选择有“神童”美誉的大才子解缙(1369 年-1415 年)主持修书,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解缙在前期筹备过程中,荟萃儒家经典,初名《文献大成》。朱棣阅览后认为应该包罗万象,汇集百家。这时候,朱棣想到一位更佳人选,曾为他出谋划策发动靖难之役的高僧——姚广孝。
姚广孝像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姚广孝(1335 年-1418 年),法名道衍,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姚广孝早年出家为僧。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1382 年,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姚广孝以荐入选,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朱棣“靖难”称兵前,姚广孝多次为朱棣出谋划策。朱棣即位后,授官僧录司左善世、太子少师。姚广孝虽然接受了官职,却拒绝还俗,上朝着官服,下朝穿僧依,住在寺庙中,对于权势、富贵没有丝毫眷恋。
姚广孝没有辜负朱棣的信任,永乐五年(1407 年),这部凝聚了姚广孝、解缙等人心血的巨著修成,朱棣十分满意,并亲自作序:“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序百王之作,总历代之典”,大一统的中国,需要有一部典籍辉映中华文明的印迹,朱棣钦定大典名称为《永乐大典》:“始于元年之秋,而成于五年之冬。总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名之曰《永乐大典》。”
全书 22937 卷,其中仅目录就有 16 卷,共 11095 册,总计约约 3.7 亿字。自先秦至明初,所引书七八千种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堪称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作为皇家藏书,《永乐大典》版式精美,收录范围包括天文地理、典章制度、诗文词曲、佛道典籍等,为后人保存了大量明以前的珍贵文献。
《永乐大典》中的广州府境图,绘于明初。摄于广东省博物馆
嘉靖三十六年(1557 年),紫禁城失火,好在嘉靖皇帝(1522 年—1566 年)有防备,《永乐大典》没有完全葬身火海。心有余悸的嘉靖下令让人抄写了这本书的副本,至此,史*载《永乐大典》有正本、副本完整的两套,且副本与正本的格式、装帧一模一样,副本名为明嘉靖隆庆间内府抄本《永乐大典》。可惜《大典》副本屡遭浩劫,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后人以修书之名窃走,现今仅存 800 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天子守国门,永乐迁都:从南京到北京
明代皇城平面图
朱棣与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当燕王时期就是在北京就藩。北京地理位置优越,古人曾这样点评:“虎踞龙盘,形势雄伟。以今考之,是邦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天府之国也。”北京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非常贴合朱棣“控四夷以制天下”的政治理念,也便于抵御蒙古部落的侵扰。
迁都北京,是朱元璋与朱棣父子俩一脉相承的想法。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明太祖朱元璋曾派太子朱标前往关中考察,计划迁都;可惜还未得以实施,朱标病逝,朱元璋晚年痛失爱子,迁都之事就此作罢。
《北京宫城图》(复制品) 明(公元1368-1644 年) 佚名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幅北京宫城俯噉图描绘的是刚刚建好的北京宫城。
自朱棣登基后,北京便成为其“龙兴之地”。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也为了便于抵御蒙古部落的侵扰,朱棣决定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并征发全国的能工巧匠到北京参加营建。
