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最重要的谋士却为何坚持匡扶汉室与曹操分道扬镳呢?

曹操最重要的谋士却为何坚持匡扶汉室与曹操分道扬镳呢?

首页角色扮演东武乾坤更新时间:2024-05-11

荀彧是魏臣还是汉臣? 历来有两种看法。 时至今日,史家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基本上没有人认为荀彧是魏臣,在论及他与曹魏的关系时,说他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功臣,是维护汉朝天下的忠臣。王永平说:“ 荀彧全力辅佐曹操,可谓尽忠尽责。 但随着北方的渐归统一,曹操开始图谋甩掉汉献帝这个包袱,经营自己的天下。 这对荀彧来说是极其残酷的,意味着他寄希望于曹操恢复东汉王朝之旧貌的愿望彻底破灭。” 孟祥才说:“ 荀彧给自己设定的人生定位是:矢志忠于汉皇朝,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延续东汉国祚,宁做忠臣而惨死,不做叛臣以苟活。”

他仍然给曹操预设了一个人生定位:做权臣而不做篡臣。 即你可以权倾朝野,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可以擅自废立,拥有皇帝拥有的一切权力,但是,你必须维护汉朝的皇统,将自己终生定在臣子的位置上。 只要你不越过臣子的界限,我就无条件地拥护你,为你肝胆涂地而心甘情愿。 不过,如果你越过了这条界限,我便与你分道扬镳,即便为此而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这些论述无疑反映了当代学者的看法,超脱了古人“ 魏臣还是汉臣” 的窠臼。 然而这些论述把荀彧分为两截:为曹操服务忠心耿耿,发现曹操野心后分道扬镳。 其实并非如此,荀彧始终是在维护汉朝的皇统,他和曹操在合作的表象下一直在暗中较量。

一、荀彧对曹操的帮助

曹操是个有智慧的人,其智慧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学等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荀彧是曹操的谋士,“ 发言授策,无施不效”,也是个有智慧的人。

初平二年(191) ,当荀彧投奔曹操,曹操大悦,说荀彧是“ 吾之子房也”。 曹操说荀彧是他的张良,这从荀彧对曹操的帮助亦见此言不虚。

兴平元年(194) ,曹操征陶谦,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潜迎吕布,兖州诸城多被吕布所占,唯鄄城、范、东阿不动。 荀彧让留守鄄城的程昱利用自己的威望,先后到范、东阿两城,安定那里的军心,激励将士们坚守城池,从而保存了三城,使曹操有了反击吕布的立足之地。

陶谦死后,曹操打算乘机再伐徐州。 荀彧认为应当先平定吕布,如果舍吕布而东伐,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民皆保城,不足应敌。 如果吕布乘虚而入,民心益危,兖州不保。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徐州打不下来,又失去兖州,将会陷入进退失据的险境。 荀彧稳定兖州,缓讨徐州的方针,为曹操日后彻底打败吕布奠定了基础。

曹操稳定兖州、豫州后,北有袁绍威胁,东有吕布之患,西有关中与袁绍联合之忧。 荀彧为曹操制定了“ 讨吕布,稳关中,定徐州,战袁绍” 的方针。 具体做法是:派钟繇前往关中,对韩遂、马超抚以恩德,争取关中最强势力,破灭袁绍争取关中的希望;然后着力攻打吕布,平定徐州,解除东、西两面的顾虑,形成全力对付袁绍的战略态势。

在与袁绍官渡对峙时,曹操因为军粮渐渐吃紧,打算退兵回到许昌。 荀彧知道后提出反对意见,说:“ 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 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 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 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 官渡大胜后,曹操欲因袁绍新破,以其间击讨刘表。 荀彧说:“ 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 这两个建议,得到了曹操的高度重视,也得到曹操的高度评价:

昔袁绍侵入郊甸,战于官渡。 时兵少粮尽,图欲还许,书与彧议,彧不听臣。 建宜住之便,恢进讨之规,更起臣心,易其愚虑,遂摧大逆,覆取其众。 此彧睹胜败之机,略不世出也。 及绍破败,臣粮亦尽,以为河北未易图也,欲南讨刘表。 彧复止臣,陈其得失,臣用反斾,遂吞凶族,克平四州。 向使臣退于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有倾覆之形,无克捷之势。 后若南征,委弃兖、豫,利既难要,将失本据。彧之二策,以亡为存,以祸致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

荀彧的这两个建议,被曹操评价为“ 睹胜败之机,略不世出” ,“ 以亡为存,以祸致福” ,可见对曹操的帮助有多大。

上述种种,都是荀彧以自己的智慧助力曹操的成功,可以说荀彧对曹操力量的壮大是有大贡献的。但是同时也可以发现,荀彧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帮助曹操扫除割据势力统一黄河流域方面。 荀彧为什么要帮助曹操壮大势力扫除割据? 荀彧、曹操之间的合作关系表象下,有没有暗地较量?

