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宗李晔(867-904年),初名李杰、李敏,后又改名李晔。唐懿宗的第七子、唐僖宗的同母亲弟,888-904年在位16年。僖宗、昭宗是亲哥儿俩,但脾气能力却截然不同。
唐僖宗病危时,因皇子年幼,大臣们分成两派,一边想立吉王李保为嗣,宦官杨复恭则希望拥立寿王李杰。僖宗已经不能说话了,对杨复恭的建议“点头恩准”。于是遗诏立李杰为皇太弟,后来继位为唐昭宗。
昭宗即位时,虽然黄巢起义已经平定,但大唐帝国已经分崩离析,“藩镇林立、目无天子,州无刺史、县无令长”,地方事务大多由武夫署理。面对内有权臣、外有强藩的局面,昭宗处心积虑,制订出一套适应形势的统治方略。昭宗策略是对的,他真的想重现大唐荣耀,只是有心无力。
在平衡藩镇方面,由于中央军力量溃乏,没有一支足够震慑诸侯的武装力量,所以藩镇才各自拥兵,目无天子。他采用的方法是借力打力。但是由于地方藩镇势力太大,昭宗是捺下葫芦起来瓢。平定消灭了四川田令孜,王建趁机在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四川彻底丢了;河东之役虽然削弱了李克用,但是昭宗苦心经营的中央禁军损失大半,中央军再也没了战斗力;打仗消耗了一圈又一圈,朱温则坐收渔翁之利,成为了中原霸主。这位霸主最终把唐朝推向灭亡。
在驱除权宦方面,昭宗虽是宦官杨复恭拥立,却一心摘除毒瘤。表面上,昭宗对杨复恭表示尊敬,却尽量回避与之接触,政事多与宰相商议。暗地里,昭宗经常与大臣们谈论限制宦官、提高君权,视杨复恭为第一号目标,双方的矛盾公开化。杨复恭怂恿各地的干儿子们不向唐廷进贡,昭宗则针锋相对夺了杨复恭的兵权。杨复恭于是合谋造反,昭宗趁机公布其罪证,在长安城发生一年多的激烈战争,成功斩*了宦官头子杨复恭。之后,又经过几年的斗争,最终宦官在昭宗时期死绝,彻底退出历史了舞台。
昭宗在位十六年,一直为解决困扰朝廷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而奋斗,励精图治,但因“内受制于家奴、外受制于藩镇”,满目疮痍、摇摇欲坠的大唐令他的满腔热情全无用武之地。事与愿违,昭宗是位好皇帝,但他无力扶大厦于将倾,好多藩镇都有置大唐于死地的能力。昭宗之明,只勉强让大唐多存在了几年,仅此而已。
——未完待续
(图源网络,侵权联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