迁都,兹事体大。明朝自建立之初便定都南京,朱棣想要迁都,朝中大臣意见不一。一方面,从南京迁都北京耗资巨大,给明朝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贸然迁都北京,破坏了明太祖朱元璋北方边防的均衡配置。朱棣循序渐进,从修建皇宫到以北平(即北京)为基地亲自北征,稳定边境,一步步减少北迁顾虑。
永乐时期确立了北京城垣四至和九个城门,奠定了北京内城的基础,而宫殿(紫禁城)工程则是营建北京的核心工程。以南京皇宫为蓝本,经过长达十四年的修建,紫禁城终于完工。永乐十八年(1420 年)十一月,朱棣正式宣布迁都北京,改南京为留都。自此,酝酿了十八年的迁都大计终于在朱棣晚年时大功告成了。
北斗七星,紫气东来:紫禁城
故宫鸟瞰图 图源《象天法地的紫禁城及其守护神》
永乐十八年(1420 年),富丽堂皇的北京宫殿正式竣工。次年正月初一,紫禁城内鼓乐齐鸣,盛况空前。朱棣如愿以偿地端坐在奉天殿宝座上,接受四方朝贺。大学士杨荣盛赞:“凡内外文武群臣,与夫四方远藩之长,来觐于庭者,莫不欢欣踊跃,以为气象宏伟,规模壮丽,卓冠千古,真足以临四方,朝万国,实为圣寿万万年洪福之征。”
紫禁城建筑讲究,城内七座宫殿上的建筑圆球象征七颗星,共同组成“北斗七星”。午门平面呈凹字性,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四座阙亭顶尖的四个圆球,组成了北斗星的斗魁;中和殿、交泰殿和钦安殿三座宫殿屋顶上的圆球,组成了北斗星的斗杓。
图源:《紫禁城景观格局的数术文化研究》
紫禁城中轴线“北斗七星”的建筑布局寓意古代帝王被赋予天权,也就是“君权神授”,掌握了北斗七星,就如同掌握天地一样统治天下。不仅如此,其背后还蕴藏着“镇物”含义。古人认为每一星宿中都住着不同的天神,以寄托驱除邪恶、国泰民安等愿望。紫禁城在营建时采用“北斗七星”布局,体现了帝王消灾驱邪、迎祥纳瑞的美好愿景。
紫禁城的“紫”也别有讲究。绿瓦红墙,“紫”从何而来?首先,“紫”指的是紫薇星垣。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紫薇垣是中垣,又称紫微宫、紫宫,在北斗星的东北方。古人认为紫宫是天帝居住的地方,而帝王正是“天命”,所以用“紫”来表示宫殿,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另外,“紫”颜色在古代非常稀有,紫气被认为具有吉祥意义,如成语“紫气东来”,唐代诗人杜甫曾作诗:“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钟声不竭,流芳百世:永乐大钟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营建京师有三大工程,即故宫、天坛、永乐大钟。永乐大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由姚广孝请旨铸钟,铸成高 6.75 米,重 46.5 吨的大钟。
永乐大钟 现藏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朱棣戎马一生,虔诚信佛。钟上铸有 23 万字佛经铭文,其中有朱棣亲自撰写的《诸佛名经》。有学者猜测,朱棣铸造大钟的目的一是为了宣扬迁都之举,铸钟象征定鼎;二是借钟弘扬佛法教化众生,宣传治国理想;三是“惟功大者钟大”,给自己找到永恒的载体,钟声不竭,其本人及呕心沥血写的佛经流传百世。另外,也有学者认为,铸钟是为了祭奠逝去的将士亡灵。
永乐大钟上的铭文(局部)
永乐大钟钟声悠扬悦耳,经专家测试,其声音振动频率与音乐上的标准频率相同或相似,轻击时,圆润深沉;重击时,浑厚洪亮,音波起伏,节奏明快优雅。声音最远可传 90 里,尾音长达 2 分钟以上,令人称奇叫绝。
“国风”青花瓷
当社会政治经济趋于稳定时,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将进入空前的兴盛。明朝的手工业发达,经济基础较好,民族资本主义萌芽,因战乱中断的丝绸之路重焕生机,文化交流融汇。
明永乐年间,青花瓷器经过洪武朝短暂的低潮后又迅猛发展,出现了自元末青花瓷成熟以来的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被称为青花瓷器的“黄金时期”,青花呈现出浓艳、凝重、古朴、典雅的艺术风采。国力强盛,对外贸易繁荣,文化交融,一些新器形更是受到中东伊斯兰风格的影响。
青花瓷的青料以南洋进口的“苏勃泥青”(又称苏泥麻青、苏麻离青、苏泥勃青等)为主,呈现出浓艳明亮的蓝宝石般色彩,纹饰线条间往往会出现晕散现象,宛如水墨画在宣纸上所形成的墨晕,错落有致的黑色斑点与艳丽的青花相映成趣,产生了非凡的艺术效果。