二、荀彧与曹操不同的政治诉求

荀彧是东汉名门之后,其祖父荀淑,是当时名贤李固、李膺的老师。 父亲荀绲,是“ 荀氏八龙” 之一。荀淑的侄子荀昱、荀昙,皆正身疾恶,志除阉宦。 荀昱因参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与李膺同时被*,荀昙也被禁锢终身。 荀彧的叔父荀爽,也因与党人关系密切而遭十余年的禁锢,可见荀氏家族是东汉末年党人的骨干力量。

党人是东汉末期兴起的以官僚士大夫为主的政治力量,他们的目的是让风雨飘摇的朝廷免于崩溃。 作为荀氏家族的后代,荀彧也具有相当浓厚的党人情结。 《 后汉书》 称,荀彧“ 明有意数,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 。 “ 匡佐” 即挽救辅佐,挽救汉室免于崩溃,辅佐汉室去乱达治,是荀彧的政治理想与诉求。 然而荀彧“ 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 ,这种品格决定了他必定不能靠自身的力量实现政治理想,必须依靠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所领导的军事集团。 因此,荀彧选择了曹操。

荀彧选择曹操,首先是因为曹操的名声。 东汉末期,人物品评大行其道,善于观察臧否人物的清议领袖对人物的品评,使得一些人才脱颖而出,名声大振。 许劭评价曹操为“ 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南阳襄乡人何颙见过曹操后说:“ 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李膺的儿子李瓒,临死前对儿子说:“ 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 张孟卓与吾善,袁本初汝外亲,虽尔勿依,必归曹氏。”太尉桥玄见到曹操后说:“ 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可见在东汉末年士人眼中,曹操是英雄,是他们寄托安定汉家天下的希望所在。

荀彧选择曹操,其次是因为曹操的表现。 汉灵帝光和末年,曹操任骑都尉时,讨伐黄巾军有功。 任济南相时,罢免大批阿附贵戚、脏污狼藉的县吏,济南国中出现“ 奸宄逃窜,郡界肃然”的局面。 董卓之乱起,曹操拒绝了董卓骁骑校尉之任,间行东归,在陈留散家财,合义兵,讨伐董卓。 在所有关东各路讨董诸侯中,曹操是最坚定最积极的。 这些初步表现了曹操的治理才能和安邦志向。

荀彧选择曹操,还因为他对曹操和袁绍做了比较。 董卓之乱后,曹操和袁绍是最具实力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 荀彧先在冀州被袁绍待以上宾之礼,后来,荀彧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大事,便离开袁绍投奔了曹操。 这一离一就,荀彧是做了认真比较的,他认为袁绍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曹操明达不拘,唯才所宜;袁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曹操能断大事,应变无方;袁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曹操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袁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曹操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 荀彧把二者的不同归纳为度、谋、武、德四个方面的差距,成为他选择曹操最坚实的基础。

然而曹操并非平庸志短之辈,他自己说本志只想封侯作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刻“ 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就心满意足了,实际并非如此。 曹操心高志大,有三件事非常典型。 第一件事,曹操在参加袁术母亲的葬礼时,遇到了好友汝南人王儁。 曹操看着袁绍、袁术兄弟,小声对王儁说:“ 天下将乱,为乱魁者必此二人也。 欲济天下,为百姓请命,不先诛此二子,乱今作矣。” 王儁说:“ 如卿之言,济天下者,舍卿复谁?”说完二人相对而笑。 第二件事,献帝迁都许昌后,太史令王立借金星火星交会天象,宣扬革命将发生,汉祚将终,必有新兴者代替。 甚至对献帝说:“ 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汉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 曹操听说后,派人告诉王立说:“ 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幸勿多言。”

