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江山该怎么瓜分?朱允炆三次割地求和,朱棣为何拒绝?

大明江山该怎么瓜分?朱允炆三次割地求和,朱棣为何拒绝?

首页角色扮演大明江山更新时间:2024-04-30

建文四年五月的时候,燕王朱棣带领靖难大军江北,兵锋直指明朝当时的首都南京,这可把他大侄子建文帝给吓坏了。

此时的朱允炆手里没兵,朝中无将,除了下诏要求勤王以外别无办法,要不然就得等着他四叔来问罪。

但是关键时刻有人给出注意了,既然咱们抵达不住燕军的进攻,要不然干脆就各地求和吧。

事已急矣,可用计使缓之。曷遣人许以割地。”(《奉天靖难记》)

说这话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方孝孺,在方孝孺的坚持和参谋下,朱允炆先后三次派人跟朱棣求和,希望能够通过割地缓解战事。

这可能是明朝最接近南北分裂的一次了

那朱棣是怎么看待割地请和一事,并最终全部拒绝的呢?

1、派遣庆成郡主议和割地

在朱棣带领靖难大军逼近扬州后,朱允炆就开始下诏要求勤王,并且派遣礼部侍郎黄观、国子祭洒张显宗、翰林修撰王叔英,分道离开南京外出征兵。

面对如此窘迫的现状,无计可施的朱允炆只能找方孝孺商议,在燕军的绝对军事实力面前,方孝孺书读的再多也没用。

于是他就提出了各地议和的想法:

遣人许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当至,长江天堑,北军不闲舟楫,相与决战于江上,胜败未可知。”(《鸿猷录·卷八》)

从这里可以明显地看出,方孝孺的议和不是真想割地,而仅仅是缓兵之计。

这边派人给朱棣商量割地议和,那边等招募的兵马和勤王大军到来,到时候凭借长江天险,对阵不善于打水仗的燕军,谁胜谁败就是两说了。

再不济如果真的议和成功了,也能跟朱棣划江而治,保留建文帝的东南半壁不是?

总比到时候身死国灭强。

于是建文帝跟燕王的第一次议和开始了。

朱允炆排除的使者是为女性——庆成郡主,这位一听名号就是老朱家的皇亲国戚,她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女,按辈分算跟朱棣是堂姐弟,朱允炆得叫她一声老姑。

建文帝跟燕王的内战,说到底就是他们老朱家的内讧,那找来老姑干调解,那也算是正合事宜了。

遣庆成郡主如燕师,议割地罢兵。”(《明史·恭闵帝》)

庆成郡主跑到燕王的江北军营后,堂亲俩还没来得及坐下来寒暄,朱棣就开始大哭着诉苦。

父皇陵土未干,我兄弟已见残灭,人心如此,其何以堪?”(《奉天靖难记》)

其实就是想表明不是自己想造反,是建文帝听信奸臣谗言,压根不给自己活路,自己没办法才跟他对着*。

主要是想站稳自己的正义立场。

然后庆成郡主开始对他抚慰,时机成熟后传达了建文帝的意思,希望叔侄俩能够罢兵议和,朱允炆可以割江北之地给他。

但是朱棣断然拒绝了:
吾受命皇考,封建茅土,且不能保,割地岂其本心哉?此奸恶缪计,欲以见欺,焉可为信?
朱元璋本来给他的就有封地,他压根不需要割地,只不过他的封地被朱允炆给他撤销了。

再说了他又不是为了割地才起兵的,如果朱棣真的同意的话,那正义性就站不住脚了

最后朱棣认定所谓的割地,就是奸臣准备分裂大明的阴谋,他压根不会听信。

而且还声称知道建文帝什么打算:

此议盖奸臣欲缓我,俟远方兵耳。我岂为所欺哉?”(《鸿猷录·卷八》)

劳资不可能被缓兵之计糊弄,于是庆成郡主的割地之行,就以失败而告终了。

2、派曹国公李景隆议和割地

在庆成郡主前往求和失败后,时间就来到了建文四年六月,朱棣带领燕军渡过长江,击败盛庸等人攻占镇江,把大军驻扎在龙潭。

局势对于建文朝廷更加不利。

方孝孺只能再次搬出割地议和的老套路:

今以诸王分守城门,遣曹国公、茹尚书、王都督往龙潭,仍以割地讲和为辞。”(《奉天靖难记》)

方孝孺建议派遣曹国公李景隆、尚书茹瑺、都督王直前往议和,这次建文朝廷开出来的价码依然是割地,叔侄俩以长江为界互不侵扰。

但是坏事就坏在方孝孺的每次议和,都不是真心跟朱棣讲和,而是天真的附带着其他“阴谋”。

以觇其虚实,且待援兵至,选精锐数万,内外夹击,决死一战,可以成功。”(《奉天靖难记》)