青花海水云龙纹扁瓶 明 永乐—宣德(公元 1403 年 1435 年),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瓷器的发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渡之后,到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瓷窑一统天下的局面。尤其是内官监太监郑和受皇命远航西洋,带回了特殊钴料“苏勃泥青”,含锰量较低,因而可以减少青色中的紫红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能烧成像宝石蓝一样鲜艳的色泽。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更显得深沉雅静、浑融沉着。正是永乐时期郑和带回来的特殊原料,成就了明朝宣德青花瓷在中国瓷器史上的崇高地位。
青花缠枝纹贯耳瓶 明 宣德(公元 1426 年—1435 年),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永乐帝不仅指派郑和开拓海上丝绸之路,他本人对海洋始终有着特别崇拜,这种崇拜也体现在瓷器的纹样上。在永乐时期,瓷器上多出现海涛纹、海涛龙纹、海涛怪兽纹。这种崇拜更是延续到宣德年间,据相关统计,这几种纹样在明初永乐、宣德二朝最多。
青花海水纹香炉 明 永乐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青花锦地花卉壮罐 明 永乐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罐通体青花装饰,颈饰海浪纹,肩、腹及近足处饰缠枝花纹,腹饰锦纹,足上饰几何纹。此器因上下粗壮,故称“壮罐”。其造型浑厚,纹饰密集饱满,是永乐瓷器中的佳作。
青花竹石纹碗 明 永乐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外壁绘青花翠竹、怪石及花草纹,圈足外墙绘“回纹”。圈足内施青白色釉。碗形体秀美,胎体较薄,釉面光润,造型源自北宋汝窑淡天青釉碗。碗上画面大面积留白,给人以清新雅致之视觉感受,完全摆脱了元代和明代洪武时期青花瓷器装饰繁缛的典型风格的影响,堪称永乐一朝开创瓷器装饰新风格的标志性作品。
青花菊瓣纹鸡心碗 明 永乐 摄于苏州博物馆
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明 永乐 摄于苏州博物院
此类撇口深腹小碗被称为“压手杯”,因其执手中大小适中,且杯的重心下移,放置稳当,故名“压手杯”。此杯外壁饰缠枝西番莲,口沿饰一圈梅花纹带,圈足饰云纹。碗底花心内篆书“永乐年制”,是永乐官窑青花瓷中唯一署有年款的器物。此后多有仿制,尤以清康熙乾隆时期仿制最为酷似。
青花缠枝花卉葡萄纹折沿盘 明 永乐 摄于苏州博物馆
伴随永乐年间丝绸之路的连接,青花瓷远销海外。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五洲四海——“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中展出部分青花残片,根据推测,这些青花残片所处年代大约在元末至明初,大概可以分为景德镇御窑的青花瓷片、龙泉官样青瓷以及德化窑的白瓷三类,见证了永乐年间青花瓷器发展的鼎盛,以及国力昌盛背景下明朝对外交流互通。
青花残片
“马上皇帝”爱上甜白瓷
“洁素莹然,甚适于心”是永乐帝对自己心爱瓷器的赞誉。在历代君王中喜爱白瓷者不乏其人,然而对白瓷情有独钟的,却首推明代永乐皇帝。据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挖掘报告显示,在永乐前期地层中,98%以上的出土物是白瓷碎片,如此清一色的宫廷用瓷,在中国乃至世界宫廷史上也实属罕见。
白釉暗花缠枝莲纹梅瓶 明 永乐(公元 1403 年—1424 年) 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白釉暗花三系罐 明 永乐(公元 1403 年—1424 年) 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白釉暗花碗 明 永乐 摄于广东省博物馆
甜白暗龙纹高足碗 明 永乐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无款甜白暗花菱花式茶钟 明 永乐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通体甜白釉,八瓣菱花式,器心为折枝茶花。
甜白双耳瓶 明 永乐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经高温烧制。釉下暗花用肉眼难以看出,但通过侧光、放大镜或者灯光透视等,均隐隐而现,使原本单一的白色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变化感,给人以亦幻亦真的感觉。马背上叱咤风云的帝王也有着细腻的情感,“白如凝脂、素犹积雪”的甜白瓷,正是一代帝王内心深处的柔情流露。