第三件事,袁绍曾经拿着一枚玉印走到曹操座边,把印放在曹操肘下,曹操的反应是“ 笑而恶焉”。 袁绍此举是在借用一个典故,建武三年(27) ,涿郡太守张丰起兵反。 张丰之所以起兵,是因为有道士说他当为天子,并以五彩囊裹石系在他的肘下,告诉他石中有天子玉玺。 张丰好方术,信了道士之言,遂起兵反。 后来兵败被俘,被斩前还说“ 肘石有玉玺” 。 袁绍把曹操比作想当皇帝的张丰,曹操之“ 笑” 是表面的,为了淡化事情的严重性,而“ 恶” 是内心的,厌恶袁绍看穿了其雄心大志。 王儁说曹操是“ 天下之雄也,必能兴霸道,继桓、文之功者也”,沈友说曹操“ 有无君之心”,陈寿说曹操是“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都准确地反映了曹操的政治追求。

荀彧与曹操的政治诉求有同有异,二人都主张结束分裂天下共主,但谁是“ 共主” ,二人目标则不同。 南朝宋裴松之说:

彧岂不知魏武之志气,非衰汉之贞臣哉? 良以于时王道既微,横流已极,雄豪虎视,人怀异心,不有拨乱之资,仗顺之略,则汉室之亡忽诸,黔首之类殄矣。 夫欲翼赞时英,一匡屯运,非斯人之与而谁与哉? 是故经纶急病,若救身首,用能动于崄中,至于大亨,苍生蒙舟航之接,刘宗延二纪之祚,岂非荀生之本图,仁恕之远致乎?

荀彧与曹操共事近二十年,对曹操的政治诉求应当十分清楚,然而在天下分崩、汉室衰微、群豪虎视、人怀异心的情况下,要想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除了依靠曹操的力量还能依靠谁呢?

三、荀彧与曹操的智慧较量

明知曹操不是衰汉之贞臣,却还必须依靠他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这是一对显而易见的矛盾。 为使这对矛盾统一起来,荀彧采取了三种策略。

策略一:给曹操的行为戴上道德的高帽,用道德对曹操进行规范。 例如对曹操迎献帝之举,荀彧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人怀感旧之哀。 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曹操迎献帝都许,是“ 奉天子以令不臣” ,重点是“ 令” ,即以天子之名号令天下。 而荀彧则把此举誉为心在王室、存本之义、顺从民望、秉持至公、扶持弘义等一系列美德,欲从道德方面规范迎献帝的行为。

策略二:给曹操的某些越轨的打算设置障碍,使其难以逾越。 例如建安九年( 204) ,曹操攻破邺城后,自领冀州牧。 这时候,有人建议“ 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 这个建议是否曹操授意提出的史无明确记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绝对是对巩固扩大曹操势力有利的“ 复古” 措施。元胡三省说曹操行古九州制度,是“ 欲广其所统以制天下耳”。 清赵翼说曹操行古九州制度是“ 自为张本,欲尽以为将来王畿之地故也”。 今人顾颉刚、史念海说曹操“ 恢复九州者,不过假其名以益冀州之土地”。 赵凯也指出:“ 显然,曹操恢复《 禹贡》 九州的真正目的在于扩大冀州地盘,把‘ 大冀州’ 作为自己的根据地。”这些虽然是对建安十八年曹操恢复古九州的评论,但完全适用于建安九年的情形。 荀彧显然不愿意曹操的根据地极度扩张,因此提出反对意见:

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 前日公破袁尚,禽审配,海内震骇,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众也;今使分属冀州,将皆动心。 且人多说关右诸将以闭关之计;今闻此,以为必以次见夺。 一旦生变,虽有守善者,转相胁为非,则袁尚得宽其死,而袁谭怀贰,刘表遂保江、汉之间,天下未易图也。 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 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

荀彧反对复古九州制度,实质上是不愿意曹操的势力不受限制地发展,但表面理由是为了安定天下人心,有利于社稷长久,使得曹操没有拒绝的理由。 曹操复古九州制度是在荀彧死后第二年才加以实施,可见荀彧有效地阻止了曹操扩大根据地的意图。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建议进曹操为魏国公,行九锡之赐,用以表彰曹操所立功勋。 根据王莽代汉的经验,行九锡之赐意味着改朝换代的前奏。 因此,荀彧是万万不能同意的。 他说,丞相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言外之意,如果行九锡之赐,曹操就违背了匡朝宁国的宗旨,就是丧失了对朝廷的忠贞,就是陷曹操于不义。 荀彧以维护曹操忠贞大义名节盛德为由,使得曹操不得不暂时放弃行九锡的打算。

