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求自保,竟卑躬屈膝向日本乞求援兵?朱元璋:奇耻大辱

明朝为求自保,竟卑躬屈膝向日本乞求援兵?朱元璋:奇耻大辱

首页角色扮演道渊大陆更新时间:2024-04-28

文/扶苏秘史

编辑/扶苏秘史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南迁南京,建立了南明政权。面对强大的清朝军队,南明陷入了困境。

这时,南明朝廷眼光瞄向了东方的日本,拟定了一个借兵计划,希望借助日本的军力战胜清军。

这一历史事件充满戏剧性,因为大明和日本的关系似乎不是那么融洽。

南明朝廷为何选择向昔日的敌人日本求援?日本最终又是如何回应南明借兵请求的?这一段历史反映了东亚格局的深刻变化。

01

大明和日本的恩怨

明朝初期,倭寇活动频繁,严重威胁中国沿海地区,倭寇主要由西部海盗、武装商人和游民组成,他们聚集在对马、壹歧等地的松浦和濑户内海基地。

1369年,倭寇和沿海海盗开始大举劫掠山东、江浙和广东等地,明太祖朱元璋立即采取行动,派遣杨载出使日本,向日本表达谴责,并要求日本镇压倭寇,然而不仅镇压无果,日本的怀良亲王还拘留*害了明使者,导致双方关系恶化。

此后,倭寇活动更加猖獗,甚至一度南下山东,转掠浙江温州、台州、明州等地,最终攻至福建沿海。与此同时,怀良亲王还暗中支援明国内胡惟庸的谋反活动,意图谋取明国。

对此,朱元璋决定采取果断行动,1387年断绝了与日本的贸易关系,并实施严格的海禁措施,减少倭寇可乘之机,此时日本国内的统治者足利义满也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遏制倭寇。

为了恢复与明朝的贸易往来,义满决心镇压倭寇,1401年,他派出使团访明,向明惠帝表达重新建立邦交的愿望。

经过多方努力,1403年,明成祖终于同意恢复贸易关系。随后1406年中日双方签订《永乐勘合贸易条约》,以朝贡的形式进行贸易,这种朝贡贸易对日本极为有利,明朝不仅减免关税,还承担日方全部费用。

然而,1408年足利义满去世后,其继任者足利义教改变了对明政策,中断了中日关系。在此期间,倭寇活动再度猖獗。

直到1428年,新上任的足利义教才决心重新修复中日关系。1432年,义教派出僧人龙室道渊出使明朝,双方终于在次年签订了《宣德贸易条约》,中日关系得以全面正常化。

可以看出,明初中日关系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日本国内政权更替,也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是倭寇此时期的猖獗,几乎成为中日关系的最大阻力,日本为获得贸易利益,不得不双管齐下:一方面镇压倭寇以博得中国信任,另一方面又暗中支持倭寇活动,以谋求对明施加压力,这种古老的权谋算计至今仍值得警惕。

对于两者的关系我们暂且不平说,我们先来看看盛极一时的明王朝究竟遇到什么困难才向日本求助。

02

南明的建立

崇祯帝自缢煤山后,明朝覆灭的消息传到南方,原明朝统治下的许多实力派看到这个机会,他们开始采取行动,试图在南方建立一个新政权。主要有两个阵营在角力:

第一个是以左良玉、高杰、郑芝龙等武将为代表的武官势力,他们处在较远的地方,手握重兵,在军事上占据优势,第二个是以钱谦益、史可法等东林党人和马士英等非东林党人为代表的文官集团,他们聚集在南京城内,在朝堂上占据话语权。

一开始,南京城内的文官占了上风,因为武官远在外地,文官可以先行行动,积极谋划建立新朝廷,但他们过于习惯朝堂生活,没有认识到时局的变化。

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天下大乱,这个时代需要以武力说话,文官的威势不复存在,真正掌握实权的是手握重兵的武官。

于是,争夺皇位的斗争中,文官的意见逐渐被武官压倒,东林党力主拥立潞王,马士英等人则坚持拥立福王,双方各执一词, 互不相让。

马士英看到文官已无实权,便改变策略,选择先联络武官,争取到武官的支持,东林党人还在理论,没意识到形势已变。

最终,在马士英率先与武官沟通后,将士们表示拥戴福王,东林党再如何不满,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他们明白,如果再坚持自己的主张,只会招来武官的愤怒,结局会很惨。