与明成祖朱棣同样钟爱白瓷的,还有一位在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佳侣——徐皇后,据《明太宗实录》记载,这位徐皇后“性不喜华饰,自御俭素”。徐氏喜欢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的白玉观音,这和朱棣偏爱“洁素莹然”的甜白釉瓷器,可谓心照不宣。
明成祖仁孝皇后画像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或许在朱家人身上流传着坚贞不渝的基因,朱棣深受父皇朱元璋与马皇后之间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的影响,朱棣与徐皇后夫妻恩爱、琴瑟和鸣。洪武三年(1371 年)朱元璋下旨将徐氏女(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女儿)许配朱棣,饱读诗书的将门虎女与文武双全天之骄子就此携手走过漫漫人生路。
洪武三年(1371 年),徐氏被许配明成祖朱棣。洪武十三年(1381 年),燕王朱棣北平就藩,徐氏随之。“靖难之役”时,徐氏亲登城墙,督战,英勇异常,鼓舞士气。
朱棣从燕王成长为一代帝王,与徐氏的感情历久弥坚。《明太宗实录》曾记载“上勤于政事,或日昃未食,后亦不食以俟。”当朱棣忙于政事无暇用膳时,徐皇后默默等待;当朱棣批阅奏疏、处理国事时,徐皇后则于一旁研墨、侍奉茶水。
徐皇后德才兼备、贞静聪明,对外助成祖治理朝政,定国安邦;对内为朱棣安抚宫廷,上下齐心。曾编撰《内训》《劝善书》多部书籍传世。朱棣也时常赞颂说“朕之良师善友,皇后也”“朕的妙善者即是此皇后”。永乐五年(1407 年),徐皇后因病逝世,朱棣悲痛之余,决定不复立皇后,也使得永乐一朝后位空缺长达十七年。
剔红为画,堆漆成花
“剔红”是一种雕漆工艺,是在器面上反复涂数十层甚至上百层红漆,待漆干后,再在厚厚的漆上雕刻出浮雕的纹样。明末漆器制作名家黄成所著的《髹饰录》称之为“雕红漆”,是一种“古代奢侈品艺术”。
历史上明成祖朱棣和清代雍正、乾隆这三帝是剔红艺术“铁粉”。永乐帝特在北京果园厂(专门为明代宫廷制造漆器的地方)敕建漆器作坊,从中足见朱棣对剔红的喜爱。永乐、宣德两个时期所生产的剔红,技术尤其精湛,被后世公认为漆工艺登峰造极的精品。明永乐至宣德年间宫廷作坊果园厂制作的剔红,上承元代嘉兴西塘剔红“藏锋清楚、隐起园滑”的风格,改个人名款为“大明”款。
永乐款剔红花卉纹盖碗 明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永乐款剔红双层牡丹纹盘 明(底款改刻)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永乐款剔红牡丹纹葵花式盏托 明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剔红抚琴图八方盒 明 永乐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盒八方形,随形圈足。盖面雕松树流云、殿阁曲栏的场景,一长者在院中抚琴,另一长者倾听,三个侍童端茶侍奉于侧,此抚琴图似表现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的典故。永乐时期的雕漆盒以蔗段式、蒸饼式为多,八方形者罕见。该盒造型规整端庄,漆质温润,雕刻圆熟,为传世佳作。
简厚精雅的明式家具
永乐大帝委派郑和下西洋,促进中西文化交流,郑和带回来的木材,应该是最大的一宗进口商品。
从已出土的辽、金、元家具来看,明代以前的家具制造业已较为发达,但因我国地理位置,木材多属于温带落叶,制成的家具格调不高,材质疏松,所以保存至今的明以前的家具非常少。郑和带回大批优质硬木,特别是“花梨木”,首次出现在文*载中。郑和使团随员马欢在其所著的《瀛涯胜览》一书中提到,暹罗国同中国贸易的物产包括“其国土产……花梨木”。修于同时代的《明仁宗实录》里也说:“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其采办黎木(即梨木)只依洪武中例,余皆停罢”。
花梨木颜色不静不喧,恰到好处,纹理或隐或现,生动多变;紫檀在各种硬木中质地最坚,份量最重,除多为紫黑色外,有的黝黑如漆,几乎看不见纹理。这些伴随中西交流进入大明王朝的木材,促成明式家具简、厚、精、雅的特点,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明式家具”的典型风格,更是成为明朝的艺术符号。著名文物鉴定家王世襄先生收藏有数件明式家具,著有《明式家具珍赏》,从中可以窥见明代家具极致典雅。