策略三:向曹操举荐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 荀彧曾向曹操推荐一批人才,他们有荀攸、钟繇、陈群、司马懿、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戏志才、郭嘉、杜畿等。 这批人分两种情况:

有的与荀彧同乡同郡,如钟繇、陈群、杜袭、辛毗、赵俨、郭嘉都是颍川人。 他们大多与荀彧关系密切,荀攸是荀彧的从子,关系之亲密自不待言。 钟繇十分看重荀彧,说颜渊之后,能备九德不二其过的人,只有荀彧。 司马懿说:“ 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有的与曹操开始关系并不密切,到后来成为曹操集团中卿相才臣,如郗虑、陈群、王朗、杜畿等人。郗虑是孔融的故吏,曹操说他与郗虑“ 亦无恩纪” ,可见荀彧开始是作为自己的同盟者向曹操举荐郗虑的。

陈群是荀彧的女婿,又与孔融是挚友。 孔融高才倨傲,年纪在陈群与其父陈纪之间。 孔融先与陈纪为友,后来与陈群交友后,自动把自己降一辈。 孔融“ 志在靖难” ,知曹操“ 终图汉室,不欲与同”,这点与荀彧十分相似,作为孔融的好友,陈群的感情天平也应当偏向荀彧。 可见荀彧推荐陈群的动机恐怕与推荐郗虑相同。

王朗开始也与曹操关系疏远,有几件事可以证明。 陈留人边让,东汉末被大将军何进征召,孔融、王朗时为大将军府掾,一起“ 修刺候焉”。 边让、孔融都因对曹操多轻侮之言而被*,王朗与他们意趣相投,可证其初期对曹操的态度。 沛国名士刘阳与王朗交友。 刘阳认为曹操是朝廷大患,意欲除之。 刘阳死后,曹操四处搜捕他的儿子,刘阳的亲旧无人敢藏,而王朗却隐藏他多年。 王朗任会稽太守时,迫于孙策的军事压力而投降。

由于荀彧举荐,曹操以朝廷名义征召之,于是王朗辗转江海,来到北方。 在一次聚会上,曹操嘲笑王朗说:“ 不能效君昔在会稽折秔米饭也。” 意思笑王朗不该屈服于孙策。 王朗仰天而叹道:“ 做到适宜太难了!” 曹操问:“ 此话怎讲?” 王朗说:“ 如朗昔者,未可折而折;如明公今日,可折而不折也。”“ 可折而不折” ,是指曹操当入朝觐见皇帝而不入朝。 可见王朗初入朝廷与荀彧、曹操关系的亲与疏。

京兆杜陵人杜畿与荀彧的关系更耐人寻味,史载:“ 畿自荆州还,后至许,见侍中耿纪,语终夜。 尚书令荀彧与纪比屋, 夜闻畿言,异之,旦遣人谓纪曰:‘ 有国士而不进,何以居位?’ 既见畿,知之如旧相识者,遂进畿于朝。”与杜畿一见如故终夜彻谈的侍中耿纪,在建安二十三年曾经与太医令吉本、司直韦晃共同发动了反对曹操的政变。 当然这并不是说杜畿和耿纪初见时的彻夜长谈是针对曹操,但耿纪的政变是其长期坚持尊奉汉朝的结果。 杜畿和耿纪长谈的内容当是如何兴复汉朝。 这也正符合荀彧的政治诉求,所以“ 夜闻畿言” 之后称之为国士。 见到杜畿“ 知之如旧相识者” ,亦见他举荐杜畿的动机。

荀彧所举荐的人还有辛毗、杜袭、赵俨,他们都是荀彧的同乡,而且和陈群同样知名,“ 号曰辛、陈、杜、赵”。 从荀彧与陈群的关系推测推其举荐辛毗、杜袭、赵俨的动机也并非毫无根据。综上所述,荀彧虽然给曹操的统一北方行动以巨大帮助,但由于二人的政治诉求不同,荀彧又企图通过自己的办法,把曹操的政治发展纳入自己设定的轨道。