一方面还是想等勤王援兵来救驾,一方面还想给朱棣来个内外夹击,不切实际的以为能够成功。

当然不成功的话也有其他打算,方孝孺也给朱允炆安排好避难所,那就是让他去四川找蜀王落脚。

于是李景隆等人奉命去龙潭面见朱棣,得知这几位仍然想割地议和后,朱棣对他们可不会像对庆成郡主那样客气。

朱棣先指责朱允炆不义在前:

始者未有衅隙,欲屠灭诸王,加我大罪,遂削除名爵,贬为庶人,以兵围逼,云以大义灭亲,必欲绝我宗祀。今日救亡不暇,何用割地为?”(《奉天靖难记》)

他当年想收拾我的时候想过今天吗?现在想用割地换我退兵,那恐怕是不赶趟了。

其次朱棣表示自己接受割地就是分裂大明朝,他要是挂了朱元璋不会原谅他:
我皇考定天下,一以传于子孙万世,孰敢分之?裂土割地,此亡国之绪耶,孰主张是,其罪当诛。”(《奉天靖难记》)

其实可能是国号不好定,如果叔侄俩真的议和成功,划江而治的话,朱允炆这边肯定是叫“大明”,那朱棣就只能改国号为“燕”了,谁让他是燕王出身呢。

最后朱棣提出了自己的议和条件:

今来为安社稷,保骨肉,复父皇之雠,能悉缚奸恶,付诸法司,使得数其罪而诛之,以谢孝陵,释天人之怒,整肃朝纲。”(《奉天靖难记》)

想让我收手议和也不是不行,建文帝得把齐泰、黄子澄等人交出来,抓到法司审判后处死以谢天下。

毕竟他就是打着清君侧的靖难旗号起兵的,这要是不把“奸臣”给拿办了,那不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李景隆把朱棣的议和条件带回去后,朱允炆表示这些“奸臣”已经流窜到外面了,等抓到他们后一定给四叔送去。

朱棣又不是三岁小孩,怎么可能听信这种说辞?于是第二次割地求和又失败了。

3、派留京诸王前往割地议和

在李景隆前往议和失败后,朱允炆不死心的派他二次出使,但是李景隆流露出畏惧的意思。

帝令景隆如龙潭申前议,景隆有难色。”(《革除逸史》)

不过李景隆也给朱允炆出了个注意,可以让扣留在南京的,已经削去名爵的诸王跟随前去。

毕竟这些人都是朱元璋的亲儿子,有的跟朱棣还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朱棣多少得给他们点面子吧?
李景隆等不敢出,请拘留京诸王偕行。”(《奉天靖难记》)

于是诸王作为使臣前往朱棣军营,开启了建文帝与朱棣的第三次议和,也是叔侄俩的最后一次议和。

那兄弟们见面之后肯定少不了寒暄,朱棣也就少不了痛苦抱怨了,场景跟与庆成郡主见面差不多。

照旧说自己是被逼无奈起兵的,想不到现在还能跟一众兄弟见面,简直是朱元璋神灵庇佑了。

这些王爷们也对朱棣表示感谢:

我等拘来在京,栗栗度日,举动得罪,幸大兄至此,宗社之灵也,我等可以少宽矣。”(《奉天靖难记》)

要不是你起兵造反给建文施压,这货早把我们这些叔叔给剁了,得亏你已经打到南京城外了,我们才被放出来跟你见面,要不然谁知道得监押到猴年马月?

在寒暄之后,诸王也没有忘记朱允炆给他们的使命,重申建文帝割地议和的请求,希望朱棣能够看他们面子答应。

同样的,朱棣对他们也是义正言辞地申斥一番,兄弟们怎么这么不懂事啊!

诸弟试谓,斯言诚伪当否如何?果主上意,抑奸臣之谋乎?”(《鸿猷录·卷八》)

兄弟们啊?我要是跟大侄子合伙把大明给瓜分了,你们说这还像话吗?这明显就是奸臣的圈套。

我能被他们牵着鼻子溜达吗?

同时朱棣也再次强调自己的议和要求:
不得奸臣,吾必不已!”(《革除逸史》)

我要是抓不到建文帝身边的“奸臣”,那这事是肯定不会消停的,否则我就真的起兵无名了。

结果自然还是议和失败了,诸王把朱棣的话带给朱允炆后,朱允炆除了大骂齐泰、黄子澄坑害自己外,也是束手无策。

事由汝辈而起,今皆弃我而去,卖我者汝辈!”(《奉天靖难记》)

随后南京就被朱棣给拿下了,叔侄俩也就没有了议和的机会,大明朝也自然不用南北分裂了。其实朱棣之所坚决拒绝割地议和,还是因为在军事上取得绝对优势,南京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了。

既然能够拿下南京颠覆建文帝,并且随即取得对全国的统治,那干嘛要跟朱允炆割地议和啊?

所以割地议和这件事,从始至终就是建文帝和方孝孺的一厢情愿,战场上打不赢的话,割地也救不了建文朝廷。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感谢您的阅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