就这样,在马士英搅和下,福王夺得皇位,建立弘光朝廷,马士英获得武官支持,一跃成为朝中大权在握的红人。

而东林党人如史可法等则被排挤在外,因为他们与武官关系恶劣,可以说,弘光朝廷是武官们在背后操纵的傀儡政权,皇帝和文官都必须听命于武官。

这导致南明统治非常脆弱,清军很快就消灭了这个傀儡政权,南明失败的根本原因,一是军力薄弱,二是朝中派系林立、各怀鬼胎,无法团结一心。

这些问题的根源,则可追溯到明末中央政府的衰微。

崇祯帝在位时,貌似在努力挽救明朝,但实际上他已无力掌控大局。他与东林党关系恶劣,征兵击贼导致百姓不满,国库空虚,财政濒临崩溃。

这些积弊最终导致明朝灭亡,即使南迁也无法挽回局面。

到了南明建国,朝廷实权早在武官手中,文武不合,朝堂派系林立,都为南明埋下了隐患。可以说,南明承继了明末中央政府的弊病,内忧外患之下注定难以长治久安。建国之初就面临重重困境,为日后覆灭埋下了伏笔。

对于南明的灭亡,其实他们也不是没有努力,其中之一的举措就是向日本求助。

03

求助遭拒

正当南明江山风雨飘摇之时,一名原本是海盗的郑芝龙加入南明,为南明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据记载,郑芝龙少时习水,与中日之间从事贸易和掠夺,后得知明亡大义,遂*回中国,跟从唐王,被任命为“寇海大元帅”。

郑芝龙曾多次出使日本,同日本交好,甚至还娶了日本地头武士的女儿为妻,由于熟稔日本,郑芝龙认为可以借助日本之力共同驱除清兵,向唐王建议派人赴日求援。

唐王十分欣赏郑芝龙的建议,他本人勤勉好学,可谓南明之中兴之主,一心想光复明朝江山。考虑到当时南明孤立无援,郑芝龙的建议也就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于是,唐王派郑芝龙的心腹部将崔芝携书信前往日本长崎求救。

当时日本刚刚开始实施锁国政策,崔芝抵达长崎后被拒绝入境,长崎奉行山崎权八郎和马场三郎左卫门接过崔芝的信件后,马场三郎左卫门将信快马加鞭送达江户幕府。

信中南明请求日本派出三千精兵,提供两百副盔甲及武器,一同讨伐清军,光复京师,南明许诺打下南京后功劳五五分,攻占北京后全部功劳归日本。

幕府内部对此求援产生了激烈争论,纪州、尾州、水户三藩主张出兵,认为中日两国文化相通,日本理应出手相助,御三家的德川赖宣等人则强烈反对,担心战败后会与清军结下仇怨,并且两国已经近百年没有邦交。

经过多日讨论,德川赖宣等人观点终获采纳,幕府最终拒绝了南明的求援请求。

林皋带着遗憾回国复命,南明最终没有得到日本的支援。

04

为什么被拒?

南明执政的周凤翥曾多次向日本求救,希望日本可以出兵帮助南明抗击满清,但是日本最终没有答应南明的请求。

当时的日本处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德川幕府采取了削弱各藩的政策,日本的战斗力日渐衰落。日本本土贫瘠狭小,人民生活艰难。

如果贸然对抗满清,即使取得胜利,也会让日本国内经济雪上加霜、百姓不堪重负。如果战败的话,就会与强大的满清结下仇怨,对日本极为不利。

此外,日本对满清的实力也并不了解,他们从各方面打听到满清军队战斗力强大的消息,担心支持南明会引火烧身。

尽管日本人也看不起满洲人,认为明朝才是中原正朔,但还是出于现实利益考虑,选择不介入明末战争。

当时日本正处于锁国时期,对外界情报了解有限,自从丰臣秀吉进攻朝鲜失败后,日本就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与外国的贸易往来。

日本国内提倡朱子理学,崇尚过去的传统,不看重开拓外界、吸收新知识,这导致日本对于当时中国及亚洲局势的判断存在偏差。

他们既不了解满清军队的实力,也不清楚南明军队的战斗力究竟如何,实在无法准确预测如果出兵支持南明,结果会如何。

其实,当时的日本内政外交都面临诸多困难,随着德川幕府的统治时间越来越长,财政收入减少、军费开支增加的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大名藩的财力也达到了极限。

如果这个时候大举出兵中国,势必要大量增加军费开支,这无疑会加剧日本国内的危机,日本的水军实力也远不如丰臣秀吉时期,要进行大规模的海外军事行动难度很大。

日本多次婉拒南明的请求,决策显得稳妥谨慎。南明最终还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同满清继续作战,公元1662年,南明灭亡,历史的书籍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