作为有丰富政治经验的曹操当然不会就范。对于道德约束,曹操历来采取实用主义,即于己有利者遵之,于己不利者弃之。 例如曹操建安十五年所发的求贤令:“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同年底,他又发布了被称为“ 让县自明本志” 之令: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 何者? 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 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曹操说有人见他日益强盛,私下议论他有“ 不逊之志” ,恐怕不是捕风捉影的猜测。 有人劝他为避免“ 不逊” 之嫌,把兵权交还皇帝,曹操予以坚决拒绝,称自己不得“ 慕虚名而处实祸” ,表示绝不会被道德虚名所累而使自己处于危险境地。

对于荀彧的设置障碍,曹操则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 例如建安九年,曹操自领冀州牧后,想据《 禹贡》 恢复古代大冀州制度。 荀彧反对,曹操采取了退让态度。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袁绍残余还在,北方尚未平定,关中也各自为政,荆州刘表收留了刘备,二人联手曾一度推进到宛县、叶县一带。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仍需要荀彧这样的人出谋划策。 但这种退让是暂时的隐忍,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行九锡之礼,荀彧反对,曹操便不能容忍了,不但逼死了荀彧,而且相继把行九锡和大冀州计划付诸实施。

曹操花大气力对付的是把荀彧推荐的一批人化疏为亲。 如前所述,荀彧曾向曹操推荐了一批人才,这些人绝大部分起初是荀彧的同盟者,然而后来却一个个成为曹操集团的政治骨干。 华歆和郗虑曾奉曹操之命进入皇宫搜捕伏皇后,荀攸、钟繇、王朗、杜袭、郗虑都是曹操加九锡的推手,辛毗、陈群、华歆、王朗都是拥戴曹丕代汉的功臣。 这些人的变化,曹操应当是做了大量的工作的。 由于材料所限,有些人的记载只有转变的结果,有些人的记载不但有转变的结果,而且也能看到曹操为这种转变付出的蛛丝马迹。

郗虑年少时师从于大儒郑玄,又是孔融的故吏,起初和孔融关系不错。 曹操迎献帝定都许昌,孔融推举郗虑,盛赞其名实相副,综达经学,又明《 司马法》 ,郗虑也称孔融奇逸博闻。 后来两人发生矛盾,据虞溥《 江表传》 载:献帝曾同时接见郗虑和孔融,问孔融说:“ 鸿豫何所优长?” 孔融答:“ 可与适道,未可与权。”郗虑举笏曰:“ 融昔宰北海,政散人流,其权安在?”于是两人互相比较长短,以至不睦。 曹操本来就不满孔融与自己离心离德,正好利用这种矛盾争取郗虑。 史载“ 山阳郗虑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 郗虑所秉显然是曹操之风旨,从而导致孔融因小小的过错被免官,二人仇怨也因此公开。 曹操又给孔融写信说:

盖闻唐虞之朝,有克让之臣,故麟凤来而颂声作也。 后世德薄,犹有*身为君,破家为国。 及至其敝,睚眦之怨必仇,一餐之惠必报。 故晁错念国,构祸于袁盎;屈平悼楚,受谮于椒、兰;彭宠倾乱,起自朱浮;邓禹威损,失于宗、冯。 由此言之,喜怒怨爱,祸福所因,可不慎与! 昔廉、蔺小国之臣,犹能相下;寇、贾仓卒武夫,屈节崇好;光武不问伯升之怨;齐侯不疑射钩之虏。 夫立大操者,岂累细故哉! 往闻二君有执法之平,以为小介,当收旧好;而怨毒渐积,志相危害,闻之怃然,中夜而起。

昔国家东迁,文举盛叹鸿豫名实相副,综达经学,出于郑玄,又明《 司马法》 ,鸿豫亦称文举奇逸博闻,诚怪今者与始相违。 孤与文举既非旧好,又于鸿豫亦无恩纪,然愿人之相美,不乐人之相伤,是以区区思协欢好。 又知二君群小所构,孤为人臣,进不能风化海内,退不能建德和人,然抚养战士,*身为国,破浮华交会之徒,计有余矣。

信中通篇引用典故,除去这些典故,主要讲了三个意思:第一,要孔融效法唐虞时代的克让之臣,不要学后世睚眦之怨必仇的德薄表现。 第二,郗虑上表是出于公法,而个人私情是芥蒂小事,当放弃芥蒂秉持公法,不应怨毒渐积,志相危害。 第三,当初互相抬举,如今与始相违,当是虚伪狡猾的小人所构。这封信批评、归咎孔融,为郗虑开脱辩护的倾向非常明显。 《 后汉书》 上说,曹操这封信是“ 激厉” 孔融。这里的“ 激厉” 绝无今日“ 鼓励” “ 勉励” 之意,而是用较激烈的语言对孔融进行劝诫。

