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谷这个人吧,很难评价。五代过来的人,很多有家族背景、同乡背景,他都没有。后汉的陶晟算个人物,跟他既不沾亲也不带故,陶谷“以叔事之”,专门写了篇文章《送从叔赴华下序》。陶晟因为托人请求官职,在当时官场比较负面,可见陶谷这个人确实没有背景。陶谷的历史评价也很负面。后唐时李嵩对他有知遇之恩,后汉高祖即位,陶谷在当时宰相苏逢吉的唆使下,到新君面前说李嵩的坏话,导致李嵩一家被*,史称“赤族之祸”。
但是这人聪明绝顶、才华横溢,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入了大宋之后,历仕礼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宋史》有传。陶谷本姓唐,后晋时期,为避石敬瑭的名讳,改姓陶,过后也不改回来,成为人们诟病的又一个理由。
五代到宋初,陶谷“文翰为一时之冠”,文章天下第一。因为李嵩赤族之祸,豪门缙绅都畏惧他,躲着他。宋太祖赵匡胤因为他提前写好禅位诏书那件事,也不喜欢他。但他词章好,就放在翰林院里,做翰林承旨,负责起草重要文件。陶谷觉得自己资历够了,才华也少有人比,希望得到晋升。但是宋太祖更看重行政能力,有些比他资历浅、声望低的人都越过他提拔了,有的成为宰相。陶谷心中不平,让他的旧属在太祖面前因事荐引,理由是久在翰林,宣力多多,顺便试探太祖口风。太祖笑着说:“素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太祖对他成见很深。今天人们也说宣力这个词儿,古已有之,宣传力度、宣传功效的意思。
陶谷得到宋太祖这个评价,心灰意冷,作了首诗发牢*,写在翰林院的墙壁上,诗曰:
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太祖知道这事儿之后,更瞧不起他,决意不再重用。
陶谷自知再无机会,也就不再凑趣。有天晚上奉诏入宫,太祖到便殿等他,没穿朝服。陶谷见太祖衣着随便,不合仪轨,扭头就出去了,如此再三。左右催得很急,他就是徘徊不前。太祖明白咋回事,笑着说:“此措大索事分!”这个穷酸书生挑理儿呢!让左右取袍带来,束戴整齐,“谷遽趋入。”陶谷马上趋进殿里。
因为陶谷资历深,阅历丰富,懂得又多,宋太祖往往还离不开他。赵普十年独相,太祖不希望权力过于集中,想增加薛居正、吕余庆两个宰相,但是又不能跟赵普平级,要略低一格,职级不知道应该叫个啥。就问陶谷,前朝有什么惯例,陶谷说:“唐有参知政事、知枢务,下宰相一等。”于是就任命二人为参知政事,但是朝会时不押班,日常也不掌印。此后,大宋朝就有了参知政事一职,等于副宰相。
皇权时代,文臣不能太聪明,学会韬光养晦,否则皇上还没说话呢,朝臣中有人先知道了,皇上会很不舒服。
陶谷得罪人太多,身后也不得安宁。他的墓地在开封府东门外的觉昭寺,墓穴已经洞开,空无一物,被人扬了。寺僧说:“屡掩屡坏,不晓其故。”据说,他活着的时候,自指其头说:“必戴貂蝉!”结果死后骷髅都找不到了。貂蝉在古代专指王公大臣帽子上的装饰。
《陶谷赠词图》明代唐寅 台北故宫收藏
《陶谷赠词图》局部 明代唐寅 台北故宫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