明黄花梨官皮箱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花梨木方桌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花梨木雕梅花纹方桌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雄武之略,同符高祖
朱棣是一位有远见的君王,在海路派遣郑和下西洋,在陆路向西域遣使,在内陆及海洋两个方向打开视野。
郑和七次下西洋(公元 1405 年—1433 年)航海路线示意图 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探索文明是每一位帝王的志向,既是彰显国力,四夷宾服,万国来朝,也是文化交流互通,更是延续华夏天朝传统的“怀柔远人”之道,汲取蒙元统治者穷兵黩武对外扩张的教训。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唐朝时期胡汉风融汇,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促进中西文化交汇。
《明人画麒麟沈度颂》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榜葛刺,即今日孟加拉国,是明朝郑和每次远航下西洋必经之地。榜葛刺国王分别于永乐十二年(公元 1414 年)、正统三年(公元 1438 年)两派使臣沿海路到中国贡献“麒麟”。朱棣命翰林院修撰沈度写下了一篇《瑞应麒麟颂》,并命宫廷画师将“麒麟”画下,《瑞应麒麟颂》则抄录图上。
据《明史》记载,明朝时来华朝贡的国家很多,中国式“宗主国—附庸国”体系在地理范围上达到了最大。明朝永乐十二年(1414 年),当中亚哈烈(Herat﹐今属阿富汗 )等处遣使来贡,朱棣命中官李达﹑吏部员外郎陈诚﹑户部主事李暹等护送使臣回国。
使者团队历经十七地,接触了二十余个民族和部落,历时近十个月,于永乐十三年(1415 年)返回北平。永乐十四年(1416 年),陈诚﹑李暹将途中见闻编撰成篇,涵盖山川﹑物产﹑风俗等﹐编成《使西域记》进献。全书共两卷,分别是《西域番国志》《西域行程纪》。为后人了解朱棣的外交政策、明朝的朝贡关系以及研究陆上丝绸之路提供了一手史料。
“黄金百战穿金甲”,朱棣五次亲征漠北;经略西北,使得因元末战乱中断的丝绸之路重现生机。
朱棣燕王时期便出征漠北,大获全胜,得明太祖朱元璋盛赞:“肃清沙漠者,燕王也!”在朱棣登基后,在位 22 年期间,竟有 12 次“万寿圣节”在南征北战中度过。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亲征漠北蒙古诸部的汉族皇帝,历史上御驾亲征最远的皇帝。永乐八年(1410 年),亲征鞑靼;永乐十二年(1414 年),亲征瓦剌;永乐二十年(1422 年),再征鞑靼;永乐二十一年(1423 年),亲征阿鲁台;永乐二十二年(1424 年)正月,65 岁的朱棣第五次亲征鞑靼,这一次追击所获甚微,明军粮尽,朱棣只得下令班师回朝,这位不折不扣的“马上天子”于北征回师途中病逝。
朱棣始终秉持“控四夷制天下”和“华夷一家”政治理念,数次亲征,威慑游牧族,削弱了蒙古残存势力,维护了边境安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明朝政局得以稳定。正是在海晏河清中,开创明初三大盛世之一的永乐盛世。
朱棣的政治布局,更是为接下来的仁宣盛世奠定基础。法国历史学家、游牧民族历史文献专家勒内·格鲁塞创作的中亚通史《草原帝国》这样写到:“明朝伟大的永乐皇帝所贯彻的政策,即为了打倒忽必烈家族而扶持年轻的发展中的卫拉特势力,是在他死后才见效的。”
《明史》这样评价朱棣的一生: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参考文献
[1] 尹晓宇. 走近永乐时期的辉煌遗产[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07-18(007).
[2] 刘烨. 永乐皇帝与“甜白瓷”[J]. 紫禁城,1994(02):31-33 48.
[3] 周乾. 紫禁城布局中的镇物文化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2,36(03):1-8 38.
[4] 周乾. 紫禁城古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研究[J].创意与设计,2020(04):5-15.
[5] 赵新图. 郑和下西洋对明代工艺美术的影响[D].清华大学,2005.
[6] 陈磬. 明代永宣青花的工艺特征与审美观照[J].中国陶瓷,2019,55(12):109-115.
图片|王童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