孔融的回信中有“ 知同其爱,训诲发中” 之语,意思是知道曹操像爱护郗虑一样爱护自己,所以才对自己有衷心的训诲。这实际上是表达了对偏袒郗虑的不满。 他虽然表示要与郗虑“ 修好如初” ,对曹操的“ 苦言至意,终身诵之”,但实际上并未与郗虑改善关系,后来郗虑再一次构成孔融的罪过,给曹操*掉孔融提供借口。 从郗虑与孔融的交恶中,可见曹操对郗虑的偏袒与拉拢。

曹操对钟繇的争取有两个方面的线索。 一个是对钟繇的宽容。 曹操在徐州、冀州一带拓展势力的时候,关中地区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 为稳定关中,曹操派钟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 在此期间,发生了河东太守王邑、郡掾卫固、中郎将范先等抗旨事件。 王邑因违反朝廷法律,被责令交出印绶,回朝廷等候发落。 与此同时,曹操又任命杜畿为河东太守取代王邑。 杜畿已经进入河东郡界,而王邑拒不交出印绶,而是自己带着印绶到许昌投案。 王邑的部下卫固、范先起兵拒绝杜畿上任。 钟繇时治在洛阳,自以威禁失督司之法,乃上书自劾:

谨按侍中守司隶校尉东武亭侯钟繇,幸得蒙恩,以斗筲之才,仍见拔擢,显从近密,衔命督使。明知诏书深疾长吏政教宽弱,检下无刑,久病淹滞,众职荒顿,法令失张。 邑虽违科,当必绳正法,既举文书,操弹失理。 至乃使邑远诣阙廷。 隳忝使命,挫伤爪牙。 而固诳迫吏民,拒畿连月。 今虽反悔,犯顺失正,海内凶赫,罪一由繇威刑暗弱。 又繇久病,不任所职,非繇大臣当所宜为。 繇轻慢宪度,不畏诏令,不与国同心,为臣不忠,无所畏忌,大为不敬。 又不承用诏书,奉诏不谨。 又聪明蔽塞,为下所欺,弱不胜任。 数罪谨以劾,臣请法车征诣廷尉治繇罪,大鸿胪削爵土。 臣久婴笃疾,涉夏盛剧,命悬呼吸,不任部官。 辄以文书付功曹从事马适议,免冠徒跣,伏须罪诛。

钟繇的自我弹劾反映了事件的严重性,然而曹操对此的反应是“ 诏不听” ,对钟繇未加以任何处罚。另一个是通过儿子曹丕拉近与钟繇的关系。 曹丕与钟繇交往密切,钟繇任魏国相国,作为魏太子的曹丕便赐给钟繇一个五熟釜,釜上铸有铭文说:“ 于赫有魏,作汉藩辅。 厥相惟钟,实干心膂。 靖恭夙夜,匪遑安处。 百僚师师,楷兹度矩。”称赞钟繇作为相国,忠心辅佐魏国,实为百僚楷模。 他还给钟繇写信说:

昔有黄三鼎,周之九宝,咸以一体使调一味,岂若斯釜五味时芳? 盖鼎之烹饪,以飨上帝,以养圣贤,昭德祈福,莫斯之美。 故非大人,莫之能造;故非斯器,莫宜盛德。 今之嘉釜,有逾兹美。 夫周之尸臣,宋之考父,卫之孔悝,晋之魏颗,彼四臣者,并以功德勒名钟鼎。 今执事寅亮大魏,以隆圣化。 堂堂之德,于斯为盛。 诚太常之所宜铭,彝器之所宜勒。 故作斯铭,勒之釜口,庶可赞扬洪美,垂之不朽。

钟繇有一块玉玦,曹丕欲得之而羞于开口,私下派曹植托人向钟繇转达慕玦之意。 钟繇立即派人给曹丕送去。 曹丕写信给钟繇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近见南阳宗惠叔称君侯昔有美玦,闻之惊喜,笑与抃俱。 当自白书,恐传言未审,是以令舍弟子建因荀仲茂转言鄙旨。 乃不忽遗,厚见周称,邺骑既到,宝玦初至,捧跪发匣,烂然满目。 猥以矇鄙之姿,得观希世之宝,不烦一介之使,不损连城之价,既有秦昭章台之观,而无蔺生诡夺之诳。 嘉贶益腆,敢不钦承!” 钟繇回信说:“ 昔忝近任,并得赐玦。 尚方耆老,颇识旧物。 名其符采,必得处所。 以为执事有珍此者,是以鄙之,用未奉贡。 幸而纡意,实以悦怿。 在昔和氏,殷勤忠笃,而繇待命,是怀愧耻。”九月九日又称“ 重阳” ,是当时一个重要节日。

九月时值季秋,古人称之为“ 无射” 之月,意思是此月阴气正盛,阳气极衰,万物尽灭。 在此百花肃*之际,菊花却傲霜独放,因而受到人们的推崇。 因此九月九日又有采菊相赠之俗。 魏文帝曹丕于九月九日曾赠菊给钟繇,并附信说:“ 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庶草无有射地而生。 于芳菊纷然独秀,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 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 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赐釜、赠玦、送菊花、通书信,曹丕和钟繇关系的密切,也日益拉近钟繇与曹操的关系。

曹操通过曹丕交友而使人才靠近自己,不仅是钟繇,还有荀攸、陈群等人。 曹丕为魏国太子,曹操对曹丕说:“ 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 荀攸曾经有病,曹丕前去探望,对荀攸“ 独拜床下”,表现出格外尊敬。 曹丕对陈群也“ 深敬器焉,待以交友之礼” ,常感叹说:“ 自吾有回,门人日以亲。”据《 史记》 载,颜回英年早逝,孔子哭之恸,曰:“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裴骃《 集解》 引王肃曰:“ 颜回为孔子胥附之友,能使门人日亲孔子。”这里曹丕借用孔子的话,表达了以有陈群这个朋友为自豪的感情。 曹丕与这些人的友谊日深,为这些人在感情和思想上与曹操进一步靠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曹操通过上述努力,逐渐把荀彧最初推荐给他的一批人才化疏为亲,成为自己雄图大业的得力助手。 最典型者是荀彧的从子荀攸,最后竟然成为曹操“ 进爵国公,九锡备物”的拥护者。 建安十七年,曹操征孙权,表请荀彧劳军于谯,便自作主张把荀彧留在军中,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 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以忧薨。 致荀彧之死的忧郁,《 魏氏春秋》 的记载耐人寻味:“ 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曹操给荀彧无食物的空饭盒,意味着告诉荀彧,你所推荐的所有人都已经背弃初衷,你的图谋落空了。 荀彧感到自己如同这个空饭盒一样,身边空无一人,因此在绝望中饮药自尽。

四、荀、曹关系与东汉末政治势力的消长

三国孙吴薛莹在《 汉纪赞》 中评论东汉末期的局势说:

汉氏中兴,至于延平而世业损矣。 冲质短祚,孝桓无嗣,母后称制,奸臣执政。 孝灵以支庶而登至尊,由蕃侯而绍皇统,不恤宗绪,不祗天命,上亏三光之明,下伤亿兆之望。 于时爵服横流,官以贿成,自公侯卿士,降于皂隶,迁官袭级,无不以货。 刑戮无辜,摧扑忠贤,佞谀在侧,直言不闻。 是以贤智退而穷处,忠良摈于下位,遂至奸邪蜂起,法防隳坏,夷狄并侵,盗贼麋沸,小者带城邑,大者连州郡。 编户*动,人人思乱。 当斯之时,已无天子矣。

东汉王朝至和帝、殇帝后便开始衰落,到灵帝时达“ 已无天子” 的程度。 所谓“ 无天子” 并非真的没有了皇帝,而是没有了天子的权威。 天子权威的丧失,象征着王朝的末日。 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呈现出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态度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势力。

一种政治势力认为汉德已亡,新朝当立。 民间这种势力的代表是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打出“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的旗号。 割据诸侯势力的代表有刘焉、袁术等人。 东汉末,朝纲崩坏,太常刘焉要求作交阯牧,后来,侍中董扶对他说:“ 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 刘焉便改牧益州。 刘焉在益州“ 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造作乘舆车具千余乘,并谋划攻打长安,代汉野心昭然若揭。

袁术也是如此。 当时流行一句谶语:“ 代汉者当涂高。” 涂即路也,袁术字公路,名和字与谶语合,他认为:“ 今海内鼎沸,刘氏微弱。 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 ,“ 禄去汉室久矣,天下提挈,政在家门。 豪雄角逐,分割疆宇。 此与周末七国无异,唯强者兼之耳。 袁氏受命当王,符瑞炳然。”所以在建安二年,袁术借符命在九江称帝,自称“ 仲家” 。 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

另一种政治势力认为汉德已衰,天命将改。 汉德已衰则失去对汉朝重振的希望,天命将改则预示了天命必改的趋势。 他既区别于天命依然眷顾汉朝,从而对朝廷表现出绝对的忠诚,也不同于天命当改从而建号称帝,而是看到即将改朝换代的趋势,从而认定皇帝还有暂时存在的价值。 突出代表就是曹操,典型做法就是“ 挟天子以令诸侯” 。

还有一种政治势力认为汉德虽衰,天命未改。 这些人是欲使东汉起死回生的忠臣,虽然社会到了“ 主荒政谬” “ 编户*动,人人思乱” 的地步,而他们却仍“ 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如汉桓帝时,朝政已经腐败,而尚书令陈蕃仍向朝廷举荐徐稺、姜肱、袁闳、韦著、李昙等五位德行纯备的处士,希望他们“ 协亮天工” ,“ 翼宣盛美,增光日月”。

汉灵帝光和七年(184) 爆发了黄巾起义,左中郎将皇甫嵩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被赐爵封侯,威震天下。 一个当过信都令名叫阎忠的人对皇甫说:“ 身建不赏之功,体兼高人之德,而北面庸主,何以求安乎?” 皇甫嵩说:“ 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 阎忠说:“ 夫既朽不雕,衰世难佐。 若欲辅难佐之朝,雕朽败之木,是犹逆坂走丸,迎风纵棹,岂云易哉? 且今竖宦群居,同恶如市,上命不行,权归近习,昏主之下,难以久居,不赏之功,谗人侧目,如不早图,后悔无及。”皇甫嵩拒绝说:“ 人未忘主,天不祐逆。 若虚造不冀之功,以速朝夕之祸,孰与委忠本朝,守其臣节。虽云多谗,不过放废,犹有令名,死且不朽。 反常之论,所不敢闻。”

范晔说皇甫嵩“ 功定天下之半,声驰四海之表,俯仰顾眄,则天业可移,犹鞠躬昏主之下,狼狈折札之命,散成兵,就绳约,而无悔心”。 曾和皇甫嵩一起镇压黄巾的傅燮,后来被排挤,到汉阳郡任太守。 金城人王国联合北地胡攻打郡城,他的儿子傅幹说:“ 国家昏乱,遂令大人不容于朝。 今天下已叛,而兵不足自守,乡里羌胡先被恩德,欲令弃郡而归,愿必许之。 徐至乡里,率厉义徒,见有道而辅之,以济天下。” 傅燮说:“ 汝知吾必死邪? 盖‘ 圣达节,次守节’ 。 且殷纣之暴,伯夷不食周粟而死,仲尼称其贤。 今朝廷不甚殷纣,吾德亦岂绝伯夷? 世乱不能养浩然之志,食禄又欲避其难乎? 吾行何之,必死于此。”最后战死。

上述东汉三种政治势力,第一种由于不符合社会实情,遇到重重阻力,很快就败下阵来。 第二种是对东汉末期社会政治及未来走向的深入观察和正确判断,因而力量由小变大,由弱到强。 第三种是欲挽狂澜,却无力回天,除了以身殉名节,没有取得丝毫实质性功业。 荀彧是第三种政治势力的杰出代表。说他杰出,是他与陈蕃、皇甫嵩、傅燮等人不同,认识到凭一己之力不能扶大厦于将倾,而是试图借助强大的势力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 这是他比其他人聪明之处。 然而其聪明并不能挽救失败的命运,荀彧的死,既意味着其政治诉求的失败,也证明了任何想借助别人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的都是徒劳的。

荀彧与曹操的关系并非像有论者所说是主从关系,是有共同理想长期主倡臣随的关系,而是一种既合作又较量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二人的政治诉求有同有异所决定的。 结束分裂天下共主是二人的同,谁做共主是二人的异。 荀彧需要借助曹操的力量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同样,曹操也需要借助荀彧的智慧实现自己的目的。 因此二人较量是合作下的较量,不具有你死我活的性质。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